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IANYE MAGAZINE
因為資金不是可以凍結得住的,所以不要一想到池子就以為是物理的概念,周小川行長所提的池子是一系列政策組合,既包括對流入資本的外匯管理,也包括存款準備金等一系列政策措施。
——中國央行副行長馬德倫針對一直伺機進入中國的海外熱錢,中國央行行長周小川所提的應對措施是:中國采取總量對沖的措施,把流入的短期投機性資金放進“池子”,待“熱錢”要撤退時,再從“池子”放它走。
簡單地用“一個人養幾個人”的比喻是很形而上學的,就一個家庭來講,家庭的主要勞動力能不能掙錢是很重要的,并不在于這個家庭有幾個人。
——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學所研究員唐鈞指出,人口老齡化是社會發展的一個客觀規律,本身無所謂好或壞。一個國家、一個社會對老齡化的到來只要不掉以輕心,認真做好準備,順利度過老齡化的高峰并使社會經濟發展順勢再上一個臺階,是完全有把握的。
微博能否改變中國?
——今年記者節期間全國46個城市的120多家媒體的調查中顯示,微博被認為是2010年最值得尊重的媒體。研究者已經為微博定義了很多積極意義——傳播微言大義、促成公民記者等。但同時,它也加劇了“信息繭房”效應。讓每一個網民都只獲得自己所喜歡的信息,但如果人們都在微博上各自建造自己的信息繭房,各說各話,則無疑會加劇社會之間群體的分裂與對立。人們對微博的最高期待是“圍觀改變中國”,希望借微博凝聚的公眾關注度推動社會的進步,這是個很好的愿景,但過分的口水宣泄使參與變得簡單,道德情感得到代償后,反而很可能會消解以實際行動對社會的推動。
中國經濟被金融危機突然間推上了前臺,我們確實沒準備好,就好像16歲的姚明,身高可能一米九、兩米,表面上是很好的籃球運動員,實際上并沒有準備好,容易受傷,身體協調性不行,肌肉不夠發達,自我保護意識不強,籃球的明規則讀得很清楚,潛規則不懂,這就是我們的情況。
——中國人民銀行貨幣政策委員會委員李稻葵以“16歲的姚明”來形容中國當前的經濟格局,看起來長得很高,但其實還沒有準備好。
臺風來了,豬都會飛。
——中國農產品的漲價已經成為四季度沒有懸念的預期。連續23個月的CPI上漲之后,處罰幾個綠豆商打掉一個張悟本確實難以使投機者被殺雞駭猴。此刻,與其過多關注有關政府打擊投機不力,還不如說公眾要有清醒的通脹意識。再加上央行突然加息,四季度的通貨膨脹仍將繼續,天氣會是一個最直接的官方解釋,但是投機者們早已聞到了血腥味,他們還將“撕咬”這種缺口。
城市成人禮。
——出自評論家王石川。針對上海10萬市民鮮花悼念11·15死難平民,王稱之為“一座城市的成人禮”。也許在平時,在以前,每個人都在匆匆地討生活,但此刻,公民意識噴發了出來,公民精神昂然挺立了起來。我們不說話,不代表我們不想;我們緘默,不代表我們內心沒有巖漿。當一個城市遭遇了烈焰的侵襲,灼痛的不只是那數十條生命,灼痛的是每一個人。
現在一個敢說真話的韓寒就把網絡搞得風生水起,但真正健康的教育之下,不是只有一個韓寒。
——作為教育時評專欄出鏡率最高的時評作家,熊丙奇關注的教育問題上至教育改革,下至局長作弊,他像一名握筆的大俠,敢于說出中國教育的弊病。不管面對大學校長還是普通老師,他都敢于提出自己的疑問,他的時評,督促著中國教育的進步。
金牌控之病?
——2010年,廣州,當中國代表團在家門口再次大包大攬金牌之際,當公眾對金牌爭來的面子不再興奮之際,中國體育又一次走在了十字路口。對于依靠特殊的體制迎來競技體育金牌大豐收的中國人來說,這是一個復雜的問題。新中國體壇六十年的輝煌成績,從某種角度上看,更多是在以金牌數量為唯一衡量標準。在這種標準的示范效應下,幾乎人人都成了“金牌控”。然而,依靠大量的財政資金投入,才塑造了中國競技體育的繁榮卻是不爭的事實。金牌工程在公眾眼中早已是浮云。把重視競技體育轉變成重視全民健身,淡化金牌,強化國人體質和健康,提倡大體育和大健康的概念,才是體育理念的真正回歸。
城市大同
人類由工業時代進入信息時代后,美國人托夫勒以他獨有的視角,觀察了人類進入信息時代后所表現出來的種種現象,他宣布,地球是平的。人類社會發展進入信息時代,以計算機網絡為主的一系列信息技術,使人類的活動消除了壁壘,拉近了彼此的距離。新的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和新的力量使人類活動的方方面面不由自主地趨向全球化。
如果地球是平的,城市更是大同。需要強調的是,這個觀點是我們探討二線城市優勢的重要前提。
香港專欄作家歐陽應霽曾說,一個城市里是否有無印良品,可以成為是否愿意生活在這個城市的理由。這句話漸漸在失去它的價值——全球化品牌早已搶灘二線城市,網絡世界消滅了信息不對稱。這就幫助我們理解了陳志武在談論“老掉牙的行業里,星巴克為什么賺錢”時,將全球化及人員流動歸納為成就了這個古老行業的根本原因。
盡管每個城市有著自己獨特的地理資源和人文積淀,構成現代城市的基本要素在漸漸趨同,人類會因此感到失落,但因此也會更加珍惜差異和區隔。
藏龍臥虎生活家
大城市的包容性毋庸置疑。比如《蒂凡尼的早餐》,赫本飾演的郝利,就是一個從小城市來到紐約的交際花,她在這里如魚得水。大城市也是文藝青年鐘情的地方,那些在小城市不被理解和接受的小眾,都在這里找到了志趣相投者。
但是二三線城市的本質卻是生活——“每天平靜的柴米油鹽生活中,時刻發生的幸福,那些愛情,卑微而又偉大”。
專欄作家連岳就選擇在廈門鼓浪嶼居住。他的書房四面窗戶都朝向大海,院子中木瓜葳蕤生長。還有武漢的池莉、成都的潔塵,她們飲茶品酒、談經博古,更諳人情世故、格物致知。因為更復雜、更智慧的知識,當然蘊含于生活本身。熱愛生活之心就像草籽一樣,總會在任何可能的地方發芽。
更多平常的人,如果懂得衣食是一種大事,心境是一種修為,知曉是一種最好,那么,居住在哪里,又有多大關系呢?從哪里出發,是否真的重要呢?
CPI有優勢
事實就是這樣,多數的痛苦來自欲望。如果你見到奢華的東西,你會產生艷羨和欣賞,如果你整日與之為鄰,很難說你能逃離痛苦。從這個意義上,北上廣深就是“物欲都市”,而物欲似乎永無止境,痛苦亦無邊。新發布的《中產家庭幸福白皮書》發現,江蘇、四川、福建、重慶四地幸福指數最高,經濟最為發達的深圳、北京、上海、浙江幸福指數最低。
很多人夢想“在一線城市掙錢,到二線城市消費”,因為二線城市勝在CPI。
二線城市里,也有奢靡的物品與生活,官二代和富二代也不乏少數。但更多,還是尋常人家尋常百姓。他們的生活平常而簡單,雖然掙得不多,卻存得不少。雖然目前CPI漲勢兇猛,但“基數低”成為二線城市的優勢。
人們其實活在預期里,所謂的“殷實之家”,就是指收入照應了日常的生活之后,還能有余,而且這“余”,能夠在歲月的堆砌中積沙成塔、集腋成裘,財富故而不可小覷。而這些,才會令普通的大眾得到基本的滿足和喜樂。
擁有未來
從國家戰略的層面去看,城市之家的差異是由于資源有限和分配不均造成的,但最終的目標是要實現均好性。
下一個十年城市的發展熱點在哪里呢?一定就是在二線城市,這是由資源的流動性決定的。生活在這里的人們,在等待更大的舞臺出現,并為此精心準備。而一線城市的一些行業的人們,如果說他們享用過時代饋贈的禮物,未來也將接受相應的桎梏,他們也將面臨梯次轉移的抉擇。
(以上文字執筆:宋曉鳴)
生活在自己能掌控的城市里
卡爾維諾在《看不見的城市》里揭示了一個重要的道理,我們生活的城市或許是城市本真的背面,而真正的那一面我們并不曾涉足和認識;這本書也告訴我們,人們對城市所擁有的是何等的少,而未曾擁有和永遠不會擁有的是何等的多。但是,作為平凡的人,也許我們往往并不需要對一個城市擁有太多,不確定性越少,我們就能得到越多閑適安穩的生活。比如,我們希望自己經常去的便利店永遠不會在某天忽然消失;每次深夜孤獨的時候酒友總是有空;當外地的友人來訪時,他/她很快就能清楚如何最快到達你家……
小即是美。在一個更小的城市里,你生活得更加從容,在30分鐘的交通時間半徑內,總可找到你滿足一生衣食住行的所有需要。你也更容易發現一個城市的細節之美,親近、熨帖,而不會在午夜夢回之際,愕然于龐大城市的壓迫感和無盡的疏遠。
人總在某種時候懷有雄心,想要征服世界,回歸生活,也要對居住的地方有掌控感才能安心。想起電影《海上鋼琴師》中的臺詞:“那些城市,你就是無法看見盡頭。拜托你給我看它的盡頭在哪?阻止我腳步的,并不是我所看見的東西,而是我所無法看見的那些東西。你明白嗎?在那個無限蔓延的城市里,什么東西都有,可唯獨沒有盡頭。”對于電影男主角來說,盡頭是非常重要的,琴鍵有盡頭,所以才能彈奏,沒有人能夠彈好一個有百萬個琴鍵的鋼琴。
有時候我們愛上一個更小的城市,只是因為在這里你能夠看到它的盡頭。
盡享區域文化滋養
橘生淮北則為枳,人與區域文化之間也存在類似的道理。現代社會中,行萬里路,向著文化中心遷徙成為平常的事,但最終你的觀念和價值判斷卻不會走出區域的影響。
小眾者在故鄉或是異類,但一到一線城市,總能找到志趣相投者,這固然是一線城市獨有的吸引力。但并不是說四海的文藝青年到了北京、上海就一律變成京派、海派,仍是家鄉的題材更加熟稔,也容易出彩。拿文學豫軍看,近些年來,劉震云等名匠的作品,雖情節多鋪陳于城鄉之間,但其人物刻畫、情節設計的靈動之處仍多逃不開他所熟悉的鄉情。所以如二月河、賈平凹這般的作家,就更加珍視區域文化之滋養供給,幾乎很少移居外地。
羅素認為,參差多態乃是幸福的源泉。在一線城市里,我們看到隨多種文化相互沖擊和融會貫通而來的創新,但在深圳這樣的新興城市里,我們也看到多種區域文化相互消解掣肘而致的淺薄和浮躁。仿造“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這句話,我們也可以說,只有區域的才是全國的。川菜可以風行全國,閑適文化卻不會與之俱來;芒果臺你可以天天看,卻很難馬上領會湖南人的快樂精神……
梯次轉移大潮來襲,如果有機會在自己如魚得水的文化環境中繼續探求人生的可能性,我們又何必刻意將此換成一縷悲苦的鄉愁。
(以上文字執筆:白許晨)
無可比擬的閑情
繼著名談話節目主持人隱退,富士康、華為傳來“N連跳”之后,究竟有多少人開始勇于直面那看似光鮮實則慘淡的都市生活?特別是在快速的城市化進程中,一線城市的“移民”環境更是明顯惡化,大量外來人口的擁入,造成先是房價如脫韁之馬,繼而城市的社會保障服務滯后,伴隨著教育、醫療等公共資源的供給不足,尤其是向中低收入人群、流動人口提供不足,青年人要在一線城市安居樂業變得越來越難。
當懷揣夢想的人們紛紛擁向城市生活的快車道,試圖在那片鱗次櫛比的高樓大廈中找到屬于自己的幸福歸屬時,卻不曾想到,在這個熱衷“圍觀”的城市里,他們注定只能成為彼此“杯具”的旁觀者。
當“鴿子籠”、“集裝箱”成了城市接納外來者的居所,多少人志存高遠而來,在蝸居中消沉頹廢而去。你住著一線城市的房子,拿著三線城市的戶口;你支付一線城市的居住成本,領取三線城市的待遇薪資……
當下班路上和居住三線城市的老友電話聯絡,你先是驚奇二十分鐘內對方用電動車悠閑穿越兩條街到家,而后感慨要何等敞亮的道路他才敢單手騎行接打電話。當你從擁擠的公車車廂中艱難地看向窗外,在這座城市的二十分鐘里,自己只能經過三個站牌而已。當行程是別人的數倍,耗時卻是別人數十倍的時候,你突然抑郁地發覺,在一線城市生活,自己的人生就這樣無端少了一截。
如果生活的閑適程度可以類比城市的地位規模劃分等級,那么一等城市三等心情,三等城市一等閑致。
遠離一線城市的江湖是非
大城市里豐富快速的資訊、相對公平的競爭環境、相對充足的就業機會,還有它推動你不得不前進的氣場,這些資源是二三線城市無法企及的。但它有形或者無形的門檻,也總會適時地提醒著渴望融入其中的年輕人,擠進大城市是需要高成本的。
身在一線城市,像是“一線市民”,他們始終為更“像”而偽裝。
白天,他們在現實社會中虛擬自己。他們不得不隱身于各大寫字樓,為保住在城市“飯局”入席的“飯票”,安分勤勉謹言慎行;他們不得不把“文藝”當個性,作為高端“非主流”,來擺脫太主流帶來的社交障礙;他們不得不克扣自己的生活費去聽昂貴的音樂會,粉飾自己的精神世界以此彌補物質生活的匱乏;他們不得不頂著“月光”的壓力用進口名牌,大眾土產盡管質量穩定,但對于自己的都市身份,外露的優雅品位始終比過硬的生活質量來得重要。
晚上,他們在虛擬社會中現實自己。他們現身大大小小的都市夜場,酒吧和KTV是釋放壓抑、擺脫孤獨的最好場所;匿名混跡于各種網絡論壇貼吧,他們揮霍著自己僅存的“揭發”、“人肉”的權利,對象則是城市“飯局”中把持“飯票”的掌權者;他們參加各式文藝聚會,戴遮掉半張臉的黑框眼鏡,一邊暗自互相揭露“偽文青”姿態,一邊搜索誰能自帶“飯票”搭伙結束自己的單身生活……
沾染了若干躁動不安的社會情緒,北京、上海這些曾經承載了年輕人夢想的城市,開始變得讓人愛恨交加起來。他們總發泄對社會和體制的無能無力,卻麻木無視了自己的力所能及;他們擠在橋上怪旁人堵塞了自己的空間,卻不見橋下一葉輕舟是如何順風順水。城市的生存危機,源于價值觀的扭曲;而價值觀的扭曲,源于歸屬感的離散。逃離還是死扛,堅守還是離開,對于那些曾經做過或者正在做著“大都會生活夢”的青年來講,虛無的未來需檢視虛無的人生。
唯有故土才能給予的包容
在一哄而上“向大城市進軍”的洪流中,多少人盲目從眾,甚至未曾從自身因素對生活有過勾畫,只帶著對都市光鮮外表的滿心向往,為“尋夢”而去。而大城市給予這些年輕人的,往往是拒絕,甚至是不公平的排擠,讓他們成為邊緣群體。非理性地選擇大城市生活,究竟是什么影響了我們的判斷?
想要憑借意志和毅力改變大城市的拒絕,只能是一種虛妄。當多年的積蓄始終不敵城市躥升的房價,我們奮斗不止換來的收入,如今也在艱難地追趕攀升的物價;當不經意間的那句略帶鄉音的普通話,遭遇旁人挑剔的眼光;當昔日投身城市洪流的追夢青年,開始被冠以“蟻族”、“月光族”、“窮忙族”的標簽,區區一個“族”字,把他們與夢想城市最后的情感關聯也割斷了。
但凡是中國人,骨子里都總會有些說不清道不明的戀鄉情結;但凡是民間流傳的勵志故事,最不乏的也都總是衣錦還鄉、榮歸故里的橋段。從“走西口”到“下南洋”,國人始終抱定唯有跨越地域方能求圖大志的理想,在自勉 “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的時候,大概未能設想“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的哀涼;年少時高唱著“好男兒志在四方”的人們,可曾在某個當下體會“夢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貪歡”的寂寞?
心中某處,思之如歸。
故鄉因家人而依戀,城市則因人情而溫暖。
隨著房價飆升和工作地的頻繁變動,有一個固定的住所和穩定的工作已然成為擁有歸屬感與否的兩個現實標準。較之歸宿和漂泊,明顯前者更具安全感;較之他鄉與故土,明顯后者更具接納性。
(以上文字執筆:黎蘇蒂)
我的前半生靠讀書離開了家鄉,那是一個連二三級城市都夠不上的小城鎮。在上海,無論我境況如何,家鄉小城里我是父母驕傲的談資。小城出來的人似乎樸素地認同,與其淹沒在池塘里不如淹沒在大海中,所以沒有人在乎我會不會被水泥叢林吞噬。我相信人與環境彼此共生且相互盤剝,我亦相信老話里的“寧娶大家奴不娶小家女”,迄今為止,不管得意失意,我堅守城市。《芒果街上的小屋》有句話:“他們不會知道,我離開是為了回來。為了那些留在我身后的人。為了那些無法出去的人。”我感同,不身受,家鄉小城,我無數次地回望,暫無回頭的想法,它太過喧囂,不是我的退路。
城市的高價房制造了蝸居蟻族,一線城市的白領據說不少灰了心要向二三線城市遷移,報上說他們“開始懷念小城市里的寧靜和安逸”。遷移是為了向高房價投降還是為追求 “寧靜與安逸”的生活?這是個問題。如果僅是負擔不起高房價而撤退,有沒有想過退守有退守的無奈?二三線城市可以有房子,但也一定會有你在一線城市享受過而二三線城市不能提供的,比如公共圖書館,比如各種展覽……我有一個同學離開家鄉只是因為“連個設備好點的電影院都沒有”。大狗叫,小狗也要叫,如果說一線城市的鼎沸是啞光的,那么二三線城市的鼎沸就是眩光的。現階段大部分二三線城市都有修不完的路,挖不完的坑,拆不完的墻,有無視紅綠燈的汽車,有呼嘯而過的摩托車……還有無數顆膨脹的心。安分跟城市大小的關系成反比,城市越大,因為對抗不了,唯有失聲安分;城市越小,人越蠢蠢欲動。
我們還處在發展中階段,尚未達到以不變應萬變的層次,小城市的內斂殷實,在發達國家有,在中國北宋的《清明上河圖》里有,在現實社會里也許有,我不知道(知道也不說,說出來,大家都去投靠,那城市很快被催生為一線城市)。我只知道在現階段的中國,有幻城沒空城,生生不息的人口充斥著任何一級城市。哪里都很擁擠,一線城市騰不出地方容人做夢桃花源,二三線城市同樣也騰不出地。山水無情天地老,“窮在鬧市無人問,富在深山有遠親”,勢利之根本從來不在地方,而在錢包里。《肖申克的救贖》里有句話:“你到這地方來,總是恨這種生活,然后適應這種生活,最后離開這種生活。這就叫體制化。”唯有一顆勇敢脫離體制的心,才可能忘情天涯,散發獨行找到“寧靜與安逸”。
又或者,當二三線城市不再是“妥協”,不再是退而求其次的選擇,真的就廣闊天地大有作為——沒有在城里混不下去才回來的自卑,也不用扮大隱隱市的逍遙。工業文明在向生態文明過渡,又有龐大的電子商務網絡成全,宅化生活是潮流。人在家里,日行千里,當我們的公共空間轉移至網絡,網絡無城界,謝天謝地,一線二線三線貌似要對等!是貌似,英特耐雄納爾還沒有來到,來的是英特耐爾。此時此刻,同一座城,環線內外,快遞費不一樣,不同的城能一樣嗎?
(凌曉棠,特約撰稿人)
中國的城市化
史上最大規模的人口遷徙
人類就像鳥兒一樣,會不斷遷移和流動。中國的城市在唐末五代之前,城市化速度非常緩慢。大約到了宋朝時,由于商品經濟發達、最接近資本主義萌芽,城市化程度達到空前的水平。新中國成立后,1958年起實行嚴格的戶口改革,限制農村人口進城,將人牢牢地禁錮在原地,這項措施對于社會發展的阻礙作用可想而知。
但是經濟社會有其內在的發展動力,中國的城市化進程還是沖破了“狗日的戶口(《新周刊》的一期專題)”的束縛,尤其改革開放之后,城市化進程逐漸加速。
從世界發展史上看,每一國經濟的起飛都伴隨著大量人口的遷移。目前的中國,正處于人類有史以來最快速的城市化進程中,正在發生人類有史以來最大規模的人口遷徙。
因此,21世紀影響人類進步史上的兩件大事,一件是信息產業革命;第二件就是中國的城市化。中國城市化不僅是13億中國人的事情,也是影響全人類進步的一件大事,因為中國的總人口占全世界的五分之一。未來15年是中國城市化快速發展的重要階段。2020年,中國的城市化水平將達60%左右。如果屆時全國總人口達到14.7億,城市人口將是8.4億,農村人口6.3億。
人們聚集在城市,是出于對更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城市化的含義并非限于城市規模的擴大和市容的繁榮,更重要的是城市結構的逐步完善,城市功能顯示多樣化。
我們不能僅僅自豪于這場人口大轉移有多么宏大,而更多需要去關注生活在城市里的每一個人,他們中的每一個人生活得是否幸福和富有尊嚴,這一主題將成為恒久的話題。
“特區”運動
一場有關理想和自由的遷徙
在過去若干年中,中國依托全球貿易迅速啟動了經濟成長,中國人口遷徙由此呈現從內地到沿海、從低密度地區到高密度地區的典型“馬太效應”。
在上世紀八十年代,中央設立了深圳、珠海、汕頭、廈門和海南五個經濟特區,并批準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閩南三角洲為沿海經濟開放區。這是一個力排眾議、艱難試水的結果。從此,中國的改革開放大步起航。
1985年,當伍繼延以學者的身份第一次到深圳考察的時候,內地與特區的巨大差距讓他震驚。“這個地方的人,這樣的一種生活狀態,跟傳統完全不同。我們一個月的工資只有他們的十分之一,什么單位不重要,重要的是自己有選擇的自由,而我也有這個能力。”之前以及之后無數的知識青年與伍繼延一樣都渴望到中國改革開放的第一線去,被媒體界稱為人才的“孔雀東南飛”。
在一本叫《海南十年反思》的書中,作者如此回憶當年“十萬人才下海南”的盛況:海南建省辦大特區的消息一出,大量的人才便向海南擁來,“十萬人才下海南”這句話是對當時各路人馬奔海南的一個形象的比喻。
“選擇一個城市,就選擇了一種生活方式。”這些城市帶著新鮮的氣息,吸引了那些有膽識和有能力的人相聚在那里。他們也創造了不同于內地的文化,一時領風氣之先。
彼時的社會,醞釀著新的階層,上行通暢,未來值得期許,人們的臉上洋溢著幸福的微笑。
(以上文字整理:宋曉鳴)
上山下鄉
“失落”與“回歸”都是歷史選擇
2000萬知青和他們背后龐大的家庭成員,青春、革命、情感、生與死、愛與恨,“上山下鄉”可能是當代主流話語體系中最令人糾結的名詞。
關于這項運動的初衷,大略是以縮小直至消滅城鄉貧富懸殊、社會階級差別和腦力體力差別為目的。當知青們興沖沖地注銷了城鎮戶口,失去了吃商品糧資格時,還沒來得及沉思這對他們的未來意味著什么,迎接他們的卻是那樣巨大的腦體差別和城鄉差別。這一人類現代歷史上罕見的從城市到鄉村的人口大遷移,后來被證明造成了嚴重的社會問題和經濟問題。上山下鄉雖然暫時緩解了城鎮的就業壓力,但是幾千萬年輕人的青春被荒廢,無數家庭被強行拆散,造成了各個層面的社會混亂。無數本應成為學者專家的年輕人甚至永久失去了學習機會,以致八十年代以后出現了知識斷代,一些曾經積極參與過“文化大革命”運動的城市年輕人,經過在農村艱苦生活的洗刷,致使其徹底放棄了曾經堅信不疑的革命理想與生活理想,中國社會在改革開放后一度道德失序。
1981年10月,國務院知青領導小組辦公室起草《二十五年來知青工作的回顧與總結》時說道:“知識青年上山下鄉本來是一個就業問題,但是在‘文化大革命’的10年中,當成政治運動去搞,指導思想偏了,工作上有嚴重失誤,造成勞民傷財,人民不滿,也損壞了上山下鄉的聲譽。”至此這場曾經浩浩蕩蕩的城鄉人口大轉移運動畫上了句號,這個曾經影響了中國1700萬青年命運,交織著人們光榮與夢想、愛恨與情仇的名詞,被送進了歷史。當年的城市知青被稱為“失落的一代”, 作為上山下鄉運動的親歷者,著名作家肖復興在回憶自己的青春歲月時曾這樣總結道:“這一代人對上山下鄉的情感是很復雜的,有損失也有磨煉,有詛咒也有懷念,由我們來評價上山下鄉,難免帶有感情色彩,因為我們畢竟是‘身在此山中’的人,還是留給后代人去評說吧,他們會比我們更冷靜更客觀。”
上山下鄉運動作為一場大規模的社會試驗,以往國內外學者的研究都將解決城市就業和人口問題作為時代背景下領導人發動這場運動的動機。上山下鄉是政府倡導下的社會行為,且作為“文化大革命”背景下的人口轉移,上山下鄉運動對人們意識形態的塑造和對社會新秩序的維護,其政治意義也許一定范圍內超出了經濟意義。這場運動的確培養了很獨特的一代,他們后來成為時代的中堅力量,但是下鄉的城市青年并沒有變成‘社會主義新農民’,他們中的大部分人沒有獲得正常的教育機會,這無論對他們自己還是對整個國家都是重大的損失。 社會發展的城市化是人類進步的一大特征,農村中小城鎮的逐步形成,是中國農村發展進步的必然趨勢。由于缺乏基礎教育,農村的基本政策又漏洞百出,下放知青的努力并不能給農村的發展帶來現實意義,卻發生了大規模的城鄉勞動力的對流。而在知青離開后實行的大刀闊斧的農村改革,才是帶來社會發展進步的必由之路。
農村中小城鎮化正處于起步階段,這一過程相當漫長,不是單靠個別省市“一廂情愿”的鼓勵“回歸實踐,學以致用”,在短時間內就可以實現。如果說曾經的“知識改變命運”所指向的正是知識分子和知識本身脫離低層次的體力勞動場景的話,那么,就今天無論是從知識的普及還是勞動分工的復雜態勢而言,有關知識和命運的鐘擺都需要回歸到一個理性平和的角度上去了。知識最終帶動的是時代的進步,而人在地域間的梯度轉移則是歷史選擇,城市也許可以擺脫一時的就業壓力,但人生擺脫不了生存的競爭。
(以上文字整理:黎蘇蒂)
西進運動
自此騰飛的美國和美國精神
盤點起世界史上的大轉移,人們幾乎首先想到的就是美國的西進運動。18世紀末至19世紀末的這場大運動不僅是美國人對西部的開發過程,也是美國城市化、工業化和美利堅民族大融合的過程。
最直觀的層面看,幾千萬人的轉移、開拓、創業改變了美國的面貌:大片荒地被開墾出來,大批的資本主義農場建立起來,西部農業的發展為工業的發展提供了大量的糧食、原料、出口產品和國內市場;國內統一大市場開始形成;交通運輸業也飛速發展……從城市發展的歷史看,美國之所以能接續英國長期以來的領先地位,在城市建設和規劃、建筑風格、居住形態上引領世界風潮,也離不開西進運動的支撐。在全長達100余年的西部開發過程中,阿巴拉契亞山以西地區興起了沿鐵路、河港、公路所形成的一大批層次不同的增長中心。在作為經濟增長中心的中心城市中,有芝加哥為代表的全國性的中心城市,也有功能各異的堪薩斯、舊金山等區域性中心城市。由于這些中心城市的出現,極大地刺激了西部經濟的發展,城市成為西部經濟、政治、文化、藝術、教育最為發達、最為集中的核心,同時也是西部各類市場最集中的地方。
誠然,高樓大廈與充裕的物質生活固然是美國人在享受的東西,但顯然這些并非他們真正在意的。這點從上海世博會美國館的布置就可以看得出:蘊含“多元、創新、樂觀、合作”等主流價值觀的美國宣傳片總會比園區的其他多媒體宣傳多給人一些思考,因為美國持續的創新活力和欣欣向榮幾乎皆源于此。當然,美國精神的形成與西進運動也是密不可分的,所以史學家弗雷得里克·J·特納說:“一部美國史在很大程度上可說是對于西部的拓殖史。”西進運動中,西部獨特的生存要求塑造了美國的民族特性和價值觀,同時也種下了美國人的精神和夢想。開拓者們的生活經歷鼓舞著某些美國民族特性的發展。當時的西部荒涼偏僻,開拓者們必須獨立自主,自力更生。這種自立精神延續至今,成為美國人的價值觀之一。除此之外,西部也為那些努力工作的人提供成功的機會,這使得開拓者們對未來都持樂觀態度,并關心物質財富,這樣樂觀自信、自我充實的價值觀也在這一時期得以形成。
縱觀近代資本主義國家的歷史發展軌跡,大多數國家尤其是大國都經歷了一個從沿海到內地的發展進程,而這一進程又是與由商業資本主義到工業資本主義的轉變聯系在一起。美國的西進運動雖然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但它的成功和巨大影響不能不引起我們的高度重視和借鑒。
(以上文字整理:白許晨)
在今年兩度房地產調控新政之后,與一線城市成交情況普遍哀鴻遍野相對應的是,二三線城市紛紛喜迎量價齊漲。隨著一線城市土地市場飽和以及政策影響力度增大,再加上地方政府的“推波助瀾”,房地產企業在土地布局和戰略規劃方面正呈現出新的趨勢,加速在二三線城市“跑馬圈地”。
不過值得注意的是,開發商和投資客向二三線城市的大量“轉移”,給當地帶來的是巨大的新增供應,但如果當地經濟發展水平、居民需求和收入都沒有得到與時俱進的提高,那留下的將是房價上升后的驟然回落以及一座座空置的空城、鬼城,這也將成為此輪二三線城市大躍進之后的大患。
二三線城市大躍進
開發商集體轉戰二三線城市已經是公開的秘密,不過,在二三線城市拿地規模之大,卻不得不讓人咋舌,開發商大范圍圈地現象正在向全國的中小城市波及。
據中國指數研究院數據顯示,僅今年上半年,萬科、保利等30多家品牌房企在二三線城市拿地面積占企業新增土地總面積的七成以上,已經遠遠超過在一線城市的布局。由于一線城市土地市場的飽和和調控影響,二三線城市的價值洼地效應愈發明顯,正成為開發商新一輪的搶地目標。
地產龍頭萬科成為先行者,從2009年開始,引領著其他開發商從一線城市逐漸走向二三線城市。今年2月8日,西安萬科以8.244億元購得曲江新區兩幅住宅地塊,總面積229畝,同年7月,萬科與長安區政府達成合作意向,計劃投資70多億元,在長安建一座規劃占地1400畝的新城。事實上,早在2008年,萬科便已經流露出布陣古城西安的意向,當年西安萬科與新加坡凱德商用產業有限公司聯合開發的綜合商業項目,是萬科布局西安的首次嘗試。
龍湖地產自2009年11月在港交所成功上市后,其強勢擴張就不容小覷。繼今年8月斥資15.2億元競得煙臺養馬島33宗商住用地后,10月底,龍湖地產再度拿下該區域30宗地,合計近7000畝,同時,龍湖還以4.45億元獲得云南玉溪1781畝旅游用地。至此,龍湖地產僅旅游地產規模就已近萬畝。
類似的例子不勝枚舉。今年8月初,內地頂級豪宅開發商星河灣地產將跑馬圈地的矛頭指向煤炭大省——山西。據悉,山西星河灣位于汾河附近,占地約1000畝,規模接近北京星河灣的10倍。項目將分6期完成,全部推出大概需要10年時間,其首期規劃用地面積就接近100萬平方米,售價在1.8萬~2.5萬/平方米,成為山西當地最貴的樓盤。
地方政府的GDP情結
開發商動輒上千畝的圈地行為,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其一,土地可持續性開發。大規模拿地既保證了企業的長期發展,又保證了在開發的同時,從土地增值中獲取更大利潤。一些開發商在二三線城市的單個項目開發時間往往長達10余年之久,而隨著城市化進程的發展,土地增值的收益空間就可想而知。
其二,地方政府的GDP情結。知名房企進入一個新的城市,往往是通過與當地政府合作協商的方式拿地。尤其現階段,在4萬億政府投資的刺激下,各地地方政府無一例外地進行城市開發建設追逐業績,無數個城市新城拔地而起,迫于對GDP的膜拜,地方政府往往通過引進大型開發商,實現大范圍統一規劃開發。
地方政府招商引資的需要與宏觀調控下謀變的開發商不期而遇,掀起二三線城市房地產市場新一輪投資熱潮。
“除了省級政府少量的直接撥款外,目前地方政府進行的投資主要依靠開發商。”一位已經進駐某三線城市的開發商表示,為了加速城市建設,地方政府通常會開出較為優厚的條件吸引知名房企的入駐,大體量土地的低成本出讓便是其中之一。
房價“補漲”期?
二三線城市樓市一直保持穩定上漲的發展勢頭,也成為開發商紛紛布局的一大誘因。
自4月中旬第一輪地產調控之后,京滬廣深四大一線城市的成交量和成交均價在5月均出現立竿見影的下滑,而二三線城市則明顯表現為漲多于跌。據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5月北京房價環比下降0.1%、上海環比持平、廣州下降4%、深圳下降3%,而同期的二三線城市中,8城市環比上漲、9城市下跌,其中石家莊漲幅最大,環比上漲1.7%,沈陽、長春、鄭州、武漢等地漲幅均超1%。
而二次調控之后,10月北京和深圳房價環比上漲0.1%,低于全國0.2%的平均水平,上海和廣州則均為負增長。但一些二線城市漲幅卻遠高于全國平均水平,其中湖南岳陽環比上漲超過2%,為上漲最快城市,青島、沈陽、丹東等城市漲幅均超1%。
從成交量來看,中西部二三線城市成交量漲幅遠超四大一線城市,其中海南銷售面積683.49萬平方米,同比增速為76.4%,銷售金額為609.18億元,同比增速高達159.8%,均居全國首位,河北分別以66.6%和78.9%漲幅次之。
如今,不但是武漢、成都、南京這樣的省會城市房價已向萬元看齊,就連一些非省會城市甚至縣級、地級市,房價也都在不斷飆升,成為房地產調控下極為反常的一幕。
有業內人士認為,與一線城市相比,眾多二三線城市并沒有經歷今年年初的量價暴漲,再加上兩輪新政對中小城市的影響并不像一線城市那么大,因此市場一直維持穩定上升,處于“補漲期”。
供應大增或導致降價
二三線城市的房價上升自然與大環境息息相關,例如中西部地區崛起、地方經濟迅速發展等因素,也與不少大學畢業生不再蜂擁一線城市,反而選擇競爭相對較小的二三線城市,從而支撐了強勁的剛性需求有關。但無論如何,二三線城市的房價上漲與當地經濟、人口和工資收入水平的增長已經嚴重不同步。
在開發商跑馬圈地之后,二三線城市樓市或許已經隱現危機。近日就有機構報告認為,大量供給將在明年上半年進入市場,將使得一些二線城市和眾多三線城市的房價短暫調頭回落。
渣打銀行全球研究部數據顯示,在2009年二季度人們的購房熱情開始興起后不久,開發商就開始大量購入土地,而今年土地銷售量仍未出現大幅下滑。今年前10個月,住宅用地銷售總面積達3.16億平方米,可供建設住宅450萬套,同期,這些城市共有約200萬套住房售出。
這些供應將主要集中在二線城市及其他三四線城市,包括天津、廣州、武漢、大連和廈門等城市,可能會出現大規模的供給沖擊,這些城市的房價將面臨更大的下跌壓力。
(潘秀林 網易財經記者)
2010年3月,正是土地市場最火熱的時候,“兩會”的剛剛召開也抵消不了買地的熱情。北京四環外的大望京拍出了樓面價2.75萬元/平方米的天價,中標者是中字頭的遠洋地產。地產大佬任志強和潘石屹在微博上相互調侃“窮”,自己“買不起地買丟人”。現在看來,這像是一線城市2010年最后一波瘋狂。
今天,在調控高壓下,一線樓市陷入成交量降低、價格穩中微跌的僵持局面。剛剛發布的月報顯示,11月,上海、北京、杭州、深圳幾大重點城市成交面積同比下降了40%以上。但二線城市在重重調控下依然顯現出量價齊升的大好局面,出現了難得的“一二線脫鉤”的現象。這樣的情勢誘得更多地產商將目光轉向二、三線城市。
事實上,早在2009年,一些敏銳的地產商已經先行一步。萬科地產2009年新獲項目44個,其中二、三線城市占比超90%;保利地產2009全年拿地總支出超過300億元,其中二、三線城市投入200億元。金地集團去年新增土地面積中,二、三線城市占據81.9%。 今年以來,更是幾乎所有的一線地產商都開始掘金二線城市。
二線樓市生態不同,同樣已到下半場
一線地產商紛紛進軍二線,是戰略轉移還是權宜之計?現在進入二線,還來得及嗎?戲謔一點講,我們可以歸結為兩個問題:為什么要進入?守不守得住根據地?
進入二線城市的原因可能有兩個。一是,在重磅的房地產調控下,盡管資金鏈條還沒有出現緊張,一些地產企業已經在預防重點城市的持續調控可能帶來的風險。這個時候進入,純粹是降低風險的無奈之舉。業內不少企業的動作都已經顯現這方面的考慮。二是,地產企業真心研究發現,一線樓市存在泡沫,二線樓市正在穩步上升。進入二線市場是基于對未來二線城市發展前景的看好。這兩種不同心態,將對他們進軍二線的成敗產生巨大的影響。
2009年年初到2010年房價穩步上漲,樓市持續回暖超過一年,大的房地產商普遍“不差錢”。但是一線城市地產的高利潤已經吸引了大量的競爭者,甚至實業資本、資金雄厚的央企也參與其中。當手握百億都只能押寶一塊地的時候,不可避免地產生了“被擠壓”者。這些較早進入二線的地產商和為分散風險進入二線市場的行業巨頭構成了第一股勢力;在本地市場上,也有一些深耕當地多年、資源豐厚的本地房地產開發企業,他們構成了第二股勢力。前者擁有資金實力和先進的理念,后者擁有本地經驗和熟悉的營商關系——在二線城市中,這是尤為重要的一點。而或通過收購項目,或通過購買土地,剛剛進入二線的房企,將同時面臨著來自兩股勢力的競爭。
二線城市與一線樓市生態的落差,譬如營商環境的微妙變化,也可能將成為一些房地產企業跨不過去的坎兒。華遠西安和青島接連不斷地鬧出新聞,也許正給了我們警示。
而不可忽視的另一點是,在一線城市熱潮的帶動下,二線城市的房價在過去十年里同樣經歷了翻倍再翻倍的過程。加上本地房企和資金實力雄厚的巨頭多年發掘,無論是從需求層次和整體價格水平上,二線樓市都已經進入“下半場”。
輝煌不可復制,上漲仍有可能
在絕非競爭藍海的環境下,房地產企業依然對二線市場熱心有加,是看好二線市場 “下半場”依然前途光明。在將蛋糕不斷做大的前提下,人人都能分得其中的一杯羹。如果我們基于貨幣泛濫不可能馬上改變的現實,房價只能是“按下葫蘆浮起瓢”。畢竟相對于一線市場動輒超過兩萬元/平方米的均價,二線市場平均不到一半的房價水平實在令人遐想無限。
但未來的五至十年,二線城市還有可能復制一線城市過去五年翻番飆漲的歷程嗎?我的答案是否定的。
過去十年,我們能夠擁有高速增長的房地產市場建立在兩個基礎上:
一是宏觀經濟的高速發展,同時也帶來了各個市場的繁榮。經濟發展的巨大需求,巨額外匯儲備引起的被動發鈔,四萬億的經濟刺激,共同引發了巨量的貨幣投放。但中國的下一個十年,多數經濟學家普遍預測中國經濟的增速將進入下行區間。而通脹形勢如此嚴峻的情況下,貨幣閘門也或將逐步緩緩關閉。
二是1998年開始實行的房改使得這一代人的父母在擁有了自己的住房,讓他們有足夠的資金資助下一代購買房屋。而未來十年,來自父母的資金即將大大減少。
在兩大前提的缺失下,再想復制前十年的輝煌已無可能。
短期內的二線城市,很有可能承接無處可去的流動性,經歷一段快速上漲的過程。但是,房地產的開發周期平均接近三年,現在剛剛進入的開發商已經無緣享受這一收益。
而唯一可能的利好也許是,中國的城市化率還不高,但特大城市已經顯現出生活和環境上的飽和。未來十年里,一些現在的二線城市有可能會成為千萬人口級別的巨型都市。城市化滋生的巨大的居住需求,依然是房地產市場持續的基礎動力。未來的二線城市,房地產市場極有可能經歷略高于經濟發展速度的穩步上升。
從這一點出發,有信心選定二線城市做深耕打算的企業,一定能在繼續城市化的過程中,獲得勤勞經營的收益。而為賺快錢,現在開始進入二線市場,希望在二線城市復制一線輝煌的企業,也許已經錯過了最好的年代。
(賀穎彥 藍獅子工作室財經編輯)
一年前,大概沒有人想得到,逃離“北上廣”竟然會成為2010年的關鍵詞。
逃離北上廣,是一種新的生活選擇和生活方式的夸張說法,指的是在大城市房價居高不下、生活壓力持續增長的情況下,在白領中興起的一種思潮:離開北京、上海、廣州這些一線城市,到那些有魅力的二三線城市去安放青春。其實,天地廣闊,與其在高度競爭和機會狹窄的核心城市與人肉搏,大可以換一種活法,換一種選擇。
“魅力小城是什么?就是體量不大、功能多樣、適度融合、業態豐富、公共交通便捷、人氣旺盛、認同度高、幸福指數高的城市。”這是中國的城市化最熱情的布道者李津逵教授歸納的。他表示:“在一個城市里除了可以賺錢,還可以吃喝玩樂,讓人流連忘返才是有魅力的表現,幸福指數是衡量一個城市魅力的關鍵。而要提高市民的幸福指數,無論在宏觀的產業城市布局上,還是微觀的公共服務乃至社區氛圍的營造上都要兼顧。”
事實上,我在2010年,去了很多個北上廣深之外的城市,在其間,能夠感受到中國的城市化正在發生悄然的變化。不再是特大城市作為主導,許多城市也已經更加務實地規劃自己未來。在一個國家城市化的不同階段,研究城市的主導學科會有所不同。例如在目前,我們國家研究城市的主導學科正從建筑學轉向經濟學。但是我相信,未來研究城市的主導學科一定會從經濟學轉向社會學。社會學是研究人的,研究人和人之間形成的關系,研究人群的識別與認同,也就是文化。
假如沒有人,沒有文化,再美麗的城市也如同一個沒有了珊瑚蟲的珊瑚,是一個徒有其表而沒有生命的人類社會的軀殼。
城市的文化可以從狹義與廣義兩個方面來看,狹義的文化,包括諸如教育、文藝、出版、音像等事業;而廣義的文化,則包括一個城市所擁有的全部人類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
如果把一個城市的文化比做一個蘋果,那富有光澤的表皮就是這個城市看得見摸得著的物質形態,例如城市的街道、廣場、綠地、天際線,等等;蘋果的果肉是這個城市所有的軟件,包括它的運行規則、行為方式等;而蘋果的核則是這個城市文化的核心,就是生活在這個城市中的人們所具有的獨特的心理結構和精神動力。城市思想家沙里寧曾經說過這樣的話:“讓我看一看你的城市,我就知道你的城市中的人們在文化上追求什么。”
城市魅力是對城市的一般功能的超越,是指城市除了具有一般城市的功能及特征之外,更具有一種個性化的精神風采,是一個審美概念。
舒適安逸是一種感受,是生活方式的舒適和精神狀態的寫意,是需要通過具體化的有機體表現出一種安逸的美學特征,是審美活動的感受。
發展機會是城市的功能,其有兩層含義,一是指城市根據自己的優勢對發展途徑的選擇;二是指城市為人們提供和創造發展機會。但無論從哪個側面理解,它都不是城市的魅力之所在。城市魅力和發展機會是兩個不同的范疇,魅力是一種審美評價,發展機會則是實用評價。
應該說,每一個城市都有了自己的文化基因,而一個地區的文化往往集中體現在這個地區的首府,比如成都之于四川,廣州之于廣東,鄭州之于河南。在數千年時間里,基于這個地區的地理環境、生產方式,形成了這個地區人們的與眾不同的精神氣質,構成了這個城市的人與那個城市的人之間識別與認同的文化標志。
當然,全球化的過程中將會產生許多的世界城市、全球城市。這些城市的能級處于跨國、跨洲,甚至世界級別,因此它的文化也就沖破了地域的局限。從文化上來講,紐約并不是一個純粹的美國城市,上海也不單單是一個中國的城市,深圳就更不是一個廣東的城市。
誰能夠找到自己城市的文化特征,誰能夠據以制定和實施城市的發展戰略,誰就能夠找到提升城市價值的“金鑰匙”。河南有不少歷史名城,如果能夠在今天找到自己的真正文化基因,充分發揮市民在城市文化建設之中的努力,那么對于打造自己獨特的城市魅力就非常有希望。
在經濟學上,凱恩斯學派希望用政府的干預來彌補市場的失靈,而自由主義經濟學則認為,政府失靈比市場的失靈更糟。同樣,在城市規劃學界,也有類似的哲學思考。20世紀有幾個全球著名的城市規劃大師的作品,比如巴西的巴西利亞和澳大利亞的堪培拉,都堪稱是規劃大師的得意之作,然而生活在其中的人們總覺得少了些什么。原因就是這種充分體現規劃師主觀意圖的城市空間,比起那些千百萬人在生活中不斷地磨合、調整、維護著的生活空間來,少了很多的溫馨、親切和記憶。
放眼全球,所有國家經濟首都的中心商務區,都一律是超高層、鋼結構、玻璃幕墻,這是金融中心寸土寸金的地價決定的,在這樣的地段上要滿足社會需求的話,最有效率的建筑形式就只能是這個樣子。那么,城市的文化又將如何在城市的建筑中得到體現?我想,恐怕在這樣的幾個方面:
一、在低不在高。所有的大城市,抬頭去看它的天際線,是無法看出城市文化特點的。但是低下頭來看街道的尺度,看兩側的店面櫥窗、招牌廣告,看街頭各種市政設施,就比較容易看到這個城市的文化。
二、在里不在外。所有的高層建筑,外墻材料都是“現代化”的,除了色彩有時候能反映一個城市的精神氣質之外,現代化的高層建筑其形式在世界各國都是趨同的。然而,室內的裝修風格、室內的裝飾和陳設卻可以淋漓盡致地表現一個民族、一個城市獨特的文化。
三、在神不在形。在現代化、全球化的浪潮中,能夠表現出一個城市獨特文化價值的,絕不是哪一座單體建筑、哪一條景觀大道、哪一行行道樹。看一看深圳蛇口和華僑城,道路并不寬,卻有起伏、有曲折,尺度宜人,真有一種從骨子里透出的貴族氣。
所以,在這篇短文的最后,筆者很期望,河南建業等開發商,能夠在中國的城市化進程之中,有更好的視野,有更專業的追求,做出更多的貢獻。
(陸新之,商業觀察家,地產媒體資深工作者)
作為國內房地產投資基金的制度創新者,中城聯盟投資管理公司(下稱“中城投資”)源自中城聯盟,但從行業意義看,它又為中國房地產開發經營探索建立了專業化、社會化資金的投融資平臺。自2004年4月出任中城投資總經理,路林已執掌這一平臺逾六年。在他任內,中城投資產品更加豐富、業績亦穩健而優良,這已是有目共睹。
拋卻商業視角,難能可貴的是,在一個股東如此多元化、背后站著如許多行業大佬的產業基金中運籌帷幄,他保持了游刃有余的狀態——在中城聯盟共同的理念之下,中城投資也顯露出了鮮明的商業模式和價值取向。而這一點,相信與路林的處世哲學和人生技巧是密不可分的,當然,追尋這些本真的元素對于一個人事業和人生的影響,也是老友記欄目一貫的視角。
初冬的上海,《建業》編輯有幸與路林先生有過一次自中午至黃昏的深談,頗有“南人北相”意味的他難言英俊,但其機智和洞見卻讓人受用無窮。浮躁的時代賦予很多人一頂學術上的“帽子”和“專家”的虛名,但相信一個“不求甚解”的讀書人在路林那里會遇到真正的挑戰。因為,他身上完好體現了傳統讀書人對待知識和人生的態度,在專業領域的體認實踐之上,他的方法論和價值判斷總是獨出心裁。與往期“老友記”一樣,我們放棄對他商業成就紙面上的詳細追溯和呈現,而用更多的筆墨關注他的人生哲學和行為方式。雖轉述難免掛一漏萬,但我們相信這依然是富有啟迪的。
另一種勵志故事
一個典型的當代版勵志故事往往會被描述成白手起家式的創富神話,而時光倒流二三十年,當時的勵志故事的主角可能無一例外都是考試高手。就像小說家路遙在《人生》等小說里描寫過的那樣,許多人借由考試,突破了人生的種種阻礙,完成關鍵一躍。在高等教育入學資格爭奪激烈的上世紀80年代,路林在各種考場中無往而不利,這為他的人生爭得許多先機。據說,他當年考試必坐第一排,并要第一個交卷子;研究生考試98人爭奪兩個名額,他也照樣知難而上,如愿上榜。在他看來,學業的優異主要源自追求卓越的本能和時代氛圍的影響。作為家中的老大,他一開始就樹立了自強的精神,“從自己做起”、“從現在做起”這樣的奮斗理念早早就已確立;此外,那個時代特有的理想主義和英雄主義情結也可謂他的一條重要精神主線,牛虻、加里波第、保爾·柯察金這些英雄人物都在不同側面提供激勵,對“進步性、發展性”的不懈追求促成了人生“無需揚鞭自奮蹄”的狀態,他們信奉的是“革命者永遠年輕”。
當然,“考試高手”只是路林求學歷程的粗淺描述,而職業經歷于他更有豐厚的饋贈。本科甫一畢業做大學教師,歷練的是系統性的表達能力和公眾講演的渲染、互動技巧;課堂管理是最早的管理實踐,他總結道,優秀的管理就是在尊重人的前提下把事情做和諧。研究生畢業后在中宣部的工作則考驗了他對文字、文體的把握運用能力,如何以更簡潔的文字呈現主題思想,如何淬煉論點、以及保持清晰的邏輯思辨能力。當時的領導訓導他們時,經常舉胡喬木某次起草重要文件時被毛主席發回重寫27次的例子,從此側面可見他當時文字工作標準之高、要求之嚴。這些經歷無疑都為他之后搏擊商海提供了方法和技巧上的重要鋪墊。
追溯他的事業歷程時我們發現,路林版勵志故事的真正發人深省之處在于,迥異于當世那些令人耳熱心跳的成功神話,他的上進態勢波瀾不驚但步履厚實,把握了機遇又不沉迷機會主義,頗合中國傳統讀書人“內圣外王”、“修齊治平”之道——世俗意義上的成功皆源自知識結構的擴展和人生修為的積淀。
“庖丁解牛”論人生
“百業道自通,百國理自同”,事實證明,人類社會的客觀規律和真理是唯一不變的,但認識它的切入點、路徑、范式卻是豐富多彩的。所以,方風雷認同“半部《論語》治天下”、老胡則篤信“嚼得菜根者百事可為”,而路林推崇的則是短文《庖丁解牛》。 不謀而合的是,他們都認同知行合一的精神:對規律的體認應一以貫之在處世哲學、為人之道、行為方式乃至商業模式之中,不能割裂分離。
路林談處世之道,雖沒有每句必提《庖丁解牛》,但其精妙之處,只有結合這一奇文才能更見透徹。
“以無厚入有間,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世人常將“有間”比作客觀規律,而“無厚之刀”則是與之相適應的行事方式、理性認識。路林之“利刃”,其一在于“做正回報”,也即“投之以桃,報之以李”。這點體現在商業模式上,“做增量”是投資行業的基本職能;而在為人處世上,講求從對方立場著想,給朋友積極的回報,做奉獻型的人。另外,與許多優秀企業家一致的是,他非常注重以長時段的視角來判斷事物。以自己的博聞強記,他更在馬列主義經典作品《路德維希·費爾巴哈與德國古典哲學的終結》中引用了有關觀點來論證這一點。由此出發,他提到,人類歷史中的長波理論是可靠的,而短波理論則變數很多,因此短線行為是機會主義的,雖能在一時獲得暴利,但它產生的不良后果最終仍是需要“攤銷”的。
雖庖丁有云“臣之所好者道也,進乎技矣”,但路林無疑認為,道的收獲必須建立在技的熟練之上,而技能熟練的基礎則是果敢的行動、嘗試,所以他推崇“行甚于言”,更恪守“勤于思考,勇于實踐”的準則。他說,人總是想的事情比說的事情多,說的事情比做的事情多,做的事情又比做成的事情多。想法和事情做成的可能性是個收斂濃縮的過程。有想法而不去實踐永遠不知道對錯,勇敢嘗試即使錯誤也最起碼可以進二退一。這種陽光的進取精神,也是他身上顯著的標簽。
重新認識工具書的價值
客觀講,與路林對談并非一件輕松的事情,他的知識體系深且寬,與之相較,你會暴露許多知識盲區;此外,他對知識的把握是精準確切的,引經據典很少有模糊之處,這對于讀書浮光掠影的人壓力很大。路林的這些特質,與金融投資行業職業性的嚴謹和周密是分不開的,但不可不提的是他獨特的學習方法和認識論。
路林認為,思維方式的形成有三種決定力量,分別源自經歷、交流和讀書。而貫穿其中也是最為緊要的則是悟性。這里的“悟性”是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更像是一種心態的修為。他有兩個觀點可以簡單詮釋它的涵義:人要甘受委屈,不怕被誤解,只有虛心才能騰出心靈空間,收取大徹大悟;其次,年輕人最重要的是獲得體驗和經驗,吃虧或受騙都是成長過程中可資珍視的經歷。
就讀書而言,雖閱讀興趣廣泛,但路林坦言自己最喜歡的書乃是工具書,他甚至有打算在退休之后創辦中國少見的專門工具書店或圖書館。對工具書的最初喜好是從地圖開始的,世界視野、無限的未知事物、探索的雄心……皆從中來。工具書的實用性也更容易使人找準知識與現實間的線性聯系和深層影響,以達到他欣賞的讀書境界——讀進去,還要讀出來。
讀進去,亦要讀出來——有經世致用的踏實,更見濃厚的人文情懷。一番深談只如盲人摸象,但相信要讀懂路林的人生智慧,必須經由此兩個維度。
當中國網友正在對360和QQ戰爭卷袖圍觀時,大洋彼岸的網民們卻正沉醉在對電影《社交網絡》的激烈討論中。美國網民感受不到帝企鵝的威力,因為在“攘外”前,帝企鵝正在全力“安內”,這“安內”的手段極盡歹毒刁鉆之能事,恍若時光倒轉至“文化大革命”那階級斗爭激情燃燒的歲月;中國網民感受不到Face book這影響著西方五億網友的web2.0大鱷的威力,因為它在中國永遠都是“該頁無法顯示”。但是通過《社交網絡》,這表現Face book成長經歷的電影,我們可以一斑窺豹,從一個側面了解web2.0時代的叢林法則:以階級斗爭為綱。
Asshole不重要,酷才是王道?
羅馬不是一天、一個人建成,在建造偉大的羅馬城時,不同的時代精神角力,不同人群的觀念碰撞是最牢固的膠合劑,粘起了這座偉大城池。而Face book則在這個虛擬時代眾城邦中享有羅馬城的地位。
電影八卦的是web2.0時代最成功的案例——Face book成名記。因此它在web2.0時代有象征意義。愛德華、雙胞胎兄弟、肖恩·帕克、馬克·扎克伯格是推動Face book成長的四股力量,但他們卻有著風格迥異的四種性格,分別代表四種時代精神。四人合縱連橫,為了爭奪Face book斗得你死我活。Face book就如同站在花樓上拋繡球選夫的大小姐,她對四人的取舍,代表的是web2.0對時代精神的篩選。
如果按一般的模式來拍電影,雙胞胎兄弟的身份適合被拍攝成真命天子。他們有王子的基因:家境優越、外表帥氣;德智體全面發展:賽艇一般,奧運第六;思維超前,最先提出“社交網絡”創意;待人彬彬有禮,得知馬克偷了他們的創意后還做謙謙君子。他們,理應是既得江山眷,又抱美人歸的典型。
愛德華則會成為勵志片的主人公:他一般的出身、一般的帥,一般的討女孩子歡心。上學時努力進精英會,創業后夢想做兢兢業業商人。他,應該被塑造成奮斗改變命運的草根英雄,教導人們人生就是爬臺階,“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肖恩·帕克則是類似“風塵三俠”式的人物:生性灑脫、風流倜儻,在“一夜情”時發現Face book,慧眼識得馬克·扎克伯格。他適合出演公路電影,給人們暗示:生活就像電影,比電影還要精彩,可以做浪蕩游俠一劍光寒十五州,可以腳踩哈雷摩托車,永遠飆在云之此方、活在山之彼端。他的生活永遠浪漫寫意,但永遠在別處。
但是要拍這電影的導演是大衛·芬奇。《七宗罪》、《搏擊俱樂部》、《返老還童》等電影早就給他貼上了“無奇不有”的標簽,按理出牌絕不符合他的鬼才作派。何況,他要表現的這個時代不同于以往任何一個:這是個個性被細分成點擊,量化成比特的web2.0時代。一板一眼彎不出芙蓉姐姐的S曲線,按部就班照不亮拜月教主小月月,循序漸進更煉不成馬克·扎克伯格。
是的,這個時代是屬于馬克·扎克伯格們的。雖然他無背景、不帥、社交障礙、是女人的絕緣體,但技術出眾,執著而無所顧忌。可以邊喝啤酒邊做黑客邊報復前女友,破釜沉舟只為把她名聲搞臭;可以把雙胞胎兄弟“社交網絡”的創意順手牽羊地“拿來”,創新成自己的Face book;可以睜一只眼閉一只眼任由肖恩·帕克把愛德華,他這唯一的朋友、創業的最初搭檔掃地出門;然后,心安理得地把肖恩·帕克,這自己的伯樂一腳踢開。他只要用一個詞就可以概括:Asshole(混蛋)。他的前女友這么說,他的律師也這么說。這句話一語中的,道出了web2.0時代的生存法則:網民不介意你人品是否Asshole,只在乎你的產品夠不夠酷。
雙胞胎代表古典精英,但是我們這個時代已不再優雅而有秩序,于是雙胞胎兄弟OUT了;愛德華代表草根階層,他們會是社會的中堅,但卻不是頂尖,而web2.0是一個“第二名就是最后一名” 的時代,于是愛德華被PASS掉;至于肖恩·帕克,夠混、夠酷、夠后現代,但是他的酷和混超出了這個時代的接受能力,于是他和Face book不再兼容。唯有馬克·扎克伯格,夠混、夠怪、酷都恰到好處,因此這個時代是他一個人的舞臺。
社交靠網絡,“非死不可”?
Face book是一個社交障礙建立的社交網絡。社交網絡能爆紅,只因為網絡時代,我們已經集體社交無能。
我們寧愿一有時間就通過微博了解不認識的人生活瑣碎,卻不肯抽出一個下午陪朋友聊聊天;已習慣在三更半夜,以從朋友的QQ農場中偷菜的方式表達問候,卻不肯每天清晨和同事狹路相逢時輕啟朱唇道一聲“morning”——格子間已把我們的生活隔得支離破碎而又索然無味。當21英寸的顯示器已變成我們生活的標配時,我們已沒有了其他追求,只能寄希望于它是潘多拉魔盒。能從里邊跑出林妹妹,或者田螺姐,給我們的生活撒把鹽,拯救味蕾。
但是從潘多拉魔盒里跑出來的卻是馬克·扎克伯格哥哥。他給我們的許諾是:在社交網絡中,你不再是社交障礙的大多數,有成為三千寵愛在一身的巨星的可能。于是,我們就被拉進顯示器,從此欲罷不能。于是,Face book短短的幾個月就從哈佛的宿舍傳遍了歐美兩大洲。
憑借Face book網友們交到的是萬千“朋友”,憑借Face book馬克·扎克伯格奪得了“全球最年輕富豪”的稱號。然而,“朋友”之于網友只不過是網頁上一張2寸照片;財富之于馬克也只不過是納斯達克股票市場上波動的數據。E時代就是把一切泛化和虛擬,表面上給我們無限可能,實則讓我們閹割了我們的全部功能。還記得《天使之城》中的臺詞嗎?“I want touch you”(我想觸摸你)。為了觸摸到自己喜歡的女孩,尼古拉斯·凱奇放棄了天使的身份,放棄了永生,墮落人間,只為觸摸女孩皮膚時那一絲質感與溫暖。
這個時代有太多的誘惑,讓我們搖擺不定。肖恩·帕克就是這樣的典型:肖恩·帕克只因迷戀高中拉拉隊長而為引起其注意而創立了音樂分享網站,但是他的音樂分享網站辦得風生水起后,肖恩早就忘記了他建網站的初衷。在他眼中,曾迷戀的拉拉隊長早就成了路人甲,因為可以信手拈來的維多利亞內衣模特、網絡可隨意下載的女友已讓他應接不暇。如果再有Face book這樣的交友網站為虎添翼,我們該如何為“友”下定義?所以,編劇選擇讓肖恩·帕克出局——你的常規社交已夠,沒必要再在社交網絡上搶社交障礙者們的地盤。從這個角度看,一直對前女友戀戀不舍,做出Face book只為博得她關注,成名后始終關注她的馬克·扎克伯格,雖然很Asshole,但卻可愛得多。
劇中有意識地拿年輕的馬克·扎克伯格和年輕的比爾·蓋茨作對比。同樣才華橫溢,同樣引領潮流,同樣稚嫩而羞澀,同樣哈佛退學,創立自己的帝國。只不過,比爾·蓋茨就如船長,知道自己的航向,而馬克·扎克伯格的成就,卻是無心插柳:馬克為了報復前女友而創立Face book,當Face book讓他萬千寵愛在一身時,他卻獨自落寞地“偷窺”前女友的Face book賬戶。對她來說,這個網站是因為對她的恨而生,但卻不妨礙她上傳她那些笑得花枝招展的相片,她有可能通過這虛擬的社交網絡結交新的男友,很快馬克就會成為她的路人甲。而他,只能眼巴巴地看著“公主和王子幸福地生活在一起”,對她永遠也不能釋懷。
現實中社交障礙的馬克·扎克伯格,當他建立世界上的社交網絡后,他的社交恐懼也不會消弭,相反會愈演愈烈。因為,就算社會進化到虛擬社交時代,社交越兇猛,“馬太效應”就會越明顯:多的越多,少的更少。雖然馬克·扎克伯格創立的網站很酷,但是這酷卻和馬克·扎克伯格本人不相干。長夜孤燈酒作伴,獨自對著電腦屏幕敲一整晚代碼,換來的關注,遠遠不如她在花前月下一張光鮮的倩照時,他明白了,社交障礙的人即使把社交場所轉移到網絡上,只會變成“社交貧二代”。
然而,虛擬社交已伴隨著Face book的成長變成時尚。傳統社交之于虛擬社交就如同紙質書之于電子書,只需用“日薄西山”來形容。速度之快,連馬克·扎克伯格也不曾想到過。
Face book沒有來中國,但是有才的中國網友早就賜予它“非死不可”,這極具象征意味的中譯名。當360和QQ的web2.0王者之戰正酣時,傳出了馬克·扎克伯格將攜華裔女友來中國,要把Face book帶進中國的消息。
是深諳階級斗爭之道的Face book,還是叢林法則洗滌過的web2.0;是傳統意義上的人際交往,還是虛擬的社交網絡,到底誰“非死不可”?
(雷虎,上海媒體人)
山水共妖嬈
關于五行學說,《左傳》有云:“天生五材,民并用之,廢一不可。”遍覽舞鋼之后,這句古言忽然就自動浮現。現代新興城市往往依某一資源而興廢,少見舞鋼這樣位于中原腹地的小城,金、木、水、火、土等元素均無一缺位、性格鮮明又相容相生。恍惚之間,這座小城的政通人和、恬靜生活只有用古老的中國哲學才能解釋得更加圓滿。
獨立建市之前,舞鋼隸屬舞陽市,而戰國時舞陽屬韓,稱合伯,即已是著名的冶鐵鑄劍重地。蘇秦曾說:“韓卒之劍戟皆出于棠溪、合伯、龍淵。”而史上著名的龍泉寶劍,就是用楊莊鄉龍泉水淬火制成的。舞鋼之“金”在現世更為張揚。最新勘探顯示,舞鋼一地的鐵礦儲量即有6.6億噸以上,占河南省總儲量的73%以上。堅實的礦產資源是舞鋼的立市之本,亦成為城市文化的重要特色,比如,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近日就正式認定了舞鋼市“中國冶鐵文化之都”的稱號。
土能生金,金多土弱。舞鋼地處伏牛山東部余脈與黃淮平原交接地帶,為群山環抱,雖山多不高不險,但勝在層巒疊嶂,姿態萬千。舞鋼之山,好看更好玩,山中多奇石、有傳說、有茂林、有修竹。周圍的二郎山、五峰山、九龍山、九頭崖,山山不同,無論走進哪一座山,都讓人流連忘返。宋代詩人黃庭堅昔曾來游,留詩曰:“青山如馬努盤旋,錯認林花作錦韉。君不據鞍朝玉帝,豈宜長作市門仙。”
一座城市因水而靈動,對于北方城市而言,更是如此。所以,未見其城即聞“南有蘇杭,北有舞鋼”的美名,我們就會知道,這座城市是絕不缺少靈氣的。“一城山色半城湖”,這句詩幾乎可以直接借來用在舞鋼。依傍于城市附近的,有新中國成立后的治淮第一壩——石漫灘水庫。水庫三面環山,大壩巍然屹立、氣勢恢宏,水庫周圍為石漫灘國家森林公園,風景秀麗,樹木茂盛。世紀之交,又新建田崗水庫,與它形成珠聯璧合之勢。豐盈之水,嫵媚了城市風光,也溫潤了區域內的小氣候,舞鋼年平均氣溫約15℃,十分宜人。當然,這水更豐富了市民生活趣味,水燈節、龍舟賽……這里有著北方少見的民間文化活動。
依山而建,傍水而立,因鋼而興,居于舞鋼,樓臺也是看臺,開門可見真山真水,開窗便是風景如畫,實在羨煞旁人。古人講堪輿學,今人研究的是居住環境學,雖對此一概不懂,但想到風水寶地這個詞,我們總是無端覺得舞鋼最當得起。
(以上文字執筆:白許晨)
夢想照進現實
舞鋼這座城市給人的印象,大概不算直觀也并無鮮明特色,它的閑適不是成都之安逸,它的發展也沒有深圳之速度,它的產業化更不比上海之國際化……作為中原地區歷史悠久卻身份年輕的新型工業區,舞鋼之特色,特別到無法被復制。
這個撤地改市僅僅20年的地方,儼然已經初具一個現代化生態工業城市發展所需的幾乎所有要素。它有著中原城市共同的大氣、厚重之感,也獨樹了靈動、和諧的舞鋼特色,于是我們試圖從社會形態來探究形成舞鋼“和而不同”特征的原因所在。這座城市擁有著占其人口三分之一的公務員數量,對于一個剛剛符合建市標準的縣級行政區,政府為舞鋼的發展投入了相當的人員配備與行政保障。不得不說,有計劃的行政干預從一定程度上引導著舞鋼的社會發展與城市化進程,比如當下,政府正采用公開競標的方式,有計劃地把欠發達的城中村及周邊郊野納入城市構建藍圖,進行大刀闊斧的規劃改造。包括正在啟動中的大規模創業發展服務區建設,用美學規律塑造城市,穩步推進新型城鎮化,采用資產置換、市場化運作方式實現城鄉一體化,舞鋼擁有兼容并包的社會態度,并且始終敢于探索實踐。
快速發展的動力來自移民城市的夢想,這里匯聚了上世紀七十年代從沈陽、包頭、四川等老鋼鐵工業區內遷的外地居民,大量鋼鐵工人及技術、管理人員響應當時政府號召隨工作集體調動至此,構成了日后舞鋼城市人口的主體。“不患貧而患不均”一直被人們認為是影響社會穩定制約經濟發展的根源,靠山吃山的舞鋼人,正享受著傳統工業勃興、城市化改造帶給他們的富足生活。以傳統冶金工業為支柱的舞鋼經濟,由于各地大型鋼鐵企業的進入,進一步加快了其產業化進程,創造了大量的就業機會,除了高額的納稅和驕人的GDP,也使較為平衡的人均收入在這里成為可能。行走于恬靜從容的城市街道,在今天的舞鋼,我們仿佛能感受到某種老子“小國寡民”的社會理想。在這個人口近32萬的小型地級城市,全面覆蓋了令北京、上海等一線城市都望塵莫及的無縫式醫保。“敢為天下先”的舞鋼人,及時認識到:如果失地農民、下崗職工等處于社會邊緣人群的醫保問題不能妥善解決,勢必會對舞鋼市的安定和諧造成一定影響。舞鋼是全省7個城鄉一體化試點城市之一,城鄉一體化不能總是看城市發展,財政是公共財產,非城鎮人口與城市人口一樣,應該享有均等的權利和保障。
經濟保持較快發展、政策體制調整及時、工業化繼續推進、產業結構進一步調整,帶動了就業結構現代化以及職業結構高級化發展,中產階級的加快崛起,使舞鋼的社會階層結構逐步向最穩固的“橄欖形”現代階層結構變動。與此同時,阻礙階層結構優化的因素得到及時調整,社會階層流動更加順暢,社會底層差距不斷縮小,最終形成以中產階級為主的現代社會階層結構,這是人們所期待的理想社會日后的發展走向。
把夢想照進現實,舞鋼再一次走在了前頭。
(以上文字執筆:黎蘇蒂)
在這里的他們
“他回到家鄉的時候,路邊站滿了鄉親,都想要和他握手。”舞鋼市創業發展服務區指揮部副總指揮長趙天金回顧著當年的盛景,臉上的笑容蔓延開來。
他,就是從舞鋼走出去的上將曹剛川,最終官至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軍事委員會副主席,國務委員兼國防部部長。照片上,他的面孔很“中原”,善意中流露出微笑。查閱他的資料,除了顯赫的履歷,其語錄中也充滿了威嚴的外交辭令。他的個性因為就如謎一樣令人難以參透。
他是舞鋼市人民的驕傲。2003年至2008年間,身為國防部部長的他,肩負著一個國家的和平使命,可以想象該有何等的荷重!他的榮光與成就,折射著舞鋼人的某種精神稟賦。
時光追溯到上世紀70年代。包頭、攀枝花、邯鄲……四面八方的人們來到這里支援鋼鐵廠的建設。普通個體的人生軌跡,隱沒在大歷史的洪流中。他們告別家鄉,在這里生根發芽、生老病死、繁衍后代。
作為新中國最受寵的第一代工人群體,他們無疑是幸運的,舞鋼鋼鐵公司的長期興旺,讓他們過著舒適而體面的生活。
移民城市意味著文化的雜糅和多元。從大江南北來到這里的人們和城市的山水參與塑造了這個城市的氣質。不能不提的是,舞鋼礦產資源豐富,足夠生長在這里的人們若干代富足地生活。充足的擁有容易令人呈現出自信的狀態。因而小城的人們表達出一種獨特的天性,既有中原的厚道大氣,又擁有多元文化的靈氣與從容。
俊民帶著“小分隊”①來到了這里。這個時代,是一個無以復制的大時代,鐵馬冰河,轟轟烈烈,建業和舞鋼市人民政府簽署了創業發展服務區的整體開發項目,正是萬千景象中的一幕。
俊民在擁有山嶺、丘地、平川等復雜地形的宗地上走了無數次,他也暢想了無數次這片土地的未來。他比任何時候都更加清晰地領悟到老胡關于“站在戰略和城市的高度”的思考:我們為什么來到這個城市?我們能為這個城市帶來什么?
就這樣,這一群來自建業的異鄉人,和這個城市融為一體了。
(以上文字執筆:宋曉鳴)
①2010年3月11日,舞鋼市政府與建業在北京簽署了戰略合作協議。6月1日,建業與舞鋼政府簽署BT投資合作協議。9月16日下午,在舞鋼市市國土資源局土地儲備中心大廳內,隨著槌音落下,集團成功摘得舞儲(2010)-23A、23B、23C、23D號宗地。
回望幸福,發現美好——建業物業2010年11月建業幸福家活動。
每個家庭的幸福各不相同,而每一張老照片的背后都有著特別的幸福故事。每個人,都留存著一些老照片,這些照片,也許塵封了很久或已逐漸褪色,但歲月的流逝卻會讓它們彌足珍貴。由建業物業發起、面向建業全省社區統一開展的“建業幸福家” 活動以“一個家庭的兩張照片”為切入點,以一脈溫情的回憶、一份貼心的禮物,引領業主在參與活動的過程中,通過新舊照片的對比、親手制作感溫魔術杯等環節,來回望幸福并發現眼前生活的美好,從而讓參與活動的業主更加珍惜當下的幸福生活。
老胡個人捐款5000萬元 創河南慈善史紀錄。
11月30日下午,河南省委省政府在國際會展中心隆重舉行“回報社會·奉獻愛心”捐贈儀式。 建業集團董事長胡葆森以個人名義捐款5000萬元,用于支持河南省少年兒童圖書館及兒童美術館建設。這次的捐款,和以往有著很大不同。老胡將委托其名下的慈善基金與河南省文化廳協商成立項目建設、管理和實施工作機構,共同促進捐贈資金的高效合理利用,推動項目的有效實施和運營。河南媒體從省慈善總會得到證實,此次捐款在河南慈善史上創下了一個新紀錄,是河南本土企業或個人單筆捐贈最高數額。
清華大學MBA中原行再度走進建業。
11月24日,清華大學MBA河南同學會及北京大學、中國人民大學等院校的部分在讀MBA一行30余人在清華大學陳章武教授的帶領下,對建業集團進行了參觀訪問。這是繼今年7月份清華MBA同學會來訪建業之后的第二次交流活動。活動中,集團獨特的省域化戰略和企業社會責任感贏得了來訪嘉賓的普遍認同和一致贊許。此次交流活動作為清華大學MBA河南同學會中原行的重要組成部分,展示了建業集團作為河南優秀企業代表的風采,增進了知名院校MBA學員對集團的深入了解,對于搭建集團與優秀人才之間的交流、引進平臺具有重要的積極意義。
2010中原經濟大獎,建業榜上題名。
2010年11月27日,經大河財富(中國)論壇2010年會評選,建業地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胡葆森榮獲“2010中原最具影響力企業領袖”,建業·壹號城邦榮獲“2010中原經濟十佳發展力項目”。兩項殊榮的獲得再次彰顯建業集團品牌實力和企業領袖風范。
建業物業榮膺中國物業服務百強殊榮,河南排名第1位。
2010年11月10日,在香港舉辦的“2010中國物業服務百強企業研究成果發布會暨第三屆中國物業服務百強企業家峰會”上,河南建業物業管理有限公司以日益增長的綜合實力與不斷提升的品牌價值入選中國物業服務百強企業,全國排名第36位,河南省排名第1位。中國物業服務百強,是由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企業研究所、清華大學房地產研究所和中指院三家研究機構共同組成的中國房地產TOP10研究組,通過準確地量化企業服務規模、發展潛力、盈利能力,全面評價企業的綜合實力,其研究成果已成為評判物業服務企業經營實力及行業地位的重要尺度。
中國明年有望帶動全球經濟增長
世界大型企業聯合會近期發布報告說,由于美國放慢腳步,中國的持續快速增長有望讓中國在明年成為帶動全球經濟增長的火車頭。
這份全球年度展望報告說,至少從一個經濟指標來看,中國甚至僅用兩年時間就可能超過美國,成為全球最大經濟體。
今年中國經濟增長在10%,2011年可能達到9.6%。相比之下,美國經濟明年將放緩至1.2%,而2010年的增長率為2.6%。
按照最常用的衡量經濟規模的標準,處于第二位的中國5萬億美元的經濟規模與美國近15萬億美元的總產值之間的差距仍然很大。按照這一標準,中國按照目前的增長速度可能需要10年以上時間才能趕上美國。
但當考慮到購買力平價因素時,情況就不同了。購買力平價因素考量的是一國貨幣在國內實際購買的商品與服務。考慮到兩國相同產品價格上的差異,換句話說,衡量兩國民眾的實際購買力,中國的經濟規模到2012年可能超過美國。
再往前展望,2020年中國在全球經濟中占到的比重可能達到近四分之一,而美國為15%,西歐(包括法德在內的歐盟15國)為13%。
按照經濟狀況的另一個衡量指標——人均產出來看,中國遠落后于美國。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數據顯示,2009年美國人均國內生產總值(GDP)約為4.6萬美元。而中國的人均GDP不到4000美元。
信息來源:《華爾街日報》
“定量寬松”是美元貶值的代名詞
美國“定量寬松”出臺后,國際黃金價格立即突破每盎司1400美元歷史新高,石油、棉花、黃豆、礦產等與民生直接相關的商品價格全面以驚人的幅度上揚。鑒于該政策對國際社會直接產生巨大影響,對國際金融秩序產生強烈震蕩,美國量子基金創辦人羅杰斯批評說,“伯南克根本不懂貨幣、不懂金融,只知道印鈔票”。“定量寬松”已經變成刻意讓美元大幅貶值的代名詞,而美元貶值所產生的惡性通脹亦已經受到世界各國的強烈反對。
經濟學教授認為,“定量寬松”其實是刻意讓美元貶值,引發惡性通脹則是必然結果,美國民眾接下來將嘗到苦果。該政策對美國金融的未來發展,對經濟復蘇和解決就業率并沒有幫助,市場也不會按照美聯儲的設計藍圖前進。“定量寬松”已經成為共和黨人磨刀霍霍向民主黨開刀的絕佳理由,更加糟糕的是,連奧巴馬自己提名的美聯儲成員也對該政策表示強烈不滿。
信息來源:《紐約時報》
糧農組織擔心明年再現糧食危機
總部設在羅馬的聯合國糧農組織說,隨著大部分糧食價格上漲,2010年國際糧食進口金額可能超過 1萬億美元。
糧農組織在《糧食展望報告》中說: “世界各地大多數農產品價格面臨的壓力沒有減輕, 2011年可能進一步出現供給震蕩,國際社會必須繼續保持警惕并做好準備。”
該組織預測,2010~2011年度世界范圍內谷物產量將減少2%。惡劣天氣是造成供應短缺和產量減少的原因。考慮到人們對全球庫存減少的預期,明年的作物產量將是穩定國際市場的關鍵。
報告稱,近半年來,受惡劣天氣、貨幣市場波動等因素影響,多數農產品的價格都出現了上漲。為防止價格進一步上漲,小麥、玉米和大豆的產量尤其需要增加。
信息來源:美聯社
捂緊錢包過日子的美國人越來越多
一年一度的節日購物季節隨著美國人獨創的感恩節(11月第四個星期四)來臨進入高潮。零售業在每年11、12月的銷售往往占到商家整年銷售額的近五分之一,所以節日成為“商家必爭之時”。
然而,由于長期經濟環境的惡化,美國消費者長久以來樂觀的消費習慣正在改變。花旗銀行的一項季度調查顯示,將近一半的被調查者計劃在今后幾個月避免大批量采購,或者只采購“絕對需要”的東西。70%的人會削減娛樂開支,66%的人削減信用卡開支,36%的人取消或者減少手機消費。
捂緊錢包過日子的美國人現在越來越多。根據一家金融服務公司的問卷調查,由于受高失業率和黯淡的就業市場困擾,一半的中產階級受訪者認為美國已經進入雙底衰退,他們已經通過新的辦法來省錢或者削減開支,并為即將到來的艱難生活作好準備。另外,調查還顯示,51%的受訪者表示今年不會出游。還有不少人說,他們在過去三年已經減少支出,準備只和家人過節,或者取消感恩節晚餐。因為高失業率和其他經濟擔心壓制消費者開,半數家庭今年的開支少于去年。
信息來源:美聯社
中國人均壽命增長不及其他發展中國家
聯合國數據表明,從1990年到2008年,中國的人均壽命增長了5.1歲,達到了73.1歲。然而其他發展中國家,比如巴西、埃及、埃塞俄比亞、印度、印度尼西亞和伊朗,人均壽命增長都超過中國。大部分西歐國家、澳大利亞和以色列的人均壽命起點比中國高,進入21世紀以來,他們的人均壽命發展速度也超過了中國。
經濟增長幾乎簡化了所有的社會問題,然而它并不能保證所有人都過上更好或者更健康的生活。發展的速度和發展的方式同樣重要。歐洲為人們提供了很好的生活,比如提供了諸多的假期,育兒假期和醫療保障,但是歐洲的經濟卻發展緩慢,這也是它債務沉重的原因。近十幾年里,美國較歐洲有著更快的發展,但是大多數財富流到了少部分人手中。中等家庭的收入從2000年到2007年就開始下滑,而2007年的金融危機加劇了下滑趨勢。
中國被看做世界經濟的未來,快速發展了30多年,把數千萬人從貧困線拉了上來。但中國也有實際問題,它的發展并不均衡。中國是否走上一條更穩定的發展道路無疑將對世界經濟產生重大影響。值得關注的是,中國目前的現實是,經濟的巨大發展反襯出其健康發展的乏力。
在當今中國,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更多人需求室內衛生清潔、供暖系統、空調以及其他基礎設施。然而,其他方面的繁榮發展卻被推往相反的方向。對中國人來說,癌癥已經取代中風,成為致死的最主要因素,而造成這一情況的主要原因是污染。
信息來源:《紐約時報》
中國購進一部分日元之后,追捧日元的人情緒更加高漲,將日元推到15年內的最高。9月初,日本央行召開緊急會議之后決定,稍稍增加貨幣供應量。隔夜利率不變,但以固定利息向日本的銀行提供30萬億日元(合3501億美元)的貸款,比先前的貸款增加了10萬億日元。
我們的一些主流經濟學家,很為日本人著急,非說日本通貨緊縮,經濟萎靡不振,是中國的前車之鑒。有這個必要嗎?如果去日本看一看就會發現,日本廣大民眾生活得很好啊,人民安居樂業,街面上還是很熱鬧的,并無任何蕭條的景象啊。日本的經驗證明,通貨緊縮并不那么可怕。當然,也可能是日本的膘厚,過去二十年中積累了許多財富,消耗起來還有一段時間。
可國際上看好日本的國家和投資客還不少。否則為什么日元不貶反升?西方甚至有人提出,就保值而言,日元勝過黃金。 就日元與美元的比值而言,日元離其20年內的最高還有段距離。1995年,美元與日元之比為1美元對79日元,而目前日元與美元之比在1美元對85日元至86日元之間徘徊。 倘若日本銀行決定濫印日元,日元勢必大幅貶值,要保值的話,日元自然就不比黃金。但日元貶值,資本市場就可以從中獲益。資本市場就是以廉價資金撒豆成兵:杠桿收購和杠桿交易都離不開廉價資金。當然,資金也并非真正的“廉價”,最后是要由納稅人來還的,尤其是中產階級來還。大力發展資本市場,通貨膨脹在所難免。
即便資本市場獲益,經濟也未必能夠增長。時光是不可以倒轉的,歲月永遠在流逝。但經濟不可能永遠增長,甚至有可能是負增長。日本經濟衰退,有結構性的問題,是不可抗拒的。日本遇到中國等制造業方面的強勁對手,其產品市場自然要受到影響。有人會問,為什么不搞創新?可這個世界上哪有那么多的創新?創新大國美國的金融創新全世界都領教過了,其滋味如何?人口也是制約日本經濟增長的重要因素。美國的移民提高了廉價勞動力——僅非法移民就有2000萬,是經濟增長的一大動力。日本雖有移民,但人數較少。日本是島國,非法移民很難進入。
其實,很多時候,與其人為暫時拉高經濟增長,還不如縮小貧富差別,大家共赴國難。財富增長速度放慢或是遞減,財富分配就需要更加公平。在財富分配方面,日本做得一直比美國要好。日本高管的薪酬與一線工人的工資只有三倍之差。美國大公司有專供高管使用的飛機,而這在日本是很少聽說的。日本航空公司的老總乘坐公共汽車上班,在員工食堂排隊買飯。如果說中國是有社會主義特色的市場經濟,那么日本就是有市場經濟特色的社會主義。日本是世界上具有很強社會主義性質的國家之一。但我以為,民族性可能重于制度性,或者說民族性決定制度性。日本人生性生活比較節儉。日本小城熱海公共汽車站候車座椅,簡直像玩具小凳子。東京機場的裝潢也很是簡樸,與金碧輝煌的北京機場不可同日而語。看了日本的皇宮之后,我更是大為吃驚:皇宮之簡樸,簡直相當于中國財主的土圍子。
政局穩定,也是投資客看好日本、看好日元的一個重要原因。日本首相走馬燈似的換,但日本政局非常穩定,可以說比美國政局還要穩定——與日本的政界派系相比,美國的自由派和保守派真的是死掐,雙方往死里打。日本國會議員便迫使政府行政部門的官員在公開聽證中說明預算的用途。 日本也有腐敗,但控制在可接受的范圍之內。最難能可貴的是,腐敗事敗之后,日本大臣一級的官員也有自殺謝罪的——可敬可佩。這在美國是不可想象的,在其他國家幾乎也沒有。即便是談到聲色犬馬,還是我們要向日本學習。日本商人和官員逢場作戲的不少,但包養情婦和因情婦而行賄受賄的很少。可見,日本人對戀愛和男女關系的認識是很深刻到位的。而克林頓總統為美國謀得了盈余,卻因為婚外情而遭到圍攻,其既定方針和接班人也因此被拋棄。
都說美國有活力,該變則變。美國的運氣可能是到頭了,機動靈活的戰略戰術可能已經成了往事不再。奧巴馬是靠打變革旗號上臺的,但上臺之后美國經濟政策格調依舊,連奧巴馬本人也不好意思再提“變革”二字。我們常說,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數人手里。我想說,真理往往并不掌握在老大手里。國內經濟生產總值方面美國是老大,是第一,但真理并不一定掌握在美國人手里。真理掌握在老二中國手里,老三日本、老四德國手中也掌握了不少真理。我們不僅要往前看,而且要往后看。更何況,我們這個老二是經濟總量,如果按人均算,我們可能還要往前看德國,往前看日本。
(朱偉一,中國社科院法學所兼職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