JIANYE MAGAZINE
下半年樓市限購政策升級調控直指二、三線城市。
——7月12日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明確提出,堅持調控方向不動搖、調控力度不放松,除進一步鞏固和加強原有調控政策外,在房價上漲過快的二、三線城市也采取必要的限購措施。下半年樓市限購政策的升級加碼,將下一步調控矛頭直指房價上漲過快的二、三線城市。這不僅意味著限購政策的實施范圍將進一步擴大,同時也給部分有意放松限購政策的地方政府以警示。
中國高考有萬千毛病,但卻是目前最公平的一種方式。沒有高考,你拼得過富二代嗎?
——中央電視臺“名嘴”白巖松和河南鄭州大學3000名學生對話時被問及對高考改革的看法。盡管中國的教育弊端被屢次批評,但在目前的教育體制下,高考仍是相對公平的一種選拔人才方式。
中國,請停下你飛奔的腳步,等一等你的人民,等一等你的靈魂。
——7月25日《紐約時報》“今日頭條”欄目引用的一條微博。7月份以來,國內鐵路、橋梁頻發事故,“7·23”動車追尾事故及事故過后鐵路部門對事實真相的沉默與推諉,更是令萬千民眾心寒。在中國這列高速飛奔的列車上,我們每一個人都不是看客,而是乘客。“不要讓列車脫軌,不要讓橋梁坍塌,不要讓道路成為陷阱,不要讓房屋成為廢墟。慢點走,讓每一個生命都享有自由和尊嚴。每一個個體,都不應該被這個時代拋棄。”這成為這個時代每個普通人最深切的期盼。
生命拋來一顆檸檬,你是可以把它轉榨為檸檬汁的人。
——香港富商李嘉誠在汕頭大學的畢業典禮上借“檸檬汁人生觀”,鼓勵學生要描繪自己獨特的心靈地圖,才可發現熱愛生命的自己;有思維、有能力、有承擔,建立自我的自己;有原則、有理想,追求無我的你,并活出屬于自己的精彩人生。
家庭婦女啊,這是不變的目標!
——新科法國網球公開賽女單冠軍得主、中國女網名將李娜被問及退役后打算做什么時這么回答。湖北省賽后為李娜召開表彰大會,獎勵她60萬元人民幣,并有意讓李娜兼任湖北省體育局網管中心副主任,但李娜婉拒了這一官職,說自己只是個運動員,最多也就只能管管老公。
作為一個知識分子,需要非常好的頭腦,否則容易感到不快樂。為什么屈原跳河、老舍跳河、王國維跳河,就因為精神不愉快。這些都不可取。
——李敖日前在香港書展上暢談中國知識分子的走向時,調侃說知識分子都應學他,快快樂樂地過活,和朋友比賽誰活得久。寫作是最持久的“抗爭”,挺住意味一切,但活著如果變成茍活,并且代價是放棄理念或者改變立場的話,我們倒情愿去追悼亡者。
參選和泡妞是一樣的,你特別喜歡這個美妞,喜歡她的牙齒、皮膚白白,這是你的權利。你非得讓我找出一個理由,我找不出,因為它就是你的權利。
——聲稱要自薦參選四川成都武侯區人大代表的網絡名人李承鵬,近日在香港書展被詢及為何要從政時這樣回答。選舉權與投票權本是每個公民的基本權利,而多數國人卻從未行使過這項權利。希望作為網絡名人的李承鵬,能夠成為主流中代表草根的聲音。
干事沒心勁,不堪大用。
——在建業集團7月召開的年中總結會上,老胡如是說。企業的每一個員工要做到高度認同企業文化和企業價值觀,提高自己的行事標準,有心勁、用心地工作,為實現企業和自身的價值而努力奮斗,做一個無愧于這個時代、無愧于企業、無愧于自己的人。
時代弄潮的勵志導師
每個時代都需要自己的勵志標桿,來決定人們追逐成功的姿態。革命年代崇尚精神勝利,勵志導師與政治偶像重合,誕生了一大批諸如雷鋒、保爾·柯察金式的人物。在當今中國,一些白手起家、激蕩商海的實業家正成為新一代的勵志導師,在承擔企業建設與拉動GDP重任的同時,也傳播著成功者的思想熱度。
新時期的實業家們大多摩拳擦掌于社會變革之際,時代帶來挑戰也賜予機遇。1993年,俞敏洪創辦北京新東方學校,2006年新東方科技教育集團在美國紐約證交所上市。“皮沒磨出老繭永不可能出人頭地”,俞敏洪傳奇的創業經歷是這句話最好的注解。如今“從絕望中尋找希望”的新東方精神正在影響整整一代青少年學生,而輕松的新東方式英語教學同樣給沉悶的填鴨式中國教育以諷刺一擊。1999年,馬云創辦阿里巴巴集團,而今淘寶網、支付寶已經成為中國網民不可或缺的B2B電子商務伴侶,這個西子湖畔的小個男人正成為互聯網時代全球商業領袖,而同樣得以嶄露頭角的是他幽默深刻的演講風格,無數有志逐鹿的創業者正被他獨特的經營管理理念“洗腦”。今日中國的勵志導師版圖上,還有更多樂于傳播新思想的實業家:李開復,1998年加盟微軟公司,并隨后創立了微軟中國研究院(現微軟亞洲研究院),2005年加入Google(谷歌)公司,并擔任Google(谷歌)全球副總裁兼中國區總裁一職,2009年辭職創辦創新工場。同時,他也是成千上萬中國大學生以及創業青年的精神領袖,他作為勵志導師的地位始于《給中國學生的一封信:從誠信談起》。一戰成名后,到2009年8月,李開復連續給中國學生寫了7封信,從人生規劃、心理調適、大學生活以及未來發展等諸多方面對中國學生循循善誘。他的每一封信連同他的演講,正瘋狂改變著青年一代的價值認知。
從每個時代的勵志導師身上,我們可以窺探出時代與人民的勵志取向。在路透與艾普索斯2010年的一項針對23個國家的調查中顯示,中、日、韓年輕人最拜金,中國有69%的年輕人認為金錢代表成功。對財富的渴求已經成為時代無可厚非的主旋律,但實現它并非易事。一個既成社會的轉型,帶來的挑戰要遠遠大于機遇,越渴求成功,往往越難以平衡內心的壓力。而新時代勵志導師之所以受到認可與追捧,不僅在于他們物質富者的身份,更在于精神強者的歷練,為那些在欲望與幸福感之間夾縫生存的一代人帶來曙光。盡管實業家們白手起家或者一夜暴富的經歷,確是“時不再來”的偶遇,但是逢迎時代的勵志精神卻可以一脈相承,而處理財富與人生的積極態度,也將成為時代轉型中的生存利器。
眾生百相的勵志劇
20世紀90年代一部勵志電視劇《渴望》轟動全國,它講述了20世紀60年代末到80年代末期中國歷史上一個極為特殊又充滿戲劇性變化的時期,將青年人在社會大背景下的掙扎與奮進展現于熒幕前。時代轉折與個人命運的戲劇性交織,從此成為中國勵志電視劇生生不息的主題。
2007年,電視劇《奮斗》熱播,首次關注80后群體愛情與事業的現狀,突破了以往熒幕上中年倫理劇與青春偶像劇的對峙。隨后導演趙寶剛一口氣推出了與青春有關的“奮斗三部曲”,勵志電視劇作為青年群體在時代背景下的大亮相,也開始成為當代勵志故事的縮影。然而,全球金融危機之前的繁榮境況讓《奮斗》式勵志劇充滿烏托邦的味道,青年人的奮斗史仍然在解決代際沖突與實現個人價值的天平間搖擺。直到2008年,電視劇《蝸居》的橫空出世徹底洗清了理想主義的嫌疑,以重口味的寫實視野真實展示小人物的艱辛奮斗史。而之后,對該劇的民間熱捧與官方封殺形成強烈對比,正說明它刺中了當今時代的某些要害。近來,又一部電視劇《裸婚時代》直面新一代人的婚姻奮斗史,微觀剖析愛情領域,同樣得到了深廣的共鳴。
縱觀幾年來勵志劇的風格轉向,時代的轉型便歷歷在目。懷抱理想主義的青年的肩上,正被社會放置越來越多的生存障礙,勵志劇不再選擇直白的積極主題,而是用一波三折的沖突劇情來迂回地灌輸向上的價值觀。勵志劇作為現實的縮影,也開始變得“黑暗系”及“重口味”,但是關于奮斗的思考遠比前進的口號來得振聾發聵。同時,社會的矛盾也在電視劇中展露無遺,《奮斗》中的陸濤是典型的富二代,盡管面臨兩代人的代際沖突,但仍得享物質帶來的精神自由,而《蝸居》中的海藻海萍姐妹卻必須承擔小人物奮斗的辛酸,哪怕她們擁有一張不錯的文憑。板結社會的逐漸形成、貧富差距的不斷拉大,勵志劇正不斷呈現出當代青年通往成功路途的眾生百態。但勵志劇無法回答成功是什么和怎么成功的問題,事實上只有成功學的偽勵志故事才愚蠢地試圖去回答這兩個問題。勵志劇中的主人公在過程中遭受的逆襲與收獲的成長,最終成為得以完善自我與融入時代的珍貴經驗,故事的結局只存在劇情中,但作為觀眾,卻能在熒幕上發現社會中的“我”,感受到那份熟悉的關懷。
當代勵志的風向標已經逐漸確立,純精神的革命時代早已遠去,物質社會在轟轟烈烈地建設之中。其實勵志是隸屬于每個時代的熱門話題,“志”之所在與時代的價值觀惺惺相惜——社會學中論證社會人的生存動力來源于“社會的意義”而非生理欲求,哲學中亦有三大經典命題:“我是誰”、“我從哪里來”、“我往哪里去”——價值觀作為時代的產物,隨著時間一起經歷改朝換代的更替,在機器文明繁盛的當今,追求利益與物質已成為普適通則,我們對此該給以坦然的認可。然而社會轉型期的重重障礙,現實利益與理想主義的深刻矛盾同樣無法忽視,功利之心在高速的社會軌道上容易奔馳至畸形,也是當今時代需要直面的事實。但勵志同樣不該是快餐式消費的成功學,用明確的物質標的代替價值觀,方法簡單粗暴并且被一手包辦。成功學提倡的一條龍服務是一支偽勵志的興奮劑,真正的勵志應該在認真歷史長河中的現實之后接受重構。
(趙莉,特約撰稿人,供職于上海音樂學院)
我個人并不信奉所謂的成功學。那些個成功學大師的書籍多數由非“成功”人士粘貼復制編撰而來,且所有成功學的依據多少年來不外乎“找準目標、持之以恒、行動、在行動中修訂目標”之類廉價、方便、隨手可得但顛撲不破的正確道理,并圍繞這些人人知曉的道理變換說辭,然后就拉著大旗去普度眾生去了。
有人說,所有入流不入流的成功學不管多么不堪,至少都是號召大家去上進,最不濟也只是教導人們一些幼稚膚淺的小花招,尚且不算缺德。但這并不能成為“成功學”在整個社會大行其道的理由。當諸如此類理論占據大多數人的腦海時,其實已經灌輸了“人只有兩種,即成功者和失敗者”的簡單二元價值觀。可怕的是,這種偏執激進的理論已經取得了足夠的市場:所有的企業,不管是國企還是民企,都以擠進世界500強為榮;所有的父母,不管是何種行業何種身份,都以孩子考取重點大學為榮;所有的勵志圖書,都在教你怎樣方便快捷地取得成功;所有的選秀活動,都在宣揚一夜成名從此大紅大紫。據調查,中國有81.3%的人讀過成功學書籍,86.5%了解過所謂成功人士的奮斗經歷,機場書店的圖書銷售份額顯示,成功學圖書占到14%。瞬間暴富的例子太過刺激,無數人開始幻想著尋求一條通往成功的“捷徑”,“成功學”和這種社會饑渴不謀而合,風行一時。
可是,真正的成功是什么樣的?隨著社會上不同價值評判體系的出現,“成功”也出現了許多新的定義。從事自己熱愛的工作是成功的,對自己的生活感到滿意是成功的,確認自我,知道自己的使命并相信自己能夠獲得是成功的,愛自己、愛他人、愛生活、愛世界,也是成功的人生。做一個“善良、真實、健康、快樂的人”,做著自己喜歡的事,陪著自己喜歡的人,坦坦蕩蕩問心無愧地活著,在這個價值多元的時代,成功沒有唯一的標準。在未來,關于評判成功,我們會越來越多的問自己:“我都做了些什么,讓這個世界更美好?”
就個體而言,學習一些成功學“大師們”所倡導的堅持之類的教條,明白成功需要目標明確且堅持,這些對個人生活和工作亦沒有弊端。誰的筆記本上沒有用鋼筆重重描繪過“奮斗”二字?或者曾是把這兩個字寫在信紙上寄給要好的朋友以及愛慕過的異性。擁有幸福的生活、過充實上進的日子,正是所有懵懂少年甚至很多人一輩子的追求。年輕人往往有熱血沒經驗,有問題沒答案。然而無論誰都更應該知道的是,成功=知識+自信+夢想+努力+機遇。沒錯,拋棄大師,自己去努力吧。
在成功學里,“大師”們扮演著全知全能的角色,被裹挾在“追求成功”的洪流的后來者們被“榜樣”和“導師”教導著踏上漫漫“成功路”。然而,成功不是一句話能解決的,人們為著復制成功而來,卻發現時代的成功不可復制,這卻是連成功學大師都無法解決的問題。每個人的理想不同,每個人對成功的定義也不同,成功更是一個人達到自己理想之后自信的狀態和滿足的感覺。而真正的成功導師,不會是大義的布道者,他們只會提供適時的提醒、即時的交流、更具開放性的方法論和另一種思維角度。至于對自己的人生負責的我們,強大的內心和任憑時間流逝也不會磨折的信念,才是成功的“大師”。正如《新周刊》的《青年導師面面觀》中指出,如果真有一輩子的人生導師,那也應該是潛意識的、成長著的自己。
(李三刀,專欄作家,特約撰稿人)
在新中國的語境里,“成功”和“勝利”常常作為一種價值評判標準,所以當老外今年在北京看到街頭為了迎接建黨節而懸掛的“全面奪取建設小康社會的勝利”之類標語的時候,總會產生困惑,奪取?勝利?跟誰奪?把誰打敗?當我們發現文化居然還能用于經濟建設的時候,管他什么孔孟老莊儒家道家,反正你就是發展經濟的一個“行貨”。我的家鄉是莊子故里,在我們縣政府那里也就是個發展旅游的由頭。前些年有幾個地方在爭當西門慶故里,因為幾個地方都有錢,所以西門慶在那里比莊子在我們這風光多了。
我覺得經過政治口號洗禮的大陸官方的語言表達,天生就是一副成功學的氣質:不容置疑的口氣、是非鮮明的判斷、毅然決然的決心,還要伴隨強大的蠱惑力和煽動性,“落后就要挨打”、“黑貓白貓”論、“經濟建設為中心”,等等。而在這種語境成長起來的企業文化和教育文化,也與生俱來地強勢——不管是考學、應聘還是職場,都覺得自己是在打仗。我來北京已經搬家多次,但不管住哪里,到哪里上班,路上總能看到酒店、KTV或者房屋中介在門口喊口號作培訓,培訓內容集中于個人與公司的關系、今天與明天的關系、成功與失敗的關系之類,邏輯關系都很簡單直接,但聲勢奪人,他們的口號在店面門口的空地上擲地有聲穿云裂石,那氣勢每次都逼得我繞道而行。
同樣讓我望而生畏的,還有傳銷。中國的傳銷能夠如此猖獗,關鍵在于有人信。傳銷的培訓基本就是喊煽動性的口號——讓每一個人都能發財,一年一百萬云云,而近兩年走紅中國的新一代成功學家陳安之的口號與此類似:讓13億人都成功。成功學不是發源于中國,但今天的中國是成功學能夠快速發展的溫床,因為在中國成功的標準如此單一而直接,而這個社會語境仿佛也只喜歡這樣的成功。以至于我們的大學教授可以公然對學生說,畢業幾年幾年,你手里沒有多少多少萬,就不要來見我。
幾十年來,GDP成為考核這個國家的唯一標準,財富成為衡量一個人價值的重要標尺。二戰以后,每個國家都經歷過經濟騰飛的階段,但中國式的官方話語表達,已經區別于歐美或者日韓鼓勵式的“可以有”,而是繼承發揚了革命風格的“一定要”,加上中國人思想觀念里根深蒂固的對權威的需求和信任,當你給他一個絕對的表述的時候,他可以以此為信仰。而當這個貌似權威的、不容置疑的表述,和人對于財富的渴求金風玉露一相逢的時候,那簡直就是一種宗教。
成功學來源于英國的紳士培養方式,經過現代哲學的發展之后,其精神根源仍然是一種自我培養、自我管理的學問。在中國較早流行起來的,是卡耐基關于人際關系的系列成功學論述,但在中國社會廣受歡迎的,是實用性甚至功利性更強的所謂“實用成功學”。
中國傳統文化中向來有務實的一面,而晚清以來,中國的知識分子和開明官僚秉承儒家的實用主義,積極用世,洋為中用,然而中國在現代化進程中與西方的懸殊差距,讓中國人迫切得前所未有地想要打破一個舊世界,告別過去擁抱未來,這是所謂的文化激進主義,其激進之強烈,到了人擋殺人、佛擋殺佛卻自以為人見人愛、花見花開的境地,比如“跑步進入社會主義”、“趕英超美”,同時還不忘“解放全人類”,把褲腰帶勒得如楚宮細腰一般,還堅守著強烈的優越感。
“我要讓13億人都成功”,這種口號其實很好地繼承了中國的意識形態風格,比如“解放全人類”,你都沒有問問是不是所有的人類都需要你來解放呢,“讓13億人都成功”,你也沒有問問是不是每個人都要從推銷員做起實現你所謂的成功呢。那些放棄了都市的安逸生活,到邊遠山區支教的人,我看不需要;有些人就不追求房子、車子和銀子,卻喜歡背包周游列國,我看也不需要;當然,郭美美不需要,鐵道部長也不需要。
其實我知道,當歐美媒體都在贊嘆鄧文迪的右鉤拳的時候,中國的女性還在一如既往地羨慕鄧文迪作為女人的成功,因為這很實用,這是一個明星嫁大款可以當做勵志故事來講的時代。
在實用主義或者功利主義打頭的成功概念里,在文化激進主義把那些閑適的、溫和的傳統因子摒除的同時,中國式成功學就真的發展出了自身的氣象了——以人際關系為中心的實用成功主義,厚黑學、領導的藝術、整人的技巧,等等。
成功學在西方也演變成很多宗教式的培訓方式,以煽動性強的口號來給人打雞血,但在一個相對公平的社會里,人們最多也就花錢瞎起哄而已,當最終發現追隨者的學費才是成功學家的致富之道的時候,就可以反省了。西方國家對于家庭、愛情和親情這些普世價值的信賴,會讓他們精神上有所皈依,《陽光小美女》里的爸爸曾經是一個成功學培訓師,但最后小女兒顯得笨拙而可愛的舞蹈,讓他的培訓事業走到盡頭的時候,依然體會到了強烈的幸福感。
成功學在中國成功本土化了之后,仿佛與家庭和感情這樣的核心價值觀漸行漸遠了。多年以來文化中的激進和急功近利,已經讓我們文化中的寬容和溫和喪失殆盡,一個喪失了寬容度的文化,就這樣一直向前急速行駛,仿佛向前多走一米,就是一種成功。
(馬賀亮,特約撰稿人)
一
張愛玲21歲那年參加《西風》雜志征文,名字是《我的天才夢》。“我是一個古怪的女孩,從小被目為天才,除了發展我的天才外別無生存的目標。”雖然她說“當童年的狂想逐漸褪色的時候,我發現我除了天才的夢之外一無所有——所有的只是天才的乖僻缺點”,但從某種意義上說,這個夢也成就了她,始終以天才的標準要求自己,成為永久的動力。
我們每個人都曾有個“天才夢”,長大后,這個夢對大多數人而言,則成了兒時尿床后,床單上那不規則的“地圖”。
“天才啊?那是天生的,我只是個平凡人。”這里有遺憾,也有解脫。如果“天才”只是命運大抽獎的結果,那么能否成為幸運兒,不是人力所及,我們則無需自責了。
科學家們則不相信“上帝在骰子”,并對天才進行了系統的研究,調研了各行各業的世界級大師們的訓練方法,結果證明所有頂級高手都是練出來的。
《一萬小時天才理論》的作者對涌現大量“天才”的學習基地進行采訪研究。如一家俄羅斯網球俱樂部,只有一個室內場地,但擁有世界前20強的女球員的數量比全美國都多;如美國得州一家不起眼的音樂學校,卻塑造出杰西卡·辛普森等一連串的流行音樂明星,等等。作者也得出類似的結論,天才是練出來的,并且練習方法上有共同之處,這就是所謂“刻意的練習”。
現當代作家中,張愛玲簡直是“天才”品牌代言人。“我三歲時能背誦唐詩,……七歲時我寫了第一部小說,一個家庭悲劇。……八歲那年,我嘗試過一篇類似烏托邦的小說。”“一生最燦爛的作品,在25歲之前幾已完成。”
以至于,一位評論家得知,張愛玲所寫小說都有生活原型,非常失望。天才是無所不能的,是天馬行空的,怎么能受經驗局限呢?
張愛玲有“刻意的練習”么?傳——證人張子靜,他在《我的姐姐張愛玲》中寫道:“那時她(張愛玲)尚未成名,但談起寫作已像一經驗老到的作者。……她說:‘積累優美詞匯和生動語言的最佳方法就是隨時隨地留心人們的談話;不管是在路上、車上、家里、學校里、辦公室里,一聽到就設法記住,寫在本子里,以后就成為你寫作時最好的原始材料。要提高英文和中文的寫作能力,有一個很好的方法,就是把自己的一篇習作由中文譯成英文,再由英文譯成中文。這樣反復多次,盡量避免重復的詞句。’”
當你看到張的散文《有女同車》中對所遇乘客對話的細致精確記錄,便毫不奇怪,她的小說對白為何如此嫻熟、生動、熨帖。
二
對天才的迷信已成為人類文化潛意識的一部分,在流行小說中表現得淋漓盡致。傳奇小說中,天才橫空出世時,往往天有異象。金庸筆下的楊過、蕭峰、段譽、張無忌都是根骨奇佳,悟性極高,郭靖雖愚魯,那也只是大智若愚。連成長小說的代表——哈利·波特第一天接觸飛天掃帚就能熟練駕馭,只因有此天賦。
要打破這種迷信,需要請出天才的化身——莫扎特。莫扎特5歲創作樂曲,8歲舉辦公開演奏會,35歲逝世,短短一生創作出上百部作品,其中大部分流芳百世。如果不是天賦異稟,怎么解釋呢?
事實值得更深入探討,莫扎特的父親本身是著名的演奏家和作曲家。莫扎特3歲起就受到高強度的訓練,他幼時的手稿看起來的確非同一般,但這些手稿都經過了他父親的“潤色”。莫扎特16歲之前創作的音樂,都沒有獨特的音樂元素,只是復制、編排、模仿其他人的作品,第一篇被世人認可的杰作,是21歲時創作的第九鋼琴協奏曲,這的確是了不起的成就,但此時他已接受了18年極端艱辛的專家訓練。
勵志書宣揚通過后天努力也能成為天才,但擺向另一個極端——天才是唾手可得的。常見有兩個勵志門派,一是心想事成派,口號是:我能!所以我能!沒有做不到只有想不到,冥想就能帶來一切,不需要科學的方法,不需要刻苦的學習。代表作《秘密》、《吸引力法則》。
另一個是一夜速成派,口號是快!快!快!快速記憶、快速閱讀、快速學習,只要學會某種方法后,就如吃下靈丹妙藥,立即見效,從此過目不忘,成為學習天才。代表作《右腦革命》《超右腦照相記憶法》。勵志書和減肥藥一樣暢銷,吻合人們永遠的需求——不勞而獲。
從倡導后天努力的角度說,《一萬小時天才理論》是本絕佳的勵志書,有理有據試圖勸說你,“天才夢”變成現實真是有可能的。壞消息是,需要10年的艱辛努力。
三
一萬小時天才理論,是不是“天才是百分之一的靈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只要功夫深,鐵棒磨成針”這類近乎陳詞濫調的變體呢?
一萬小時練習,最關鍵的還不是時間,而是方法。“練習并不能使之完美;完美的練習才能使之完美。”大多數人上班都在做重復練習,十年過去了,二十年過去了,“天才夢”只是變得更加遙不可及而已。
完美的練習——刻意練習究竟指什么呢?
分解內容,緩慢練習。
成功學倡導的速成法,囫圇吞棗,與完美練習強調的緩慢剛好相反。著名的橄欖球教練湯姆·馬丁內斯常說:“不在于你能多快完成,而在于慢下來之后你能否做正確。”
紐約的草山音樂學校,則將分解練習,緩慢練習發展到極致,把每小節的樂譜剪成長條狀,塞進信封里,學生隨即抽出,通過極慢的節奏練習,她們說:如果旁人能聽出是什么曲子,說明練習方法出了問題。這樣的練習產生驚人的效果,學習速度提高了約5倍。
緩慢練習為什么如此有效?因為放慢練習節奏使你更加關注錯誤,每一次都提高了精確度,精確有利于正確的大腦神經回路的形成,精確就是一切。
這也是為什么練習樂器的小孩必須從小跟隨好老師學習,一旦不準確練習,學得越刻苦,錯得越離譜。
持續獲得有效的反饋。
刻意練習中,練習者必須對錯誤建立起極度敏感性,這就需要教練指導,或者最好自己能成為教練,評估差距,發現錯誤,不斷練習直到改正。這個過程被稱之為“神圣的不滿足”,格倫·庫爾茨描寫過這種感覺:“練習就是每天彈奏同樣的音符——為一個想法努力,為你渴望的偉大成就努力爭取,然后感覺它與你失之交臂。”刻意練習不是簡單地掙扎,而是有目的地奮斗。
精神高度集中。
為什么不可以每天練習8小時,這樣4~5年就可以完成?刻意練習需要高度集中注意力。一個人每天能進行多久的刻意練習似乎是有普遍限制的,埃里克森的研究表明,多數世界級專家——包括鋼琴家、國際象棋選手、小說家以及運動員,無論他們追求何項技能,每天只能練習3至5小時。
四
“天才夢”并不是不可企及的,但這意味著,你幾乎要為此付出大部分時間和精力。大約排下每天時間表,三小時核心練習,二小時常規練習,一小時準備工作,二小時相關知識學習,隨隨便便八小時就過去了。
這也是為什么激情、興趣是才能的關鍵,如果你不愛它,就不可能全力以赴,堅持十年不間斷刻苦練習,達到巔峰。
張愛玲形容自己晚年考據《紅樓夢》“是一種瘋狂”,“在已經‘去日苦多’的時候,十年的工夫就這樣摜了下去,不能不說是豪舉。正是:‘十年一覺迷考據,贏得紅樓夢魘名’”。
夢是不夠的,還要夢魘般的瘋狂和專注。所以這是一個既充滿希望又讓人失望的結論——每個人都有可能成為天才,但天才永遠是少數。
(阿古,廣告從業者,特約撰稿人)
2011年的夏天,在中牟官渡的建業學堂里,自稱即將“奔六”的老胡正興致勃勃與新一代建業的“新動力”交流自己的人生感悟與商道。曾受邀赴清華大學、北京大學、美國沃頓商學院、鄭州大學、河南大學等多所學校演講,應該說,老胡最傾心的莫過于這個并不奪目的講臺。在這個講臺上,老胡的“勵志”人生表露無遺——他激勵自己像杰克·韋爾奇一樣重視和堅持內部的培訓,韋爾奇數十年只有兩次沒有如期站在課堂上,一次是在手術臺上,另一次還是。
在追尋老胡的“勵志”人生軌跡之時,我們試圖去發現他最核心和最基礎的勵志理念,這個內核就如同他推倒一塊多米諾骨牌的精確契機,最終收獲一連串的果實。
1994年的一個春日夜晚,一個舍棄了休息時間召開的會議上,39歲的老胡第一次提出了“永不妄稱第一,絕不甘屈第二”的凌云壯志,而彼時的建業成立不到兩年。沒有哪句話,能夠更精準描述之前老胡的行為準則;也沒有哪句話,在此刻能夠讓老胡如此直抒鴻鵠之志。這句話,我們或可推斷,它奏響了老胡夢寐以求的勵志音符!
很多年后的今天,面對迷惘的一代年輕人,老胡用了更加直接的方式激勵他們:“干事沒心勁,不堪大用!”這和魯迅先生發出的感嘆何其相似:“哪有什么天才,我是把別人喝咖啡的時間都用在工作上的。”魯迅先生作為一個進化論者,篤信年輕一代將更有作為。
從人性的角度,惰性是不易克服的,安于現狀和好逸惡勞從來都是人類前進的絆腳石。勵志,當然不是什么新鮮的命題,但卻是永恒的話題。
那么,老胡這樣自覺的勵志基因來自哪里?這是一個問題。或許是性格使然,又抑或是環境因素。據說老胡的母親是一位剛強嚴厲的女性,今天看起來有些不可思議的故事或許能夠幫助我們理解那是怎樣一個成長歷程。她曾要求這個有稟賦的兒子一天寫十篇日記,絲毫沒有商量的余地,否則就會受到一頓“鞭笞”。“小學到中學,我考試門門功課幾乎都是滿分。”如果有一次哪門課考了八九十分,年幼時的老胡笑容就無法徹底綻放。他聰慧、勤勉,更重要的是,他內心追求卓越的火焰始終燃燒不息。后來,作為一種結果,在參加工作后的一次外貿人員外銷英語考試中,老胡取得了全省第一名的成績,以此獲得了赴香港的工作機會,也由此開啟了一段同齡人鮮有的人生歷程。
同樣是在這樣的勵志理念的幫助下,在城市化浪潮狂潮洶涌中,老胡迎來了他和建業的全新時代——從備受質疑的遠離發達城市的戰略構想,到鑼響香港聯交所,直至中國的多數企業告別一線城市的掘金之旅向下“梯次轉移”之時,建業已完成18個地級和10個縣級城市的布局。從無人行走、荊棘密布的道路中走到時代的前列,這本身就是一個令人激動的勵志故事。這個故事不是沒有彷徨、失落、挫折,但對于城市化進程急速“向下”的中國來說,探索的示范效應比成功來得更有意義。
“告訴我怎么活?”站在大時代的邊上,《新周刊》銳利地認識到:屬于青春期的迷惘、熱望與憂郁,與時代的前進、變革與激蕩息息相關——每一代人的青春期困惑,構成一個國家的青春期病史;每一代人的青年導師形象之變,構成一個社會的精神進化史。
蔡康永說,人生不是一句話能夠解決的。
和任志強“買不起房為什么不回農村”的殘忍激勵相比,老胡對于年輕人的人生指導顯得掏心掏肺。他特意將戰略大師邁克爾·波特的理論模型進行了演繹,告訴年輕人個人戰略的規劃需要分析三個要素:立志、知己、知勢,而其交集即為人生的戰略方向——“知路”。
我們試圖再將“知路”分解為“行為、習慣和標準”,這或許是老胡勵志哲學中最有價值的部分。
老胡的勤奮思考首先表現在對規律的探詢和遵循。由此他對規律表現出了極度的尊重和順從,這令他少走了很多彎路。后來,在市場的波動中,他逐漸發現,做企業是一場馬拉松長跑,需要勻速前進,彎道超越,而保持沖刺的狀態一定是違背規律的。他的清醒讓他沒有試圖超越自身的能力和資源去謀求超常規的擴張,當然這樣做會失掉某種機會,而穩健的經營風格其實來自對規律的敬畏。
老胡做事更加勤奮。他首先要求自己凡事都要做好多種應對準備,不論是做企業大的決策還是生活中的小事,起碼做到上、中、下三策,做起事情來就會從容很多。老胡也強調做事要有目的性,反對將自己交給無意識狀態。這樣憂思多慮的性格與習慣,是多數成功者的素質。這樣做當然非常累,但老胡樂此不疲。
陳云先生的做事方法“反復、比較、交換”,深刻地影響了老胡。他總在思考:這件事不做行不行?有沒有更好的辦法?怎樣才能不落俗套?怎樣才能更好?是不是再聽取一下高手的意見?
老胡的身上有著強烈的“標準”和“細節”等精英意識,他對“粗枝大葉”、“差不多”等做事狀態幾乎抱著本能的反感。這源自他崇尚的“第一”生存原則。在很多場合,他問了很多人:“你知道世界第二高峰嗎?”這個問題的答案如意料中鮮為人知,卻也暗示著自然界的生存法則。細節反映著標準,而標準決定著企業在行業中的生存地位。
老胡始終是一個檢討主義者——強者皆為檢討主義者。自我反省這是解決問題和提升自我的首要通道。自負和自滿只能遭遇更大的挫折,而抱怨是弱者的心態。“吾日三省吾身”,這是古人的教導。老胡的謙謙君子之風正符合了世人對于智者的想象,這不僅讓他贏得了眾多好感,更為成功鋪就了一條明亮的道路。
“鼓吹成功學的青年導師很快會過時”,有人這樣預言。
在老胡50后的一代人中,“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仍是他們的理想和抱負,他內心的信仰,可用“民族復興”、“報國”、“河南情懷”等字眼來概括。
而修身對他們這一代人而言,就像鳥兒愛惜自己的羽毛備受珍愛。道義的自覺擔當,這樣的古風使得老胡嚴格要求自己并始終踐行。盡管歷史的變遷將多么輕易推翻人們昨天的信念,老胡卻從未質疑過這一堅持。他古道熱腸、俠義風骨、重情重義,這讓他獲得很多支持和幫助。
他還自成一派企業家風格——他注重國學修為,書法超群,略通音樂。同時,他在貫通東西中,練就了中英文雙語的演講口才。
以上這些勵志哲學,如果你有一些心領神會,我敢說,即使無法成就一個所謂的事業成功者,也能造就一個受尊重的專業人士,或者一個智慧的生活家。
“如果你有夢想的話,就要去捍衛它。那些一事無成的人總想告訴你,你也成不了大器。如果你有理想的話,就要去努力實現。就這樣。”——克里斯·加納
如果你看過美國電影,一定被這個取材于真實人物的故事溫暖過。故事的主角就是當今美國黑人投資專家Chris Gardner。他從一位瀕臨破產、老婆離家的落魄業務員,如何刻苦耐勞的善盡單親責任,奮發向上成為股市交易員,最后成為知名的金融投資家,他的人生所演繹的本身就是一個典型的美國式勵志故事。
為了養活兒子,窮困潦倒、無家可歸的他從最底層的推銷員做起,“我就是這樣一種人——你向我提問,如果我答不上來我就會告訴你‘我不知道’,但我保證我清楚該怎樣找到答案,我會找到答案的”。因為這種執著和睿智,他最終成為全美知名的金融投資家。回憶起自己的這段過去,克里斯·加納表示:“在我二十幾歲的時候,我經歷了人們可以想象到的各種艱難、黑暗、恐懼的時刻,不過我從來沒有放棄過。我在自傳中還有一層深意,那就是即使在最最艱難的時刻,父親與兒子是不可分離的。”
加納努力賺錢,當上股票經紀后,事業一帆風順。1987年他在芝加哥開設經紀公司做老板,成為百萬富翁,近年致力在南非扶貧。他還出版了自傳,那就是《當幸福來敲門》(The Pursuit of Happiness)。
“人生最可悲的并非失去四肢,而是沒有生存希望及目標!人們經常埋怨什么也做不來,但如果我們只記掛著想擁有或欠缺的東西,而不去珍惜所擁有的,那根本改變不了問題!真正改變命運的,并不是我們的機遇,而是我們的態度。”——尼克·武伊契奇
尼克·武伊契奇(Nick Vujicic,)在中國通常人們稱呼他力克·胡哲,塞爾維亞裔澳大利亞籍基督教布道家,“沒有四肢的生命”(Life Without Limbs)組織創辦人、著名殘疾人勵志演講家。
他是被上帝咬過的蘋果。武伊契奇一生下來就沒有雙臂和雙腿,只在左側臀部以下的位置有一個帶著兩個腳指頭的小“腳”。這種罕見的現象醫學上取名“海豹肢癥”,多年來一家人到處咨詢醫生也始終得不到合理解釋。他天生沒有四肢,但勇于面對身體殘障,創造了生命的奇跡。
“父親在我18個月大時就把我放到水里,”武伊契奇說,“那讓我有勇氣學習游泳。我呆在水里時可以漂起來,因為我身體的80%是肺,‘小雞腿’似的下肢則像是推進器。”然而游泳并不是武伊契奇唯一的體育運動,他對滑板、足球也很在行,“最喜歡英超比賽”。他還能打高爾夫球。擊球時,他用下巴和左肩夾緊特制球桿,然后擊打。不久前,武伊契奇在美國夏威夷學會了沖浪,他甚至掌握了在沖浪板上360度旋轉這樣的超高難度動作。由于這個動作屬首創,他完成旋轉的照片還刊登在了《沖浪》雜志封面。“我的重心非常低,所以可以很好地掌握平衡。”他總是顯得很樂觀。由于武伊契奇的勇敢和堅忍,2005年他被授予“澳大利亞年度青年”稱號。
武伊契奇從17歲起開始做演講,向人們介紹自己不屈服于命運的經歷。隨著演講邀請信紛至沓來,武伊契奇開始到世界各地演講,迄今已到過35個國家和地區。他還創辦了“沒有四肢的生命”組織,幫助有類似經歷的人們走出陰影。他用帶澳大利亞口音的英語告訴記者,“我告訴人們跌倒了要學會爬起來,并始終愛自己”。
“即使本來有一百的力量足以成事,但我要儲足二百的力量去攻,而不是隨便去賭一賭。人生自有其沉浮,每個人都應該學會忍受生活中屬于自己的一份悲傷,只有這樣,你才能體會到什么叫做成功。”——李嘉誠
2011年4月,經福布斯中文版雜志統計后公布,現任長江實業集團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兼總經理的李嘉誠又一次以總資產值達260億美元蟬聯全球華人首富。
和所有白手起家的商人一樣,他最初并不幸運。生逢亂世、少年喪父、寄人籬下、打工營生……17歲的李嘉誠在一家五金制造廠以及塑膠帶制造公司當推銷員,開始了他香港人稱之為“行街仔”的推銷生涯。走南闖北的推銷生涯,不僅初步形成了李嘉誠的商業頭腦,豐富了他的商業知識,而且也使李嘉誠結識了很多朋友,教會了他各種各樣的社會知識。同時,在推銷過程中,也使他學會了寬厚待人、誠實處世的做人哲學,為他日后事業的發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出身寒門的李嘉誠通過半個世紀不懈的努力和奮斗,從一個普通人成為商界名人并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做人的一等智慧,經商的一流學問”,每當提起他的成功,李嘉誠總是坦然告知,良好的處世哲學和用人之道是他成功的前提。
“人生最底層是不好,但有一個好處,在人生低谷我無論從哪個方向努力,都是向上。”——二月河
他出生的時候,恰逢抗戰勝利,父親欣喜之下,就給他取名凌解放,諧音“臨解放”,幾年后,終于盼來全國解放,可他卻讓父親和老師們傷透了腦筋。他的學習成績實在太糟糕,從小學到中學都留過級,一路跌跌撞撞,直到2l歲才勉強高中畢業。
他年輕時當過工程兵。每天都要沉到數百米的井下去挖煤,腳上穿著長筒水靴,頭上戴著礦工帽、礦燈,腰里再系一根繩子,在齊膝的黑水中摸爬滾打。聽到腳下的黑水嘩嘩作響,抬頭不見天日,他忽然感到一種前所未有的悲涼——自己已走到了人生的谷底。
就這樣過一輩子,他心有不甘。那時讀書似乎是唯一救贖的方式,什么書都讀,甚至連《辭海》他都從頭到尾啃了一遍。其實,他心里既沒有明確的方向,也沒有遠大的目標,只知道,如果自己再不努力,這輩子就完了。
在吃透了無數晦澀難懂的碑文之后,他開始研究《紅樓夢》,由于基本功扎實,見解獨到,很快被吸收為全國紅學會會員。在一次受邀參加“紅學”研討時,專家學者們從《紅樓夢》談到關于康熙皇帝的文學作品,國內至今仍是空白。說者無心,聽者有意,他心里忽然冒出一個念頭,決心寫一部歷史小說。扎實的古文功底,讓他研究第一手史料時,幾乎沒費吹灰之力。盛夏酷暑,他把毛巾纏在手臂上,雙腳泡在水桶里,既防蚊子又能取涼,左手拿蒲扇,右手執筆,拼了命地寫作。幾乎是水到渠成,1986年,他以筆名“二月河”出版了第一部長篇歷史小說——《康熙大帝》。從此,他滿腔的創作熱情,就像迎春的二月河,激情澎湃,奔流不息。他的人生開始解凍。
他在21歲時跌入了人生最低谷,又在不惑之年步入巔峰,從超齡留級生到著名作家,其間的機緣轉折,似乎有些誤打誤撞。但二月河不這么理解,他說:“人生好比一口大鍋,當你走到了鍋底時,只要你肯努力,無論朝哪個方向,都是向上的。”
《論語》
《論語》的勵志功效是從于丹而興的。于丹在央視《百家講壇》的成功,在全國引發了轟轟烈烈的《論語》熱。于丹式的心靈雞湯解讀方式之道行深淺且不論,但這種對于《論語》勵志功能的發掘還是頗有貢獻的。
拋卻后人賦予的光環及歷史是非謗譽,孔子本人的經歷及《論語》確實是相當鼓舞人心的。李零在《喪家狗:我讀論語》一書里有很精彩的描述。他寫道:孔子不是圣,只是人,一個出身卑賤,卻以古代貴族(真君子)為立身標準的人;一個好古敏求,學而不厭、誨人不倦,傳遞古代文化,教人閱讀經典的人;一個有道德學問,卻無權無勢,敢于批評當世權貴的人;一個四處游說,替統治者操心,拼命勸他們改邪歸正的人;一個古道熱腸,夢想恢復周公之治,安定天下百姓的人。孔子“知其不可而為之”的理想主義氣概足做所有人的榜樣。而就《論語》本身內容的勵志性而言,還要分享本書里的原話——學《論語》,有兩條最難學,一是“三軍可奪帥,匹夫不可奪志”,二是“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
《曾國藩家書》
《曾國藩家書》記錄了曾國藩在清道光30年至同治10年前后達30年的翰苑和從武生涯,近1500封。所涉及的內容極為廣泛,是曾國藩一生的主要活動和其治政、治家、治學之道的生動反映。家書行文從容鎮定,形式自由,隨想而到,揮筆自如,在平淡家常中蘊含真知良言,具有極強的說服力和感召力,一部家書中盡顯他的學識造詣和道德修養,從而贏得了“道德文章冠冕一代”的稱譽。本書的勵志意義在于曾的一生是中國傳統讀書人精神“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真實寫照。他一生從不放棄自己的品德修養,至其年衰,政治思想成熟,也堅持對自己的行為進行反省和自責。他對立功、立德、立言的論述描述了中國傳統社會領袖們追求卓越的原動力。
《人性的弱點》
在一個相信奮斗就能實現夢想的國度,《人性的弱點》曾風靡一時并真實發揮了自身的影響力。我們經常懷疑它的適用性,因為我們這個國度似乎更相信厚黑學。伴隨著中國中產階級的壯大和現代化生活的進步,我們似乎逐步從這本書里汲取到更多精神力量和實用的技巧。畢竟,處理好現代社會中紛繁復雜的人際關系并在重重壓力下保持好的心態,這是一個超越國界、民族的共有課題。
《人性的弱點》企圖幫助你如何更好地在你的日常生活、商務活動與社會交往中與人打交道,并有效地影響他人;如何擊敗人類的生存之敵——憂慮,以創造一種幸福美好的人生;如何更好地在生活中變得快樂。真誠地贊賞他人、讓忙碌消除你的憂慮……這本書里的教導已然成為現代社會的生活指南。
《野火集》
這部作品的勵志意義在于,它推動人們對于自身生存環境的真誠關切,對于真實表達方式的推崇,以及對于權威的質疑精神。掃帚不到,房子不會自己干凈,在這本書里,龍應臺用凌厲且坦白的話語刺激了我們對于生活的委曲求全態度和差不多精神。
1984年的臺灣,正處于熱切希望突破現狀,沖撞權威的80年代,20年后看來,那也是充滿了臺灣命運的種種契機的時代。一篇《中國人,你為什么不生氣》的個人投書會演變成一股燎原野火,借著口傳、影印本、大字報,一個學英美文學批評的女子成了推動社會說真話的能量來源。二十多年過去了,海峽的這邊似乎也走到了同樣的關口,而這本書體現的精神同樣給我們諸多啟發。
《安琪拉的灰燼》
作者弗蘭克·邁考特,1930年生于美國紐約,不久即舉家遷回愛爾蘭,在貧民窟長大,19歲只身來到美國。1996年出版自傳體小說《安琪拉的灰燼》,一舉獲得普利策文學獎。在這本書里,作者以幽默生動的筆法描述了一個貧民窟孩子成長與奮斗的感人經歷。面對貧窮、挫折、苦難,邁考特則選擇以樂觀進取的精神與命運抗爭,實現了自己的夢想,成為美國青年一代心目中自強奮斗的偶像。
這本書的意義在于它展現了苦難對于人生的真正價值,它的字里行間充滿了苦難,但是它不叫人絕望,主人公在成長著,在拼命地吸吮著苦難的乳汁成長。這成長的歷程是無堅不摧的。當下的中國仍處于總體的欠發達境況中,但我們卻已不幸看到未富先嬌、未富先懶空氣的彌漫,所以它對我們來講更具發人深省的意義。
《生活的智慧》、《中國人的生活智慧》
大而化之言,勵志關乎人生的進階與態度的鼓舞,但具體在生活層面,勵志也許表現在對于平淡生活的樂觀理解,對于繁瑣細節的巧妙處理,循著這一觀點,我們發現那些閃爍生活智慧的讀物,也成為最好的勵志教材。在“生活的智慧”這一命題下,我們的視野中有兩本好用又好讀的經典。其一是法國安德烈·莫洛亞所作,傅雷翻譯的《生活的智慧》,本書里,作者用流暢的文筆,把自己的人生閱歷,和他所仰慕的前賢的嘉言懿行,訴諸讀者,與之共享。他的作品,雖無深邃的哲學思想,卻有雋永的人生哲理,給予了全世界各地的讀者以生活的勇氣與信心。此外便是林語堂的《中國人的生活智慧》,雖然此書主要是為幫異邦人士解讀中國人之生活態度,但對照我們的生活讀來,頗多玩味之處與教益。本書從獨特的角度完整呈現華夏大地的風物人文和民族性格,相信讀完之后必會對所謂“中華民族傳統智慧”有更高層面的認知。
拳擊電影
擂臺之上,那強健軀體、硬朗的肌肉線條,是力量之美;移步、出拳、躲閃,是動感之美;飛濺的血珠、鼻青眼腫的臉,則是野性、殘酷之美……
■代表影片:《洛奇》(1976)
■關鍵詞:尊嚴
1977年第49屆奧斯卡最佳影片。
史泰龍所飾演洛奇是一個拳擊手,他事業正處于下坡路,陰差陽錯,他將和拳王進行一場較量,這不是一個級別的比賽,完全沒有打贏的可能。然而洛奇認為自己只要能堅持15回合而不被擊倒就是勝利,為了這個目標他刻苦訓練,即使在擂臺上他被打得頭破血流,視線模糊,但要為尊嚴而戰,苦撐了15個回合,最終成為家喻戶曉的英雄人物。
洛奇一次次被擊中,這不意味榮耀被擊碎;血泊中他一次次頑強站起,是尊嚴的再度贖回。對洛奇來講,比賽結果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通過比賽找回了自我,實現了自己的價值。
有人說,好電影在第一分鐘就顯示出其優秀品質,而《洛奇》則將這種品質貫穿始終。洛奇,不但是最經典的拳擊電影,更是勵志電影中的永恒經典。
同類型電影:《搏擊俱樂部》、《憤怒的公牛》、《壞孩子的天空》、《阿里》
田徑電影
田徑是運動之母:無與倫比的速度,無人能敵的高度,無法超越的距離。田徑是奧運精神“更高、更快、更強”的最好注腳。
■代表影片:《火戰車》(1981)
■關鍵詞:信念
1982年第54屆奧斯卡七項提名,最終獲四項大獎。
相信大多數人首先和《火戰車》接觸是在各檔體育節目中,《Chariots of Fire》這電影配樂總是被用來表現心緒彭湃的競技場面,《火戰車》這部表現最初奧運精神的影片,講述的是兩個青年短跑選手,為了各自的名譽、各自的信念,為了實現奧運冠軍夢刻苦鍛煉最終奪得奧運冠軍的故事。而激發他們意志力的正來自于他們對體育的崇高信念,對勝利的旺盛渴求。
同類型電影:《田徑雙雄》、《黑眼睛》、《阿甘正傳》
賽馬電影
相信很多男孩子都有過騎士夢,名駒作伴,閑時踏花長安街頭,危難之日馳騁疆場。但是硝煙彌漫的日子已成為過去時。于是這夢想以各種形式得以分解:奧運會馬術表演“盛裝舞步”,通過精妙的人馬配合,依稀可以感受到踏花離去馬蹄香的優雅;跑馬場中一馬當先沖過終點,或許可能喚醒關于沖鋒陷陣的記憶。
■代表影片:《奔騰年代》(2003)
■關鍵詞:傳奇
2003年根據勞拉·希倫布蘭的暢銷小說重新翻拍,獲得了第76屆奧斯卡最佳電影提名。
這是一個千里馬與伯樂的故事,一個同是天涯淪落人相濡以沫的故事,一個面對挫折勇敢站起來和命運抗爭的故事。片中講述的那匹身材瘦小好吃懶做的、名為“海洋餅干”的馬在三個落魄男人——騎師、訓練師與主人的調教下成為全美冠軍賽馬。誰說謀事在人,成事在天?只要有了“我命在我不在天”的信念就可以鼓起勇氣扼住命運咽喉,將潛能發揮至極致,成就不朽的傳奇。
同類型電影:《克拉姆一家》、《賽馬傳說》、《沙漠奇兵》
單車電影
阿姆斯特朗懷著六冠王的光環隱退了,但是烏爾里希的沖勁依舊,黃色領騎衫的浪漫依舊、翻山越嶺的快感依舊,法蘭西秀美的風光依舊……從蘇菲·瑪索主演的《我決定留下來》到王小帥執導的《十七歲的單車》,單車電影一直精彩不斷。
■代表影片:《蘇格蘭飛人》(2005)
■關鍵詞:執著
2006年愛丁堡國際電影節的開幕影片,根據蘇格蘭籍單車冠軍格拉爾米·歐伯利的真實事跡改編而成。
有人說片中的主角艾爾夏是一個改良版的阿甘,有上帝眷顧,讓他以業余車手的身份騎著業余的單車一不小心就實現了絕大部分職業車手窮其一生也不能實現的夢想。但是又有誰知道艾爾夏僅僅出于對自行車運動的熱愛堅持訓練十幾年如一日,為單車貢獻了自己全部的業余生活。
這是一個草根英雄的故事,告訴我們只要堅持,只要我們以最純潔的意識運動,以飽滿的熱情生活,成功到來原來如此寫意。生活與運動不是一種負擔,而是實實在在的快樂,就如片尾艾爾夏所說:我現在依然騎車,只因為我愛騎車。
同類型電影:《茄子-安達盧西亞之夏》、《突破》、《我決定留下來》
足球電影
提到運動,不可回避的一個話題便是足球。到底它有什么魅力,讓全世界數以十億計的人為之瘋狂?
■代表影片:《一球成名》(2005)
■關鍵詞:夢想
這部由國際足聯贊助拍攝,耗資一億美元的電影巨制,被譽為最純正的足球電影。
故事圍繞一個墨西哥小男孩,隨家偷渡到美國,追求一個飄忽不定的職業足球夢展開。在追尋夢想的過程中他遇到了巨大的挫敗和傷痛,但是他只有一個念頭:相信自己,絕不讓關愛自己的人失望。夢想,總在一次次的失敗之后,總在與現實的一次次碰撞之后。就像那皮球,總是在一次次射中門柱之后,才能劃過守門員的指尖洞入球門。成功突如其來,夢想成真,我們會高興得滿場瘋跑,幸福得抱頭痛哭,在這時候才會真正體會那匹克廣告詞的真諦:低潮、汗水、失敗,無所謂,是我為成功的準備。
同類型電影:《像貝克漢姆一樣踢球》、《少林足球》、《罰球區》
不經意間,電影和體育的關系已濃得化不開,幾乎在運動的每個領域,我們都看到優秀的運動電影存在。運動的速度與激情成就了運動電影的精彩;電影的光與影把運動的火焰燒得更旺更high。雖然在后成功學時代,成功學已被世人唾棄,但通過那些經典的體育電影,我們能感受到時代精神,在體育電影中接力。
目前的形勢與我們的任務
目前,國際經濟形勢之復雜,超出了許多專家學者的意料。比如,國家破產這種事情,以前是聞所未聞的,但現在卻在歐洲老牌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如多米諾骨牌般連續出現。全球經濟一體化時代,這種看似遙遠的國家的經濟波動卻對我們的經濟造成了現實的影響,并增加了我們當前形勢的復雜性和不確定性。我們應當善于從不同層面、不同角度認識問題、分析問題。從這種大背景下出發,也更容易理解我國的宏觀經濟形勢和行業政策。我認為,今后一兩年內國家整個經濟政策,包括偏緊的貨幣政策及調控政策都不會有大的變化。在這樣一種大形勢下,我們進入到戰略攻堅階段的中期,這是一個關鍵的階段,任務非常艱巨。
之所以說任務艱巨,在于目前正是建業戰略推進承前啟后的重要節點。公司自2008年完成上市工作和全省戰略布局后,董事會確定了2009年~2012年為戰略攻堅階段。我們進而在2009年明確了攻堅階段的經營指標和主要任務,并著力彌補與競爭對手相比之下在規模上的短板。如果這一經營指標及任務順利達成,我們將在2013年開始進入戰略縱深階段,這一階段計劃縱跨2013年~2016年四年時間。這一階段我們的總體目標是要在50個城市同時經營100個以上的項目。因此,我們一定要認清形勢,明白下半年和明年工作的重要性,這意味著我們能否順利進入戰略縱深階段。
必須提前思考和準備,從五個方面落實“縱深”
所謂戰略縱深階段之“縱深”,可以分如下五方面來理解。一、市場深度上的“縱深”。所有城市公司都應立足本地,挖掘市場深度,擴大同時運作的項目數量,提升區域市場占有率。二、市場廣度上的“縱深”。也就是說要從現在入駐的23個城市擴大到50個城市。放眼未來,伴隨著中原城市化進程的加速和縣域經濟的強勢發展,縣城將成為我們拓展市場廣度的主要戰場。下一步,我們將用縣級城市的市場價值再次驗證我們的戰略。三、產品形態上的“縱深”。從單一的住宅,到現在的酒店、城市綜合體、文化旅游商業項目……業態的豐富對我們的專業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們必須盡快具備駕馭多種產品形態的能力。四、產品標準上的“縱深”。過去,我們一直專注于高品質住宅的研發建造,而未來我們應當具備建造不同標準產品的能力。首先要不斷提升公司的產品標準,探索具有科技、人文、綠色特征的高端復合型項目,也要探索能夠滿足普通民眾需求的中低檔產品。這樣一來,假如有機會參與廉租房、公租房建設,我們也一樣可以勝任。五、商業模式上的“縱深”。目前我們正在做的,大服務體系的構建,以及加大持有型物業比例等舉措都意在增強企業的核心競爭力。
提升管控能力,重視基礎工作
凡事均當未雨綢繆,為戰略縱深階段計,我們的管控能力必須有一次大的躍升。對此我們都應當從對應的精神層面和組織結構上進行一系列思考。除引進高端人才外,我們的學習型組織是否有效?我們的培訓系統效果如何?我們的精神狀態如何?我們的管理機制、授權、分配等環節也應當有新的變革,以切實讓員工體驗到戰略的優勢,分享戰略成長的果實。
此外,我們也應當更加重視基礎性工作。“掃帚不到,灰塵不會自己跑掉。”基礎工作不到位,會引來一系列問題。消費者評價一個企業就像我們評價一個家庭,我們衡量家庭的文明程度,無需看客廳的沙發是否考究漂亮,而只需看看衛生間和廚房的清潔程度如何。同樣道理,看一個企業的管理水平主要就是看基礎工作水準如何,見微知著就是這個道理。以上半年銷售狀況為例,可以說,南陽公司開盤幾近售罄的優質表現與他們對于客戶服務工作的重視是分不開的,這也再次驗證了“種瓜得瓜,種豆得豆”的淺顯道理。
干事沒心勁,不堪大用
作為一家立志追求卓越的企業,必須建立卓越的工作標準。2010年,公司綜合實力在國內地產企業中排行第33位,所以,我們雖是一家區域發展的公司,但面臨的競爭對手卻是行業前30強的企業,距離理想我們還有很遠的路要走。因此,我們要以萬科、龍湖、萬達這樣的一流同行為標桿,提高工作標準。為此,我們首先要創新工作思路,從下一步戰略推進的節奏到集團管控模式,從營銷思路到產品的系列化、標準化工作,從激勵機制到授權形式,均需依據未來發展需要進一步創新。
奧地利著名作家斯蒂芬·茨威格說過一句名言:“一個人生命中的最大幸運,莫過于在他的人生中途,在年富力強時發現了自己的使命。”目前,正值中原城市化進程加速、中原經濟區建設如火如荼的時期,以建業省域化發展戰略為載體,我們的事業不僅承載自身人生價值,更寄寓了區域發展和時代進步的重托。因此,從個人層面看,用心做事尤為重要。我一直認為,干事沒心勁,不堪大用。追求卓越的動力必然來自于內心的自我期許和要求,而絕不會來自于外界。所以,敷衍了事對待8個小時工作的人必然流于平庸,而只有那些為事業輾轉反側、深夜難眠的人才能脫穎而出,成為企業可以信賴的力量。為此我們都應珍惜時光,抓住機遇,為實現企業和自身的價值而努力奮斗,做一個無愧于時代、無愧于區域、無愧于企業、無愧于自己的人。
沒有意外的話,針對二、三線城市的新限購令將在8月上、中旬出臺(預計7月底住建部完成原因分析和名單草擬工作)。還可以預計的是,新限購令除了會大幅度擴容外,還會在很大程度上彌補年初限購令的諸多紕漏。這將使得地方政府可變通的空間大大縮小,盡管我們不能奢望會達到限購令的所有預期。
那么,如果“新限購令”哪怕達到60%的預期效果,對房地產企業來說將意味著什么?
答案顯而易見。將意味著那些市場布局過于集中,或者主要是開發高端產品的開發商,會首當其沖地面臨著業績快速萎縮;進而意味著房企業績分化的趨勢將進一步加劇。
事實上,這個可能的結果已經初步應驗了。
房地產市場有這么一條規律:對房地產業不利的消息,也會對房地產開發商不利。這一推論似乎非常合乎情理,但不是所有開發商的情況都一樣。盡管在同行遭殃的時候,沒人愿意公開吹噓,但還是有人發現調控和“限購”正合一些企業的心意。
前幾日,萬科董事長王石對媒體說,如果政府放寬控制房地產泡沫的措施,后果將無法承受。他說,如果看到經濟增長放緩就退縮,讓房地產市場再次上漲,后果會“相當糟糕”。
作為萬科的董事長,筆者首先善意地認為王石的一番話可能是一種自責的行為。但是,我們也必須承認,萬科是“限購令”的主要受益者之一——它在上半年的銷售量同比增長了79%,因為萬科的產品主要是中端產品。
這令我不得不想起2008年王石引發的“萬科降價風波”。這兩件事結合起來,我們是否可以這樣認為:王石希望政策收緊,因為這對萬科有利,萬科可以借機并購一些中小企業,可以借機擴大市場份額。盡管這看上去對同行——那些許許多多視萬科為標桿企業的業界中小企業——來說,有些不道義,但卻符合萬科一貫的重商主義風格。
去年調控后,房地產上市公司的市場份額從9%擴大到12%。今年上半年,全國房地產銷售額增加了22%,但銷售額TOP10的同比增幅近五成,顯示限購令后業績分化不斷加劇。而且這一加劇趨勢還有了新的態勢:不僅一線企業與中小企業的業績分化明顯加劇,而且一線企業也在“解體”——有的快速增長,有的卻逐漸掉隊了。
筆者始終認為,我國的房地產市場就是一個分裂的市場:一線企業在不斷分裂,一線企業與中小企業在不斷分裂,中小企業也在不斷分裂(有的躍升為一線企業,有的被洗牌出局)。
新限購令或許意味著,資金鏈堪憂的小企業會繼續苦苦掙扎,市場結構和產品結構不合理的企業會逐漸掉隊,而那些市場結構和產品結構合理的企業則會趁機擴大份額。結果或許就是我此前所說的,“將有30%的企業被淘汰出局”。
(宋延慶,資深地產評論家)
過去中國鄉下的財主把金銀財寶埋入地下,上海的工商巨子們則是把美元存入外國銀行。他們以為這樣一來,就可以千秋萬代,永遠保值了。但他們的辦法今天不靈了,至少是美元無法保值了。
2011年6月2日,評級機構穆迪發出警告,有可能下調美國的信用評級。截至2011年5月6日,美國國家所欠的債務已經達到14.3萬億美元,相當于美國2011年國內生產總值的98%(2011年美國國內生產總值14.66萬億美元)。2011年4月,標準普爾已經對美元打過一次橫炮。但標準普爾只說美國的償債能力有可能減弱,并沒有提到要給美國的信用降級。
美國想不想賴賬?美國當然想賴賬。欠了這么多的錢,換誰都想賴賬。美國已經有政客公然提出賴賬是件好事。上個世紀末,阿根廷就大膽賴賬,盡管當時再想在國際上舉債比較困難,但最后還是挺了過來,現在又神氣活現,活蹦亂跳,沒有任何后遺癥的樣子。希臘也吵著要違約,只是歐盟軟硬兼施,不許希臘造次。其實,美國已經開始賴賬:美聯儲濫印鈔票自然就是變相賴賬。國際信用評級機構早就應當下調美國的信用評級。
美國濫印鈔票,是要刺激經濟和稀釋其債務。但即便美聯儲愿意加息,做起來也很難。美聯儲擁有大量美國國債和以房產抵押作為擔保的證券,總金額達到2萬億美元。按照美國人自己的算法,如果美國長期利率上升一個百分點,美聯儲的2萬億美元就立即縮水1000億美元。曾幾何時,美聯儲主席伯南克先生曾經氣定神閑,頗似胸中自有雄兵百萬。但老先生現在也有點黔驢技窮的意思。
不過,穆迪號召人們對美元提高警惕,倒并不是因為美國經濟不好,也不是因為美國濫印美元、變相違約。穆迪是擔心美國國內政治會導致美國直接違約。按照美國目前的法律,美國國債不能超過14.3萬億美元的上線,但美國政府至少還要借2.4萬億美元才能安然運行。如果美國不提高債務限額,美國就無法再舉債,自然也就無法償還到期的那部分債務,結果是直接違約。不過,按常理分析,美國國會最終會提高債務限額的。美國沒有必要直接違約;反正美元是國際貨幣,美聯儲多印鈔票就行。
但是很奇怪,美國經濟長期低迷,美聯儲又開閘泄錢,許多國家卻仍然大量儲備美元。哈佛大學的杰佛雷·佛蘭克爾(Jeffrey Frankel)似乎提供了一種解釋。他給世界主要貨幣列了五個評分指標:(1)國家經濟總量;(2)國際貿易和國際金融中的作用;(3)國際金融市場的滲透度;(4)儲備價值(通貨膨脹率以及匯率的穩定性);(5)使用者的從眾心理(即,別人用此貨幣,所以我也用此貨幣)。
按照佛蘭克爾先生的評判,五項指標中有四項美國得了最高等級三星,只有儲備價值一項是二星。歐元也是四項三星,只有使用者的從眾心理一項是二星。日元的儲備價值是三星,國際金融市場的滲透度和使用者的從眾心理是一星,其余兩項是兩星。人民幣的儲備價值是三星,國家經濟總量和國際貿易和國際金融中的作用是二星,國際金融市場的滲透度和使用者的從眾心理是一星。評下來美元仍居榜首,之后是歐元、日元和人民幣。當然,這是美國人的評法,有自我標榜之嫌,但也不妨姑妄聽之。
實事求是地說,我們的經濟總量還是比美國的要小得多。即便我們到處鶯歌燕舞,即便我們的經濟都是正面影響,即便美國經濟都是負面影響,但我們的影響力仍然有限,還是正不壓邪,做不到東風壓倒西風。美國的經濟總量大,在國際貿易中的比重就大,使用美元自然也多。美國的軍事力量對美元也起著重要的支撐作用。別的不說,國際石油交易大多是用美元結算的。即便美國經濟繼續低迷,即便美國債臺高筑,中東產油國也不會拋棄美元——他們需要美國大兵為其看家護院。
(朱偉一,中國政法大學教授)
建業人口述歷史
駐馬店公司 崔新旗 (入司時間:1997年)
關鍵詞:規范、樂觀、自豪感
“我是1997年7月大學畢業后就進入建業的,當時國家仍統一分配工作。其實97年的大環境相對頗不平靜,山雨欲來的亞洲金融危機、香港回歸前的不安和躁動,隨著國家政治經濟體制改革的持續深入,對外貿易和地方招商引資卓有成效。社會面臨轉型、區域間經濟聯系不斷加強,未來看上去似乎充滿著更多的不確定性。
我家在新鄉市,緊挨鄭州。畢業后我下定決心選擇在省會尋找發展機遇,不再依靠國家分配。
于是,建業成了我求職面試的第一家企業。
那時集團的總部還設在紅旗路上,一排排整潔有序的辦公桌,每個人都有獨立的工作空間,員工穿梭忙碌,放眼看過去,感覺非常規范和充實。我認定,它就是我向往中的職業平臺,積極的、向上的,充滿著昂揚的生命力。就在同年,鄭州市人民政府授予建業“鄭州市外商投資企業重點保護企業”稱號。
如今,在建業工作已有十四個年頭,最大的感受就是企業管理更加制度化、規范化。公司業務發展之初,建業就非常注重各項規章制度的建立,一切向效益看齊,而違反制度、業績表現差等現象都要受到相應懲處。公司始終處于一種有序、良性的管理狀態,其穩健性和持久力在行業中都顯得十分難得,這與建業戰略、企業文化長期的積淀是分不開的。
也是在建業,我感受到職場的最初歷練以及老建業人寶貴的行為方式的傳承。初入公司,我在河南建業農業公司技術部任職,我的領導是龐谷山(時任河南建業農業公司總經理),他的形象可以說是眾多建業人的代表,認真、睿智,熱愛思考。由于長期的戶外工作,他的臉黑黝黝的,頭頂大抵也因思慮過度而有些脫發,但他總是渾身洋溢著樂觀,不斷感染著身邊的人,使剛畢業的我們干勁十足。十余年過去了,當我真正成長起來之后,還是會常常懷念那段時光。
感覺只是轉眼之間,集團已從幾十人的規模發展到幾千人,并影響到了中原幾十萬乃至幾百萬人的生活。這中間的跨越是許許多多建業人通過多年的付出、辛苦的工作所支撐起來的,身為他們之中的一員,回看走過的路。”
建業人口述歷史
鶴壁公司 王磊 (入司時間:1998年)
關鍵詞:大氣 穩重 主人公意識
“20世紀90年代,沒有什么比港臺電影更能影響青年人的行為和文化,電影中講述房地產和股票,及西裝革履的白領和職場精英。那時大學并不能提供現今這樣開放的信息渠道,剛走出校園的我,就這樣一面對未來的職業道路滿是憧憬和冀望,一面迷惘地尋找著未來的安身之所。
在當時來看房地產尚算新興的行業,而建業的規模也不算太大。入職后,我的第一個崗位是在規劃部,相當于現在的工程部,所負責的管理項目圖紙工作與自身所學專業相去甚遠。陌生和迷茫中,也許我唯一能做的就是“跟著走”,盡力去做一些具體的事,從日常瑣碎的工作細節中,主動學習和觀察。1998年,建業城市花園項目奠基。依稀記得“拓荒”般在一線工作的日子,我扛著測繪儀跟在當時負責奠基工作的同事董向陽后面,周圍遍地是一人多高的蒿草。我常想如果沒有走過當年這些難忘的歷程,也許對今天集團的省域化戰略就不會有如此深的體會和領悟。
當不久后轉至配套部負責公司對外協調工作的時候,我不經意間發現,自己已邁出了“獨立走”的第一步。記憶最深的是有次獨自去市里的消防支隊辦理一個簽字手續,不巧遇上對方主管領導開會,而我手中亟待他們支隊長簽字的文件,關系到第二天集團項目能否如期驗收。沒有別的路可以走,我唯一能做的只有一個字,那就是“等”。似乎這是從那時每一個建業人身上都能找到的品質,堅持,有韌勁兒,不達目的不罷休的倔強。從上午九點開始,守在主管領導的門外,寸步不離直到晚上,直至對方被我的執著和誠意打動欣然簽字配合我們工作。現在回憶起來,一樣覺得那時很難。在通往收獲的路途中,必定寫滿了付出的艱難和苦澀,但我想,正是這樣才能向外傳遞建業人的執著和堅守。此后我在對外工作中迅速打開局面,勝任一個又一個充滿挑戰的工作,那時的經歷和體會,的確讓我受益良多。
隨著集團的省域化發展,后來我又幸運地受命于鶴壁市場的開發建設,再隨業務需要一同走下去,隨建業一同進步成長。從“獨立走”到“領著走”,從遠觀公司運營主線,到真正參與進來成為運作者,13年過去了,我收獲了思想的成熟及能力的鍛造,個人修養和職業理想也在持續成長發展中日益磨礪和豐盈。
大氣、穩重,是我感覺到從快6歲的建業到今天快20歲的建業身上最直觀的改變。入司這些年,深受胡總卓越思想和個人魅力的影響,建業就好像是一個嚴謹而包容的大家庭,它的繁榮興盛,它的開拓進取,早已成為我們每個建業人肩上的使命。”
建業人口述歷史
鄭州公司 王春花 (入司時間:2000年)
關鍵詞:協助、歸屬感、陽光心態
“最初了解建業,和很多人一樣從足球開始。那時主場在新鄉,我時常在107國道上看到建業載滿球迷的專用大巴,場面很是壯觀,心中既有好奇又充滿憧憬。這種感覺一直持續到2000年我如愿加入建業。
當時建業已經在河南房地產市場上占據“領軍者”的地位,社會對于它品牌的盛贊正如同建業足球帶給河南人的榮譽。對于剛走出校門的我來說,周遭一切都是懵懂而青澀的,2000年,“建業網”全面上線,這個企業和它的一切動作都顯得那樣大氣而前瞻。
那時和現在不同,現在新入職的員工會安排各種培訓,我們入司時人手領取一本員工手冊,聽人力的部門負責人一番講解介紹后,就迅速被分配往各自崗位直接開展工作,所以各項業務對我來說都是陌生而又充滿挑戰的。還記得那時第一天上班,我的工作就是負責開具支票,剛從學校畢業沒有經過太多實踐的我,連大寫的一到十都寫不完整,狀況百出。為了盡快適應崗位,應對企業用人需求,我努力克服內心的羞怯和緊張,積極向同事們求助,私下里自己刻苦學習,只想著把事情做好,不出差錯。
建業一向給外界的感覺是規范而嚴謹的,所以建業人的工作需要不斷自我糾正,樹立更高標準。時任鄭州公司財務部經理的榮平是我最初的崗位領導,跟著她在鄭州公司財務部工作的兩年,使我對建業的文化和戰略、企業經營發展、財務相關的業務都有了更多的認識和理解。說個小故事,部門新來了一位同事,有天問我:你看我現在像不像建業人?其實,我們每人都應該像他一樣問問自己:我像不像建業人?做人就如同做企業,要做陽光的人,有責任感的人。
一個二十年的企業,應該是陽光的、有責任感的、平穩發展的,員工要有歸屬感和成就感,而建業所帶給我的就是這樣的感覺。”
共建業·同發展 建業集團2011年度合作伙伴大會成功召開
7月8日14:30至19:00,建業集團2011年度合作伙伴大會在新落成的上街建業雅樂軒酒店隆重召開。來自設計院、建設總承包、電力配套、園林景觀、酒店精裝修、材料設備供應以及建設工程造價咨詢等領域的60余家合作伙伴濟濟一堂,共同參與了此次盛會。
會議由《共建業·同發展》的主題視頻拉開帷幕。通過視頻,建業集團重申了企業的目標、定位與核心價值觀,分享了19年來與合作伙伴共同發展的成果,展望了未來與合作伙伴共同發展的廣闊前景。
此后,集團董事長胡葆森發表致辭,和與會合作伙伴一同分享了建業自成立至今19年來所取得的發展成果,闡述了建業戰略推進的進展與安排,闡明了與合作伙伴開展合作的方向和原則。合作伙伴代表及建業集團副總裁胡冰也相繼發表了合作感言。
在本次會議上,建業集團總裁陳建業代表集團與中國建筑第六工程局有限公司、上海建工股份有限公司南方分公司、韓國LG集團樂金華奧斯貿易(上海)有限公司分別簽署了戰略合作協議。中國建筑第七工程局有限公司、中建二局第二建筑工程有限公司分別與河南建業足球事業發展基金會簽訂了戰略合作協議。
集團跋涉者俱樂部2011年第一次學習日活動圓滿結束
7月31日,集團第三梯隊管理人員組成的跋涉者俱樂部舉行第一次學習日活動。俱樂部全體成員首先進行了登山活動,并開展了豐富而熱烈的學習活動。
在攀登至目的地午餐后,俱樂部舉行了以“暢想建業第三個十年”為主題的分享討論活動。活動首先民主產生了跋涉者俱樂部的班委組織,并制定了活動章程。之后,跟隊參加活動的老胡就自己豐富的企業實踐經歷,將自己對建業發展規律的感悟與大家進行了分享,并對集團的戰略部署、發展現狀及建業第三個十年的發展等命題分別進行了詳細的闡述。他強調指出,跋涉者俱樂部全體成員應通過定期的學習、交流,讓團隊伴隨企業一起不斷地成長和強大。他精彩的分享發言贏得了全體俱樂部成員的熱烈掌聲。
此后,跋涉者俱樂部成員以“集團戰略縱深階段我們應著力哪些工作”及“集團發展戰略第四階段”為題,紛紛提出自己的暢想,積極發表感言和感悟。
作為集團人才梯隊的重要組成部分,第三梯隊肩負著集團第三個十年主力軍的重擔,通過此次學習日活動,有效地促進了集團管理第三梯隊成員彼此間的交流和分享,強化了團隊整體水平提升。
承前啟后 精彩紛呈 集團2011年第八屆營銷系統營銷沙龍圓滿舉行
7月22日,建業集團2011年第八屆營銷系統營銷沙龍在集團多功能廳拉開序幕。本次沙龍旨在針對7月12日國務院常務會議要求繼續加強房地產調控工作,提出房價上漲過快的二、三線城市將要采取限購措施這一嚴峻的形勢,探討建業營銷人如何開展高效營銷和創新營銷,確保年度既定目標的完成。為此,集團特邀國內知名營銷大師精彩開講,與全省的建業營銷人一起分享豐富而新鮮的營銷知識。
首先,集團營銷服務管理中心總經理李莉對2011年上半年工作進行了總結匯報,綜合分析1~6月份開盤情況和銷售情況,并對下半年市場形勢進行了預警,特別是預開盤項目和重點項目所有工作務必前置,爭取時間。她要求全體建業營銷人提高工作標準和要求,扎實基本功,在非常時期,抓住契機,快速營銷,爭取提前完成年度任務。
根據全天培訓課程安排,分別由北京賽惟咨詢的副總裁吳卓棟老師分享了《客戶體驗管理和房地產營銷》,新浪網策略總監季星老師分享了《網絡營銷》,廣州TBC總經理洪昊老師分享了《最新廣告創意鑒賞》等課程。培訓課堂上氣氛熱烈,講師們精心準備的課件,生動激情的講授,與學員們高漲的學習熱情、積極的學習態度相輔相成,獲得了良好的效果。
作者:陳偉
出版社:浙江人民出版社
在21世紀初,借助網絡而迅速崛起的阿里巴巴集團讓我們大家都認識了他,一個奇特的CEO——馬云。他是個特立獨行的人,說話語不驚人死不休,做的事又往往驚天動地。當一個看起來過于平凡的人成長為眾人眼中的“明星”,并取得實在不平凡的成功時,你難道不會對背后的故事加倍產生探究的興趣嗎?你難道不想知道,這個其貌不揚的人之所思所想,他的令人眼花繚亂的成功落到扎扎實實的水一般流過的現實中,激出的回響是怎樣的?這本《這才是馬云》給了我們一個標準答案。
嚴格地說,這本書算不上真正的傳記,而更像是摻雜了作者思考的“馬云生活碎片整理”。書的作者陳偉是馬云的現任助理,20年前是馬云的學生,稱馬云“老師”。據說,書成稿后,馬云看后感慨萬千:“那些往事和細節,一只腳都已經跨出了記憶的邊緣,現在又集中起來‘回放’了一遍,讓我想起過去的很多美好時光。”興之所至,馬云欣然為此書作序;在首發式上,更是主動簽名送書;甚至在員工集體婚禮上,馬云還將此書作為禮品饋贈新人。目前市面上以馬云為題材的圖書可謂數不勝數,可馬云唯獨對這樣一本類似“流水賬”的圖書倍加關注,讓人不禁疑惑,這到底是助理的魅力還是書的際遇。
第一次讀這本書的人總會被逗得捧腹大笑,感慨馬云這家伙太逗了,可是再看一遍,你會隱隱覺得,每一陣笑聲背后,可能都是一個充滿苦澀與無奈的故事。陳偉是個很會講故事的人,這些事情貌似隨意地擺在那里,找樂子的人體會到了歡樂,愛八卦的人看到了猛料,有故事的人看到了坎坷。正如歷經人生大起大落的史玉柱,在看了這本書后,一語道破:“換個角度看馬云,詼諧背后投射的同樣是創業的艱辛與堅持!”
馬云一直不是個低調的人,關于他的非議和崇拜一樣多。在成功之前,一個人不需要被理解,理解只能表明別人同情你的無能和懦弱;而在成功之后,一個人也不需要被理解,因為結果會稀釋你之前所有的坎坷和糾結。甚至,我們可以這么說,一個懷抱夢想,并決意為之奮斗的人,是不需要被理解。正如書中作者引用尼采的話:思想者最不幸的不是被誤解,而是被理解,因為被理解意味著有人知道你是那樣的痛苦。
它讓讀者有機會看到在鎂光燈后馬云的尋常面孔;讓我們知道流傳甚廣的馬云的經典講話究竟是如何造就的;甚至細致到讓大家知曉馬云某次著名演講前一分鐘發生的小故事或者說“小事故”。還讓我們知道,馬云熟讀老莊、通曉佛理、深愛太極,且善于博采眾長并融會貫通;他的管理哲學之發端既來自這么多年的個人經歷,更來源于自動吸取的古今中外的思想精髓。
所有外界賦予他的形容詞,在助理陳偉的筆下,被一一剝離,一個近乎本色的馬云躍然紙上。說“近乎”是因為——人之于人,永遠只有最接近,而無法完全接近,我們能掌握的真實總會因為各種限制而無法百分百。人之于真理也是一樣的。
據說馬云的太太張英是一口氣讀完的,據說馬云的父母也是熬夜看完的,老人許久沒有這么晚睡過。因為這本書真正寫了一個他們熟悉的人,而不是一個經過記者們提煉、總結和發揮的“神”。在馬云身邊,也許除了陳偉,不再有人能做到。他們認識20年,當了這么多年趣味相投的朋友,用阿里巴巴CPO彭蕾的話說,陳偉曾經是“老給馬總講笑話”的人,所以也只有他,會記得馬云那么多的糗事,會把阿里巴巴曾經發生過的那些驚天動地的大事,用一種平和幽默的方式記錄下來,令看客讀之,不禁了然:“哦,這才是馬云!”
美國瀕臨違約 中國無計可施?
美國政府正瀕臨債務違約邊緣,這對全球最重要的無風險金融工具構成重大風險:據野村(Nomura)的數據顯示,美國政府發行或擔保了全球55%的評級為AAA的債券。美國國債債權人包括受資本金規定而持有該債券的美資銀行和通過近期定量寬松計劃持有1.63萬億美元美國國債的美國聯邦儲備委員會(Federal Reserve,簡稱Fed),而且約有26%的美國國債由外國投資人持有。
就拿中國來說,截至5月底,中國持有至少價值1.159萬億美元美國國債。一旦美國違約,中國將成為損失最為慘重的國家。目前的局面已令中國感到擔憂。中國政府已屢次表達了對美國的不滿,而美國國務卿希拉里·克林頓(Hillary Clinton)的深圳之行也是籠罩在這種局勢下。還有跡象表明,中國已經開始尋找新的投資對象。渣打銀行(Standard Chartered Bank)的分析顯示,今年前四個月,中國大幅減少了將新增儲備資金用于購買美國國債的比例。
但與其他美國國債的主要債權人一樣,中國并無采取任何可能損害美國國債價值的理由。另外,如此巨額資金轉移到其他投資對象并非易事。而關鍵在于,中國仍借助被低估的人民幣繼續依賴出口導向型的增長模式。雖然中國的貿易順差正在縮小,但上個季度的貿易順差仍達460億美元。而為了穩定人民幣兌美元的匯率,中國央行仍需購買所有流入境內的美元。
但這些由貿易順差帶來的美元除了投資美國國債以外的其他選擇十分有限。歐洲的債務救助計劃對這一情況的改善可能是好消息,但歐洲的主權債務市場仍較分散,這意味著目前仍缺乏具有與美國國債相同流動性和質量的歐元債券。日本國債市場規模龐大,但2010年中國買入日本國債的舉動曾引發日本政府的激烈反應,日本一直對日元的幣值非常敏感。
信息來源:美國《華爾街日報》
中國買家開始擔心金價過高
美國債務談判陷入僵局,讓緊張不安的投資者追捧避險資產,使得金價仍穩居每盎司1600美元上方。但在世界第二大黃金消費國中國,創紀錄的金價已經讓人們蹙起了眉頭。
通常總是滿懷熱情的中國買家開始懷疑金價是否已經過高。過去一年里,中國實物黃金需求大幅飆升,受此推動,去年中國黃金進口量增長了4倍。
這一增長背后的關鍵推動因素是金條熱銷,在中國人們購買金條一般是為了投資或者作為禮物。根據世界黃金協會(World Gold Council)的數據,今年一季度,中國的金條銷量同比增長一倍有余,中國也因此成為全球最大的金條和金幣買家。但坊間證據表明,閃亮耀眼的金價已經引起了一些黃金投資者的反思。
《揚子晚報》上刊登的一篇文章描述了無錫金條買家變現黃金的情景:在無錫的中國黃金中山路店,該店孫經理告訴記者,隨著黃金價格飆升,這兩天到店里把黃金變現的市民多了不少,而這些人大多都是去年年底和今年年初購進黃金的,算起來他們賺了不少。
根據這則報道,有620萬人口的無錫市去年興起黃金熱,全年市民估計購買了7.3噸金飾品和金條。
與此同時,北京萬象百年珠寶有限公司董事長陳震宇在微博中提醒黃金買家要當心:“早晨6點就被華爾街的朋友電話叫醒,聊了1個小時,由始至終都一直提醒我小心黃金和白銀的這輪上漲,華爾街全都不看好這次的黃金大漲。”
坊間的說法未必會發展成趨勢。而且,推動中國黃金消費的宏觀因素——通脹擔憂和欠缺投資渠道——短期內不會得到緩解。鑒于中國有望成為全球最大的黃金消費國,中國黃金投資者的態度值得關注。
信息來源:英國《金融時報》
動車事故揭示中國治理困境
兩列中國動車組列車追尾的事故首先是、也主要是一場人間慘劇。年僅兩歲的小女孩項煒伊在扭曲的列車殘骸中困了21個小時,身邊不遠處就是父母的遺體,她的苦難刺痛了中國公眾的心。
楊峰的故事也讓人痛心,他在這起追尾事故中失去了懷孕七個月的妻子和另外三位家人。他曾對官方死亡數據的準確性提出疑問。官方媒體報道,死亡人數至少40人。
許多鐵路專家曾警告過,中國在創紀錄的時間內,匆忙趕建世界最長、最快的高速鐵路網絡,可能會導致災難。這起追尾事故不僅悲劇性地證明他們的警告是正確的,更終結了北京向全世界出售它剛剛成型的高速鐵路技術的雄心,至少在可預見的未來如此。
長期以來,一些外國鐵路企業的高級管理人員一直在抱怨,原本最高設計時速為200公里的列車被抄襲后加以修改,制成的列車運行時速遠超最初的設計,從而產生安全隱患。這些高管中有一些向英國《金融時報》表示,出于安全方面的顧慮,他們拒絕乘坐中國的高速列車。
鑒于中國高速鐵路技術的來源存在嚴重問題,似乎不會有哪個國家愿意冒著讓公民失去生命的風險,進口中國的高速列車,無論價格多便宜。
這起追尾事故本身,以及中國政府的善后處理,也對中國的公共治理提出了更廣泛的質疑。
周六的追尾事故發生后,上海鐵路局三名高級官員被撤職,包括上海鐵路局局長。然而在獲悉政府任命的局長繼任者為鐵道部總調度長安路生之后,中國公眾感到憤怒。原來,安路生曾因中國上一起鐵路重大災難事故而被降職。2008年4月,兩輛列車在山東省境內相撞,導致71人死亡。事故發生后安路生被調往地方任職,期間轉任多個職務,兩年后官復原職。
在周六事故發生后不到24小時,毀壞的列車車廂在鐵道附近被就地掩埋,網上還有一段視頻顯示這些車廂中有疑似尸體的物體墜落,這些都激起了民眾更大的憤怒。
這次事故將會在國際市場上損害中國企業的形象。不過,受傷害最嚴重的大概還是中國民眾的感受。周一,一名網民在微博中總結了這種情緒,這條微博被廣泛轉發:“今天的中國本身就是一列在雷雨中行駛的動車,你我不是看客,你我都是乘客。”
消息來源:英國《金融時報》
中國高鐵:不得不“坐”的選擇
距離中國兩列動車追尾事故僅幾十個小時后,專門發送高速列車出入的上海虹橋站,仍然一片車水馬龍。
這幾天,千萬個旅客帶著忐忑不安的緊張心情上車,讓中國追求和諧穩定社會所做的努力已蒙上一層灰。
更多人想問中國百姓享受到這幾年中國高速經濟增長所付出的代價值得嗎?
此前發生碰撞的火車,就是同屬于上海鐵路局的動車組。該事故目前已造成至少40人死亡,是2008年以來中國最嚴重的鐵路事故。
“人流還是跟以前一樣多,沒有發現有明顯減少。我們每天還是要發掉上百箱水。”大廳里負責憑票發放礦泉水的鐵路員工稱。憑著手中的票,記者也領了5100西藏冰川礦泉水,這家公司剛剛在香港上市,其產品被稱為中國內地礦泉水中的奢侈品。
工作人員都表示,車禍后人數并沒有明顯減少。
坐火車仍然是中國大多數人的選擇。在兒時的記憶里,火車站和火車是擁擠、嘈雜的代名詞,隨著經濟的發展,當明亮潔凈及安全高速成為火車的標記時,何嘗不是老百姓所能享受到的經濟增長呢?
不過,這種經濟增長的享受,并非普通百姓人人能夠承擔的。對于一般乘客來說,相當多的時候,高速不是必需品,卻經常面臨著“被選擇”。
工作人員稱,高速鐵路網建成了,當然就要跑高速火車,理論上講,動車仍然可以在高速鐵路網上跑,但就把整體網絡的速度降下來了。
“中國人口龐大,幅員遼闊,發展高速列車是完全正確的戰略。”一位從事研究工作的券商人士表示,“目前的問題在于如何監督鐵路建設中的質量、管理、甚至是腐敗問題。”
旅客滿載,絕不意味著鐵路部門就可以高枕無憂。特別是不得不坐,成為唯一選擇的時候,旅客們的安全要求就成為最起碼的保障。
從上海虹橋駛出的G234緩緩開出,僅短短的9分鐘,車速便瞬間超過了309公里/小時,不少火車乘客發出驚嘆。
他們不僅驚的是速度,驚的也是安全。
信息來源:法國路透社
⊙ 6月30日,南陽假日酒店喜迎中翼結構封頂。
⊙ 7月2日,由新鄉建業公司主辦的“新鄉建業GOLF尊貴之旅暨鄭州建業項目展”開啟。
⊙ 7月8日,建業集團2011年度合作伙伴大會在上街建業雅樂軒酒店召開。
⊙ 7月9日,集團董事長胡葆森冒著酷暑蒞臨濟源公司視察工作。
⊙ 7月11日,集團2011年年中工作總結大會成功舉行,胡葆森董事長發表重要講話。
⊙ 7月12日,集團董事長胡葆森、副總裁張少鴻一行蒞臨濮陽公司視察指導,并先后同地方政府領導和公司基層員工進行了座談。
⊙ 7月14日,商丘市委常委、副市長張國偉一行,蒞臨商丘建業聯盟新城視察指導工作。
⊙ 7月16日,洛陽建業·壹號城邦2期SOHO及公寓在華陽廣場國際大飯店盛大開盤。
⊙ 7月19日,建業物業2011年上海科技體驗夏令營和鄭州英語提升夏令營同步閉營。
⊙ 7月22日,建業集團2011年第八屆營銷系統營銷沙龍在集團多功能廳召開。
⊙ 7月24日,洛陽建業高爾夫花園3期開盤再創佳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