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IANYE MAGAZINE
孩子們快樂不快樂,他們不在乎;孩子們的學習,只能背誦通過自己審定的標準答案。
正是這些標準答案,把孩子們塑造成一個個標準人。
——又是一個“六一”兒童節,成人社會又會祝他們節日快樂。世界上有不同的兒童節,其創設之初的主旨幾乎都不是簡單地呈現兒童的快樂,而是警示要保護兒童的生存權、健康權和受教育的權利。今年的“六一”,除了又是一個歡樂祥和的幸福節日之外,沒有任何主題,更不會讓人討論安全問題,盡管它事實上是每一個家長心中的焦慮所在。
人民幣匯率改革不宜“暫停”。
——來自FT中文網的社評,如此評價多年來,可憐的中國人一直在為西方消費者的過度消費和大手大腳的住房建設提供融資。要解決這種不正常局面,只有改革中國銀行體系為出口產能的建設放貸、抑制消費的習慣。不幸的是,刺激政策起到了恰恰相反的作用。在人民幣升值方面的任何延緩,決不能導致在深化改革的問題上自滿。
打造世界一流國庫。
——央行副行長蘇寧表示,我國國庫已經初步建成了財稅庫銀橫向聯網系統、國庫會計數據集中系統和國庫管理信息系統,這三大系統既可以使納稅人足不出戶,幾秒鐘內就把稅款直接繳入國庫,也可以使國家的財政補貼幾秒鐘內直接到農民的賬戶里。希望農民的補貼不是經過層層盤剝,真正實現以稅養農,而不是養更為龐大的基層政府機構。
我覺得倒不是我伍皓有多另類,或者我在故意展現個性。這恰恰反映出,公開透明的理念還沒成為整個社會的共識,尤其還沒成為相關職能部門的共識和行為準則。
——云南省委宣傳部副部長伍皓指出,保障人民的知情權、表達權、參與權、監督權,有序地擴大公民的政治參與,都是中央定下來的大方針,地方應該去探索它的具體實現路徑,而不是只是喊喊口號。
愛不是名詞,是動詞。
——母親節當天,特地回家和母親吃午飯的臺灣總統馬英九提醒民眾,應該勇于表達對媽媽的愛。
從之前誰都沒法贏我,到現在慢慢輸給一些我之前從沒輸過的對手,這是一個過程,而從這個過程中我只能作出一個選擇,那就是找到這里面失敗的地方,從而作出改變。
——在上海舉行的鉆石聯賽110米跨欄賽上,劉翔以13秒40獲季軍。第三在很多人眼中意味著失敗,這樣的說法也被劉翔自己默認,當被問到是否會影響到自己以后的信心時,劉翔做出了如此回應。
本該在心中的熱血,它涂在地上。
——面對富士康的多起員工自殺事件,韓寒在博客中以敘事的方式講述了自己一個朋友的故事。面對中國諸多青年無解的未來,他如是感喟。在中國,大多數沒有背景的年輕人都面臨著幾乎消亡的上升通道。N連跳事件,是社會問題糾結在局部的反應,富士康濃縮了今天的中國勞工層面的所有無奈與焦慮,以富士康員工為代表的當代中國“無產階級”已經失去了任何對現存社會革新的意愿,他們現在所做的,就是接連不斷地對自己“革命”。
多年來,不少企業家缺乏站得高看得遠的雄心壯志,今天想干點這,明天想干點那,支柱產業不突出,發展沒有主攻方向。
——河南省政協老領導時振謙先生是《建業》的忠實讀者,每期《建業》必定仔細閱讀,并且特意撰寫了一篇有關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文章。在此文中,時振謙指出在企業發展中,首先要確定自己的產業方向,并堅持下去的理念。18年來,建業堅持在河南、做地產,并將打造百年老店作為企業的發展方向和目標。
《文匯報》頭版頭條《只有看懂世博,才能分享精彩》,觀者游世博,是知道什么才會看到什么。在世博比利時館名人墻上,我一眼認出的不是現任奧委會主席羅格,而是我最喜歡的電影導演,雅克·范·多梅爾(JacovanDormael)。布展方要展示理念和價值觀,是不是也受制于眼界與閱歷?
世博園區的E區是城市最佳實踐區,有一幢叫“漢堡之家”的被動房(被動房是生態建筑,建筑本身不消耗能量),外觀像積木,方正之物,凹凸有致,紅磚墻,據說漢堡整個城區都是用紅磚,因為它堅固、耐用,兩三百年不損壞。走進去,內飾更素樸,地是紅色水磨石,墻體是混凝土澆筑,無粉刷。在館內遇到“漢堡之家”中方施工經理,他說中國工人混凝土澆筑技術好,令德國人佩服,在其他方面,中國建造離德國建造還有很大的差距。“漢堡之家”是中國第一棟被動房,建筑面積3150平方米,四層,工程造價為420萬歐元,經費由漢堡市政府和中國各承擔一半,將永久保留。像所有德國制造一樣,它在細節局部方面的設計很嚴謹,建筑體坐南朝北,夏天能避免陽光直接照射,紅色網狀遮陽窗能隨著陽光照射角度移動。窗玻璃是三層的,木制玻璃框架,所有接縫部分均采用絕緣體材料,良好的隔熱保暖功能讓室內不用空調卻能常年保持恒溫(25℃左右)。通風設備也很特別,屋頂的太陽能光伏發電設備,能供應室內照明和熱水。這種節能90%的被動房在我們尚是理念,而在德國不但有被動房研究院和建立驗證被動房的標準體系,并且已有8000多棟實體建筑。
馬德里“竹屋”和“空氣樹”也將永久保留,“竹屋”原型位于馬德里南郊卡拉班切爾,是廉租房,建筑用竹,經過防火、防腐、防潮等處理,造價低廉,可遮陽又營造了隱私空間,獲“英國建筑皇家學院大獎”,設計師是2005年日本愛知世博會西班牙館的設計者Alejandro ZaeraPolo。Alejandro畢業于哈佛大學,是頂級建筑師事務所FOA創始人(FOA項目遍布全球,獲獎無數,在2009年12月Alejandro和Farshid Moussavi離婚而解散)。Alejandro積極參與公共“廉價”建筑設計,他說:“廉價在一定意義上也代表著平等……廉價策略讓其產品深入人心,他們連接著95%的消費人群,這是建筑師想要做的。”上海馬德里館用的是安吉的竹子,口號是“馬德里是你的家”,內有布置成居家式樣的展廳,舒適簡單。展廳有馬德里公共廉租屋的圖片展,非常漂亮。建筑圖片在說,廉價可以不乏品質!馬德里為我們所倡導的“讓人民生活得更有尊嚴”、“讓勞動群眾實現體面勞動”提供了現成的榜樣。
同片區的“滬上生態家”館內陳設超級現代,3D大彩電,超豪華的浴室里有能測尿酸的馬桶,浴缸大到要爬梯子;超寬敞的廚房,有個機器人立一邊,館內工作人員介紹機器人能炒1000多種拿手菜;為老年人設計的“樂齡之家”里有特制床……“滬上生態家”也有對太陽能的利用,也講節能環保,可是我總感覺少了點什么。“滬上生態家”的好,像有人評價李昌鎬下圍棋,可以所向披靡,但對圍棋發展沒有貢獻。
C區意大利館和法國館相距不遠,這兩個在奢侈品方面一貫宣揚典范領先的國家表現不同——法國主打感性,意大利主推巧匠。法國有羅丹、塞尚,意大利有卡拉瓦喬。隔著玻璃法國上演的真人秀是戴白帽子的法國廚師,意大利是手工鞋匠。我不是奢侈品消費者,感覺意大利的出品應該跟法國差不多,有源遠流長的傳統,其實不然,法國的審美源于他們浪漫的天賦,意大利的審美建立在優秀的手工傳統上,這也是本屆世博會意大利館所強調的,據說在意大利館還將會有文物修復師、服裝設計師、小提琴制作師、糕點制作師等現身,他們在意大利統稱“藝術工匠”。二戰前意大利沒有工業化生產,意大利鞋、包和時裝的血統不像法國的那樣動輒追溯到19世紀50年代,意大利到20世紀80年代才有廣泛受眾。阿瑪尼以剪裁簡潔,線條自然流暢,最受好萊塢明星青睞。它設計風格的初形成是抄襲美國的成衣設計,剪裁簡單,手工精細。意大利時裝自此和法國時裝的浪漫夢幻拉開了距離——世博會意大利館的工作制服是鼎鼎大名的PRADA,法國館的工作人員穿得跟吉祥物小貓Leon一樣,白T恤和藍白紅三色條紋背帶褲,小貓Leon也是師出名門,它出自有89年歷史的玩具公司Vilac。
(凌曉棠,專欄作家,特約撰稿人)
我常常想狠狠地感謝《建業》,正是他們提供的很多命題,令我對這座城市思考得更豐富也更深入,是這本雜志讓我變得不那么懶惰。“城市如何讓生活變得更美好?”今天這個題目同樣充滿了思維的樂趣,在尋找答案的過程中,《建業》的提問教我們學會了用另一種方式看待口號:對所有信誓旦旦言之鑿鑿的結果,都不要忘記去詢問它是怎么實現的,而且到底能不能順利地實現。
我的回答清晰卻復雜,希望在你失去耐心之前我可以把話說完。
對于每一個生活在城市之中的子民而言(也包括那些打算動身進入城市的非城市人口),城市進步以及美好生活最大的動力來源,就在于城市最擅長塑造偶像,描繪未來,生產欲望,形成夢想。城鎮,城市,大城市,超級都市,一步步一級級遞進,遠不是固定人口占地面積或者國民生產總值的層次差別,而在于它們分別代表了不同大小的夢想,香港可以推出天王巨星,而周口適合呈上胡辣湯老板。
欲望以及夢想,堆積成一座城市發展的動力總成,它們既是目的地又是引擎,催促著人們奔涌向前而且亢奮無比,就像一堆無形的飛腿,踹著我們的屁股,大呼小叫地沖向更美好的生活,甚至沒來得及懷疑和思考,就已經登上了這列開往明天的地鐵。為什么有些身家億萬的富豪突然轉身回到鄉村躲進禪院?大約是欲望以及夢想都基本上都被糟蹋過一遍了,無聊到了返璞歸真的境界。倘若有一天我們的市民都聽信了老子,無為而治無欲而剛,冷卻了欲望和夢想的魔力,那時的城市也就沒什么顯見的優越性了,祖國遍地都很美好,從市集到鄉村,從城鎮到都市,生活在哪里無非是喜好不同而已,本沒有那些虛榮得要命的差別。
如果這算是找到了城市發展的引擎,那么它應該怎樣工作,才能達成令生活更美好的完美效果呢?我們分三步走。
首先,它要持續地、變本加厲地、層出不窮地、花樣翻新地、看似唾手可得實則艱難險阻地供應各式各樣的夢想樣品,把這座城市櫥窗打扮得花枝招展風華絕代,令每一個生活在這里,或者哪怕僅僅是路過這里的人目睹之后都過眼難忘心生饑渴。而且這些夢想的小擺件兒一定要多元豐富到令人發指的地步,“總有一款適合你”,讓城市英雄、財富領袖、現代精英、時尚達人、超級明星、人民勞模、草根表率、彩票富翁們始終如彩色氣球一樣飄浮在城市的上空,供人民瞻仰并且暗暗地下定決心:“等著吧,將來老子一定也能上去爽爽!”
當夢想的氣球飄滿天空,就不必擔心這座城市沒有動力,就不用懷疑奔向美好生活的速度,有的是嗷嗷直叫的漢子有的是腰肢扭捏的女子,有的是力氣有的是手段,有的是青春韶光有的是熱血沸騰。說到底,城市就是一堆中獎率很高的彩票玩法,你得讓那些躍躍欲試的圍觀群眾忍不住鉆進來試試手氣,于是夢想吹起來了,干勁鼓起來了,城市發展的動力就充沛了,一切都像搖獎機一般轟隆隆開動,停不下來也沒人會讓它停下來。人們高唱我要飛得更高我的未來不是夢,身穿耐克阿迪:“沒有不可能,只管弄!(Impossible is nothing,Just do
it!)”
制造夢想的肥皂泡是件容易的事,因此這不是一座城市最重要的責任,當欲望升騰夢想飛翔時,城市需要做出它更重要的一件事情,也就是要走的第二步:篩分夢想。
每個人都想中彩票,都想發財致富寶馬奔馳別墅美女山珍海味,都想一夜成名眾人擁戴,都想從觀眾席一個箭步跳上舞臺成為山呼海嘯的新主角,可冷酷的現實誰都清楚:彩票就是99.99%的倒霉蛋共同養活了0.01%的幸運孩子(當然,也養活了賣彩票的人們)。所以靠博弈來尋求幸福與美好顯然是不可靠的,我一直是個有點悲觀的人,所以從不相信運氣,和廣大勞動人民一樣,我堅信幸福是靠雙手來創造,而不是靠某一只手去投注站摸來的。
進一步講,判斷一個城市的發展是否順暢、清晰、偉大,不是看它最終締造了幾個3.6億元彩票大獎,而是看它到底給予了市民怎樣的期許、未來和夢想,它提倡什么反對什么,支持什么抵制什么,熱愛什么厭惡什么。如果這座城市不介意在成長的過程之中污染環境,那么就盡快讓它資源枯竭,看見美好的終點;如果這座城市不在乎在盈利的過程之中損人利己,那么就盡快讓它名譽掃地,看見美好的斷裂;如果這座城市不討厭在照顧富翁的同時舍棄貧民,那么就盡快讓它精盡人亡,看見美好的陷阱。所以城市在創造美好生活的途中,容納什么拒絕什么,是最重要的一個指標,對于那些追逐夢想的人,它意味著幸福的種類和美好的方向。
善于篩選夢想的城市,是人民的福音,因為至少它那些努力的人民不會迷失。
好了,該最后一步了,也是最重要的一步:一座好的城市,能夠鋪設好實現夢想的寬厚條件。描繪藍圖在擅長忽悠的人看來,是行走江湖的基本功;而篩分目標,也僅僅是站著說話不腰疼的輿論引導;只有搭建平臺、鋪設路徑、創造機制,才是最令人感到踏實和可信的城市之魅。
供應實現夢想的優良機制,也絕不僅僅是揮舞著納稅人的血汗錢砸出響聲那么簡單,它意味著也鑒別著一座城市是否擁有清朗的遠見、睿智的能力、開明的心態、踏實的作風以及革新的勇氣。它是否給予所有人機會,能否做出公平的衡量,都決定一座城市是不是真的能讓生活變得更加美好,或者更加的不美好。不同的人可能有著相同或者不同的夢想,這些夢想之間也會發生摩擦或者沖突。簡單地說,想爭奪同一塊地或者同一個女友都意味著爭端,那么這座城市供應了怎樣的商業道德準則與人際道德準則,將極大程度上決定它的人民能夠得到怎樣的結果,能夠過上怎樣的生活。
我們堅信每一個人都是積極并且努力的,都對美好生活充滿了期待和熱望。我們也都眼巴巴地看著這個時代與這些城市能夠為我們創造更美好的生活提供更堅實的基礎;我們希望自己為這座城市付出的每一分錢財、心血和努力,都能聽見回響,獲得回應;我們其實并不善于跟宏觀的城市做明白的溝通,我們不過是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在遇到問題時希望這座城市能夠調節夢想,規范行為,保持客觀公正,有遠見并且心地善良。
我想,與我同樣接手了這個命題的作者們會給城市發展提供各種各樣的藥方,去緩解交通壓力去改善居住條件去擴大城市影響去關懷人民內心,而我斗膽把話題扯遠,揪住一根叫做“夢想實現機制”的尾巴不放,不過是為了找到這座城市更微妙的魅力所在,除了一紙城市戶口所能帶來的身份安全之外,它還應該給我們供應什么。
(羅旭,特約撰稿人)
北京城大,世人皆知。京城居大不易,誠哉斯言。然而,屬于特定個體的北京,恐怕并不太大。以我為例,自1995年進京以來,迄今已有15年時間。然而,我所熟悉且喜愛的北京,不過兩三個區域而已。
1995年至2003年,我一直在海淀區東南角北師大一帶廝混。從本科到碩士,再從碩士到工作。從擁擠不堪但熱鬧非常的本科宿舍,到略顯簡陋但生活氣息盎然的出租小屋,環境見證了我的成長,我也親歷了環境的轉變。過去的北師大是一個空曠、寧靜、幽雅的校園。盡管主樓破舊不堪,讓剛到學校的我們頗為失望,但一旦你塵埃落定思緒轉換之后,你能夠體會到雪松的巍峨、垂柳的嫵媚,你能夠嗅到青草與百花的氣息,你能夠感受到溢滿歷史的校園里古舊幽微的情致。對情人們而言,教八樓前的花園、五四紀念亭與一二九紀念亭前的小道,都是最好不過的談情說愛的場所。東門外有著一長溜鐵皮房子,里面出售圖書、打卡帶與外貿服裝。環境糟糕、價格低廉,但使得簡單生活變得無比便利。其時學生生活也簡單而單純,雖然家境不同,但基本上在同一個食堂吃飯,也沒有太多物質可供炫耀。對于年輕的男生們而言,教室里自習、女生宿舍下的等待以及球場上的揮灑汗水,就構成了簡單的三點一線式的生活。枯燥、單純而快樂。
2002年的百年校慶開始了北師大轟轟烈烈的基礎設施建設之途。2000年在舊主樓被推倒之際,我和主樓合影留念,相片上是一個憤世嫉俗小伙眼中的茫然。2002年至今,北師大可謂舊貌換新顏。不大的校園內駁雜、擁擠地蓋滿了各式各樣的新建筑。昔日主樓與圖書館之間的花園消失了、五四紀念亭與一二九紀念亭消失了、游泳池以及旁邊的空地消失了、校園主路上兩排經年的垂柳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鋼筋水泥叢林,是擴招后為前途更加迷惘的大學生,是情人們幾無立錐之地的校園。不要取笑情人旅館為什么火爆,這幫可憐的孩子還有可去的地方嗎?畢業后我做過班主任,也做過導師,感覺現在的學生條件越來越優裕、活得卻越來越困惑。社會貧富差距的拉大在校園里有著最完美的鏡像。有學生貧窮得與十多年前并無軒輊,有學生享受著這個物質時代最頂級的消費品。有學生為了上學,耗盡了全家的資源。在過去,他畢業后就能改變家庭的命運。而現在,他畢業之時,就是家庭希望破滅之際。對大多數學生而言,焦慮貫穿著大學生活的始終。一方面,畢業后的失業成為困擾他們的夢魘。另一方面,即使他們足夠幸運,畢業后能夠找到工作,但北京高昂的房價,似乎一輩子不吃不喝也難以為自己落下個安身立命的空間。在焦慮的情緒下,學習成了謀生的工具,而非愉快的智力之旅。戀愛成了家庭背景與事業前途的考量,而非簡單的出自本能的情與愛的吸引。教育產業化與住房商品化,改變了整整一代大學生。而現在的大學生,似乎連憤怒都成了一種奢侈品。
2003年至今,我生活在北京東北角的望京。當時的望京,尚有很多空地。望京的住民,既有盤踞在東邊別墅區與高檔公寓的高收入階層,也有廝混在西邊普通住宅樓里如我般朝氣蓬勃的年輕人。以我所住的小區為例,除一部分拆遷戶外,5000元/平方米左右的房價吸引了一大堆畢業后剛剛參加工作的年輕人。典型的家庭就是剛成家立業的兩口子,以及他們勤勤懇懇任勞任怨的父母。這幫年輕人塑造了完美的社區文化。我們構建了一個BBS,以這個BBS為基礎發展出若干興趣團體。我也成為小區籃球隊的骨干成員。幾年時間里,若干個周末的午后,我們都在小區周圍的籃球場上肆意揮灑汗水、滿口噴出臟話、愉快地調侃與被調侃。周末的晚上,大伙聚在某個人家中集體做菜、痛飲美酒,談些關于宇宙人生、青春理想的無聊話語。人生中最寶貴的年華,我們就這樣無聊而愉快地揮霍著。
世事如棋。望京開始急劇地變遷。首先是若干空地被新的建筑填滿,然后是交通擁堵由于出口的增添而有所改善。之后,整個配套設施開始升級。沒想到,我們小區淪為望京進一步城市化的受害者。小區3期的建筑用地突然間被變更為變電站用地。在我們這個有著幾千戶人家的小區邊上,忽然要聳立起一座22萬伏的變電站。政府告訴我們,這很安全,因為根據20世紀80年代的電磁管理條例,變電站20米外都是安全的。不過我們更信賴國際標準,據說安全范圍是300米外。
于是,從2007年開始,我們開始了無謂的抗爭。用來溝通信息的BBS,一夜之間被封殺。大伙情急之下開始到工地上限制施工,后來升級到堵住交通要道,換來的是幾十位鄰居到局子里呆了一周。大伙開始群起上訪,最終屢屢被當局收容。有人聯系了不少媒體,后來發現媒體原來是如此靜默。幸運的是,奧運會的舉辦暫時停止了變電站的施工。不幸的是,2009年3月,在數百警力與聯防隊員的嚴防死守下,變電站再次強力動工。
在無數抗爭之后,朋友們終于明白胳膊擰不住大腿的古訓。出于對家人與自己健康負責的考慮,我們被迫低價出售了自己的房屋,高價買入新的房產,重新淪為房奴。小區籃球隊為此分崩離析,而朋友們也散居在望京各處。盡管仍然時有往來,但往昔崢嶸歲月似乎已經成為遙遠的回憶。
沒想到的是,在大伙集體換房之后,北京的房價突然進入新的上升周期。在2009年第二季度被迫痛苦換房的我們,之后被朋友們認為是趕上了最后一次買房的黃金周期。我不知道這是不是禍兮福所伏。我想說的是,一個家庭的命運或悲辛,在體系下居然是如此的無助和不確定。人生不是惠特曼詩中你可以任意選擇的人生小徑,而是《阿甘正傳》中任風吹動、無根飄浮的羽毛。
最后容我再岔到北師大附近的什剎海。在本科階段,我偶爾去了趟什剎海,之后便義無反顧地喜歡上那兒。當時,什剎海周圍都是居民區,湖邊沒有多少游人。看著寂寞空曠的湖水,你有了喝酒的欲望,只能到路邊小雜貨店買上兩瓶1塊5毛的燕京,之后坐在湖邊自己酩酊。沒有人理會你。后來的什剎海,燈紅酒綠,成了北京著名的旅游景點,繁華得一塌糊涂。你要一個人走在湖邊晃悠,我敢擔保你會不斷被身邊的小二們騷擾。三輪車載著游人們在胡同里呼嘯而過。晚上,霓虹燈照亮天際,木船在湖里游來蕩去,絲竹聲與吉他聲不絕于耳。一個空曠、寂寥、讓人沉靜和消化傷口的地方,就這樣演變為俗不可耐的、槳聲燈影里的什剎海。悲乎?幸乎?
(張明,社科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博士、國際金融室副主任,特約撰稿人)
城市生活的歡樂要素
理想城市的八種想象
關于“理想城市”的想象是件仁者見仁的事情。比如柯布西耶,他的“理想城市”太牛了,他要消滅人行街道、臨街商業,他要讓整個城市漂浮起來,上面豎著摩天大樓。在此,遵循簡·雅各布斯在《美國偉大城市的生與死》中的重要觀點,我們只是提供一種城市模式,并自信
符合多數人的想象。
第一種想象:鮮明地存在,并獨一無二
任何模式都是某種“謀殺”,謀殺單座城市的生命力。一座城市為什么要跟另一座城市一樣?這關乎城市市民的尊嚴問題、個性的尊嚴問題。在這個問題的探討上,《新周刊》為中國的城市做出了貢獻。
第二種想象:它是“雜種”城市
城市生活有很多需求,交叉混雜在一個地區才能有優化效應。功能分區將會扼殺城市活力、制造生活不便、交通擁堵致命性地無法解決。除了功能交叉,文化要多元。寬容的城市,才可能是雜種城市。寬容、自由的城市,才可能吸引創意階層,而文化的多元,才能更進一步刺激創意,最終推動經濟。
第三種想象:擁有優良的下水道
評價一個城市的文明程度,龍應臺女士認為下水道是一個指標。“下水道”代指城市的地下空間,地下空間的構思與規劃是城市面向未來的重要表現,而下水道最具有代表性。比如巴黎的下水道,于百余年前規劃建造,其工程之宏偉、設計之精巧,堪稱奇跡,至今仍然在繁華的巴黎城下發揮著不可或缺的作用。而巴黎,海明威稱“在巴黎待過的人足夠幸運”。
第四種想象:行走在街上
讓人行走的前提是,城市的街區要小。街區小,道路自然就比較密集,鼓勵了步行,商店可以存活下去,就會成就街頭的豐富感。有了生機勃勃的緊湊街頭和公共空間,才有可能出現波特萊爾、本雅明式的城市步行漫游者。但最重要的是,在這個城市工作和居住的人,他們的良好感受才是最重要的,因為,城市是他們的。
第五種想象:不同年齡的建筑并存
這些建筑涵蓋:標志性建筑、有歷史或美學價值的建筑以及普通建筑。前兩者承載歷史和文化,后者沉淀情感歸屬。普通建筑的保護亦非常重要,因為陳冠中說:“普通建筑才是一個城市的主菜、城市的母體。”可惜,一個大大的“拆”,在王軍的《城記》中讓人痛惜至扼腕。人們總是不由自主地照顧眼前。
第六種想象:不過分擁擠的高密度
高密度不意味著過分擁擠。另外,城市密度一低,行人稀落,街邊商業無法生存,就會出現市區內的亞市區現象——功能分區明顯、汽車橫行、商店歸總在大型商場、居住只是為了睡眠,本來豐富、復雜的城市生活就淪為單調的亞市區生活。
第七種想象:它關照了人們的內心
一個理想的城市,由于良好的規則,窮人和富人和諧相處,相安無事;制度嚴懲違法的人,帶來多數人的安全感;服務機構工作高效,比如打了110,十分鐘內即可趕到現場; 政府廉潔,沒有公車霸道,等等。
第八種想象:公共空間中人們有著良好的
狀態街道上綠樹成蔭,夏天走在街上可以悠然;政府犧牲掉一些賣地的利潤,根據街區規模興建街心公園,孩子們可以玩耍踢球,人們慢慢在這里熟識、交流;城市藝術家介入了公共空間的雕塑,帶給人們美好的享受和熏陶;上街不用擔心沒有干凈的廁所可去……人們的從容的狀態顯示著一個城市帶給人們的幸福指數。
美麗城市的文化滋養
“一個城市所謂有沒有文化,大概要看文化是否成為當地的主流價值,是否日復一日是當地人生活的主要養分。”陳冠中這樣評述一個城市的文化狀態。
書店
說起書店和城市的交融,莫過于臺灣的誠品書店。“誠品書店在臺北已不只是書店,是酷,是嬉。”本來不近書的人也被帶動、也可感受到它的氛圍而接觸,誠品書店太神奇了!李欣頻在他的《誠品的副作用》中說:“誠品之于我,與其說是一間書店,不如說是一種態度,一種沉溺,一種自戀,一種性格,一種過癮,一種感染,一種必要。”
大學
大學怎么產生的?如果從大學與城市這個角度來看,可以說:大學因城市而生。城市的出現,意味著人口的集中、經濟的發展、財富的集聚、生活方式的進化、文明文化的傳播……這些都是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發展的前提條件。大學雖脫胎于城市,可是大學并非依附于城市。學習的聲望高于城市的聲望的一個例子就是:牛津大學與牛津城,而牛津城存在于牛津大學之中。大學和城市,是一種互生的哲學,它應該為城市帶來自由、包容、開放的精神。
文化角
一個城市中,是否可以容納閑人、文人、藝人、嬉皮士、波波族,各種稀奇的次文化人,還有媒體發明的概念:飄一代、鳥世代,讓他們有各自生存的空間,這個城市需要有很多文化角。這些空間也孕育著城市的藝術家。
涂鴉文化
涂鴉文化的形成,要追溯到上世紀60年代,美國反主流文化興起之時,是西方盛行的嘻哈(Hip-Hop)文化的主要表現形式。涂鴉是街頭文化靜止的表現形式,它可以是政治的,可以是人性的,甚至可以沒有任何含義。它是來源于最直接的內心的聲音,色彩明艷,聲音鏗鏘,個性張揚。它是一個城市年輕的標志。
酒吧文化
酒吧文化與城市有一種天然的、不可分割的聯系。有一位法國詩人是這樣描述的:“巴黎人喜歡泡吧的程度遠遠超過了其他,他們都毫不避諱地面街而坐,人在前面經過是無路可逃的,那目光肯定在檢閱你,和著一小口咖啡或一個煙圈,你就被重重咽下了。”
咖啡館文化
一些作家如龍應臺、蘇偉貞對香港有小小的不滿,就在于香港沒有可以讓她們閑坐下來寫文章的咖啡館。而巴黎的咖啡館已成為巴黎文化的一部分,那里誕生了很多哲學家和作家。還有一些藝術展、演藝活動、電影,等等,它們都滋養著這個城市的各種人群,成為一代代人真實的藝術記憶。
(以上兩篇文字執筆:宋曉鳴)
太陽城啟示錄
冷暖不定的房地產市場以及更加成熟的消費者都在力促行業細分化時代的降臨。在這個時代下,粗獷和非理性開發經營邁向衰亡,產品與服務為王。目前,養老社區無疑仍是中國細分化時代市場上的“無主之地”,當我們尋找借鑒對象時,美國最著名的養老社區太陽城中心(SunCity Center)無疑是一個理想的標本。當然,在這里關注太陽城的時候,我們不僅學習它養老社區營造的專業經驗,更想要借此探討理想化社區生活的構成要素。
合理化的配套規劃:1959年, 德爾·韋布公司開始建造社區,首先建起來的是一個商業中心,然后是個高爾夫球場以及一個娛樂中心。這個模式——建造一個小社區緊臨商業及娛樂設施——也成為所有退休社區規劃的學
習的對象。
在開盤之前,德爾·韋布做好了五件事情:價格適當的樣板房,娛樂、工藝設施,擁有好餐廳的賓館,一個郵局,以及一個商業中心。德爾·韋布公司將娛樂設施、高爾夫球場、商業設施作為太陽城發展的關鍵。
同質化的客戶選擇:一個社區固然需要多元化的文化和價值觀的碰撞才會有生機,但我們都認同,只有居民具備相對一致的收入水平、生活趣味時,才會更容易形成融洽的社區關系。從一開始,德爾·韋布即嚴格規范社區的居民構成,這里的居民必須是55歲以上的老人,18歲以下的陪同人士一年居住時間不能超過30天。這樣無疑使社區的諸多服務更具針對性、專業化。
個性化的建筑設計:太陽城有專為老年人考慮的建筑規劃,它有許多種住宅類型,以獨棟和雙拼為主,包括:獨棟住宅,雙拼住宅,多層公寓,獨立居住中心,生活救助中心,生活照料社區,復合公寓住宅等。小區內實現無障礙設計:無障礙步行道、無障礙防滑坡道,低按鍵、高插座設置,社區住宅以低層建筑為主。同時,社區內的空間導向性被強調:對方位感、交通的安全性、道路的可達性均做了安排,實施嚴格的人車分流。在這里,體現的是一種生活,一種不孤獨、不依賴的老年生活,充實、健康。
奢華的休閑設施:太陽城的休閑設施簡直好到讓人心生嫉妒,高爾夫球在這里跟上流、華貴絲毫不沾邊,徹底邁向平民。太陽城有7個娛樂中心,它們提供游泳、網球和工藝制作場地,另外還有兩個圖書館、兩個保齡球館、8個高爾夫場、3個鄉村俱樂部、一間美術館和一個交響樂演奏廳。通常,借著福利基金的東風,我們也能在中國的社區看到一些簡易的健身器材,對比之下,情何以堪!
社區自治:對于中國人來說,太陽城社區最最特殊的,也是讓我們沒有想到的是,在這個小城里是沒有政府管理機構的,它是一個完全由志愿者管理的城市。太陽城有一組很有特色的雕塑,太陽城人認為這是自己城市的精神雕塑。這組雕塑由四個人和一只小狗組成。他們分別代表了負責公共清潔的志愿者(“太陽城驕傲”組織)、警察志愿者、老年志愿者、兒童志愿者,而小狗作為美國人最喜愛的寵物代表著動物志愿者(很多動物也在從事志愿者的工作,它們從事一些幫助殘疾人的心理輔導工作)。
雖然只是一些退休過后的老人在從事這些工作,但我們仍然看到整座城市井井有條,綠樹成蔭,生機盎然。而老人們也無疑在這些志愿工作中延續了社會角色,增添了自信和認同感。
在中國,業主委員會成立起來,主要被用作同開發商斗爭, 而公共區域的綠化及保潔則自然要歸諸物業服務公司。社區自治如果說是一種權利的話,那么志愿精神則是背后的隱藏責任,我們只看到權利被強烈要求,責任卻從來無人主動承擔。
社區精神讓城市更溫情
歷史的分野為居住文化帶來深刻影響。在中國,農耕文明濃厚影響下人們更注重血緣關系內小家之安穩與壯大。而在美國,早期來到新殖民地的歐洲定居者都面臨著同樣的重大問題:生存。由是,出于一種開明的自私觀,每個新社區的成員必須承擔各種工作,滿足每一個方面的需要。沿襲至今,互助式的服務不僅已經超出了維持生存的需要,還提供了社交渠道并培養了社區精神,而也正是這種精神逐漸奠定了美國生活方式的基石。
歷史置疑,中國的社區建造水平已經隨著中國房地產業的發展和成熟而不斷提升,但住宅畢竟只是社區的外殼,如若我們想要真正擁有完美的社區生活體驗,恐怕還必須拿來社區精神作為靈魂。完整理解社區精神,離不開以下一些關鍵詞的詮釋:社區委員會:美國的社區管理誰在具體做?核心是社區委員會,主體是非政府組織。由政府行政首長任命成員組成、成員不享受任何工資和津貼的社區委員會的主要職責是,整合社區居民的意見,向政府反映社區民意,并提出相關建議,動員和組織居民參與社區的管理。
非政府組織(非營利組織):美國的很多城市政府組織非常精干,效率也非常高,原因就在于有大量的非政府組織存在。非政府組織(非營利組織)主要致力于社會服務和管理。它一方面要以自己優質高效的服務來取得社區居民的滿意和政府的信任;另一方面要與社區居民和社區委員會保持密切的聯系,進行良好的合作,以不斷發現新的需求,開拓新的服務項目,擴大自身生存和發展的空間。值得指出的是,非政府組織的成立都有賴于創建者的無私奉獻,有賴于社會的大量捐助,其雇員素質雖然都較高,但不享受類似私營企業的高薪水。
捐贈:一百多年來,美國存在一個不爭的事實是很多企業家都明白保持個人和社會平衡的重要性。捐贈在各個層面發生,并成為一種時尚。除了大型捐贈如比爾·蓋茨的基金會,更多的捐贈就發生在社區層面,并且尤重于文化及教育設施。比如美國的社區圖書館、小型音樂廳基本全部為捐贈的產物。
志愿精神:如今,美國每年有近億人參與志愿者服務,從學齡前兒童到百歲之外的老人,從無業者到高收入群體,為他人服務深入人心。正是通過志愿精神的倡導和踐行,讓更多的美國人民參與到公共的生活中來。這是一種真正意義上的參與,自我需求、自我管理、實現自我利益,最終是多方得益。“以志愿者身份投入各項活動的公民越多,他們與實現民主理想的距離就越接近。”——在諸多學者看來,志愿精神也是民主政體有效運行的重要支柱。而志愿精神正是社區精神的母文化。
社區精神的激勵機制:一個強調個人主義和權利平等的國家,乍一看上去無論如何都不像是社區精神的發源地。但仔細分析之下你會發現,精明的美國人其實早已算計清楚,社區建設與民主機制一樣,都是參加的人越多,優越性才能發揮得越充分,獨善其身正如獨裁一樣,帶來的只能是一團糟。當然,美國人還是建立了一套機制來保證志愿者們的收益。比如,美國法律規定,學生只有參與社區服務達到一定數量才可以被高一級的學校所錄取;輕微犯罪的人也可以通過提供社區服務來減少或者抵消所應受到的懲罰。同時,輿論普遍認為,是否對所在社區有所奉獻,是體現各級選舉中的候選人道德素質特別是責任心和奉獻心的一個重要標志。
使富者足以顯貴而不驕,使貧者足以養生而不憂,這是社區關系和諧穩定的基礎,而社區服務、志愿者無疑正是實現這一理想狀態的有效平臺。
城市生活憂患記
中國城市的八種悲情
作為當今世界上最重大的事件之一,中國的城市化在某種意義上也未免不可看成是一場革命。說到革命,則不免想到電影《十月圍城》中的經典臺詞:“欲求文明之幸福,則不得不經文明之痛苦。這痛苦,就叫做革命。”沒有人會否認,中國的城市化正在經歷痛苦的行軍,痛苦的具象則是我們在城市中經常面臨的悲情時刻:地溝油、N連跳、大堵車、污穢的街道……當然,這里難以盡數那些細微的悲情片段,只是浮光掠影于最突出的城市困擾。
悲情一:飄忽不定的城市規劃戰略
——1887年,火災焚毀了當時還是小鎮的芝加哥城,重建之時,當局做了一個城市發展規劃,直到現在該城的建設還是依照這個規劃,沒有大的變化,那張規劃大圖至今還掛在市規劃局里。反觀中國,許多城市的規劃會隨主政者的更替而在數年內變幻不定。城市規劃的任意、多變、粗糙、落后,導致了資源浪費和環境破壞,也給許多人帶來了生活不便甚至投資損失。必須指出,城市規劃的多變與政府和官員自身利益的過于張揚,造成的城市普通公眾發言權空間狹小乃至利益無法得到保障有著密切的關聯。
悲情二:上行板結
——曾經大熱一時的電影《海角七號》的開頭,范逸臣摔碎吉他,說出電影的第一句臺詞:“×你媽的臺北!”如果鏡頭可以掃描神州大地,不知道多少青年正在說出這句臺詞,只需要把地名換一換。城市本來是許多人夢想的開始,而它如今容納的則更多是夢想的碎片。有人調侃:“中國夢就是你做夢。”戶籍制度、城鄉二元、富二代、官二代……它們在有效維護社會穩定的同時也在使社會底層進階之路日漸狹窄。城市正在變得危險,只因為在這里生存著太多心理失衡的人。
悲情三:汽車殺手
——水泥車、垃圾車、醉駕、“七十碼”……夜色漸濃的時刻,也是中國汽車殺手們肆無忌憚殘酷表演的開始。無怪乎韓寒感嘆“城市,讓人民死得早”。中國人的生命價值本已在系列災變、礦難中貶值,如今又與金錢掛鉤變得更加廉價,對于某些人來說,用汽車殺死一個人的代價似乎是可以輕易承受的。這也是群眾對奢侈品牌汽車肇事者更加關注和痛恨的根源。
悲情四:鄉土情深
——迅猛城市化只為中國帶來海量龐大建筑,而居住其間的人們,卻未充分擁有與之匹配的居住文明和生活價值觀。農耕文明下的“休管他人瓦上霜”心態阻礙了居民公共意識的成長。私拉亂建、隨意圈占公共綠地的行為四處可見,為社區做奉獻、參與社區公共服務建設的意識卻從未蔚然成風。他們有一棟別墅,面對大海,春暖花開,卻在院子中種滿了菠菜。
悲情五:重地上輕地下
——夏初,迅猛的城市洪澇災害即已凸顯了中國城市建設過度追求“水泥硬化”,“重地上輕地下、重建設輕規劃”的問題。在城市排澇系統的建設規劃上,我們總是對極端降水情況估計不足。此外,“水泥化”、“硬質化”又給排澇添堵,使城市排澇系統不堪重負,雪上加霜。綠地日益減少,水滲透不到地下,而只能匯集到相對低洼的市區,最終導致城區出現積澇。
悲情六:永遠搞不定的基本生存
——雖則官方媒體早已在宣揚中國恩格爾系數不斷降低的利好,但相信對于許多普通市民來說,這不過是徒增調侃的素材和一絲苦澀。如果說農民還可以依靠土地的收獲以及節儉的生活習慣部分免疫于高漲的CPI的話,工薪階層則是通脹的最大受害者,他們是固定收入群,物價微微上升,生活質量陡然下降。生老病死,每一階段均都是負擔;吃穿住用,無一不耗資甚巨。每日奔波只為基本生存,又有誰會顧及城市的美好或骯臟?
悲情七:毒源環伺
——在粗放工業化和扭曲商業價值觀共同的粗暴教育下,中國人逐漸學會了許許多多冷僻的化學名詞。比如蘇丹紅、PX、三聚氰胺……通過各種渠道,比如居民區附近的化工廠、建筑材料、食品,毒素悄無聲息滲透入城市生活的方方面面,侵蝕著本就逼仄的生存空間。
悲情八:不可逆轉的異化
—— 城市越來越大, 人卻越來越孤獨。人性屈從于物欲, 這種異化現象在中國城市中表現得越來越明顯, 而它的后果也在駭人的社會新聞中漸露端倪。經濟學家陳志武在微博中談到,富士康連跳事件、多起屠童事件等,顯示以政府為主導、單純追求GDP的經濟增長模式的冷酷面。這種模式下,個人在GDP機器中只是一顆顆螺絲釘,是工具,而不是具有天賦人權、有血有肉、有心靈感受的人。陳教授認為中國需要從教科書開始,全面強化人文價值;需要類似五四時期的思想升華,以人的價值為核心的文化復興。
(以上三篇文字執筆:白許晨)
被遺忘的角落
舊城與新城
朋友生活在上海,在他眼中人口已接近2000萬的上海,是一場活生生的城市化實驗——污染嚴重的黃浦江兩岸密布混凝土公寓高樓的住宅小區,幾乎沒什么綠化(晾的衣服倒是不少)。公園很少,游樂場幾乎聞所未聞;行人專用區有限,步行被視為該市最危險的運動之一。不僅僅是上海,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很多城市都存在公共空間缺失的現狀。
城市化對舊城而言,拆遷打破了人們原有的公共生活的格局,直接導致公共空間的破碎;對新城而言,似乎是為了避免犯錯,規劃了大尺度的交通和綠色空間,但這些大綠地往往遠離居住區,或位于公園圍墻內部,或位于立交橋下,被車流阻隔,或作為交通島,讓人望而卻步。可達性差及尺度的失衡造成了參與性的缺失,形成了某種意義上的“綠色荒漠”,城市活力正在逐漸衰落和喪失,生活意義上的公共空間在現代城市中成了“被遺忘的角落”。
被切成碎片的城市
在城市的改造區,整條街都是大大的“拆”字。而新區,被狹小道路分隔的區域中,高層住宅鱗次櫛比,底商則是各種超市、影院、餐廳、咖啡館、小商鋪。不難想象,當這些高層的入住率逐漸上升,小區外的交通可想而知,不論是TT、保時捷還是mini,任憑車標熠熠生輝,也無法讓司機感受渦輪增壓的駕駛快感。新建小區的周圍,我們很難找到可供老人、孩子活動的場所。一個有著綠草的小型足球場,一個可以打打三人籃球的地方,一個可以讓老年人不必出遠門就能夠跳舞、歌唱的場所,都成了生活在城市中的奢侈。住在家里的同時,我們也是住在這個城市里。出行不暢、空氣污染、關系冷漠。封閉的大社區將城市切割成碎片,公共空間的缺失令行走其間枯燥無味……
改建與洗劫
在西方,中世紀的城鎮廣場或方場被稱為公共空間的典型,它是城市居民戶外生活、聚會、了解新聞、談論時政或觀察事態萬象的場所,也是集市和慶典的場地。其本質是一個對話性的場所,人們聚集在一個共享的空間中,作為平等的參與者面對面地交談并形成“公共生活”。對中國而言,生活意義上的傳統公共空間主要表現為街巷、聚落集市及城市市井,按照一種松散而有機的形式存在。
社會學家簡·雅各布斯①關于城市的思想和對策是具體而日常的,她推崇城市的多樣性,提出街邊步道要連續、街區要短小、要有各類商販雜鋪,才能構成一個安全的生活的網絡,公園綠地和城市開放空間并不是當然的活力場所,應與其他設施相結合才能發揮其公共場所的價值。
簡·雅各布斯的經典名作《美國大城市的死與生》寫于1961年,被奉為經典。許多段落猶如直指今日的中國城市規劃。“他們建這個地方的時候,沒有人關心我們需要什么。他們推倒了我們的房子,將我們趕到這里,把我們的朋友趕到別的地方。在這兒我們沒有一個喝咖啡、看報紙或借5美分的地方。沒有人關心我們需要什么。但是那些大人物跑來看著這些綠草說:‘豈不太美妙了!現在窮人也有這一切了!’”這句話出自紐約一位居民的嘴,但這分明也是今日的北京、上海……
無數被拆遷居民想要說的話。
“人行道不知道起自何方,伸向何處,也不見有漫步的人。快車道則抽取了城市的精華,大大地損傷了城市的元氣。這不是城市的改建,這是對城市的洗劫。”即使她沒能成為我們的先知,即使她已死去,她的書總算擺在這里,成為一個警示,讓我們沒有借口重蹈覆轍。
①Jacobs,Jane(1916-2006)
簡·雅各布斯稱得上是過去半個世紀中對美國乃至世界城市規劃發展影響最大的人士之一,出版于1961年的《美國大城市的死與生》震撼了當時的美國規劃界,而現在,人們也已習慣把該書的出版視作美國城市規劃轉向的重要標志。很多人甚至認為正是這本書終結了五十年代美國政府以鏟除貧民窟和興建高速路為特征的大規模的城市更新運動。
堵城之毒
堵車,是全世界人口密集的城市都會遇到的問題。它就像一處經常發作的外傷,時不時會觸動城市的痛感,卻不致命。受此連累的多是城市中的小人物,于是很難讓管理者去關注或改善這塊癥結。
職居分離的現代城市
城市一層層外延式擴張,很多人生活在城市的邊緣,工作在市中心;或者生活在舊城區,工作在新城區。兒時那種一個大院,父母下班就可以走回家,有急事也可以放心地把孩子交給鄰居的日子隨著城市的發展一去不返。橫亙在家與公司間的距離,讓人們不得不選擇汽車這種既不低碳又不環保的交通工具。早高峰時,人們要向市中心或者商業區“挺進”,晚高峰時,又得一起往城外或居住地趕。職居分離成了城市中擁堵的最大原因。城市規劃不合理,住宅、商業、寫字樓分布不均衡,讓我們只得沉浸在汽車尾燈的霓虹中。
道路設計不科學
城市道路設計不科學,沒有考慮到車輛增加的速度。從輔路到主路,大多進口、出口都在一起,于是形成堵車。在大城市,右轉彎車輛還常和行人斑馬線發生沖突。有個笑話是這樣的:“曾有個日本人在上海從人行道橫過馬路,由于右轉彎車輛占道,他就一直等,一天都沒有過去馬路。”在工程措施方面,城市需要完善路網,改進道路交叉口、立交橋的設計,才能適應不斷增加的汽車數量。比如鄭東新區的CBD,每個環形道路,都有多個入口、出口,可以有效地分散車流。
公共交通不盡如人意
交通信息和控制技術的落后都是城市擁堵的癥結。在公共交通發達的紐約,到紐約曼哈頓上班的人,基本都是從家里開車到市郊地鐵站或火車站再換乘地鐵或火車進入市區,在市內的活動靠公共汽車、地鐵和出租汽車。曼哈頓的許多街道只有持特殊牌照的車輛才能停車,其他車輛停車就會被罰款。華盛頓也是如此,美國聯邦政府官員多不住在華盛頓市內,而是住在與華盛頓特區相鄰的三個州的小城鎮上,如果他們每天開幾十公里車去華盛頓上班,通向華盛頓的幾十條公路都會堵車。為此,美國聯邦政府擬定用公交工具接送代替個人開車的計劃,使部分人放棄自己開車改由公交車接送。
私家車數量增加
城市里私家車連年增多,讓一條條寬闊的馬路成為巨大的停車場。在城市規劃已成定局的情況下,韓國首爾在1997年政府提高汽油稅,提高停車費,加征道路使用費。三管齊下,使許多車主放棄了開車上班的打算,堵車情況馬上緩解。而新加坡早在十幾年前就在市區征收特定道路使用費,交了費的汽車才能駛入。這些行政手段也僅僅是短期解決城市擁堵的一種方法。
“交通道德”的缺失
在一些發達國家的城市,汽車密度遠大于國內,無論交通秩序或流量卻大大好于國內。除了更好的交通設施外,駕駛者的素質起著同樣關鍵的作用。教育引導公眾樹立交通公共道德,養成遵守交通規則的習慣也是防止城市擁堵的重要手段。比如作為綠燈前的頭車有義務盡快起步,讓出身后的道路,不給其他車輛添堵;每次出行前,合理規劃自己的行車路線;在遇到刮蹭等小事故的時候,用《輕微事故的快速處理方案》到保險公司辦理理賠手續,或者盡快協商解決,不給交通造成負擔。
(以上兩篇文字執筆:何佳穎)
城市是什么?城市是街道,城市是歷史。古羅馬的西塞羅把了解歷史的重要性提高到一個嶄新的階段,他說:“如果對自己出生之前所發生的事情一無所知,那就永遠是個孩子。如果不能借助歷史記錄把人的生命與我們先人的生命編織在一起,那生命又有何意義?”城市博物館就是連接過去和現在的去處。盧浮宮就是一座博物館,而出自貝聿銘的金字塔,更加強了時空上的連接。一時間,貝聿銘的英名到處傳誦,當然也傳誦到他的故鄉蘇州。家鄉領導盛情邀請,請貝聿銘為蘇州設計了一座園林式的蘇州博物館新館。
盧浮宮前的金字塔,還有香港的中國銀行新樓,都是貝聿銘的神來之筆,是建筑史上的絕唱。但貝聿銘設計的北京香山飯店并不是杰作,甚至不能算是成功之作。建筑也有水土不服的問題。在沙塵暴年年光顧的北國,建一座江南園林式的飯店,成功的可能性幾乎為零。就算是硬件到位,那也是不盡如人意:窗外的山水和窗前的伊人,與江南還是格格不入。南舟北馬,地方與地方是不一樣的。那么蘇州博物館新館如何呢?
我很小的時候便離開了蘇州,不過因為蘇州話是母語,所以蘇州話說得不好也是會說的,對蘇州總有幾許別情,對貝聿銘的新館也是充滿期盼,希望大師能夠“彩筆飛來云一朵”。但到新館一看,真是大失所望。新館的
幾何對稱太多。蘇州古典園林是反幾何對稱的,圓形多于方形,曲線多于直線。幾何對稱是歐洲建筑的主要特點。盧浮宮講究幾何對稱圖形,貝聿銘的金字塔也是幾何對稱圖形,相得益彰,相映成趣。蘇州新館的幾何對稱似乎是要創造中西合璧。很可惜,中西合璧可能是創造了美好的藝術,但也有可能是四不像,畫虎不成,反成其犬。
蘇州園林講究借景。新館雖與拙政園一墻之隔,卻借不到景,一點都借不到。拙政園的墻很高,滿園春色也無法紅杏出墻。蘇州園林借景,那是只能自己借別人的景,而不能別人借自己的景。而新館太大,建筑也太高,盡管沒有高過拙政園內的最高建筑,但仍然是太高、太大,有喧賓奪主的效果。盧浮宮前的金字塔比盧浮宮小得多,而且部分在地下,不可能與盧浮宮爭搶視覺空間,那種感覺很好,是“俏也不爭春,只把春來報”。再有,新館與拙政園的反差太大,新館遠沒有拙政園的精致。從更深廣的意義上說,新館所要比照的不僅是忠王府或拙政園,而是整個蘇州的園林。新館面積過大,有1.9萬平方米,可新館再大,也大不過蘇州城。張揚之處反顯力不從心。
蘇州的園林本身就是蘇州最好的博物館,蘇州城本身就是最好的博物館。你看干將路,最中央是一條小河,兩邊是草坪和綠樹。再往外是車道,然后是人行道和臨街的房屋。行到這里,是一種全新的感覺,仿佛是在園林之中行走。這種布局是對河道和城市的一種全新詮釋。十全街是蘇州的另一處勝景:紅色的桃花、白色的粉墻,還有黛色的瓦。小河兩側是民居,秋天另有一番景色,是“小舟依然系門前,門前落葉正紛紛”的畫面。
要體驗一座城市,在街上亂走再好不過。如果去上海,在夕日的法租界行走,有如漫步在萬國建筑博物館內。而到了法國的巴黎,滿城的輝煌撲面而來,是“甲光向日金鱗開”的感覺。若是步行游過巴黎,就能夠理解,二戰時法國人開門獻城,那是正確的選擇。去過巴黎,我對活命哲學和投降哲學又有了新的理解:活命哲學也是人權!為了保全一座城市,為了保全我們的子女,茍且偷生并不可恥,“肉體三陪”和“精神三陪”也是情有可原的。音樂之都維也納的人少,許多大街小巷,有如古墓般的寂靜。北京則是一座無法在街頭閑步的城市,街寬、車多、人雜,而且似乎每天都是盛大的節日,是“悲愁不到貴人心”。蘇州又不同:清晨,在飄著細雨的空巷中獨自行走,那便是蘇州——“夢入江南煙雨路,行盡江南不與離人遇”。深巷幽宅是蘇州千年的不變,是戰亂和經濟大潮不到的地方。可惜,蘇州的小巷躲過了無數次戰禍,卻躲不過貝聿銘的新館。“青鳥不傳云外信,丁香空結雨中愁。”貝聿銘老先生,這位定居美國的游子,可知道你在故鄉留下了敗筆?
(朱偉一,社科院法學所兼職教授)
不久前的傍晚,與同事們到海邊游泳,這是為了更晚些時候的頭腦風暴做放松的準備。同事中一位身材惹火的女士,在正漲潮的大浪中有些站立不穩,一位素不相識的男士,公然以護花的姿態過分親近,嚴重妨礙了該女士游泳。同行的男士們似乎對那位厚顏的先生束手無策,最后,我只好以直截了當的方式把他驅逐:“我同事自己能游,你在這摻和什么?”他有些悻悻地離開,回到他自己的熟人圈。
我對同事們說,這是一個“贏者通吃”的時代,那位厚顏者試圖調控女同事的游泳,正如如今的房地產調控的政策之手,市場本來可以自由無礙地游泳的,現在卻被入侵的“護花者”弄得無所適從。我能驅逐厚顏的入侵者,社會卻無法驅逐房地產調控的政治資源。那么,哪些政治資源或被動或主動地投入了房地產調控的大潮中? 4月份,股指期貨面市,這是可以沽空的贏者通吃的時代降臨中國的標志。
對于這輪調控所投入的政治力量之認知,須以“贏者通吃”作為知識背景,是非常有必要的。像牛刀那樣的“民生力量”的鼓吹者,往往在作出天真的訴求時,看不透這一點,所以,把他們當做另類幫廚,并不冤枉他們。
看中國的房地產調控這一場廚藝,陳志武、張五常、秦暉等人看得很清,土地公有制為砧板,“土地資源和勞動力紅利”為魚肉,“民生力量”牛刀和“權勢力量”任志強所爭論的,為“廚師該不該戴手套”、“魚肉該橫切還是縱切”、“加辣椒還是加糖”、“該文火還是猛火”,等等,爭論不休。而坐在席上的,談笑風生,對于他們來說,生的熟的、橫的縱的、辣的甜的,都可以吃。差別在于,任志強是可以上席的,牛刀卻上不了。任志強的“真實性情”被人稱頌,就在于他本可安享盛宴,卻離席去說一些惹人不快的話。
本輪調控,依然未改已經形成的土地盛宴的結構,因為土地的自由化,依然被隔離在外。而舍棄土地自由化談房地產調控,就只能是廚房里的廚藝之爭。土地資源和勞動力紅利,應該屬于一種類似于自助燒烤的方式才是正道,有適當的熟食、配料,也有廚師,也有自己不動手享受他人服務的吃客,但主體是自己燒烤。在土地自由化背景下,可以有開發商的天價房和平價房,可以有自助建房,高房價的困擾就解決了。當然,明眼人知道,高房價困擾只是表象,利益分配機制才是根本,那么土地自由化就是化解利益分配機制痼疾的重要途徑。
如果談土地自由化似乎離社會能展開之局有點遠,談多了難免招致言禍,我還是就事論事談談當下、現實的各類參與調控的力量構成和走勢吧。
今年兩會異乎尋常的關于調控房價的議論,與2007年“9·27”調控之言論對比,一個突出的差異在于:今年以來,高官直接說出降房價的多了許多。2007年,只有上海、北京和廣州的高官直接說房價過高;國務院系統,只是說“穩定房地產”,不說房價高。總之,2007年調控之局,“民生力量”的表述,有點“細雨中呼喊”的味道。盡管“9·27”房貸新政算是有效之招,2008年世界經濟危機一來,“9·27”房貸新政土崩瓦解,“4萬億”戰車在“權勢力量”的歡呼聲中碾過“民生力量”的螳臂,順利地或直接或間接進入地產領域。2009年,地產一片妖嬈,引權勢力量競折腰,卻也在輿論和政策制定陣地上留下一片空地。新勢力占據這一片空地,2010年的輿論和政策制定就有了較大的變化,盡管競折腰的英雄們有贏者通吃的膽略和氣魄,盡管輿論和政策制定領域不見得就多涌入了民生力量,但敢于直接說降房價的高層人士突然增多。不過,歷史和現實弄人之處在于,今日之局已經清晰可見,即使房價能降下來,也不見得就是民生力量的春天。新勢力或許可以證明一個道理:劍指高房價,可能無濟于事,土地自由化才是正解。這道題,就這么慢慢解吧。待新勢力成為舊勢力,而且適度享受到贏者通吃的歡愉,循環的、反復論證的歷史軌跡就更清晰,土地自由化會在土地紅利將盡時,如愿降臨。
也許,二、三線城市和保障房,將會成為如今的新勢力與贏者通吃階層劃定的利益界限,贏者通吃階層進入土地信托和PE,新勢力主打二、三線和保障房,民生力量則繼續大喊大叫。
如今,房價調控之勢已成定局,政府從6月的謹慎到9月的悲情演繹勢在必行,新勢力中曾經苦讀的仕子們在農歷八月中秋、公歷9月的悲情中一定會宣泄調控的苦惱。一線城市房價最好在9月之前降下來,才可能在年末破涕為笑。
中原地產大名鼎鼎的智囊人物、出身北大的Tonny,從財經角度的分析,結論與我也差不多。
話說第二天早上,那位感謝我“驅逐侵犯者”的女士與我合影。我說:在他想揩油的動機下對你實施的“保護”,使你自由的游泳寸步難行,正如如今的土地壟斷一樣。如果你享受被揩油,我驅逐他就實在無趣。如今的土地壟斷,就是有人在享受著。
(賀承軍,博士,建筑評論家,地產從業人士)
“持續盈利、穩定增長”,在胡葆森董事長眼中,這就是甄別上市企業是否卓越的標準。它簡單明了,但能做到者卻鳳毛麟角,這一點也正是建業未來一段時間的努力方向和運營目標。比照這一標準,我們關注到了漯河公司及其管理者劉大勇。在漯河這座市區人口剛剛突破50萬的小城里,他們一直保持著業績的穩健增長,并在今年承擔著不亞于大型城市公司的經營任務。
大學畢業即進入建業工作,建業文化中的厚重和大氣顯然深刻影響了劉大勇,又進而影響了這個團隊,他們雖然年輕但出奇低調,即使是集團內部新聞上,也較少出現他們的聲音;從銷售員到銷售主任、銷售部經理,再到總經理助理、項目總經理,劉大勇的職業上升之路一步一個腳印,可以看作是建業培養自身人才的一個典型案例。因此,分享、探討他的管理思想和進階歷程既有趣又富有意義。
追求成效
德魯克認為:“要做到卓有成效,并不需要特殊的天賦、出眾的才能或者專門的培訓。要成為卓有成效的管理者,就要做到某些事情。這些事情實際上相當簡單,那就是親自實踐。”雖則有出色的專業工作表現作為后盾,劉大勇內心依然十分感激企業給予的信任與機遇,不難理解,正是省域化發展戰略蘊含的巨大空間,才使年輕的建業人獲得了“親自實踐”的機會。實踐的歷程中,從最初的忐忑和小小的惶恐到現在的從容和迎接壓力的坦然,他對“成效”也有了自己的理解。也許是性格使然,有著完美主義傾向的劉大勇更喜歡把事情做細、提高整體工作的均好性,做事不留缺憾。這種做事方式可能難以為公司業績帶來大跨越性增長,但細節的鋪墊卻使得工作隨著時間的累積而變得豁然開朗,越發簡單。比如,如果沒有特殊情況,他喜歡每天早晚都去檢查工地,他會要求施工單位工人每天下班后都要把殘料收拾妥當,施工現場保持整潔。他認為只有對細節保持嚴格要求,施工單位才會提高工作標準。再比如,漯河建業森林半島項目的客戶滿意度在集團一向名列前茅,這就使得該項目在銷售最后一期時,基本不用再投入媒體廣告,僅是老客戶的口碑宣傳即已帶來了可觀的新客戶。
團隊的協調員
經典管理理論告訴我們,最成功的管理者,不一定是最優秀的行業帶頭人,但一定是最優秀的中間協調員。在公司發展越來越依賴團隊協作的知識經濟時代,公司管理者不僅重視個體能力的培養,更要注重團隊精神的培育——對個體實行動態管理,進行合理有效的組合,強調個體之間的團結協作。只有這樣,才能產生協同效應,提高組織的工作效率。
劉大勇特別注重團隊精神的培育,漯河公司每個工作日都有晨練,大家集體跑步活動身體,并一起“喊加油呼口號”互相勉勵,這項活動已經堅持了近四年時間。大牌職業經理人如唐駿喜歡宣揚自己的管理思想,其中最重要的內容之一就是不要和自己的下屬玩在一起。但劉大勇卻反其道而行之,雖則如果員工的工作效果打了折扣也會受到他嚴厲的批評,但在生活中,他卻徹底和大家融為一體。他形容自己的管理風格就是溫和,不強勢,注重部門經理等管理核心的主動性,充分授權。而這樣的管理風格也更容易使團隊的目標真正深入每個成員的內心,從而增強了大家的合力和責任感。穩健、成熟、低調,這是他對自己團隊的評價,這顯然也是他所期待的一種理想狀態。
誠懇與用心
不久前,以濃厚的軍人氣質著稱的保利地產的某位高管調侃說,軍人最適合做房地產,因為房地產公司要和幾十家政府部門打交道,沒有韌性和耐力做不好。誠然,房地產開發的全流程中幾乎處處離不開政府審批和各方面關系的協調。協調的效率在某種程度上已經納入開發成本,影響著項目的開發節奏及資金周轉。
耕耘漯河市場近5年,80%以上的外聯工作都是劉大勇親力親為的。他始終認為,一件事情的成功需要很多人的幫助,所以在對外交流上,他喜歡放低姿態,真誠待人,事實也證明這樣做效果還是非常理想的。就像幾年前大熱一時的電視連續劇《士兵突擊》揭示的那樣,現實世界里,深有城府擅長厚黑固然是成功的一種途徑,但真誠和用心就未必達不到同樣的目的。回顧心路歷程,他想起初被任命為漯河公司總經理的日子,帶著一個團隊的期待和重托,總會擔心自己能力夠不夠,事情能否做好,但其歷程已經證明,只要自己投入99%的精力,用心去做,總會收獲不錯的結果。
向身邊的人學習
伴隨著企業的發展而不斷自我提升,漯河建業贏得了當地政府、客戶、同行及員工的認可,而他也用自己的實際行動贏得了別人的尊重。但帶著一種建業人特有的自省精神,他也會經常憂慮自己在快速成長過程中所顯現的一些欠缺。專門抽出時間,認認真真深造學習也成為他人生計劃的一部分。但在眼下,他更想強調的是向身邊的人學習。建業18年來在地產領域積累了豐厚的探索經驗,而更有許多善于創新的同事不斷帶來新的啟發,只要將集團的各方面優勢集合起來,就足以極大提升整體工作水準。所以他想做的就是不要悶頭做事,而是更多交流、積極溝通。
關注細節、開放心態、真誠用心,這些關鍵詞都寫在劉大勇的職業進階之路上,并且可以稱得上是他上進的原動力。無可否認,卓有成效的管理者正在迅速成為社會的一項關鍵資源,劉大勇們當然也是建業保持競爭力、贏得市場先機的珍貴財富。
1.集團應加強對國家設計規范的學習和研究,結合目前已開發項目,盡快推出適合建業的標準化系列產品,真正從立面、戶型、建筑結構、材質、景觀方面做到統一,而非只是“森林半島、聯盟新城、壹號城邦”等案名一致,建筑風格各異的情況。
2.啟動《設計后評估體系》,對客戶反饋的使用意見和建議,進行歸納整理,保持與客戶實時互動,全面滿足和提升客戶的有效需求。
——集團成本管理中心蔣蕓
每個案例總結分析后,給我們帶來啟示的同時應在相應的規章制度里面體現出來。
工程類投訴的案例,建議能夠提高處理的效率和速度,必要時,要成立專門的維修隊,而不能夠依賴施工方,特別是在交房期間,處理的效率直接關系到后期業主的客戶滿意度,同時還會增加后期的維護成本。
——物業總公司禮兵部高歡
建議集團重視專業人員的職業發展規劃及發展空間,為優秀的置業顧問留下成長的空間,否則就會導致優秀置業顧問的流失,同時也會導致部分客戶的流失。
——鄭州公司營銷部王鑫瑩
有些案例是缺乏專業知識,導致具體工作中的不應該出的錯誤。這些人不可原諒,因為他們連起碼的工作職責都未盡到。要追究其行政責任以及經濟損失。最后還有一種是“不可思議”行為導致的低智商錯誤,對于出現這些錯誤的人一定要追究其各方面責任,并將其納入人才淘汰機制。
為什么同樣的錯誤我們能反復地犯?我總在想:建業做了多少培訓,這理論那理論、這精神那精神、這專業那專業的,最后連這種低級錯誤都解決不了。還是空談的多,解決實際問題少。
——鄭州公司趙旭
建立銷售與工程的內部協調機制,定期召開相關部門的溝通協調會,對涉及設計變更及工程技術方面的問題,要積極溝通,如實地將工程施工實際狀況與客戶保持溝通。
提升服務意識,做服務其實就是做思想。首先就是我們是否真正能夠站在客戶的立場,力爭尋找一個合理的平衡點,并提供一些力所能及的幫助,妥善地解決問題。
“人”的結構就是相互支撐,“眾”人的事業需要每個人的參與。始于戰略、行于管理、成于產品,將一切的口號都落實到實際的行動中才是我們鞏固經營成果的關鍵所在。
——漯河公司營銷部王宇哲
在商業地產開發中,首先通過市場調研分析,并結合顧問公司、專家學者對市場消費需求進行論證分析,確定地塊的商業屬性,制訂出正確商業規劃方案。在做商業設計時,應根據不同類型商家的需求,對物業功能進行設計。如家居賣場對層高、樓板負荷的額外要求;餐飲商家對電力、下水、煙道的要求。如不提前了解這些需求,勢必造成雞舍養豬的后果。
——鄭汴公司陳以臘
在工程質量控制方面,我們首先應當做好施工過程的監控工作,以便發現問題及時整改,否則業主入住后再進行整改,不僅增加維修成本,而且造成業主生活的不便,還會對我們的品牌造成不利影響;其次,在質保期內,應充分利用工程單位的質保金,完善工程質量的問責制度。對于重大責任問題,應明確責任關系,嚴格落實問責機制。
在服務方面,只有對業主保持理解和寬容的態度,才不會把業主推向企業的對立面。對于業主的各方面要求,不能聽之任之,我們應積極應對,在公司內部尋求解決方案。
——鄭汴公司楊賀
老胡與美國前國務卿鮑威爾會晤
自從胡葆森董事長履任中國企業家俱樂部理事長之后,公務活動愈加繁忙。5月11日下午,應“艾森豪威爾基金會”之邀,老胡與部分俱樂部理事在上海與美國前國務卿鮑威爾會晤,并與鮑威爾將軍等十位嘉賓進行了長達一小時的討論,話題涉及中美關系、中美青年價值觀等。5月27日~28日,時逢遠東控股集團20年華誕,老胡又出席中國企業家俱樂部理事互訪第15站暨2010全球企業家(遠東)論壇,并就“新商業文明下的企業價值”發表了精彩的主題演講。
建業閃耀“2010年中原綠色住宅建設暨建筑節能產品博覽會”
5月7日至9日,由河南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主辦的“2010年中原綠色住宅建設暨建筑節能產品博覽會”在鄭州國際會展中心舉行。由集團營銷服務管理中心主創布置的參展展位創意巧妙,并十分貼合博覽會綠色、環保的主題,受到各級領導、同行及參觀群眾的熱捧。
本次博覽會上,建業的布展秉承節約、低碳原則,延續了此前倡議啟動儀式上的綠色元素,并成為唯一一家在展會上發布“綠色宣言”的企業。全綠色植被的背景墻、開放親近的空間布局、制作精良的圖片及視頻大片《建業人的長征》都引來無數參觀者;更有許多同行拍照留存,詢問布展詳情,意欲今后借鑒。在不大的展位內,建業的企業文化、發展歷程及綠色理念躍然而出,收到了極佳的傳播效果。
建業地產2009年度股東周年大會在港成功召開
2010年5月18日下午3時,建業地產股份有限公司2009年度股東周年大會于香港九龍日航酒店主席廳如期舉行。公司秘書鄧文祖先生當眾宣讀了會議通告、投票表決程序及擬表決議案,此后所有議案交由股東大會審議并表決通過,會議取得了圓滿成功。
集團三聯版廣告亮相5月19日《大河報》
“18年18城·建業 讓河南更美好”為主題的品牌形象廣告、密碼國際與聯盟新城的項目推廣廣告,三聯版的廣告發布形式使建業形象從眾多樓盤廣告中脫穎而出,再次彰顯出建業獨有的品牌優勢與營銷手段。此次集團品牌形象廣告全面描述了建業戰略成果的概貌,也總結了建業的行業地位,并用河南地圖展示了建業所有在售項目。特別是“18年18城·建業 讓河南更美好”這一主題推廣語,形象概括地表現了18年尤其近9年來建業扎根中原所取得的成就。
主流地產內刊主編北京論劍,《建業》再獲殊榮
5月31日上午,2010中國房地產企業內刊主編年會暨第三屆中國房地產優秀企業內刊表彰大會拉開了序幕。《建業》獲得了大會組委會頒發的“中國房地產企業優秀內刊”大獎,全國只有18家企業內刊獲得該項殊榮,大會組委會沒有設置其他獎項。此外,《中國房地產報》社還為《建業》主編宋曉鳴頒發了特約撰稿人證書。
和以往一樣,來自同行和專家們的認同讓編輯部深為感動。作為地產行業的服務機構,紅鶴機構出品的《溝通》獲得了圈內外的認可。其主編米九特別給予了《建業》以高度評價:“《建業》是我非常看好的一本雜志。”
《有錢好好用》
本書的作者陸新之多年來活躍于工商界和名利場,耳聞目睹眾多社會名流與金錢有關的愛恨情仇,本書第一手資料披露了名人用錢的盈虧賺蝕,對于投資理財消費的基本法則和性價比有精辟見解,給讀者提供了一堂堂怎樣用錢的生動示范課。
這本書主打的是名人:馬云、唐駿、潘石屹、王石和郎咸平等人氣VIP的賺錢和用錢故事,都是這個十幾年的資深記者近身捕捉到的精彩片段,很抓人。而陸新之更不惜本錢,號稱每兩頁就一個故事,使得這本270多頁的財富哲學書,首先具有足夠的消遣性。然后作者又皮里陽秋,借力打力,以富人用錢而產生的悲歡離合,提醒諸位都市奔忙一族,沒錢時候怎么辦,有了小錢時候如何不要一驚一乍,哪怕是到了中產,也得上半夜想想自己下半夜想想別人。
它真正吸引人的也許未必真是投資理財之法,或者縱覽世界之后和盤托出的諸多見聞語錄,對于喜歡偷窺隱私又熱愛八卦的人,名人關門后的故事才更有吸引力,比如郎咸平居所的風水,唐駿如何兼職打工,大佬們如何尋覓美食,大佬們的老婆如何被拍出風塵相……諸如此類有趣、無傷大雅也可以做茶余飯后的談資的話題,也是一種閱讀的奇趣。
《有錢好好花》
經濟寒冬之時,一邊是賣場的瘋狂打折、向往已久的新品手機、堆積如山的護膚用品,一邊是苛刻挑剔的老板眼色、紛亂如麻的男女情感、買房還貸的無奈壓力,你將如何選擇?
在本書中,你將體悟到涉及奢侈品、美容、科技、飲食、職場、地產、文化、情感等不同領域的消費際遇和消費感悟。在這些充滿困惑的故事里,每個人都能找到自己的影子。對于喜歡短小文章或者習慣消費專欄式文字的讀家,讀沈威風的這本書再適合不過了,短小而又輕松。
作者以自己特有的女性視角、輕松調侃的語言風格,以講述身邊故事的方式向大眾提供了女性的消費理念。她憑借多年在財經媒體積累的經驗和女性經濟觀念,為你分解理性、超值的花錢辦法。
試想我們有幾個人能夠擺脫時尚雜志上的奢侈品的誘惑?有幾個人能夠面對狂打折的衣服不動心?有幾個人不會對著日益更新換代的科技產品興嘆?又有誰不是在享受在買車、買房的快樂中并且痛苦著?于是,沈威風筆下的消費故事活脫脫地是我們的現實版再現,讓陷在其中的我們讀了,不免覺得原來自己的生活竟是這樣活色生香。仔細讀,就會發現,文章中固然有讓人輕松幽默的一笑,可也有明眼人探到事件背后的深度。
紅塵生活的美好,就美好在它是沒有什么鐵定的規律,我們只需要找尋適合自己的消費方式,然后就有錢好好花吧,只是記住,別在這個充滿誘惑的消費時代里,迷失了自己的判斷能力和堅持自我的心。
人民幣升值只會傷害美國經濟
世界銀行首席經濟學家、高級副總裁林毅夫近期在芝加哥大學舉行的“中國和世界經濟的未來”論壇中指出,如果中國讓人民幣升值,實際上不能幫助反而只會傷害美國經濟。
他表示,有些人聲稱中國有意低估人民幣價值,損害了美國經濟,這種說法是錯誤的。他承認,如果中國停止賣出人民幣、買進外國貨幣,中國出口產品就會漲價。但林毅夫說,中國出口美國的大多數產品,是美國制造業多年前停止生產的勞動力密集產品,美國只有兩種選擇,要么進口其他國家的產品,要么進口中國產品。
對美國消費者來說,無論哪種選擇產品都會漲價,從而使美國消費者支出上升,就業機會減少。許多經濟學家認為,中國應該重估人民幣幣值以減少外匯儲備。中國也需要采取促進國內消費的政策,例如改善醫療和其他社會安全網的服務,以便使中國的家庭減少儲蓄,增加消費。
信息來源:美國世界新聞網
全球經濟必然二次探底
著名投資大師羅杰斯近期稱,全球經濟必然二次探底。現在國際上一般認為政府債務占GDP比重的安全臨界點是60%以下。
根據IMF、標準普爾及渣打銀行的數據,當前英國政府債務占GDP的比重為78.2%,而美國這一比例為87.5%、德國為76.6%、日本高達214.3%……G7國的政府債務占GDP的比重全部超過了安全警戒線。
羅杰斯近期表示,歐元仍會繼續走低,全球通脹會越來越嚴重。美國“末日博士”魯比尼再次發出警告:我們有可能在一場危機結束時陷入另一場危機,好比1933年大蕭條時期的情形。他重申,希臘債務危機僅是全球債務危機的“冰山一角”。
日本央行前官員近期表示,三四年后日本可能遭遇主權債務危機。日本的公共債務相當于GDP的200%左右,遠超過希臘的120%。日本一直未感到市場壓力,因國內儲戶購買了其95%的債券。但隨著日本人口快速老齡化,并從養老金提取資金,這種情況將發生改變。
信息來源:路透社
中國再次掀起投資移民海外的熱潮
根據4月初發布的《2010胡潤財富報告》估算,中國目前有5.5萬名億萬富豪。北京因私出入境中介機構協會的數據顯示,2009年中國再次掀起投資移民海外的熱潮,2009年到美國投資移民的EB-5類簽證的中國申報人數已經翻了一番,從2008年的500人上升到超過1000人。
據中介機構的人士介紹,加拿大和澳大利亞是華人富豪首選的兩大移民目的地,原因是這兩個國家的移民政策較為寬松,且當地已經有比較成熟的華人社區,移民后容易融入華人社區的生活。在加拿大,多倫多和魁北克是華人富豪移民的首選地。而在澳大利亞,華人富豪的首選地是悉尼與墨爾本。
新加坡在過去幾年也成為國內富豪青睞的理想之地。2008年新加坡取消了遺產稅,對國內富豪的吸引力加大。與加拿大不同的是,新加坡對移民沒有居住時間的限制,因此許多獲得新加坡綠卡的中國富豪仍可以持續在國內經營企業,這點也對國內業務存續的企業家具有很大吸引力。
中介機構一般不推薦移民歐洲國家,原因在于歐洲并不鼓勵移民,手續復雜,而且投資移民的投資額也特別高,移民成功率不高。
信息來源:美聯社
新加坡更注重規則而非“關系”
新加坡總理李顯龍近期在新加坡中華總商會北京接待會上表示,希望兩國關系日益完善,但與此同時,他相信新加坡仍然會與中國保持較大差異,因為“兩個國家以不同的方式與世界建立聯系”。
他說:“新加坡是個與眾不同的地方,因為我們與世界建立聯系的方式是中國從未嘗試過的。我認為中國也不會去嘗試。因為在中國經濟之中外國的介入較為邊緣, 但外國的介入在我們的經濟當中占了極大的比重。”
李顯龍還提到兩國的社會差異,他認為新加坡更注重規則而非“關系”,并且相對于中國更加開放,更傾向于精英主義。他還認為新加坡作為雙語言國家,也擁有一定的便利。
信息來源:新加坡《海峽時報》
中國富豪現金搶購美國豪宅
隨著中國經濟崛起,南加州出現一批現金實力雄厚的中國新富,他們大多是生意人,趁美國房市低迷以現金買走不少美國房產。中國客戶喜歡用現金購房,最受中國炒房客歡迎的是200萬美元左右的景觀獨棟住宅。
中國新富喜歡居住的城市以學區好、房價有增值潛力且華人較多的地區為主,資金更充裕者,傾向居住在白人較多的社區。業界傳聞,許多大陸貪官、黑戶也混在新富中,用現金買下豪宅,以避人耳目。還有一些地區出現了“二奶村”社區,因為不少業主是中國富商的二奶。
而近期前來美國買房的中國人,大多為北京、上海、南京、重慶、大連等地人,都是做生意的富商,一買就是至少100萬美元以上豪宅,且都用現金一次付清。還曾有中國客戶出示香港匯豐銀行存款證明,上面有600多萬美元,讓美國地產經紀人當場傻眼。
信息來源:美國世界新聞網
中國人“抄底外國房地產”是否會步日本人后塵?
中國政府最近出臺打壓投機購房政策后,海外房地產市場逐漸成為中國人的新投資地。150名上海投資者來到韓國濟州市,就目前正在建設的綜合度假園區進行為期3天的投資洽談,共簽署58份認購合同、價值306.09億韓元(約合人民幣1.83億元)。
當前,中國人在國內投資面臨的選擇較少,而海外一些房地產市場,因其相關權利受較完善的法律保護以及長期投資價值的存在,海外房地產市場便逐漸成為中國人的新投資地。許多中國人,特別是一些富人到外國買房不僅是投機性的,更重要的是同他們未來的生活相聯系,例如為自己的孩子去美國、日本留學買房。細心的人不難發現,現在中國人大批到海外買房,與上世紀80年代的日本購房者的做法相似。回想20多年前的日本人,也是錢多且精明,在房地產市場的高峰時期,日本房地產價格超過全球總量的40%,日本皇宮所占土地的價值超過整個美國加州的價值。
日本人到美國買房,在日本是一個夢幻破滅的痛苦經歷。只不過現在海外買房的主角已由日本人變成了中國人。在全球投資者都缺錢的情況下, 中國人“ 抄底外國房地產”,且數量將會越來越大。不過,讓人擔憂的是,中國人這樣做是否會步日本人后塵,最終成為輸家。
信息來源:《今日美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