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IANYE MAGAZINE
一些專家認為,中國經濟要走出本輪經濟危機,首先必須靠固定資產投資以及大型國有企業來發揮作用,而要讓“熱”起來的經濟持續下去,就必須依靠社會消費和中小民營企業的投資。這種兩段論讓人想起一個比喻:好比一個家庭陷入了困境,父母把好吃的都給了大兒子,然后對二兒子說,這個家要維持下去,就全靠你了。
——在《民企錯失的半年》這一專欄文章中,著名財經作家吳曉波認為,政府的救市方式決定了在中國經濟復蘇過程中民營企業集團的作用逐漸邊緣化。這就造成我們其實是在用一個更大泡沫掩蓋一切,從而使中國經濟真正的危機后延。
目前,我不會把錢投入股票或其他金融資產,因為前景還不確定。
——享譽全球的“金融大鱷”索羅斯近日造訪中國,在談到對中國股市的看法時,他表示牛市還遠遠沒有到來。同時,他還告誡散戶,現在不要輕易進入股市。索羅斯還認為,中國經濟復蘇將比其他國家要快。
國內成品油價比美國還高合不合理?如此油價形成機制還算是“看不見的手”在發揮作用嗎?
——4個月之內3次調高油價,從6月1日到30日,國際原油期價從每桶68.06美元漲至69.89美元,上漲2.7%;在此期間,北京汽油價格卻從每升5.89元上調至6.37元,漲幅8.1%。與美國汽油零售價格相比,中國的汽油價格大約高出1.8元。實質上,調查顯示93%的受訪者表示對一個月連續兩次上調成品油價格感到“不適應”。這種“不適應”感的產生除了連續漲價帶來的消費壓力,更多的是信息不對稱導致的消費者焦慮,而壟斷企業太過隨意的調價機制亦受到越來越多的質疑。
俗話說“家有二老,如有二寶”。但現在占中國人口12%的60歲以上的“二老”們很多還沒成為我們手里的“寶”。
——據統計,截至2008年年底,城市老年人失去生活能力或部分失去生活能力的已達15%,農村則超過20%;城市和農村老年空巢家庭都約為50%。在家庭養老功能日益弱化的情況下,迫切需要加快發展養老服務業,切實提高廣大老年人生命、生活質量。近年來,中國老年社會保障制度不斷加強,但養老服務體系尚未真正建立健全起來,這也成為中國公共品服務中最為匱乏的資源之一。
凱德置地高層“換班”。
——6月19日,凱德置地母公司新加坡嘉德置地在新加坡宣布對旗下公司多個高管職位進行調整。凱德置地執行總裁林明彥將被任命為雅詩閣集團首席執行長。而凱德置地副總裁廖茸桐將升任總裁,負責中國大陸的住宅及綜合房地產開發和其他相關業務。嘉德置地同時宣布,將成立“嘉德中國常務委員會”,負責所有中國業務的投資決策和管理,以更好地協調在華投資、經營、品牌推廣和資源調度。
把政府支持的過濾軟件延伸到千家萬戶的桌面上,這個主意有點過分,是一種令人發寒的控制工具。
——近日,政府決定推遲在銷售的所有新電腦上預裝網絡過濾軟件,自此,飽受爭議的“綠壩-花季護航”在輿論大嘩中暫時謝幕。《金融時報》社論認為,政府似乎低估了其大舉擴張互聯網管制范圍的企圖在國內外引發的反彈。
大學畢業生應當“做好三年內找不到工作”的心理準備。
——在最近的一次采訪中,一直關注大學生就業問題的建業住宅集團董事長胡葆森如是提醒大學畢業生。應對經濟危機下大學生就業困難的現實,他認為大家在加強基本技能修養、鍛造自身核心競爭力之外,還應當調低心理預期,如此,面對波折可以淡然,收獲成就亦可歡欣鼓舞,從而始終保持陽光的心態。
邁克·杰克遜逝去,流行樂壇再無王者。
——6月25日,流行音樂天王邁克·杰克遜因心臟病在洛杉磯辭世,引來全世界歌迷的沉痛哀悼,《三聯生活周刊》主筆王小峰道出了許多人的心聲。近日來,鋪天蓋地的新聞,全是邁克·杰克遜的紀念文章,對他的贊譽,儼然回到了八十年代他的頂峰時代。令人尷尬的是這位輝煌一生也艱難一生的歌壇天才和娛樂圈“怪物”,終于在離世之后,在人們眼里恢復成為了“正常人”。
(欄目主持:白許晨)
在鄭東新區豎起聯盟的旗幟
講述:李莉(集團營銷服務管理中心總經理,兼任至尊商務服務公司總經理。)
記錄:王鑫瑩
東區還沒有路
回到2004年年初,我們第一次在聯盟新城的宗地上開會,那里全是麥田,我們就在那里暢想:之后的這里將會如何?
從那次會議開始,我們便開始了新區建設之路,當時鄭東新區的建設基本還沒有開始,路也只有祭城路,去趟宗地非常困難,因為基本上一下雨就沒有辦法行走,路途泥濘,而晴朗的天氣下,路又顛簸難忍,有一次居然把公司皮卡的保險杠都顛掉了。
我們說項目的一開始,就是進入了一個大農村,在這個區域里,只有一個機構在當時存在,那就是祭城區區委會,孤零零的一根國旗桿作為標志。
銷售部落成之后,我們搬到那里辦公,當時的農業東路還沒有修通,現在的中州大道依然是叫老107國道。從那時開始了痛苦的交通歷程。
不要說在銷售部打不到車,即便是到了老107國道附近也很難打到車,于是在公司班車忙碌的時候,誰下班都走不了。記得一次下班,我們也上演了一次電影《手機》中的一幕:我老公開車接我下班,其他銷售員搭車,到了繁華地段下車時,九個漂亮女孩從一輛普桑中魚貫而出(前面加上司機坐三個人,后面坐六個人),馬路旁的行人看到一輛車里下來這么多漂亮的年輕女孩,那目光真是詫異至極。就是這樣,依然是一部分同事下來轉車,還需要一位同事打一個車回銷售部繼續接剩下的同事下班。
就是在這樣的環境里,我們也對項目充滿了信心,內心里就像銷售部門前豎立的那十二根中城聯盟的旗幟——每天都鼓蕩著建設的熱情。
旗幟的影響
聯盟新城是最早簽約的一個東區房地產住宅項目,當時的聯盟創造了雙高,高品質高價格,在2004年以4200元/㎡的價格入市。在當時的房地產行業,我們做了很多第一:第一次實現銷售員工裝時裝化,銷售員穿著寶姿的衣服,一種現代主義的時尚感彌漫銷售部;第一次實現建標展示化,成為賣點,無框陽臺、外墻外保溫功能,讓客戶一看就知道什么是貨真價實的好房子;第一次實現銷售大廳精細服務化,客戶來了提供飲料和茶點,讓客戶有不同的購買體驗;第一次實現樣板房五維體驗,讓客戶進入樣板房就相當于踏入了全新的生活空間;第一次制作項目雜志《U尚生活》;第一次在營銷活動中引入大牌主持人,比如央視二套的陳偉鴻;第一次進行圈子營銷,以老客戶帶新客戶的方式進行多點銷售,等等。更重要的第一次,是集團第一個項目與國際大牌設計師設計單位合作,這其中的經驗更是重要。這些第一,直至目前還被集團的地市項目其他的地產公司借鑒,可以說,聯盟既是建業產品項目上的里程碑更是行業的旗幟。
對著圖紙描畫未來
當時的新區可以說尚為一片荒蕪,我們銷售團隊,就通過去新區管委會聽講解來給客戶描畫新區的未來。從那時的鄭東新區到現在的鄭汴產業帶,其實一開始面對這樣的荒蕪,現在看來,慨嘆當時我們的工作熱情之外,還要稱贊聯盟一期業主們的前瞻性。在與新區工作人員打交道的過程中,建業人也以高素養為政府部門稱道,可以說建業人和建業團隊的工作效率也給新區政府吹進了新風。
2006年年底,那時我已經調任集團其他部門,我們全家去聯盟參加了一個車展,我父親一下車居然沒有認出來這就是我曾經工作過的地方。
而現在由于建業至尊紅酒會所的工作關系,每當從CBD遠遠看到聯盟一期的燈塔,我就想起來黑川紀章說過的話,看到燈塔就離家不遠了。家的溫暖,這應該是一個地產公司帶給這個城市最大的欣慰了。
產品為王
講述:楊帥令(漯河公司副總經理)
記錄:王鑫瑩
帕拉帝奧是建業2003年在許昌新區拿到的宗地,可以說是當時地市項目里的天價地塊。
我是許昌公司的第三位到崗員工,2003年開始許昌項目的運作。當時的許昌東城區剛起步,東區大多數土地還是農舍和農田,但比較好的是主干道都已經修好,比如建安大道等,一些簡單的市政配套比如水電氣已經就緒,許昌市政府也在我們的項目開始運作前大概3個月搬遷至新區。
即便是如此,剛開始的工作和生活依然充滿了種種不便,晚上加班就打不到車,也沒有晚飯。看看目前的新區,真是今非昔比,交通暢快,小學、中學、醫院都有了,各種高端的餐飲比如祥記鮑魚、澳門豆撈、阿五美食等都已經進駐。
從城區人口44.5萬、面積40平方公里到今天的60萬人、60平方公里,這個城市因為新區變大了,而地價也出現了飆升。最近一次東城區承辦的土地推介會上,居住用地的價格起價便是每畝120萬元,跟2003年尚有土地流拍的情形比起來,相差很大。
面對這樣全新的許昌市場,面對這塊特殊的宗地,該怎樣應對,這給許昌公司提出了挑戰課題,而我們當時認為,只有過硬的產品才能應對,于是帶著對項目的信心,許昌公司的建業人開始了一段高層產品的探索之旅。四十七易其設計稿,反復比較、推敲、測算,最終確定下來今日的帕拉帝奧。
建業所帶來的全新的產品、全新的生活理念沖擊著許昌這個市場,對于剛剛結束單位福利房的許昌市場來說,坐電梯回家、物業管理費相對較高、樓層高反而價格貴——這對當地的客戶來說都是全新的。但最終,建業人堅忍的精神又一次贏得了市場。
其實建業進駐新區的意義,就如同胡總所說的,我們為這個城市所做的五件事,為這個城市打造一張社區名片,為當地的老百姓創造一種全新的生活方式,和當地的開發商一起把當地的建設開發水平提高到一個新的高度,每年向當地政府上繳一大筆稅收,很好地融入當地、做好城市投資環境的宣傳員。
但其實我想說的是,好的產品是我們應對一切困難環境的法寶。
領先者的付出與收獲
講述:嚴家杰(集團助理總裁,兼總裁辦公室主任。)
記錄:王鑫瑩
平頂山西部新城區的起步相對比較晚,2003年開始起步,直至2005年1月10日建業成功摘地,整個平頂山新區還沒有任何房地產公司愿意進駐,在建的項目也只有新城區管委會、一個公務員小區以及當時的平頂山工學院新校區。
平頂山項目在開發的伊始就確定了快速復制的“高速度”操盤理念,以成熟的南陽和洛陽項目為開發藍本,在摘地前一個月就開始了規劃設計,所以當成功摘地之后的第一周就進行了規劃方案的匯報,并在4月份舉行了開工奠基儀式。7月9日樣板房開放時一期一批房源已基本售罄,樹立了地市項目“高速度”開發的典范,無論是政府還是當地的同行誰都沒有想到建業會在新城區以如此快地速度推進,這也掀起了新城區土地競買的新高潮。
記得在舉行開工奠基儀式時,新區還到處是綠油油的麥田和盛開的油菜花,也就只有幾條主干道剛剛連通,水電氣暖一樣都沒有到位,項目開發的難度可想而知。可以說建業是第一個進駐新區的外地企業,頂著巨大的開發風險,但建業沒想著要坐等分享地價飆升,而是選擇了迎難而上快速開發,這給整個新區打了一針強心劑,整體拉動了新區城市開發建設的進程。如果沒有建業,當地的開發商不會緊跟其后進入新區。正是有了建業的進駐,創造了大批的農民工就業機會,一批當地的農民工經過我們的上崗培訓變成了社區的保安和保潔,為社會穩定發展創造了良好的基礎;同時,有了建業的進駐,為當地政府提供了穩定的稅源,也使更多的金融機構了解了新城區、對新城區的發展增強了信心,帶來了更多的信貸融資途徑。
不管對建業所進駐的新區來說,還是對整個河南來說,建業在加快城市化進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它的貢獻顯而易見。所有的新區都從整體上拉大了原本的城市框架,在高起點上規劃市民生活,讓市民享受更優越的生活配套。
在當地的房地產圈里,建業的所到之處,基本是贊聲一片,為什么?建業真的給行業起到了示范的作用。其實,如果一步跨入當地市場的老城區,在好位置拿一塊地比進駐新區要風險小得多,但建業沒有選擇捷徑。可以說,如果查看這幾年各地市新區的房地產開發銷售情況的對比數據的話,結果一定很驚人,因為在建業進入之前,很多新區的商品房交易額基本為零。
造新城,我們來樹立標準
講述:武震林(集團助理總裁,兼安陽中心城市公司總經理。)
記錄:王鑫瑩
2004年年初,建業在安陽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拿到土地,進駐古都。
當年的安陽開發區只修通了四條道路,其余道路均未硬化,一到雨天就泥濘不堪。五年前,開發區只有銀行、供電局的分支機構和海關等幾家屈指可數的單位,白天也很少看到行人,晚上更是漆黑一片,荒無人煙。
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下,建業帶著“五個承諾”,揮師北上,進駐安陽開發區。建業的進駐,讓當年的開發區有了第一家也是唯一一家房地產企業。
作為一名老員工,我經歷了集團鄭州金水花園和城市花園的開發全過程,這兩個項目當年都處在城鄉結合部。建業選擇金水花園時,未來大道也曾是一片荒蕪,但如今已繁華無比!建業進駐鄭東新區時,那里曾經是一片麥田,現在卻成了鄭州的CBD。我當時想,安陽也一定會遵循省會城市發展的軌跡向前走的,所以當時對安陽市場還是充滿信心,而且我堅信建業的進駐會推動安陽的城市化進程。
五年前的安陽,大大小小的地產商有80多家,開發的產品多是兵營式的排排樓,談不上什么設計、戶型和景觀,所以安陽桂花居亮相之時,可謂“桂花香飄動古城”。一位當地領導在看過樣板房和物業后感慨:這才是真正的“居住改變河南”,你們向安陽百姓展示了一種前所未有的生活方式,讓人意想不到!
所有的一切都讓安陽當地房地產商感到不安,他們驚呼“狼”來了!但是又不得不與這匹根植中原的“狼”一起,提高安陽的建設水平。
建業給這個城市帶來了什么呢?2006年、2007年兩年上繳稅收數千萬,占整個開發區企業稅收的12%。目前開發區已經有將近20家房地產公司進駐,這跟建業的帶動有著必然的聯系。而今的安陽桂花居,已經成為當地政府部門進行參觀考察交流學習的樣板項目,真真正正成為當地的一張名片。更有意思的是,當地連“山寨版”的安陽桂花居都出現了,這應該算是對我們的追捧吧。目前安陽市有超過180家房地產開發商,房地產開發水平較2004年有顯著提高,很多開發商都開始講求規劃設計、園林景觀。
幾年后的今天,我重回安陽,感慨頗多。現在的開發區各項配套都很齊全,仲夏夜的開發區廣場上人流如梭、熙熙攘攘。乘涼散步的百姓,恐怕很難回想起五年前這里荒涼不堪的樣子。
桂花居項目建設初期,交通不便,一到雨天,就得穿著大膠鞋上班。由于經常加班,回去的道路崎嶇不平還沒有路燈,不少員工索性睡在了辦公室。團隊的敬業精神常常讓我感動。至今我仍能清晰地記得開盤前一天,所有員工都加班到凌晨五點,反復檢查每一個細節。開盤當天即引爆市場,呈現熱銷局面的欣慰,讓很多員工掉下了眼淚,也許只有親歷的人才能體會個中滋味。交房前的全員大驗收中,大家在冬天里拿著水管子沖洗著每一套房子,清掃著小區內每一處道路。直到現在,當年團隊感人的一幕幕依然會常常浮現在我腦海里。
就是建業人的這種執著,給安陽這座古城帶來了一股新的氣息。
今天,嶄新的團隊再次抵達古城,我們期待用建業人慣有的執著給安陽帶來更多的變化。
“社區”,是一個社會學上的概念。社會心理學認為,社區是一定的人口依據一定的文化制度和生活方式,建立在某一空間的共同體。構成社區的基本要素包括:地域、人口、文化制度、生活方式和地緣感。
開發商將“社區”的概念引入地產界,則主要是為了超越以往簡單的“居住區”概念。以前,大多數房地產商都認為,房地產業的主要任務就是建造一片片居住區,至于人們生活的生動性及多元化空間環境,則不在他們考慮之列。可隨著社會的發展以及現代人對住所要求的提高,房地產商也不得不更新管理模式、提升審美情趣,將更多的目光轉向關注所打造居住區的生活品質。
上個世紀90年代,西方城市在經歷了都市主義與郊區化以后,越來越表現出其發展的不經濟性和不可持續性。于是,一股新的都市設計潮流“新都市主義”應運而生,并很快風行美國與歐洲,在國際上產生了不小的影響。
新都市主義關于社區開發的思想,從二戰前歐洲的傳統小鎮和老城中汲取了許多靈感。在那些傳統小鎮和老城中,古樸雅致的風貌、人性化的尺度、社區感的氛圍以及街道與廣場的觸手可及、豐沛充盈的市民生活和文化細節,無一不成了新都市主義重建真正社區的主張。由此,新都市主義者提出了其在社區開發實踐上的諸多理念:
區域規劃——把許多與社區有關的問題上升到區域層面,制定出整體性策略、前瞻性區域規劃,使問題得到有效解決,保障和促進整個區域的經濟活力、生活和諧、環境健康;
綜合開發——社區內部具有居住、工作、娛樂、休閑和購物等功能以及其他配套設施,自給自足、高效安全,成為相對獨立的多功能社區;
公共空間與傳統鄰里——公共空間是社區居民非正式的聚集和會面地點,它增加了社交的多樣性,有助于鄰里關系、社區文化的形成;
交通形態——提供多種不同的交通方式,注重街道的尺度、形態、形狀;強調步行系統,在工作空間、居住空間、商業空間之間,建立人行道聯系網,做到居民能夠步行到區內的任何一個功能空間;
自然資源——盡量不擾動區內原有的水流、高坡、沼澤等自然資源,保持原始面貌,為整個社區提供自然娛樂的資源。
然而,新都市主義的實踐模型在具體的實踐過程中也引起了爭議。其兩個代表作——濱海市和西拉古納市——都是在開闊的未開發土地上,于短時間內迅速設計建造而成,使用的是現代主義線形的、統一控制的設計概念。然而這樣形成的龐大社區,缺少歷史的漸進、新老建筑的共生以及社區文化新陳代謝的活力,所以也遭受了質疑。汲取了新都市主義的核心理念,又結合中國城市化的現實狀況,一種較成熟的新城建造理念正在成為主流,也即所謂的“社區綜合開發”。
一家內地的房地產開發公司這樣定義其“社區綜合開發”:在房地產開發中,以整個生活社區為項目單元,對其中的各個功能要素,包括居住區、工業區、商貿辦公區、休閑娛樂區、交通體系、綠化體系、園林建設及景觀體系、醫療教育體系、信息化網絡體系以及基礎配套設施等,進行綜合規劃并持續地進行建設實施。
經過多年對海內外開發商的接觸和觀察,筆者深感,新城市離不開綜合開發,而綜合開發,又必須兼顧以下幾點:
居住、就業的同區化
對于新區或者新城來說,規劃常常容易犯大馬路大尺度非人性化的錯誤。實際上,將人的居住和就業落實到同一個區域,不但能減少交通、時間等顯性成本,而且能深化居民對社區的感情,提升社區的人性化氛圍。這也是以人為本的規劃理念的要求。
以招商地產開發蛇口為例,不但致力于努力將蛇口打造成“最適合人類居住的地方”,而且還引導、形成了4大就業區,使之既促進蛇口的繁榮,同時解決了居民的就業問題,讓蛇口居民不出工業區就能找到合適的工作,一舉數得。這些就業區主要有海上世界休閑商務區、火炬創業園區、花園城中心及其他商業餐飲娛樂區及港口工業區等。
現代人幸福生活的基礎是“近”。有“近”才有“靜”,有“近”才有“情”。如果每天工作9小時,上下班4小時,回家就吃飯、上床,哪來的“情”和家人、朋友歡聚、分享呢?
優質、豐富的教育資源
教育是百年大計,是人文精神的最好注腳,也最能吸引業主,增加社區的感情,客觀上,也能體現地產開發商對人性的關懷。新社區新城區肇建之初,開發者就應該高度重視教育資源的凝聚力,力爭高起點投資辦教育,切實將教育地產的概念運用得淋漓盡致。
優美的自然資源,深刻的人文資源
新社區新城區往往自然資源豐富。例如招商地產開發的許多項目都充分借助了蛇口自然資源的優勢。萬科深圳的17英里項目也以三億年的原生態海岸吸引業主。一山一水,都應該在規劃時候盡量投入,充分拓展。
自然資源是靠天吃飯,在缺乏自然資源的地方,就有必要突出人文資源。蛇口這方面也做得很有特色,明華輪是招商地產出資300萬買下的一艘退役的豪華法國游輪。法國總統“戴高樂”乘坐過明華輪,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鄧小平又給明華輪上題詞“海上世界”,使其成為蛇口著名的旅游景點。萬科也有一些中產階級的社區,都修建了清水混凝土的鄰里中心,同理,其他新社區新城區,必須有社區精神凝聚的場所,才能夠讓居民安居,開始和諧的第一步。
方便、適宜的購物環境
綜合社區不能沒有方便的購物環境。作為居民的基本生活需求之一,購物方便與否、便利與否,是評價社區綜合性能優劣的重要指標之一。很多小區建設得很好,但是社區商業卻缺乏規劃管理,不能滿足業主需要。既影響了樓盤價值,又影響了業主的生活品質。
時尚多彩的娛樂休閑
購物場所和休閑娛樂設施,有關聯,但是又有很大不同。僅僅是社區老年活動中心的幾個戶外設備,是肯定不能滿足現代社區娛樂休閑的需要。這就需要開發商在規劃的時候,考慮到各種商業地產業態的配合,讓業主在社區都能自得其樂。這種娛樂休閑可以是社會化的商業服務,但是在價格上或者使用上,能夠對業主有所優惠,充分加強社區的凝聚力。
綜合、前瞻的片區規劃
一個社區、一個城區的規劃和開發,不是三年五年的事情,而是七十年乃至更長時間有效的安排。所以,其初期的開發,一定要留有余地,而且要有持續發展的觀念和準備。使得地塊的開發和使用在五年后十年后再拓展延伸時候,都能有自己的空間和脈絡。
具體來說,我想舉一個例子,就是深圳蛇口工業區的“海上世界”地塊。這個已經開發了接近30年的地區,之所以能夠與時俱進,持續開發,是和片區規劃分不開的。
海上世界——蛇口休閑商務區
“海上世界”地塊位于深圳蛇口半島商貿中心區的中心,由填海形成,擁有長度約800米的海岸線,是蛇口最寶貴的全濱海地區,也是深圳15公里西部生活岸線的起點和精華。
海上世界現時的規劃和設想包含了多方面的理念:
理念
說明
混合的社區功能 居民可在此居住、就業、購物、休閑、娛樂、觀光等,為居民提供了豐富多樣的社區生活空間。
開放的空間系統 通過整合城市空間、控制建筑高度,將新的開敞空間與現有的山、海、綠地、廣場等城市空間統一成一個整體性強的開敞空間體系。特別是確保海上世界與大南山之間的山海空間通道的形成,這樣可使居民最大限度地親近蛇口特有的山海資源
交通的設想 處理好片區內外交通系統的銜接,通過望海路與濱海大道相連,構建完善的、可逐步實現的區內道路交通體系,處理好道路空間與兩側建筑物的關系;在地塊內乃至海上世界至半山片區建立步行體系;在岸線旁設游艇碼頭,開辟海上世界至其他近海岸線的水上巴士,以此來營造休閑濱海生活氛圍
水系的設想 在片區內引入人工水系,打開“山”與“海”的通道。水系的規劃要盡可能地延長水的“邊”,造成地形變化的多樣性,為建筑的不同組合創造條件。人工水系的寬度將考慮小游艇的行駛,為觀光游覽項目提供可行性。水體的設計力求增強水的可及性,創造易于親近的濱水空間
(陸新之,著名財經圖書出版人,觀察家。)
借中國城市化勃興的浪潮,國內現在好多人談“新城規劃”、“新都市主義”,至于什么是西方人眼中的典型新都市主義城鎮呢?除了美國佛羅里達的“濱海市”(Seaside)、馬里蘭的“肯特蘭”(Kentland)之外,其他的就不多為人知道了。其實加拿大最近也有好多精彩的新城鎮,規劃設計頗多可圈可點之處,溫哥華附近的“穆迪港”(Port Moody)就是一個很杰出的作品。
溫哥華現在比我十多年前去的時候大多了,因為移民加拿大的人好多都去那里,因此也開始了一個郊區化的過程。北部叫北溫哥華、西面叫西溫哥華,都是很好的社區。而西南面開發得很快,早期的蘇里、科科蘭都已經人滿為患,因此繼續向外延伸,最近有幾個新的遵照“新都市主義”方式設計和開發的市鎮,相當不錯。其中一個叫穆迪港,廣州的集美組設計事務所的幾個負責人的家在附近,我去看他們的時候,他們安排我住在穆迪港的會所,因此對這里有很好的認識。
我去的那幾天,溫哥華的天氣有點像我們江南的春天,細雨,櫻花在細雨中盛開,特別的輕盈。在日本看櫻花,不知怎么的特別傷感,雖然絢麗,但是一夜風雨,落英繽紛,往往會聯想到生命的短暫。日本人在櫻花下席地而坐,喝清酒喝得有點醉醺醺的,就在那里流淚。美國和加拿大的櫻花,完全是壯麗的,燦爛不用說,并且好像風吹雨打也不脫落一樣,恐怕品種不同吧。因此,北美人看櫻花,就覺得美而已,沒有傷感的情緒,東西方的差別就這么大。
我們去穆迪港的市政府,門口一片櫻花,在雨霽中看好像一片輕云一樣。這個市政府建筑,半弧形,是一個在設計的時候就強調與社區聯系的中心建筑群,把服務社區、圖書館、停車場統統和政府建筑連在一起,非常親切。
規劃設計以立市之道為本
穆迪港位于溫哥華外圍的本拿蒂海灣(Burrard Inlet),其實早在1913年就建市了,當時加拿大太平洋鐵路公司為往外拉運木材在此設立了一個小型的火車站,那時候只有不到1000個居民住在這片森林中、海灣畔非常荒蕪的土地上。最近幾年它發展得很快,成為大溫哥華地區的21個市區之一。非常特別的是,這個城市的建立是以我們所說的“文化創意產業”為中心的,這里的規劃和設計,主要目的是吸引創造藝術和文化方面的人才。同時因為擁有優異的自然環境,所以也兼以休閑、健康生活為主題。政府推出多項計劃鼓勵藝術家參與當地的藝術活動,在公園和市內設立了多個畫廊和藝術工作室以吸引各地的藝術家、作家、專業人士或退休人士前來就業和落戶,并設立了專門的文化服務部,為藝術家提供專業服務。
穆迪港的這個新規劃和建設目前已經初具規模了,我去看的時候,已建成的設施有藝術工作室、畫廊、公園寫生點、劇院、圖書館,還有供專業人士使用的專家中心和一個精致優雅、尺度宜人的歐洲風情步行街區。在這里的幾個新社區,包括“新港村”(Newport Village)、“遺產山”社區(Heritage Mountain)和“印迪格”社區(Indigo)等,也都已初具規模。這些社區基本都是由數棟高、低層兼容,錯落有致的新型住宅建筑組成,特別是新港小區內設施已相當完善:有小型超市、美容中心、酒吧、畫廊、精品店、花店、咖啡廳、SPA、旅行社、銀行、汽車保險等,日常生活服務非常方便。設計上擺脫了北美以往幾十年來發展的超大型商業中心和超低密度住宅布局,成功地創造出新型的市鎮模式。目前越來越多的來自本國其他城市以及美國各地的新移民遷居到這里。
穆迪市的設計融合了自然環境的優美和新都市主義規劃思想,因此成為目前我在溫哥華看到的最杰出的新都市區。這里有完善的市政設施、保存了大面積的自然森林,還有寧靜的港灣、野生鳥類自然保護區,設計了相當多的公共設施,包括公園、學校、銀行、醫院、圖書館、體育運動及休閑度假設施,這樣的社區,自然有吸引力。穆迪港定創意產業為立市之本,這樣的公眾活動常年不斷。
被彼此成就的公共建筑與公共生活
穆迪港的市政發展理念是以藝術建市,立足于優美的自然環境,營造出輕松的文學與藝術氛圍來。其中市政廳是市鎮發展計劃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該建筑坐落在埃庫(Ioco)大道240號,是加拿大著名設計師詹姆斯·陳(James K.M.Cheng)建筑設計事務所于1993年設計,1995年落成投入使用的。
市政廳的規劃和設計,秉承了市政發展的原則——充分體現本地的歷史文化,創造發展新的文化內容。市政廳的地位相當于中國的市政府,首先是一個行政辦事中心。與中國大陸不同的是,市政廳同時也是市民學習、研究、讀書、交流的地方,更是市政官員與市民接觸的場所。因此這里的市政廳,是將政府機構的辦公地點和市民活動中心結合為一體的建筑群,這樣的格局形式,在國內是從來沒有見過的。
其實,早期北美城市的居民社區里,人際關系非常簡單,人們友好相處,互相幫助,很多早期的社區市政綜合活動——包括宗教活動——都在同一座建筑里面舉行。例如慶祝活動、婚禮、解決糾紛,等等。隨著時代的更替,這樣友善和睦的鄰里關系在商業社會里已變得淡漠,如何在市政廳的設計里恢復人與人之間友好合作、融洽相處的關系,成為整個市區發展是否能夠成功的第一步。
詹姆斯·陳設計事務所在設計穆迪港的市政廳建筑時,充分吸收傳統文化的精神,在市政中心建筑內部設計了劇院、圖書館、議員辦公室、市政辦公室,所有這些功能空間都巧妙地綜合安排在同一共享空間里,并且建筑內部大部分空間都是按照多種用途(multi-purpose)的方式設計的。與圖書館、劇院、市政辦事人員辦公室相連通的回廊是用半圓形鋼架建造的,高大明亮的落地玻璃能讓人縱覽四周圍繞的楓林,感受到四季的變化。以工業化時期典型的鋼架結構建成的前廳回廊是這棟建筑的主體,使人聯想起1907年穆迪港西部鐵路火車站的歷史風貌,突顯出當地的文化脈絡。
被楓林、櫻花樹林環抱的市政廳,顯得相當親切、溫馨,體現出對人性的關懷。位于頂樓的圓形辦公室,通常是作為市議員們的辦公地點,市民亦可隨時旁聽議員們的會議;還可通過提前預約,提供給本市市民作臨時性的私人或商業用途。一切都顯得透明、開放和暢通,體現出加拿大政體的民主和自由特征。
市政廳的主入口廣場是個半圓環形的設計,多個落地玻璃門可直接進入大廳而不設單獨的大門,更沒有門衛或哨兵。廣場與大廳地面平層,同一水平標高,無臺階,無障礙,給人以自由、輕松、進出自如的感覺。每一個戶外的停車位旁邊都種滿了鮮花綠草,這里是典型的海洋性氣候,空氣濕潤,常年花開不斷。我去的時候,頭上是一片粉紅輕云似的櫻花,花地下盛開著燦爛的金黃色旱水仙,斯情斯景,令每位來者心情開朗愉悅。市政府是屬于市民的,因此這里沒有站崗的衛兵,沒有國內市政府設計中常見的那種顯得高不可攀的無數級大臺階,更沒有象征權勢的石獅子銅獸。這里的點滴設計都環繞著和諧的社會主旨來進行,每一個細節,都讓人體會到市民才是市政廳的真正主人。
整體上,這個城市浸透了新都市主義思想的精華,對做新城設計和規劃的人來說,到加拿大,穆迪港是個應該去看看的地方。
(王受之,美國加利福尼亞州帕薩迪納藝術中心設計學院教授。)
7月,畢業季。當著名電影《畢業生》的主題曲《The Sound Of Silence》再次響徹校園、電臺,想必偶然聽到歌聲的老胡會心有戚戚。三十年彈指一揮間,歲月為他留下了從青絲到華發的印記,更打磨、沉淀了他豐碩的人生成就。今天,大學之于老胡,是一段他十分珍視的經歷和記憶:在那些與青春有關的日子里,他以同學年少的激情和進取心,卓越完成了學業和成年之初的人生歷練。他的大學時光,沒有留下遺憾。今天,老胡之于許多大學生,是人生典范之一:他的大學和畢業后的三十年正可以解答青年們永恒的追問——人生如何變得豐盛而成功?正是從第二個維度出發,《建業》同幾家媒體一道聯合采訪老胡,尋蹤老胡的校園時光,看他如何善用大學,埋下一生成功的伏筆。
凡事力求完美
1976年,“十年浩劫”陰霾初散。進入高校前,老胡們正經歷著“上山下鄉”插隊生活的嚴峻考驗。繁重的體力勞動、求知欲無法被滿足的懊惱、壓抑的生存環境,給許多知青都留下了一生都難以撫平的“傷痕”。此時的老胡似乎有一種獨有的從容:在家鄉一所中學擔任體育老師,他所專注調教的籃球隊還曾在小縣里叱咤一時。那時他就深信,如果有上大學的機會,一定非他莫屬,這份自信來自對自身能力的把握。高中階段,他一直擔任班長;小學的時候,如果哪門功課考試沒有拿到100分他就會暗自不高興。實際上,潛心向內、構建個人核心競爭力一開始就寫在老胡的人生信條中,這一點在他大學學習生活中也有清晰體現。
《南都周刊》曾做過《中國最后工農兵大學生的大學生活》這樣一篇報道,其中一位受訪者說“我們上大學,就是要用麻袋來裝知識”,大學時代的老胡顯然也充滿了如此地熱切。他的大學,扣除各種體驗生活的勞動,其實只有兩年半的學習時間。與之俱來,同“文革”前相比,課程難度也有所降低。以英語專業課為例,當時主要存在兩大類教材,第一種是“文革”中專門為“工農兵”大學生編制的4冊課本,它的內容接近時代主題,但知識較為基礎。另一種是一些學識淵博的老師主持編撰的教材,這些老師大多有做外交官的背景,所編教材也偏于實用,較為高深。老胡顯然不會滿足于基礎的教材,大學畢業前,他不僅卓越完成了既定課程,還用了近三個月的時間通讀了一位名師編撰的5至8冊教材,這一點在當時的校園是非常罕見的。也正因為如此,憶起大學時代,老胡認為自己“沒有留下什么遺憾”。
始終,老胡認為,每個人都要學會追問“我有什么過人之處”。想要比別人多一些過人之處,自然就要付出更大的心血,而一個人如果具備了強大的核心競爭力,就一定會使生命更加自如、自由——“當年畢業后即使沒有進外貿系統,憑借我的外語水平和寫作能力,我還可以去做記者”,老胡笑談。
大學時期勤勉而扎實的學習奠定了老胡在事業上脫穎而出的基礎。1981年,他參加全國外銷員英語考試,一舉獲得了全省外貿系統第一名的成績,職業上升之路由此洞開。
勤勉和正確的做事方法
“文革”后期,全國大部分高校開始招收“工農兵”大學生。在這段風雨如晦的歲月里,一些年輕人獲得了珍貴的高等教育機會,中國文化教育的薪火得以傳承,而其中的諸多優秀畢業生,也已成為當今中國社會的中流砥柱——梁曉聲、賈平凹、李銀河,都與老胡同年進入大學。此時的大學生在校時全無天之驕子的優待,姑且不論“學工、學農、學軍”對學習時間的大量擠占,物質生活條件也是糟糕到了極點。老胡回憶,當時在鄭州大學,他們的主糧是積存已久的面粉,其實這些面粉原來的主要用途是熬糨糊貼大字報。當然,這些清苦的往事雖然說起來還有很多,但老胡幾乎是很少提及的。
特殊的錄取方式使然,當時的大學生們入校不經文化考核,故而同窗間的起點十分不均衡,基礎知識素養、學習能力良莠不齊、差距懸殊。對比不同的學習習慣所產生的成效,老胡逐漸察悟到學習方法的重要性。比如,他的一位同學習慣用機械式重復來記單詞,經常50遍、100遍地誦讀一個單詞,但發音又不太標準,這就導致他最后的發音實際上仍是錯誤的。在老胡看來,學會觀察、認識事物的方法是自己在大學期間最重要的收獲。除此之外,大學對老胡還意味著謀生的基本技能和事業開始之初的心態準備。
當和媒體記者一起探討當下大學畢業生就業難問題時,他一直在提醒大學生必須努力培育自己的基本技能:學電子的你是否會修電視機?“的、地、得”的用法你是否掌握,文章是否能夠寫得流暢清晰?打字速度有沒有超過每分鐘70字?他自己在20年前買的一本《中國文化基本常識》至今還放在案頭,不時查閱翻讀。
好心態與價值觀的驅動力
下鄉插隊,學農學工,老胡認為他們那一代大學生具備更強的謀生能力,也浸潤了中國底層人民特有的吃苦耐勞精神。毋庸贅言,他們也自然擁有了更健康坦然的心態;與此同時,珍惜來之不易的學習機會充分吸收人生智慧,在國家方歷浩劫后做一番利國利民的事業,也已蔚然成為老胡們的主流價值觀。
老胡常講,以殉道者的姿態向著陽光跋涉,他認為自己是一個帶有理想主義色彩的現實主義者,他永遠在“做最壞的打算”。多年來,老胡講學的步履幾乎踏遍了河南省會的所有高校,他早已把關注大學生的成長當做自己的一項重要社會責任。和采訪者談到目前大學生就業難問題時,他立刻面色凝重,“我真的很為他們擔心”,這種關切和憂心表明他平時對此已多有考慮。而他最近想要和大學生分享的,恰恰就是自己對心態的感悟。他想提醒畢業生離開校園時調低期望值,“要做好3年找不到工作的準備”,如此,面對波折可以淡然,收獲成就亦可歡欣鼓舞,從而始終保持陽光的心態。誠然,戰戰兢兢、如履薄冰、信奉懼者幸存又何嘗不是老胡長期以來做企業的心態。
價值觀→定位→規劃→計劃→執行,是老胡倡導的制定人生規劃的總路線圖。往昔與如今的兩代大學生對照,價值觀的差異立顯。老胡認為,80后大學生面對的是一個價值多元的時代,沒有主流的價值取向,從而導致了許多孩子失去方向和目標,無法做出正確的人生規劃。價值觀的迷失必然導致定位不準,規劃更無從談起。為此,老胡建議大學生“終身規劃、分步實施、及時調整”。 “如果你知道去哪兒,全世界都會為你讓路”,這句激動人心的廣告語也多次被他用來鼓勵大學生。
重視價值觀的導向作用,不沉迷于機會主義,這一點在老胡創業之初就有清晰體現。也正因為如此,建業一誕生就有了健康而遠大的抱負,具備了不一般的氣象。
人文滋養與閱歷
老胡的一位老同學回憶說,入學之初,老胡曾遇到過“地域歧視”的困擾。1976級鄭州大學外語系主要從河南和山東兩地招生,因入學報到稍晚,老胡被分入山東籍同學扎堆的宿舍中,由此頗受冷落和孤立。但讓許多同學詫異的是,這種狀況并沒有持續多久,他們很快就變得親密無間了。的確,如果能親見大學時代的老胡,你也會認為他是一個很有魅力的男生。學業優異之外,他還曾擔任鄭州大學男子籃球隊隊長、客串過女籃教練。2008年在一個電視節目中,老胡現場演繹《Moon River》技驚四座,這實際只是他演唱功力的小小展現而已。大學時代,他參與男聲合唱小組演唱主調,這個合唱小組一向為各種聯歡會和外賓接待提供保留節目。
鄭州大學外語系1976級同學論壇上,另外一位合唱小組成員回憶說:“《Waltzing Matilda》在我們年級膾炙人口(這首歌被譽為澳大利亞不是國歌的國歌,悉尼奧運會閉幕式演唱曲目);在迎接一個美國訪問團的會上,我們的小合唱《星條旗》讓到訪者肅然起立,當天演唱的第二首是《美麗的阿美利加》。”可見,各種經典英文曲目,他們合唱小組都有廣泛涉獵。
藝術的稟賦,隨著社會角色的豐富而逐漸不為人所知,但老胡身上強烈的中國傳統文化氣息則影響到了越來越多的人。老胡認為,傳統文化中包含了太多中國人做事的態度和處世的方法,《菜根譚》則是自己讀懂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個窗口。老胡的秉性和人生哲學有許多都可以從傳統文化中找到對應,比如他經常說自己是一個檢討主義者,而他的偶像曾國藩,這個被譽為“中興名臣”的大儒也以每天寫日記進行苛刻的自我反省而著稱。
老胡一向信奉“不唯上,不唯書,只唯實”,所以十分珍視自己成長中的經歷:幼年時在姑姑家的農村生活體驗;下鄉“插隊”的三年;省城里的大學和工作;香港工作十年對于東方和西方、傳統和現代文化的交融對比;遍訪數十個國家。正是對中國社會的各個階層都有了深刻的認識和體悟,才增強了他對中國經濟、社會大趨勢的判斷能力。
成熟是一種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輝,以老胡今日之成就和人生境界來重新看待他的大學,我們發現,“完美”之下,是他早已成熟的價值觀和行為方式。這是一個不確定性逐漸增強的時代,在這個時代,甚至有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否認“種瓜得瓜、種豆得豆”的基本因果聯系,從而看低生命的主觀能動性,把成功同命運、陰謀或者其他更加玄乎的因素聯系起來。老胡以自己的路徑給出了另外一種解讀:如果你把一切事情都做得足夠完美,那么就一定會照單全收生命的豐盛饋贈。
(文中部分引用內容及全部照片均來自鄭州大學外語系1976級同學論壇,在此《建業》一并予以感謝。)
精明睿智或許是對投資家最好的評價。身為鼎暉投資的執行總裁,焦震和他的團隊在中國遠未成熟的商業土壤上,以一種令人驚奇而又穩健的企業成長方式,將鼎暉做成中國本土PE第一品牌。
從中金破殼而出、緊緊拉著高盛和摩根的手,擁有準狠的判斷力,攜南孚、蒙牛、李寧、分眾、雙匯等成名作,鼎暉投資自始至終透露著精明、務實的氣息。
在PE這個領域,投資家習慣于保持低調。43歲的焦震,周圍的人對他的評價是“大智若愚”、“企業經營專一化堅定不移的推行者”,他自己則將自己定位于“生產關系的改善者”。將自己置于推動社會發展的宏大夢想中,又身體力行地最大化展現資本的逐利性,焦震的睿智和過人精明令人樂于看到。
在2008年夏季東方衛視的“波士堂”中,焦震以老胡觀察員的身份出現。焦震直言不諱地告訴全國觀眾:“我和老胡是兄弟。”而這一次,他毅然放下“低調”的媒體原則,接受了《建業》“老友記”的采訪。如往期一樣,我們放棄了對宏大商業事件的詳細追溯和還原,而只去探求焦震運籌帷幄商海背后的思維方式和行為方式;“精明睿智”之下的方法論支撐和人生技巧——我們相信這些正是對讀者最有價值的部分。
總愛琢磨為什么
和焦震先生對話,大學數學系畢業的他,由于喜歡數字和邏輯,始終在強調一個人該如何去思考,如何弄清事物之間的因果關系。盡管他慷慨布道,但事實上,沒有嘗到過思考的樂趣和收益的人,無從徹底分享他這一心得。
焦震曾看到過一段話,印象頗為深刻:
世界上,
5%的人在思考,
5%的人認為自己在思考,
5%的人被迫在思考,
85%的人不思考。
焦震說,有的人,干了一輩子也沒明白自己在做什么。他建議,能不能常問自己幾個問題:
我們探討的一些概念究竟是什么意思,比如經濟、房地產、PE、自主品牌等?能不能用自己的話、最簡單的形式表述出來?
我們是干什么的?
我們為什么要去做這件事?
還有沒有更好的方式?
這件事不做行不行?
憑什么要讓人家買我的東西?
我有什么和別人不一樣的地方?
焦震也喜歡向對方發問:
你說這個東西好,為什么好啊?什么叫好?
你說這個人不好,那誰好啊?好的標準又是什么?
你老是抱怨是別人的問題,你自己還有沒有要改進的地方?
這些問題的發問和回答,的確可以讓人變得不稀里糊涂,進而變得精明。
當然,焦震認為,有些問題不思考就是思考。如一些正確的事情或常識,遵循它們本身就意味著思考過了。
化繁為簡
焦震說,將事情復雜化,當然會顯得高深。但是三句話還沒要將問題說清楚,說明沒有經過思考,沒想明白。
當理論界在高談戰略、整合資源、科學決策時,焦震道出了他的理解:這些東西我們小時候,古人或者父母早就告訴過我們了。比如:
做企業要與人為善,幼兒園的時候媽媽就告訴我們:出門不要打架;
做企業要注意風險、科學決策,父母早就告訴我們:出門不要和陌生人說話、有事情找警察叔叔、紅燈停、綠燈行,等等;
做企業要在一個領域里專注,我們的古人早就說過:只要功夫深,鐵杵磨成針;
企業要借助資源,古代的小故事“鑿壁偷光”講的不就是這個道理!
人有夢想很簡單,但把事情做好、執行到位更重要。
寵愛眼前的計劃
焦震認為,明確方向,做好長期的規劃固然很重要,但規劃落實到具體執行的計劃則更重要。
他機巧地發現:
規劃永遠是正確的,但往往是沒有結果的;
沒有證據的爭論最激烈,但一旦一方拿出證據,誰也無話可說;
無法量化的東西大家討論很熱烈,但討論一件具體的事情,很容易鴉雀無聲。
因此,焦震大膽地提出并以此為標準用銳利的雙眼觀察企業:
與其規劃三年,不如規劃一天!
必須專注做一件事
焦震誠懇地說:“專注做一件事,能做成,已經很不容易了。”為此,焦震有一件趣事被悄悄流傳:
企業老板:閣下可否愿意投資我們公司?
焦震:不會(非常果決)。
企業老板:為什么?
焦震:你必須專注一個行業。
企業老板:(的確,除了主業建筑業之外,該公司還有高速公路項目和水泥廠。)你的意思——
焦震:賣掉你的高速公路項目和水泥廠!
企業老板:(驚愕)這樣吧,給我一段時間,讓我在合適的時間賣出。
焦震:不行。
企業老板:為什么?這些項目如果現在出售,就會價值折損。
焦震:對,就現在賣掉,要的就是心痛的感覺!
好一個心痛的感覺!焦震先生固執地認為,同時做幾件事情,雖然也能做好,但增加的是機會成本。如果集中精力和資源,將會做得更好。
試一試站在別人的立場考慮問題
投資蒙牛可以算作焦震團隊的一個經典案例。但焦震坦言,這是他意想不到的一個項目。2001年年初,焦震從銷售終端獲得蒙牛銷量逐步攀升、回頭客很多的信息,判斷蒙牛對資金應有巨大需求,于是開始關注蒙牛乳業。焦震與牛根生接觸后,雙方談得很好,牛根生后來在對其他人提起焦震時,用了“一見如故”四個字。
焦震在地圖上都找不到的福建南平市發現了南孚,這個案例也足夠經典:
“1997年下半年,焦震不斷聽到業內人士提起南孚的名字。有一次,焦偶然聽到一幫大學生聊天時提到南孚電池特別好用,這使得他一下子對南孚產生了特殊興趣。”
“焦震通過各種人脈關系與南孚公司進行接觸,并作了大量的準備。雙方見面時,焦震非常了解對方的需求,和南孚老總聊了一晚上,說服了對方考慮接受投資。當最終達成投資協議,已經是1999年下半年。”
媒體由衷地評價道:“這期間焦震跑福建就不下60趟,而為了南孚項目做的大量調研,使得焦震成了一個電池行業專家。”
無疑,焦震是敏銳的,也是勤奮的,更對對方的需求具有洞察力。
在與這些公司老板交流的過程中,焦震依然強調了思考的重要性。他認為交流和表達方式沒有技巧可言,關鍵在于你是否慎重地思考過:對方需要什么?
有一次,他希望多一些時間和牛根生交流他們的想法,牛根生沒有時間,焦震就耐心地說服他:“這么大一件事,緩一個月再做決定也不晚,不妨多了解一些。”而不是從自己的角度出發:
“請給我一個月的時間,容我將事情說清楚。”
看重那些將口頭約定視作比合同還重要的人
焦震說,他交的很多很長久的朋友,他們的行為是可預測的,你知道他未來會怎么做。反之,有的人,你很難預料他的未來。
比如這些長久的朋友,你若和他約定一件事,他會記得特別清楚,比寫在合同里都重要。就像我和胡總,如果我們約定明年的某一天見面,你放心,如果沒有特殊的情況,我們一定會在約定的時間和地點見面。
其實,焦震和他的團隊最精明的地方,莫過于他們篤信中國經濟的崛起,并愿意與中國企業一同成長。在震蕩上行的中國經濟曲線中,焦震認定了人不可能重復過去的成功,人生隨機的因素過多,惟有加倍思考清楚現在,把眼前的事情做好。
近期以來,中國內地和香港的房地產市場均出現了“小陽春”跡象,六月以來,隨著一些二線市場的房地產價格跟著興起,投資者開始驚呼,“小陽春”有進化成“初夏”的可能。
但仍然有不少人質疑,這種地區性的短暫回暖是否代表全球房地產的春天開始萌動?國際物業顧問公司戴德梁行(DTZ)研究部6月份連續兩次發布研究報告,提出:全球房地產市場價格尚未回升,信貸持續緊絀,而全球房地產投資短期前景并未現曙光。
全球物業均未達公允值
在六月上旬的一次全球房地產價格報告中,戴德梁行指出,環球商業房地產市場仍未走出谷底,各地的房地產價格將在本年進一步下滑,要等到了2010年才有望回穩。
戴德梁行全球市場預測主管Tony McGough說:“世界各地仍有房地產交易在進行中,但主要是投資者經過精挑細選的物業,促成的原因可能是賣方急于套現,或是賣方覓得非常優秀的租戶并打算以長期出租作為物業的收入來源。我們發現,物業市場通常在跌至谷低前就會達致公允價值,然后投資者就會在這個市場找到更多投資機會。目前由于大部分市場的前景仍未許樂觀,其價格尚未到達能造就公允價值的水平,故未能吸引投資者前來尋寶。不過,這種情況有望在今年下半年出現突破,部分市場的回報潛力將會逐步增加,但一些主要市場要到2010年才會達到公允價值的水平。”
上述結論對于那些急于進行短炒獲利的房地產投資者來說,可能是個不妙的信號,但對于有志于長遠投資的投資人,或許倒是個好消息,至少他們可以再耐心一些。
除了物業公允值未達標之外,DTZ同時指出,今年環球整體寫字樓市場的回報率將是-20%,明年的回報率將為0%或維持在正數,而到了2011年及以后的回報率將回升至10%或以上。雖然部分市場的回報走勢已開始穩定,但經濟疲弱仍會對研究范圍內市場的租金升幅構成阻力。
交易仍有待提升
DTZ六月上旬的報告在分析了位于歐洲、亞太區及美洲的38個國家的房地產市場表現之后發現,環球市場投資物業的價值今年出現了有記錄以來的首次下跌,跌幅為4.4%;在英國地區,投資物業的價值也出現了有記錄以來的首次下跌,現值為5860億鎊,跌幅高達10%。此外,2009年第一季度,環球房地產投資交易宗數較2007年第3季度的高峰時期減少了85%,成交金額為300億美元。
報告同時指出,過去一年跨境資本的流通按年減少了58%,從2110億美元減至890億美元。在全球各大市場中,只有中東是唯一往外地增加投資資金的地區(但升幅也僅為2%),世界其他地區向外的投資都已減少,跌幅高達50%至80%之間;歐盟地區內的跨境投資在過去一年幾乎減半,自951億美元減至484億美元;從美國流向歐洲的投資減少了80%,流向亞太區的投資則減少了71%。
在最重要的“投資者意向調查”一項中,戴德梁行發現有83%受訪者預期環球房地產的投資量在2009年將進一步減少,較2008年的水平更低;而另一方面,“借款人調查”報告則顯示,未來一年信貸狀況將會維持緊絀,大部分受訪借款人(59%)指出,銀根最快要到2011年才會松動,這項發現符合了投資者的預期。
DTZ全球市場預測主管TonyMcGough說:“物業市場的價格將會逐漸回升,但信貸緊張仍將成為一個問題,甚至會成為各地商業房地產市場復蘇的一項阻力。”
中國內地和香港樓市是否例外?
DTZ的全球報告和中國內地以及香港樓市的現狀形成了一定的反差。
他們在6月下旬的報告中解釋,香港6月份的房地產市場已經顯著回升,主要原因是利率低、銀行放寬借貸、港股市值由去年低位的7.606萬億港元勁升至今年5月底的13.673萬億港元,加上熱錢流入,都令房地產投資者的比例高達20%至40%,但這已經與1997年高峰期相當,顯示風險已經出現。
第二季度香港住宅交投量達36381宗,比首季的交投量料升89.5%,按年上升8.5%,大型屋苑樓價于過去半年內升超過20%。但是該行對未來兩個月的樓價并不太樂觀——香港仍存在經濟負增長、出口暴跌及失業率高企等因素,它估計下半年的整體物業交投量料會放緩至每月7000至8000宗。
DTZ北亞區策略發展顧問部主管陶汝鴻表示,無論住宅、寫字樓及商鋪的樓價于上半年的反彈力比市場預期好,然而對于下半年樓市發展則審慎,不過他不愿意對樓價作出具體猜測。
DTZ華南區投資部主管葉國平估計,銀行今年內不會加息,最快到明年年中或明年年底才有調升息率空間。葉國平指出,第二季度的投資市場表現更勝上一季度,按年比較,大額交易宗數較上季增加20%,投資總額亦較上季多了32.8%。
而對于內地房地產市場的回升,DTZ并沒有過多負面評論,并明確指出,部分房地產市場已經走出低谷。DTZ華西區董事總經理黃云龍表示,重慶房地產市場已經逐漸回暖,今年截至五月成交商品住宅比去年同期成交量已經增加近乎一倍。在價格方面,也穩定維持在每平方米3700元人民幣以上水平。該行認為,重慶房地產市場已基本完成了探底過程。
由此可見,隨著內地眾多城市房地產市場的連續數月的量價齊升,表明市場似乎已逐漸走出低谷格局,促使成交量不斷放大。可以預測,后市的房價將會步入一個向上調整的通道。在以剛性需求與價格博弈為主的背景下,更多的地產開發企業在得到了樓宇銷量的保證后,勢必調整價格以博取更大的盈利。不過DTZ提醒說,在市場逐漸復蘇的階段,政府方面也會加強對市場的監控,以減少售樓商與預購人之間因資訊不對稱而導致的矛盾,這一點相信所有的內地房地產企業都不會陌生,短時性的宏觀調控政策近年來已讓內地房地產業受盡折騰。
(陳宜飚,《第一財經日報》駐港記者。)
“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宋詞中的意境現實中也時有體現。前蘇聯解體之前,世界上很少有人事先料到,在其有生之年,如此龐大的蘇維埃帝國一夜之間會檣櫓灰飛煙滅。同樣,汽車帝國通用汽車的破產也是世事難料。
但通用汽車曾經很強大,真的是很強大。1953年,美國總統艾森豪威爾懇請通用汽車的總裁查理?威爾遜(Charlie Wilson)出山擔任國防部長。在參議院聽證會議上,有參議員問,如果一項決策有利于美國但不利于通用汽車,他該當如何?威爾遜表示,當以美國利益為重。他隨即又補充道:“多年來我一向認為,凡是對美國有利的對通用也有利,反之亦然。”威爾遜的回答成為名言名句流傳下來——只是略微改動了一下,后人只取后半句:“凡是對通用汽車有利的,對美國也有利。”
通用汽車就是一個帝國,破產時全球還有23萬員工,每天生產2萬多輛汽車。1953年,通用汽車是全球最大的汽車制造商,其產量占到美國國內生產總值的3%。曾幾何時,微軟、蘋果和豐田三家公司加在一起,方可敵一家通用汽車公司。福特是大規模生產,通用汽車開創的是大規模銷售。走的是大而全的路,從低端產品到高檔品牌都有。通用汽車當時的口號就是產品要“適合每一個口袋和每一個目的”。上世紀20年代,通用汽車便創立了其管理模式,各個部門的職業經理向總部負責,同時有嚴格的財務管理。通用汽車的管理模式曾經是全世界的楷模,許多大公司爭相效仿。1930年,通用汽車超越福特,成為汽車制造業的霸主。但時過境遷,通用汽車早已雄風不再,沃爾瑪已成為今日全球最大的雇主。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雖然通用汽車是2009年6月1日申請破產,但其面臨的各種問題由來已久。20世紀60年代就有消費者權益保護者跳出來,指稱通用汽車的產品不安全。70年代,中東危機導致全球石油價格上漲,突顯通用汽車的產品耗油多的弊端。80年代,日本汽車后來居上,通用汽車的產品相形見絀,性能差卻成本高。美國政府當時也是幫過倒忙,一方面允許通用汽車制造油老虎汽車,一方面限制進口日本的省油汽車,結果是以損人開始,又以害己結束。
80年代,為了節省開支,通用汽車各種品牌的汽車要件通用,結果品牌失去了自己的特色。通用汽車推出過不少品牌,但沒有持久性,缺少后續行動,很像美國的海外軍事擴張。半個多世紀以來,美國到處派兵,到處設點,但很少能夠長治久安的。越南、朝鮮、柬埔寨和老撾,這些國家美國都曾派重兵占領過,但最后都是無功而返。伊拉克和阿富汗又成了美國重點干預的地區,但美國最后是否能夠在此站穩腳仍然不是定數。而日本的汽車公司正好相反,是集中優勢兵力打殲滅戰,搞好一至兩個品牌。本田推出了“雅閣”(Accord),豐田則推出了“嘉美”(Camery)。
通用汽車還喜歡喊口號,都是些空洞的話。這是墮落的一種表現,虛張聲勢,自欺欺人。比如,2002年,通用汽車高管的衣領上都別有一枚小徽章,上寫“29”的阿拉伯數字,意思是通用汽車要在市場重新占有29%的份額。1954年通用汽車鼎盛期間,其市場份額高達54%。但直到2009年通用汽車申請破產,其市場份額仍然只有19%。
一葉落而知秋,窺一斑而知全豹。通用汽車的破產并不是孤立的,是美國社會兩極分化的結果。中產階級曾經是美國消費的主體。1953年的時候,通用汽車鼎盛時,近半數的美國家庭為中產階級。自80年代初里根總統上臺之后,美國的大資產階級和大資本家日益坐大,整個國家的貧富差別加劇。克林頓繼續執行了里根的政策。中產階級的縮小和其購買能力的降低,影響到美國汽車的整體銷售,而其產品缺乏競爭力的通用汽車公司又是首當其沖。
當然,帝國倒下時還是要垂死掙扎的,通用汽車也不例外。美國破產法的“破產”一詞比較引起歧義,給人的感覺是公司要關門倒閉,其實通用只是破產保護而非真正的清盤倒閉。但通用汽車要想起死回生并非易事。羅伯特?萊克(Robert Reich)教授曾經擔任過美國的勞工部長。他就預測,通用汽車遲早要壽終正寢。許多美國年輕人從來就沒有買過通用汽車的產品。在他看來,奧巴馬行政當局之所以愿意出資60億美元(合42億歐元),幫助通用汽車茍延殘喘,也就是為了讓各方有一個緩沖時間,工人、供貨商以及分廠所在地的政府可以逐漸適應并接受最后的失敗。換言之,奧巴馬援手通用汽車是出于政治考慮,而并非是因為通用汽車真有什么價值。
為了拯救通用汽車,奧巴馬也算是煞費苦心。在通用汽車破產之前,奧巴馬已經試過一招,逼走了通用汽車的前總裁瓦格納(Rick Wagoner)。瓦格納是應該下臺。他十年前出任通用汽車第一把手的時候,通用汽車當時的股價是每股70美元,而2009年通用汽車申請破產時,其股票價格僅為每股75美分。2008年7月10日,瓦格納堅決否認通用汽車會破產,說是有關傳言完全失真。但結果如何?瓦格納固然可恨,但其被逼辭職一事本身也說明,美國的汽車行業已經雄風不再。君不見,華爾街的高管們也是壞事做絕,投資者和納稅人都深受其害。但這些高管依然耀武揚威,人五人六,奧巴馬拿他們奈何不得。
通用汽車重疾染身,甚至有可能出局。但汽車制造業的競爭仍然十分激烈。2009年全球有7億輛汽車,但國際金融貨幣組織預測,到2050年全球將有近30億輛汽車。目前全球廠家可每年生產9000萬輛汽車,但即便是經濟好的時候,全球的年需求也只有6000萬輛。
通用汽車的破產標志著美國經濟帝國的衰敗。但還有一種可能:通用汽車破產是美國制造業的戰略轉移,美國要移師他處,集中精力,在更新、更高的領域發起沖擊。比如,飛機制造業就仍然是美國的強項。汽車制造業和航空制造一直是美國整個制造業的兩個支柱。2008年第四季度美國飛機出口金額高達200億美元,而2009年第一季度的出口額僅為23.5億美元。在過去10年中,美國第一季度的飛機出口很少低于130億美元。美國飛機的零部件和發動機是在海外制造的。美國航空業進口額90年代末為150億美元,2006年為179億美元,2008年達到228億美元。波音的不少飛機機翼是在日本制造的。
汽車帝國通用汽車垮臺,日本用自己的品牌取而代之。而我們則忙于購買美國人棄之不要的品牌,并且,中國還成為通用汽車最重要的市場。中國正在拼命生產汽車,還在花大力氣研制和生產大飛機。可喜可賀,但令人擔心的是我們的所謂生產只是在中國組裝而已,關鍵零配件還要從其他國家進口。長久以來,我們過于癡迷自己美化過的美國夢,以至于當這個國家和它的企業暴露了巨大的問題,也依舊未影響到我們對它的美好想象和忠誠追隨。其實,我們何不學學日本?日本它總是苦干、低調、務實,也同樣富裕。
(朱偉一,社科院法學所兼職教授。)
兩年前曾為《建業》“信任與博弈”專題撰稿,當時好萊塢大片《變形金剛》正在全世界如火如荼地上映,我便趁熱打鐵地從《變形金剛》寫起。流年似水,如今擎天柱大黃蜂一幫鐵疙瘩卷土重來,《變形金剛2》再次在全球影院高調圈錢,其熱度絕不亞于當前中國大地1/3領土所遭受的經日高溫。美國流行文化總是帶著橫掃一切的氣勢。
不過,美國產生了很多引領世界風潮的流行文化,而美國人民卻似乎一直跟歐洲的嚴肅藝術不怎么來電,最多會來點簡單的刺激和快感。上世紀20年代的某一天,巴黎盧浮宮,一位法國導游帶著四五十個美國男女來看《蒙娜麗莎》,美國人循例說了些“真美呀”“好有氣質哦”諸如此類不疼不癢的話。他們的喧嘩驚醒了正沉浸于蒙娜麗莎的微笑中的朱光潛先生,朱先生皺起了眉頭。他當時一定正在構思“給青年的第十一封信”——《談在盧佛爾宮所得的一個感想》(盧佛爾宮即盧浮宮)。
朱光潛是我國現代美學的泰斗和奠基者。自1925年開始出國游學,他先后游學于英國愛丁堡大學、倫敦大學及法國巴黎大學等。游學期間,他以書信形式在《一般》雜志上寫了12篇文章,與國內青年談人生、讀書、理想諸多問題,后來被集結成書,就是《給青年的十二封信》。當時,朱先生感喟,從中世紀到現世紀(主要指20世紀初),人類的文明已經不知進步了多少倍,工業化的生產和商業的驅動已經使文化和藝術的經典“進入尋常百姓家”,中世紀的人們要讀一本經典著作非常困難——包慎伯直到三四十歲才能借到《十三經注疏》一讀;近代的笛卡爾和培根甚至都沒有機會讀全亞里士多德的著作;更不用說《蒙娜麗莎》的真跡,當時的人們如果遠涉重洋能夠一睹真容,其姿態絕不亞于朝圣。
在朱光潛寫這12封信期間,中國的流行文化應該算是革命,革命代表了民眾尤其是年輕人對現代社會的探尋。當時,美國還沒有像如今這樣成為地球村的領頭羊,但這個年輕民族迅捷的發展速度以及其講究“效率”的工業文化已開始使它漸受矚目,中國的很多學者和革命家也都為這種“效率”著迷,朱光潛問道:“效率”之外究竟還有其他估定人生價值的標準么?
“效率”之外究竟還有其他估定人生價值的標準么?八十多年前,朱光潛先生這樣問。現代工業文明都基于理智將世界量化,所謂效率也是如此,但“效率”應該衡量具體,總不能作為做事的動因吧。《變形金剛》因為有機器人所以精彩,但當這續集只剩下一堆機器人的時候,照樣不受大家待見。君不見IMDB排名第一的影片《教父》,在學院派、大眾和商業上都最具認可度,當年科波拉創作的時候也傾盡了心血——在原著小說的每頁都貼上了標簽,標注了如何改編成劇本用鏡頭呈現,等等。先拋開流行與經典不談,能感動大家的東西的背后,就是朱光潛先生屢次提到的那一份“苦心與熱情”,苦心孤詣背后強烈的情懷與追求。這,就是朱光潛所謂的超“效率”標準,“最高的評估標準一定要著重人的成分,遇見一種工作不僅估量它的成功如何,還要問它是否由努力得來的,是否為高尚理想和偉大人格之表現”。
所謂高尚理想和偉大人格,與朱先生當時的語境有關,因為當時流行“革命”。如果具體到事業上面,我覺得更準確的詞是我們曾經用濫了的“目標”與“理想”,知道自己所做的是能夠投入一生的。時間的距離會讓我們產生對過往時代的懷念甚至向往,比如民初那個思想自由活躍的年代,那個在我們印象中人人都立志“敢叫日月換新天”的年代。在激進的時候,朱光潛提出他的超“效率”價值論,給躁動的青年潑一潑冷水,“因為我所知道的學生們、學者們和革命家們都太貪容易,太膚淺粗疏,太不能深入,太不能刻苦,太類似美國旅行家看《蒙娜麗莎》了”。我們與朱光潛批判的“太貪容易、太不能深入、太不能刻苦”又有何異?
“如果純任理智,則美術對于生活毫無意義,因為離開情感,音樂只是空氣的震動,圖畫只是涂著顏色的紙,文字只是串聯起來的字。如果純任理智,則宗教對于生活毫無意義,因為離開情感,自然就沒有神奇,而冥感靈通全是迷信。如果純任理智,則愛對于人生也無意義,因為離開情感,男女的結合只是為著生殖。”
這是朱光潛在另一封信中論述“情與理”的時候說的一段話,看似與本文無關,但結合朱光潛先生的人生哲學和治學態度,我深深佩服他人生態度之完美。我們都知道胡適先生有句話叫做“少談論些主義,多談些問題”,少談主義并不是沒有理想,而是要務實,而朱光潛在20世紀30年代就寫出自己的一個座右銘:“此身、此時、此地。”此身,是說凡此身應該做而且能夠做的事,決不推諉給別人;此時,是指凡此時應該做而且能夠做的事,決不推延到將來;此地,是說凡此地(地位、環境)應該做而且能夠做的事,決不等待想象中更好的境地。朱光潛說人生是要“先情后理”,“情”則知道一生追求與熱愛之所在,“理”則務實刻苦。熱愛并始終如一地投入,以“三此”為原則嚴于律己,這是接近完美的人生。
美國的游客不解《蒙娜麗莎》之經典,讓朱光潛感慨不已,這個現代社會的通病如今是有過之而無不及;但這些美國游客背后的美國文化也產生了自己的經典和流行,或許有些流行不能達到“崇高理想”之標準,但其背后刻苦認真的創作態度也值得欣賞,就像工業光魔制作變形金剛的過程。我們現在的企業文化中,把對公司和工作的忠誠、激情與投入作為至高無上的標準,這些觀念顯然西化而來,雖然舍本求末但卻實用,因為這種標準是要把每個人培養成公司的專有人才,它并不替你的人生理想著想,但在中國本土化的過程中又被中國人的“差不多”風格化解,或者用來裝點門面,就像很多暴發戶買一坨坨書籍堆起來裝文化人一樣,就像很多電影公司用虛假的票房數字自欺欺人一樣,這個時代的我們,頗有一點懸浮的感覺,上不著天,下不著地。這確實挺尷尬的。
在這個懸浮的時代讀讀朱光潛先生得書,有助于我們認真面對我們的人生。
(摩西,特約撰稿人,網絡編輯。)
鏈接:
朱光潛(1897~1986年),中國美學家、文藝理論家、教育家、翻譯家。安徽桐城人。1897年9月19日生。1924年,撰寫第一篇美學文章《無言之美》。又到上海與葉圣陶、胡愈之、夏衍、夏丏尊、豐子愷等成立立達學會,創辦立達學園,廣泛進行新型教育的改革試驗,倡導教育的自由獨立。
1925年出國留學,先后肄業于英國愛丁堡大學、倫敦大學,法國巴黎大學、斯塔斯堡大學,獲文學碩士、博士學位。朱光潛在20世紀30年代至40年代期間認為,在美感經驗中,心所以接物者只是直覺,物所以呈現于心者只是形象。因此美感的態度與科學的和實用的態度不同,它不涉及概念、實用等,只是聚精會神地對于一個孤立絕緣的意象的觀賞。
20世紀60年代,他強調馬克思主義的實踐觀點,把主觀視為實踐的主體“人”,認為客觀世界和主觀能動性統一于實踐。
朱光潛主要編著有《文藝心理學》、《悲劇心理學》、《談美》、《詩論》、《談文學》、《克羅齊哲學述評》、《西方美學史》、《美學批判論文集》、《談美書簡》、《美學拾穗集》等。
朱光潛熟練掌握英、法、德語,幾十年來,翻譯了300多萬字的作品。其中他對黑格爾110萬字的巨著《美學》的翻譯,為他贏得了歷史性的崇高聲譽。他出版的譯著還有愛克曼的《歌德談話錄》、萊辛的《拉奧孔》、克羅齊的《美學原理》、路易哈拉普的《藝術的社會根源》和《柏拉圖文藝對話集》等。此外,他通過系統認真的研究,對馬克思主義經典《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資本論》、《自然辯證法》的一些譯文提出了具有重大價值的修改意見。
朱光潛學貫中西,博古通今。他以自己深湛的研究溝通了西方美學和中國傳統美學,溝通了舊的唯心主義美學和馬克思主義美學,溝通了“五四”以來中國現代美學和當代美學。他是中國美學史上一座橫跨古今、溝通中外的“橋梁”,是我國現當代最負盛名并贏得崇高國際聲譽的美學大師。
“將地球一網打盡”,高調問世的IT業高速發展,于是就有人斷言:紙媒將面臨終結,雜志將進入死亡倒計時。
這種忽視需求無視彼此不可替代的淺浮之見,不但在理論上缺乏底氣,更為日見燦爛的優秀雜志的繁榮所證偽。
據不完全統計,在當今社會上發行的雜志有數千種,分屬十數大門類,其覆蓋范圍之廣,幾乎無所不包。時下,盡管諸多雜志步履維艱,前進中一搖三晃,但還有相當數量的雜志,在面對現實、面向未來的探索中不斷更新,不斷進步,依然過得有滋有味。甚而一些面世不久的新雜志,高端切入,大步行進,凸現草根生命形態:得一滴露珠就泛濫,有一線陽光就燦爛,彰顯了非同尋常的生命力。
雜志門類如此之多,興衰沉浮如此復雜,時政類、專業類、文化娛樂、體育競技各有特色,若問究竟喜歡什么樣的雜志?語境不同,得到的答案也不一樣。
當然,如果是從事某一專業類工作,為專業計,為事業計,為飯碗計,專業刊物自是必選的,原因沒有別的,而是為了獲取信息,取得知識,借鑒經驗,開闊視野,絕對是不可或缺的。
但就我個人而言,對于雜志,我的渴望、我的企盼、我的選擇是蕓蕓眾生共同需求的那一種,即直面靈魂、對著精神的東西,這是人類需求的共性。
我喜歡從宏觀層面來考慮一本理想化的雜志究竟具備怎樣的屬性。人類活在世界上,有兩大需求:一是物質,二是精神。前者比如吃飯,是為了活命,這是生存的基礎;后者則是思維、思想、道德等層面,這是人類之所以是高級動物而有別于其他動物的分界。飽肚腹快朵頤的物質食糧,潤大腦長精神出智慧的精神食糧,對人類來說缺一不可。供給人們精神食糧,手段很多,但雜志責無旁貸。
雜志不同于報紙,它的內容經過相當的提煉和制作;它也不同于通常的圖書,有相對快捷的靈敏性與時效性,既新穎新鮮,又相對穩定恒久。從古及今,雜志已成為大眾喜聞樂見的形式。正是以雜志為媒介,讀者從中獲益,起到了厚人倫、美教化、識美丑、辨善惡的社會功用,同時在閱讀中,開闊視野,啟迪思維,激發上進,怡悅性情,增加文化涵養。
對于我來說,理想化的雜志應首先提供豐富多彩健康有益的精神食糧。此外,這份雜志的讀者,不是“小眾”而應當是大眾。
有幸參與到一本雜志的制作出版中,它在某些方面正寄寓了我對雜志的理想化追求。這是一本正在河南迅速流行的雜志,名曰《時文博覽》。這本雜志目前由一群年輕人主導,內容風格接近我向往的目標:它內容健康,促人向上,不打官腔,不講廢話,陳言務去,視野超廣,雖然它并不見得已經“籠萬物于形內,挫萬物于筆端”了,但其大心胸、大眼光及其雄厚根基、選文之匠心,端的非同流俗了。
這樣一份雜志,我最愛它內容中流露的人性。何謂人性?其實一個“情”字:親情、友情、愛情、人情,拋開空洞說教十萬八千里,用娓娓動聽的故事,用動人心魄的細節,既歌頌美好,也鞭笞丑惡,既弘揚高尚,也暴露卑下。
這本雜志的推廣語中的一段話:眾生不論如何浮躁,人們終究向往寧靜;紅塵不論如何功利,人們還是敬畏崇高;世俗不論多么功利,人們還是選擇高尚。這其實也是我們對于一本完美雜志在內容、格調上的所有期待。
舉賢不避親,我所喜歡的雜志,就是這個模樣。
(畢殿嶺,前《鄭州晚報》總編輯。)
信守承諾——建業“琢玉行動計劃”成果接受社會盛大檢閱
6月12日上午11時,來自河南15個地級城市的建業全省業主代表及省內知名媒體的記者們陸續來到建業集團總部,共同參與建業“琢玉行動計劃”成果社會大檢閱活動。圖為社會檢閱團在桂園。
憧憬與計劃:下一個三年
2009年6月6日下午4:00,在集團上市一周年之際,“建業集團三年規劃動員大會”在集團多功能廳成功舉行。胡葆森董事長以“盯緊目標,苦干三年,強力攻堅”為主題發表重要講話,在總結上市一年來工作的同時描繪了三年之后集團的宏偉藍圖,提出了集團未來三年的工作著力點。胡葆森董事長特別強調:未來三年,建業的工作著力點應立足于四項工作,第一是琢玉行動的升級,第二是土地資源配置的科學化與合理化,第三是要穩定保持建業每年20%的復合增長率,第四是培育并不斷強化團隊的計劃意識、計劃能力和計劃實現能力。
研討:建筑中的國語
2009年6月12下午14:30分,“建筑中的國語”研討會在建業至尊紅酒會所召開。此次研討將為為鄭州、商丘、信陽等公司的新中式住宅項目開發奠定理論上的準備,持續推進集團產品系列化的戰略步伐。
老胡開講河南農業大學
6月16日晚,胡葆森董事長走進河南農業大學,受聘擔任該校特聘兼職教授,并舉行了大型報告會《人生戰略規劃與個人核心競爭力》,與1500余名學生共享自己人生和事業的悟道。在主持人介紹胡總的過程中,不斷引起學生的陣陣掌聲,老胡五次站起來向大學生致意。鮮花、偶像KT板、經久不息的掌聲、此起彼伏的發問、擁堵在走廊里專注聽講的學子——每次走進大學校園,胡葆森董事長總能得到最誠摯的禮遇。清晰的戰略眼光、知行合一的實踐及高度的責任感、誠懇的交流姿態,這一切都使他成為當之無愧的大學生創業導師、精神偶像,也從而被大學生譽為“本土青年第一人生偶像”。
學習方總好榜樣,建業人熱議《方風雷:為人處世之道》
77期《建業》出版后,“老友記”欄目《方風雷:為人處世之道》一文,在建業人中引起了關注,很多同事紛紛給編輯部發來感言。
信陽城市公司劉榮峰:靜靜地,用心去品味,距離我們那么遙遠但又如此近親的方總之為人處世之道。這篇文章所帶為我們的,是一種心靈的撞擊、生活的感悟,以及更多將作為未來個人處事做人的藍本、標桿!
總裁辦公室姚寧:關于《方風雷:為人處世之道》一文,觸動最深的是“融會貫通文史——對歷史的偏愛和以此衍生的徹悟,賦予了方風雷大歷史觀和歷史方法論”。
營銷服務管理中心曹寧凱:如同用最簡單的方程去解釋最復雜的經濟現象,人生就是一次統計學意義上的線性回歸。從復雜回歸到簡單,從表象回歸內涵。為人如是,處世如是,有大智慧的人亦如是。
職場小說帶給我們的只是生存的技術性手段,而創業小說則將和我們分享物競天擇的刺激和快感。《創始人》描繪企業家精神的重要性,也描摹了在中國創業的真實境遇,促使年輕人警醒進而受益。
去年年底,《中國企業家》做了一期有關俞敏洪新東方上市之后的封面故事。作為一個白手起家卻又希望能夠在資本市場上獲得助力的企業,新東方的上市并不令人感到驚奇。但問題是,資本的屬性決定了,它不可能只給你帶來好處而沒有弊端。有時候,這種弊端甚至會超越好處,直至吞沒企業自身。我相信,沒有高超的走鋼絲技藝,資本市場還是少碰為好。尤其是對于那些已經有所作為但卻依然并不成熟的創業型企業來說,搞不好,就不知道究竟是誰在玩弄誰了。
王強新作《創始人》的腰封上,印著一句頗為“狂妄”的宣傳用語:“當你創業成功,當你終成商界巨子,一定天涯海角找到王強,揪住他的衣領問他:‘我的命運怎么全在你的書里?’”這句話,似乎真的應該適用于并不萬事如意的俞敏洪。當然,我們對于具體的細節和形勢并不知曉得清晰無誤,所謂的適用,或許也只是一種牽強的聯系。之所以會如此,的確是因為,王強已經把創業故事的起因經過結局寫得清清楚楚,或許仍是管中窺豹,但于外行如我們,已經算是大有收獲。
比起厚厚的三卷《圈子圈套》,王強的這本書給讀者提供了更多的內容。而這種內容也的確是建立在一種轉型的基礎之上。“創業小說”,不知道之前有沒有人提過,沒有,那么它真稱得上是一本水準之上的開山之作。形勢正如潘石屹在推薦語中所言:“職場小說帶給我們的只是生存的技術性手段,而創業小說將和我們分享物競天擇的刺激和快感。”成災的職場小說,自有其存在的合理理由。但這也在另外的一個層面上昭示了職場中人浮躁的心態。他們的閱讀,起碼在一定程度上是建立在消化吸收的基礎之上,書里的人事格局斗爭,或許會成為他們今后的行事規則。正是在這樣的意義上來說,職場小說熱得有理,但卻并不令人感到尊敬。而作為創業小說,起碼可以對人有所啟迪,給人以一定程度的激情。
在今天的大環境之下,選擇不寄人籬下自己當老板的年輕人越來越多。我們不談那些一直認為世界就是自己舞臺、一出生就含著金勺子的創業者,他們身上是否真正還蘊含著創業的精神,我們不予置評,而將目光轉向那些父母抵押房子借遍親戚給孩子湊足“創業資金”的草根階層。這些另一種意義上的“啃老族”或許并不能夠成功,或許他們將一事無成。但是,正是這種危險性讓很多人望而卻步,那些真正敢讓父母把棺材板拿出來的年輕人,未必就一個個都是神經病偏執狂,他們的身上,未必不蘊含著硅谷起家時候的那種企業家精神——只是,在整個社會大的格局之下,中國的創業環境,代價要高昂得多。
書中男主角曹原身上所蘊含的,正是這樣一種“野性”:他不怕失敗。沒有給自己留出退路,只想堅持到底。絕不給別人打工——因為野豬一旦變成家豬,命運就再也不屬于自己了。和剛剛改革開放時期的那些“草莽英雄”一樣,他身上依然具備了可貴的開拓性精神。他不憚打破常規——用麻將牌進行人事管理,為什么不行呢?他鄙視所謂止損線的小心翼翼——為什么虧到第一百萬就一定要停止?那前一百萬怎么辦?虧一百萬零一千成不成?別人都不讓你死,自己把自己給殺了,這叫什么事兒?種種所謂成熟的市場經濟資本經濟的做法,在曹原看來,并不是什么必須完全遵守的“清規戒律”……所以,“真正的創業成功者,都肯定只是由理想主義者來完成的”。
這本書里面,詳細地介紹了多個創業者或許都會經歷的階段。這能夠作為一種參照——而王強似乎并沒有給出太多的價值判斷。對于讀者來說,似乎能夠分享的,也并不只是刺激和快感,而是一種創業智慧和啟迪。當然,讀了創業小說便去創業的,可能真是糊涂蛋。要知道,真正的創業精神絕不是一種人云亦云、一種一時的沖動。曹原的苦楚一點一滴,都得讓那些冒失的年輕人仔細掂量一下:這樣的辛勞是否能夠承擔。更重要的是,假如我成不了曹原,那種失敗該如何來承擔——這或許是我這種外行人的無端猜測了,創業者,或許真要不得這種半點的猶豫和不決。
《創始人》這本書的另外一個意義在于,它展現了這個國家的企業家精神在這個階段的新面貌,以及他們所生存的環境。二十年前的市場,也許會鉆空子的人就能夠成就一番事業。而今天,知識和技能,以及真正有價值的創業點子,才是基本的要求和必備的條件。今天的創業者環境,或許仍然遠遠及不上同期的美國,但對于他們的規范程度的要求——如何在成長期就獲得融資、如何與資本市場處理關系,這都是之前的中國所沒有的。而創業者究竟要如何處理這些問題,應該仔細地設問自己一下。有立場、有目標、有堅持之后的破釜沉舟,才是一種聰明的表現。
(焦建,《經濟觀察報》記者。)
中國GDP將在今年或明年超過日本
日本經濟產業省近期發布的年度報告指出,如果中國經濟增長超過預期、日本經濟繼續惡化,日本將結束世界經濟排名第二的位置,中國GDP將在今年或明年超過日本。
日本經濟產業省在報告中承認,這是日本第一次處于正被追趕和超越的位置,并呼吁重新思考日本在世界經濟中的作用并警惕不要陷于保護主義之中。
2008年,中國和日本GDP分別為4.4萬億美元和4.9萬億美元。即使按照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的預測,2009年中國GDP增速只有6.5%,中國的GDP總量將會達到4.68萬億美元,而日本2009年的GDP增速IMF預測可能是-6.2%,日本的GDP總量將為4.62萬億美元。略少于中國。
但是不少經濟學家認為,應冷靜看待這種所謂的“中國GDP總量趕超日本”的現象,中國GDP總量雖逼近日本,但日本人均GDP高出中國近13倍。攀比GDP總量沒有什么意義。
信息來源:美聯社
美國窮人是房市滑坡的最大受害者
《華盛頓觀察》刊出美國哈佛大學住房研究聯合中心(JCHS)最新發布的報告稱,在美國本輪房地產危機中,低收入階層和少數族裔家庭受到的影響最大。2007年次貸危機全面爆發期間,在房屋貸款面臨償付危機的家庭當中,低收入家庭占到四分之三。目前,51%的低收入租房者和43%的低收入房主每個月的住房開支超過收入的一半,比例大大超過其他收入階層。
由于住房開支負擔的增加,收入最低的四分之一美國家庭每月用于其他項目的平均開支僅為485美元(約合3298元人民幣)。雖然4月份美國全國平均失業率逼近10%,但同期黑人失業率已經高達15%,拉美裔失業率達到11.3%。相比之下,4月份白人失業率僅為8%。在2007年1月到2008年6月期間,低收入少數族裔社區的房屋失贖率中間值為8.4%,相比之下,低收入白人社區的這一比例為6.3%。
信息來源:《華盛頓觀察》
中國公司收購悍馬并非偶然
近期發生了讓人出乎意料的事情:剛剛宣布破產的美國通用公司決定將悍馬賣給中國四川騰中重工公司。這一切看上去也許很不可思議,公認的美國公路越野車王竟然被自行車王國中國收購。誰如果這么想,說明他不了解現代中國國情,新貴們在別墅里鋪設草坪,在倉儲式商店血拼,開著豪華轎車。中國似乎很有潛力培養出適合悍馬的消費觀念和寬闊大道。
這不僅是商業行為,象征著美國的掙扎和中國的崛起,這更是文化上的里程碑。中國收購悍馬并非偶然,近年來,中國廣泛接受美國的種種消費觀念和消費方式。2005年以來,中國汽車銷售量增長率從每年20%躍至30%。今年1月,中國汽車月銷售量首次超過美國。
悍馬油耗量驚人,不應該算交通工具,而是業余消遣。在美國,悍馬逐漸成為人們盡量回避的車型,不僅因為它象征著浪費,還因為高昂的油價讓美國人望而生畏。但是,中國有些人似乎反而寄希望于銷售這些笨重的家伙牟利。
信息來源:《紐約時報》
中國不會統治世界
馬丁·雅克關于中國崛起的著作長達550頁,該書推斷:到2050年,中國將成為世界最大經濟體,超過美國和那時的第三大經濟體印度。中國將借助GDP在政治和軍事上成為全球最強大國家。雅克預測說,如果說英國曾是海上霸主,美國是空中和經濟霸主,那么中國將成為文化霸主。
雅克預料中國與其鄰國會恢復往日的那種朝貢關系,只要鄰國在文化上臣服就會相安無事。中國視自身為不朽文明,這意味著它絕不會容忍那些對中國統一的威脅,特別是事關臺灣問題。鑒于中國強大的文化和歷史,中國不會屈從于西方標準。如果說必須屈從的話,那也是西方屈從中國標準。
今后,美國人可能會看更多的中國電影并學習漢語。同樣,中國將繼續向西方學習。就像歐美人可能會閱讀更多的孔夫子一樣,中國將更多地學習莎士比亞。世界更可能變得多極化,文化變得多元化,而不是以中國形象為基礎重新塑造。這正是全書的結論:中國不會統治世界。
信息來源:《金融時報》
氣候變化將成為21世紀人類健康的最大威脅
近期,英國著名醫學期刊和倫敦大學聯合報告稱,全球溫度越來越高,可能會在未來100年引起食物短缺、干旱、戰爭以及洪水災害等連鎖反應,使數十億人處在疾病和貧困中。氣候變化將是21世紀人類健康的最大威脅,忽視氣候變化的嚴重性應受到道德譴責。
這項報告號召醫生和健康專家更加嚴肅地看待氣候變化問題,因為氣候變化事關幾十億人的健康,而不僅僅是關于北極熊和森林砍伐的環境問題。
報告稱,在英國,氣候變化將帶來更多熱帶風暴,增加夏季老年人的死亡數。2003年橫掃歐洲的反常熱帶風暴導致了7萬人死亡。溫暖氣候還會增加由昆蟲和細菌引起的疾病的擴散,但世界最貧困地區受到的健康威脅最大。
干旱和洪水將使發展中國家的農業更加脆弱,導致糧食短缺、糧食價格飛漲、營養不良和疾病連鎖反應,大約會有十億人口因海平面的上升而遷徙。
信息來源:英國《衛報》
欲做精金美玉的人品,定從烈火中煅來。——《菜根譚》
思立掀天揭地的事功,須向薄冰上履過。——《菜根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