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IANYE MAGAZINE
春節前,我早早回家過年。一次吃飯的機會,聽家里父輩們說:我們村目前的灌渠竟然是“文化大革命”期間修起來的。此后的30年里,僅有簡單的修修補補。
——自稱“希望靠筆桿子吃飯的農民工”的辛海建,在題為《北方大旱——不能都怪老天爺》的博文中指出,改革開放30年來,有關方面忽略了農業灌溉系統的建設。老天不作美的同時,人為因素也是旱情惡化的重要原因。
我愛寶寶。
——當地時間2月2日訪英的中國總理溫家寶冒雪驅車趕赴劍橋大學,用詩一般的語言,發表一篇題為《用發展的眼光看中國》的演講,受到劍橋學子熱烈歡迎。有學生甚至打出“我愛寶寶”的中文標語。從“小平你好”到“我愛寶寶”,不同時代的黨和國家領導人用他們的行動和人格魅力贏得了人民的由衷愛戴。但遺憾的是,這種榜樣的力量好像并沒有傳遞到太多的基層官員的心中。
心急吃不了好豬肉。
——在得知網易“養豬”一事后,其CEO丁磊如此回應媒體的質疑。丁磊坦言,網易養豬不是為了再賺多少錢,而是希望帶動更多的人去關注民生,關注食品安全,幫助和帶動農民就業。希望這場“秀”能成為一顆火種,帶動更多人的思考和參與,一起來改進整個產業鏈,改善食品安全問題。
一個月放貸1.6萬億,太多了!
——日前,著名經濟學家、北京大學中國經濟研究中心教授周其仁表示我們需要謹慎地對待這次所謂大手筆拯救市場、保經濟的財政政策。過度寬松的政策眼下看起來好像會對經濟帶來高增長,但是也會帶來不良后果,貨幣發得多,貨幣紀律松弛,將來銀行的不良資產就有可能上升。救市政策使用不當可能會引發財政問題。同時,4萬億的投資如果監管不到位,恐怕會導致嚴重的公共資產的流失。
中國成為一個制造業大國的根本原因,是要解決就業問題,只有制造業才能更多地容納這么多人就業。
——重新出任聯想集團董事局主席的柳傳志,接受《中國新聞周刊》訪問時,評論中國制造業的前景。
我們的農民還沒有富裕起來,就已經為孩子的教育問題吐干凈了血,我們的中產階級還沒有誕生就已經被股份改造中的巨量“大小非”劫掠殆盡,如今我們到哪兒找內需?
——暨南大學管理學院副院長熊劍在博客中這樣寫道。他認為,中國之所以沒有強大的中產階級拉動內需,是因為在積累財富后沒有形成良好的財富再生體制,反而以瘋狂搜刮普通大眾并不多的社會財富繼續換取虛高的發展。
這是我自20世紀60年代參與F1以來的最大危機。
——由于揮霍無度,造成F1再無法支撐目前的比賽。當被問及比起70年代的石油危機,目前局勢如何時,國際汽車總會會長莫斯利如此回答。由于經常不善,日本汽車制造商本田已經退出F1,為數700人的車隊目前還在等待新買家的到來,而一些贊助商也已離開F1。世界一級方程式(F1)賽車正面臨40年來最大危機,必須立即采取行動,進一步削減開支。
功利社會有合理的一面,但是不是很美呢?在西方,古希臘和古拉丁在大學教育里的地位還是很高,我們現在對古漢語倒沒那么看重了。我覺得是我們的民族性格里,有一種急功近利的東西,叫“立竿見影”,學了就要用……可我們對文化經典不能用這個態度,要讓經典慢慢散發出來,這必然很慢。
——上海復旦大學歷史系教授錢文忠談及時下教育對傳統文化的態度,表示需要潛移默化、融入其中,才能使中國古代經典得以更好地傳承。
我自己追求一種叫做深秋的狀態,別人過夏天的時候,你不要追風,也不要趕熱潮,心態要保持冷靜。20℃對企業家來說是比較適合的溫度。
——作為全國人大代表的老胡在北京參加兩會期間,接受媒體采訪時,如此表述自己和企業“過冬”的心態。每天抱著憂患意識,對市場的憂患,對企業發展的憂患;保持冷靜的心態,冷靜的頭腦,對企業家來說是非常必須的。
(欄目主持——何佳穎)
建業上市之后,資本市場對建業提出新的評價指標——企業要擁有較高的人均利潤、人均銷售額、人均開發規模。面對市場動蕩,面對行業競爭,我們應該選擇什么樣的態度應對?哪里是我們行動的方向?
始終,建業致力于成為區域的領跑者。上市之后,建業希望通過不斷努力和進取,在香港聯交所上市的內地房地產企業俱樂部中逐步領先。
2009年2月28日,在建業中牟農莊,建業學堂第一期——新起點培訓班正式開學,董事長胡葆森蒞臨現場,和公司高層管理人員一同參加了開學典禮。接著,有著“建業首席培訓師”頭銜的老胡開講《企業戰略和個人競爭力》,對首期學員的殷切期望之意不言自明。
學習是提升競爭力的重要途徑
站在時代的高度。面對城市化浪潮和社會的變遷,建業給自身的定位,不僅是“專業化領袖型區域品牌開發商”,而且身負“讓河南人民都住上好房子”的理想與使命,改善中原人居水平,引領未來理想生活的潮流。時代賦予了企業更多的創造力,建業人絕不甘于平庸,身為時代的“建設者”,社會責任和時代的使命成為激發自身打造學習型組織的原始動力。
站在企業的角度。早在公司成立初期,老胡就提出要將建業辦成學習型組織的期望。只有將企業打造成為學習型企業,才能保證有源源不斷的創新能力,才能具備快速應變市場的能力,從而提升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實現企業長遠發展的目標。學習型組織當然離不開如何“學習”,這就需要企業一方面構建完善的培訓體系,另一方面還要建立各種制度來保障組織能夠持續學習。
隨后,建業始終在貫徹這一理念——不論是每年大量培訓費用的投入,還是相關制度的配合,建業一直在努力。
如今,擁有了自己的專用場館,企業大學“建業學堂”第一期——新起點培訓班正式開學,這不僅是企業培訓體系不斷完善的階段性成果展示,也是企業向學習型組織邁出的具有里程碑意義的一步。
建業學堂第一期——新起點培訓班開學恰逢集團組織結構從兩級管理架構調整為三級管理架構的當口,其對于企業的重要意義則更加明顯地凸現出來:
在新的管控模式和組織架構下,通過在學堂的系統培訓,將解決企業快速發展過程中面臨的人才培養、人才儲備、人才發展瓶頸問題,使員工具備更高的專業素養和職業精神,更適應調整后的管理模式,使企業得到高速、健康、持續的發展。
員工的輪崗培訓將使全體員工通過在學堂中的學習,盡快掌握各項專業技能,能夠更適應新的崗位需要。
特別需要說明的是,從2009年開始,培訓將成為員工晉升的必備條件之一。換句話而言,如果沒有經過學堂中系統的學習和培訓,晉升通道的大門就不會向其敞開。
建業學堂第一期——新起點培訓班開學,這種“內在財富”的“造血”行為,在一定意義上,提升了員工對于企業的忠誠度,成為企業文化的另一種補充和詮釋。如果企業只給員工一個使用知識的崗位,而不給其補充知識的機會,那么員工的忠誠度就會大大降低。為人才提供培訓受教育的機會已經成為企業留住人才的重要籌碼。
個人成長的機會
從2008年7月就開始籌備的建業學堂,傾注了公司的財力和公司管理層的心血。公司斥資500多萬元人民幣,分別投入到原建業足球學校校舍的修整、購買大型拓展培訓設備,甚至包括學員們的訓練服裝、學習用具。后續公司還將繼續投入費用聘請專業講師。首期學員脫產帶薪、食宿免費,進行為期四個月的學習。這一系列學習計劃和投入在國內并不多見。
通用電氣公司第八任CEO杰克·韋爾奇的管理思想為建業管理層所推崇并運用到實踐中。韋爾奇倡導員工之間、部門之間、地域之間進行廣泛的相互學習,汲取新思想,“你從越多的人中獲取智慧,那么你得到的智慧就越多,水準被提升得越高”,是他對無邊界學習行為的總結。在建業學堂,首批員工將在這里轉變自己的傳統思維,對“學習”行為重新體認和理解,進而實現個人的自我超越,終生獲益。
在課程安排上,第一期培訓強化企業文化的學習,使員工建立共同愿景與價值觀;普及職業化行為與技巧,提升員工的專業能力;對工作執行標準與技能進行系統學習,提升員工的高效執行力;掌握公司的業務制度與流程;培訓結束后,將實現員工專業知識升級,專業素養提升。
能夠使員工全心投入并有能力不斷學習的企業即學習型企業,才能夠在波譎云詭的市場變化中立于不敗之地。在這個企業中,唯有個人不斷提高,才能帶動團隊或組織的飛躍,最后實現預期的目標。
方法論,永遠比方法重要。
羅生偉/開封建業大宏公司營銷部
《向農民學生存的智慧》一文,經《建業》刊發,已在網上廣為流傳。當好多人都用一大堆專業的經濟學理論,去多角度地分析這場罕見的金融危機時,老胡卻以一句“農民卻不相信年年都會風調雨順”淡然處之,視角轉向了對深層次“規律”的再次關注。
“尊重規律、發現規律、利用規律、駕馭規律”,這是我讀這篇文章最大的感受,也是我讀老胡所有文章、聽他所有演講后的最大感受,還是對建業的發展歷程及文化體系最大的感受。這些也是我加盟建業近5年來的最大收獲。
方法論,永遠比方法重要。
正是基于對氣候及農作物特性規律的尊重,才有了“春播、秋種、夏收、冬藏”的真理。正是幾千年來恪守這一真理,農民的日子才過得平穩、殷實。
“腳踏實地、本分守己、忍讓示弱、勤儉致富”,這些美德,豈能只為農民所專美,而應是每個人都通曉的做人之道。“種瓜得瓜、種豆得豆”,以此為標準,由小至大逐一檢閱,每個人、每個企業的起伏,每個國家、每個民族的盛衰,概莫能外。
規律沒有層次之別,卻有類別之分。對不同領域規律駕馭能力越強,成就會越大。對農民來講,這可能會體現為致富的快慢。對企業來講,則會表現為盈利及增長速度的高低。
一方面,心態要復原,另一方面,標準卻要拔升。正走在新長征路上的建業人,面臨新的考驗。或許,這可能是我們的二次創業。
耕田者亦曉耕心
趙亞衛/漯河中心城市公司財務部
讀《向農民學生存的智慧》,細細品味老胡所總結的農民生存的智慧,不覺與大學畢業時恩師贈詞“耕心”暗合。這也許就是所謂的“耕道而得道,獵德而得德”的意境。當我們面對驟變的生存環境從而感到無所適從時,從農民耕作的生活中,總能汲取一些養分:靜吾心,耕心田,慕耕德,在瞬間的直觀感悟中獲得萬古長空般的永恒生存之道。
農民深信“種瓜得瓜、種豆得豆,天上不會掉餡餅,一分耕耘一分收獲”;農民深知“鋤好自家的一畝三分地,來年才能長出好莊稼”。于是在每個節氣時令,農民都積極地準備、應對。
農民堅持量入為出。“吃不窮,穿不窮,算計不到就受窮”。農民追求日子平穩、殷實。為著日后的生活,精打細算,細心打理著生活。無論來年年景如何,都能做到“手有余糧,心不慌”,泰然處之。
在方寸心田之間,我們思索著,耕作著,應該收獲什么呢?
思索如何將內心浮躁去除,回歸內心平靜的心態,沉靜思考;
思索如何將內心專注務實,把握核心競爭的命脈,精雕細琢;
思索如何將內心素養提升,秉承專業精神的傳統,修煉內功;
思索如何將內心勤勉保持,保持日日精進的常態,勤勉自持;
“左手坦誠做人,右手精心做事”,辭舊迎新之際,這句話是我對自己的期望。正所謂大道至簡。“耕心”的智慧,正是“含雄奇于淡遠之中”。對于我們所從事的這個行業,“耕心”需要我們將心態復歸平靜,需要我們像農民細心耕作一樣,像雕琢一塊玉石一樣,細心做好產品和服務;需要我們像農民始終如一守住自己的地一樣,一如既往守住自己的道;需要我們像農民追求平穩殷實生活一樣,遵循規律,穩健漸進。
農民的精神力量
楊銳/人力資源管理中心
農民這個詞在目前中國流行詞語體系中似乎是個非常消極的詞匯,通常以面朝黃土背朝天的卑微形象出現。但是,毋庸置疑,50年前中國幾乎所有的家庭都是農民或有農民家庭背景的工人、商人。
聽爺爺講,曾祖父在城里面的卷煙紙作坊賺的錢基本上都用來買地,家里至今還有一張1948年的地契,黃色的紙張到今天仍然保存完好。從傳統儒家的士、農、工、商的排位看來曾祖父的理想可能最終是成為地主、成為農民,讓他的子女也成為優秀的農民——一個不靠別人靠自己雙手生存的職業。
農民能在繁華中放棄浮躁,退盡外界的浮華清楚地認識自己,在心中及現實的土地上撒下希望的種子,以辛勤耕耘換取來年的豐收。正如老胡所講的農民無論年景如何都始終牢記著先人的遺訓——量入為出、腳踏實地、本分守己、鋤好自家的地。
經由一個契機,我發現自己體內還隱藏著農民的血液。這種血液里迸發出的激情讓我拋棄曾有的自棄與彷徨想法,認真分析自己工作、學習的得失,回首工作幾年來付出與收獲的歷程,用農民的思維和心態在冬天給自己制定來年秋收的目標,并讓自己向著這個目標去努力奮斗。
優秀就是“做的比說的好”
吳堃/鄭東新區公司聯盟新城銷售部
日益殘酷的市場競爭、越發理性的客戶、正日益被眾多同行所跟風模仿的商業模式,面臨種種情形,我們該如何應對?
大道至簡。
正如老胡筆下的農民一樣,生存的智慧用不著花哨的修飾,無論是風調雨順,還是暴風驟雨,低調做人、踏實做事才是硬道理。
不可忽視的是:市場高漲時期,盡管企業得到迅速發展,但產品和服務出現的疏忽也伴隨業務擴展而有所增加。
以我所從事的銷售工作為例,行業繁榮時期,銷售往往更多重視的是“速成式學習”和“一錘子買賣”,而忽略了對產品屬性一步一步循序漸進式的理解以及一點一滴維護客戶的耐心。隨著市場的變化,在愈加理性的客戶面前,過多的噱頭和空洞的承諾不僅對他們沒有任何吸引力,相反還極有可能“嚇跑”一批潛在客戶。我們發現,產品的品質和性價比如何,后續工作能否不打折扣,開發商是否具備為客戶提供個性化服務的持續創新能力,諸如此類因素,已經成為影響客戶心中價值天平的決定性砝碼。而這些,哪一樣都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速成的。
針對上述情況,我想我們必須做到精益求精。在容易犯錯的地方我們更細心,容易被模仿的地方我們的不可復制性更強。如此客戶才會潛移默化地接受:“在建業,做的永遠比說的好。”
智慧不能被粘貼復制,再聰明的腦子也需要手腳去提供素材。正如《德勝員工手冊》中所說的:“我實在沒有什么大本事,我只有認真做事的精神。”因此,漫漫冬日里,《向農民學生存的智慧》有一個重大啟發,那就是:與其大談滑雪的快捷,倒不如一步一個腳印地前進,方能走出一條通往春天的道路。
傳家寶
胡永攀/信陽城市公司營銷部
春節前一天回到老家,正好趕上我們村召開“年集①”,場面之宏大、商品之齊全讓見慣了家樂福、沃爾瑪的我也大吃一驚。從汽車站到我家不到900米的路程,公交車竟然走了36分鐘。那家伙,真是“鑼鼓喧天、鞭炮齊鳴、紅旗招展、人山人海”。
集會上,只見農民兄弟們提著大包小包來往穿梭忙碌不停,相互攀談滿面春風。我不由得想到,美國刮過來的金融風暴已經在中國的大中城市蔓延,我身邊的朋友大都開源節流,聚會時候也三句話內必談裁員和股票,一個個憂心忡忡,長吁短嘆;更有人開始頻繁投資彩票,幻想自己能夠在這場全球性危機中一夜暴富。
想到此前讀老胡的《向農民學生存的智慧》,我想,與眼前的農民相比,我們的生存信心和生存智慧是不是太單薄了?
回到家,跟父親聊起來這個話題,父親說:“農民能有什么信心?農民的日子今年也不好過,咱鄰居家在廣州打工的孩子,今年不都提前回來了嗎?工廠都倒閉了。”
我說:“但是今年集會上的人怎么還是這么多?”
父親說:“農民生來就是吃苦的,我活這么大歲數,有哪一年靠的是風調雨順不勞而獲啊?日子都是用雙手扒拉出來的。人要生存,都要有真本事,你可能沒注意,其實每一個農民家里都有傳家寶。”
我一下子瞪大了眼睛:“傳家寶?什么傳家寶?咱們家有嗎?”
父親笑了:“有啊,土地就是咱的頭號傳家寶。土地就是農民一家老小的生命線。人不能忘本,農民沒有土地,就像是房子沒有地基啊。”
我又問父親:“咱們家還有別的傳家寶嗎?能拿走的?比如說明清陶瓷啊,漢代玉鐲子啊什么的?”
父親愣了一下,輕輕敲了敲我的頭說:呵呵,沒有。傳家寶就是我剛才說的那些。這幾條你如果能拿走、能做到,就很不容易了。你能嗎?
我不好意思地點點頭,心里有點發虛,雖然在建業就已經接受了學農民生存智慧的熏陶,但我錢包里面那張信用卡卻還在透支呢。我決定了,過完年就把錢還上,把卡注銷。花明天的錢享今天的樂——這種生活還是不要為好。
① 此處所說的“集”就是指“集會”,通俗地說法就是廟會。“集”,其實是在物質匱乏、信息閉塞的條件下,農村自發形成的百貨市場,純民間活動,定時定點舉行。
我們究竟該向誰學習?
全忠/成全機構董事長
每到一年開始的時候,我們都習慣展望未來,總結過去。
民國政府時期,蔣公就有發布《新年文告》的習慣,其中最著名的當屬《一九四九年新年文告》。文尾引用的孫中山先生的那句“最后成功歸於最后努力者”的名言放在今天的形勢下也不過時。
在房地產界,萬通的馮侖先生每年元旦的宏文是值得期待的。2003年元旦馮侖發布的《學習萬科好榜樣》一文也曾傳誦于大江南北,對萬科的品牌提升功不可沒,對地產企業的成長方向猶如常青指路。
2009年元旦,胡葆森先生的《向農民學生存的智慧》再次引起了業界的關注。與馮侖亦莊亦諧的智者風范不同的是,老胡一直以厚重而樸實的長者形象示人。文如其人,老胡提出的向農民學習生存的智慧,的確為所有的地產企業提出了一個全新的視角。
2008年冰火兩重天的市場變化,讓習慣了高歌猛進的地產商們第一次感受到了面對市場和客戶的無力感。從哪里汲取力量和智慧,向誰去取經?
與在黃土地上生存了數千年的農民相比,任何一種職業和行業都是初生兒。盡管現代工業文明和信息社會文明的發展過程中,人類在短期內所創造和積累的知識比任何一個階段都要豐富和深刻,但知識和智慧相比,還有很大的區別。
做企業更是如此,放在一個更長的時間坐標系里看,常識和規律比創新和冒險更重要。常讀老胡一文,可去除貪婪之念,可平抑浮躁之氣。愿與業界同仁共勉之。
向老胡學生存的智慧
邊杰/《中國企業家》編輯部主任
所謂文如其人。多次見到老胡,從論壇、采訪到高爾夫球場,他看起來像一位憨厚的老大哥,質樸、穩重而謙和。這種氣質,從《向農民學生存的智慧》一文里可以讀出來,從建業度過這個經濟寒冬里的各種所為可以看出來。
正如建業上市之后,我的同事黃秋麗采訪時所描述的那樣:“‘胡葆森才是建業地產上市最大的賣點’;如果沒有他,在如此低迷的市況之下,建業地產恐怕很難成功上市。”大家知道,老胡看了20多年的《菜根譚》,他經常揣摩的那句話是,“我果為洪爐大冶,何患頑石鈍鐵之不可陶熔。我果為巨海長江,何患橫流污瀆之不能容納”。不張狂且包容,這讓老胡和他的建業積善德,得良緣,能聚集到各種有能力、個性各異的朋友和資源圈,因而可以從容面對各種險惡的局面。
“腳踏實地,是農民與生俱來的品質;本分守己,是農民安身立命的底氣;忍讓示弱,是農民得道多助的法寶;勤儉致富,是農民恒久持家的秘笈。”腳踏實地、本分守己、勤儉致富,這是老胡的生存智慧,也是建業的生存智慧。在紛繁復雜的世界里,回歸純真和質樸,回到原點,可能是一個人,一個企業,能夠戰勝各種不確定性的法寶。也唯有如此,才能不躁動,寵辱不驚,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更好地活下去。
知足方能安穩
王小明/《觀點地產》雜志編輯
在經歷了前所未有的寒冬之后,降價拋盤、賣地求生……不少房地產企業都在為了曾經的“年少輕狂”而付出沉重的代價,而在此時,老胡潛心向下,提出向中國的農民學習“生存的智慧”,于我心有戚戚焉。
作為中國社會階層中最為淳樸的一個群體,農民的智慧其實并不高深。他們承受的苦難太多,所以在苦難中磨礪出來的智慧也顯得尤為質樸和沉重。而最為簡單的一句,莫為“知足常樂”。
老胡說得好,農民從不會怨天尤人,農民也不會貪得無厭,他們相信只有付出才有回報,只有安分守己才能過得平穩而殷實。
然而,這似乎正是中國地產界所普遍缺失的一種精神。在對商業利益的追求中,中國地產界人往往容易犯下急功近利的毛病。不排除很多地產界人出身貧寒,曾經擁有過農民的樸素心態,但在中國地產界近幾年狂飆突進的大潮感染下,他們已有的一些寶貴精神似乎在慢慢流失。
而現在,正是反思與回歸的時候,在這樣一個冬季之后,地產界應該向中國的農民致敬:他們同樣在這個寒冬里經歷了雪災和地震,經歷了干旱和危機,但是,農民朋友們依舊堅守著他們與生俱來的最質樸的精神:知足。
曾經的輝煌業績,為中國的宅市場化提供了強大的動力,中國地產開放商們的歷史無疑是光榮的,因此我們有理由相信,在這種反思與回歸中,中國地產界依然會成為一個光榮的行業。
“將自己的心態打回躁動前的原型”,這不僅是渡過漫長冬天最好的良方,也是中國地產界完成自我救贖的捷徑。
即使沒有冬天,也要有“過冬”意識
高二坡/《東方今報》財經部記者
自亞洲金融危機之后,十年黃金時期造就了一批蓬勃的民營企業,雖然企業個體有異,但經營環境實屬“天時”。這些不足10歲的企業雖有拓展之力,面臨金融危機卻乏抗寒之能。于是,如何“過冬”成為企業界的普遍問題。
已經走過17個年頭的建業,向來被視作河南地產企業的風向標。老胡自去年底即開始公開表示,向農民學習生存智慧,“將自己的心態打回躁動前的原型,這也許是度過漫長冬天最好的良方”。
《向農民學生存的智慧》讀來有四點感喟:其一,學習的是生存智慧,而非發展智慧。懼者生存,老胡的妙論之一便是企業生存重于發展。當前經濟形勢下,銀行惜貸、市場遇冷,生存下來成為不少企業最大的愿景。學習生存智慧,解決最緊急的問題。
其二,學習農民的生活態度。農民面對困境的態度是“不相信年年都會風調雨順,旱、澇、蟲災同樣也是上天的賜予”。同時,順境時亦泰然處之,“堅信一分耕耘方能換來一分收獲”,“種瓜得瓜,種豆得豆”。這種生活態度于我們面臨的時艱,最為相宜。
其三,學習農民的生存手段,“腳踏實地”、“勤儉致富”。企業生存發展可貴的不是一日千里,而是日積跬步,以至千里,唯有腳踏實地,勤儉持家,方可致富通達。
其四,將農民這種生存智慧常規化、企業化。任正非將憂患意識植入華為,成就了華為的穩步發展。我們欣喜看到優秀的本地企業家也正在將過冬的生存智慧灌入企業文化中,即使沒有冬天,也持有過冬意識,像農民那樣,“春播、秋種、夏收、冬藏”,他們的日子也由此“過得平穩、殷實。”
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是中國社會政治變動最大、局勢最亂的時期,政商兩界人物,能夠歷劫不倒、全身而退的,而且還能保持聲譽的,大約屈指可數。其難度,超過了五代時長樂老馮道。
張謇張季子當然是其中一位。他出身狀元,是天下讀書人的偶像,當過翰林,當過商部頭等顧問官,入民國后,任過農工商總長,同時又成為“現代南通之父”——有傳聞說,眉山將改名東坡,江油將改名李白,聽上去都甚不靠譜,但如果把南通改名為“張謇市”,理由要充足得多。據地方史料記載,民國時南通人有一段時間打牌,“大王”不叫大王,直接叫“張謇”。
做學問 走仕途
當我們回頭看那些亂世幸運兒時,很難分清楚,他們的幸運,有多少成分來自先天稟賦、后天環境與個人努力,又有多少是盲打誤撞的時勢造英雄。
比如張謇小時候,讀書并不出色,喜歡逃學,被塾師罵成“一千個人,取九百九十九個,那個不取的就是你”!居然后來中了狀元,而后來中狀元,又是因為當初讀書讀不好——聽著亂是不?要不咋說是亂世人杰呢。
張謇不是書香門第出身,他父親種過田,當過小販,所以才有“冒籍案”,他家好比是革命年代的“黑五類”,子女不能被推薦上大學。張謇和他的父親張彭年,對于日后無法讀書做官,是有心理準備的。張謇兄弟幼時,家里有什么耕作、建筑,他們都得參與,這是中國“技不壓身”的傳統智慧。所以張謇如孔子自稱的那樣“多能鄙事”,這一點,在亂世,很重要。
張謇十五歲中秀才,二十一歲時,有賞識他的官員邀請他“作幕”。這又是一重要選擇,好比本科畢業,是先工作還是先考研。考慮到張家的家底,以及張謇并不特別出色的讀書成績,最好當然是兩條腿走路,讀個在職研究生。張謇的確是這樣做的,他游幕的頭兩年在江寧發審局,事務輕閑,同時就讀于鐘山書院。
又過了兩年,張謇在南京文化圈,漸漸有了些名聲,他收到了淮軍大將吳長慶的邀請。一方面,這對于一名二十三歲的秀才來說,堪稱殊榮,但另一方面,時局正亂,入幕軍中,肯定影響讀書。是繼續充電,還是先行就職?張謇很猶豫。吳長慶愛才,把他的薪水從每月十兩提高到二十兩,又答應在自己府第后筑茅廬五間,供張謇公余讀書。張謇這才答允下來,畢竟科舉是“一命二運三人情”的事,游幕的前程要實在得多,做得好,還能軍功保舉。
這一步,后來證明,也走對了。大家也許聽說過后來翁同龢、潘祖蔭瘋狂摸索張謇的卷子,先后四次誤選他人的故事,還有翁同龢不惜與殿試首席閱卷大臣張之萬翻臉,也要把張謇捧成狀元的豪舉。(不知道的人請去看拙著《野史記》)為什么這幫朝廷大佬那么看得起這個南通小販之子?一來他是吳長慶幕府中的紅人,提拔他可以聯絡吳長慶及其舊部,從而制約淮軍領袖李鴻章;二來,張謇到過朝鮮,對國際時勢、軍務民情,都有基于第一手資料的發言權。其時朝廷文武對峙,最受歡迎的當然就是既有文韜又懷武略的兩棲人才。吳長慶去世后,李鴻章與清流出身的張之洞,都想延攬張謇入幕,其聲望可想而知。
這時,張謇卻選擇了“南不拜張,北不投李”,回鄉讀書。他可能還是有一種讀書正途出身的情結,而且,政治局勢還不明朗,此時退步反而是向前,李、張幕府之門并不會因為他的拒絕而關閉,大可以學臥龍三顧,自高身價。即使入幕,以秀才身份,還是以進士身份,也大不相同。他在給朋友的信里說:“吾輩如處女,豈可不擇媒妁,草草字人?”不肯輕出的意思很明顯。
張謇回鄉第二年就考中了“南元”,這是張之洞的故徑,而且他的房師正是翁同龢。接下來的會試、殿試,順理成章就該連連高中,可是造化弄人,他考了十八年才考中舉人,以為否極泰來,一帆風順,不想又拖了九年,才考上第六十名“貢士”。
張謇四十二歲考上貢士,翁同龢拼了老命要為他爭個狀元,大概也是補償這個學生多年蹭蹬的意思。這個爭來的狀元太重要了,因為中國社會從來極端崇拜狀元。之前張謇只是個“人才”,有了“狀元”這個賣點,如虎添翼,終其一生,張謇都被叫做“張狀元”、“殿撰公”,無人不敬三分,賣字賣畫都有極大的品牌附加值。直到現在,我們說起此人,還稱為“狀元實業家”,只有他當得起這五個字,張之洞位極人臣,大興洋務,到底只是個探花,提都很少有人提。
點了翰林的張謇,不喜歡當京官。當京官的好處,是人脈廣泛,升轉較快,也不太忙,壞處則是上官太多,不得揚眉吐氣,而且,做不得什么實事。當然,戊戌之后,帝黨失勢,張謇在朝中沒了靠山,這京官就更沒甚滋味了。因此他自從1894年丁憂回鄉后,就一直請長假,不肯再回京當那個清貴無用的翰林院修撰。
自儒入商 興辦實業
張謇丁憂期間,張之洞奏派三位在籍文官于本鄉設立商務局,酌辦實業。三人中,陸潤庠與張謇都是狀元,一時間“狀元辦廠”哄傳天下。
如今看來,“狀元辦廠”真是個很好的噱頭,是經典的營銷案例。洋務派要向朝廷證明中國人自辦實業有望,找兩個狀元來辦廠是最佳方式,他們有人望,有官場關系,但又不具備“現管”的身份,便于騰挪斡旋,在“官”、“商”之間充當中介。即使辦廠失敗,狀元們從事的又不是本業,不至于存在太大的風險。
對于張謇本人而言,辦廠是條新路,又要從四民之首的“士”轉型為四民之末的“商”,猶豫在所難免。不過他對世道的認知很清楚,他在自訂年譜里說:書生總是被社會輕視,因為只會說空話,發脾氣,而且看不起社會上一般人。言下之意,狀元辦廠有為知識分子正名的功效。此外,知識分子主張的強國之途,首要是教育。但教育需要經費,這筆錢從政府那里、從商人那里,都是要不出來的。張謇說,只有自己參與商務,才能從中提留教育所需費用。他提出的口號是“父教育而母實業”,這樣,就為自己的自儒入商找到了終極目標。
辦廠果然大獲成功。南通的優勢,在于原料、人力、土地都比經濟中心地區便宜,而劣勢在于本地資本不足,無法規模化經營。張謇對家鄉的出產、規劃,都爛熟于心,一趟趟地跑南京(官)、上海(商),雖然也有過徘徊四馬路的路燈之下、上海灘賣字湊路費的困窘經歷,到底狀元的牌頭、人脈,終于讓南通的紗業雄起于東南。
終其一生,由清朝入民國,張謇當過的最大官職,不過是一年半的農工商總長,但他的身影似乎無所不在:東南互保,他是策劃者之一;立憲運動,他是東南地區的主謀;袁世凱出山,是他專門去洹上催請的;清帝退位,是他起草的詔書;民國幾屆內閣,都將實業最高位虛席以待……風云激蕩,亂哄哄你方唱罷我登場,張謇卻始終屹立不倒。
不妨與同時代人比較一下:同是狀元,清朝收梢,劉春霖便只能當個隱退的遺老,靠賣字打秋風為生,陸潤庠也辦過實業,到底抵不住官場誘惑,難乎為繼;同是“官商”,李鴻章冰山一倒,盛宣懷的個人事業也走到了盡頭;同是總長級的“策士”,內閣星散,章士釗、楊度也不免流落海上,在老頭子杜月笙門下討生活……說穿了,他們都沒有“根據地”,做的都是短線交易,張謇則不同,他守定了南通這個“模范縣”,從實業到建筑,從教育到市政,無一不是親自擘劃,長遠打算。用時行的話說,在那個變幻無定的時代,張謇算是找到了一片藍海。
張謇的啟發
故事就說到這里。到底如何度過危機時代?張謇的生平,給我們兩層啟發。
對個人的啟發是:為同時代諸人所不能為、不敢為,方能把握先機,同時,雞蛋要放在兩個以上的籃子里,以便規避風險。像狀元這個品牌,如何轉化為現實中的政治與商業資源,張謇作出了完美的示范。跨界并不可怕,關鍵是跨界能否起到整合資源的作用——用張謇的話說,就是“言商仍向儒”;而經營一個穩固的根據地,偶爾出露崢嶸,成固欣然(如東南互保),敗亦不傷根本(如出任農工商總長),才能給自己一個騰挪的空間。
對時代的啟發是:倫理的穩定比政治的穩定更重要。張謇能屹立不倒,因為他背后的南通一直在穩定地發展,南通為什么能在亂世穩定地發展?因為有張謇的面子做保護傘,政壇變更動蕩,不影響張謇的地位。但這種動蕩不能發展成動亂,張謇晚年,孫傳芳劫掠東南,南通局勢便已有所不穩,如果1928年(張謇已去世兩年)那樣的大革命襲來,南通也保不住一方“靜土”。張謇不是保皇黨,但是他反對推翻清朝;他不喜歡袁世凱,但他力挺袁世凱出來收拾辛亥殘局,一切都是著眼于穩定。顧炎武曾說興亡的亡,有“亡國”與“亡天下”之分,區別便在民眾心性是否淪喪,據此再來理解張謇說的“父教育而母實業”,自有別樣的滋味。
(楊早,文學博士,現任職于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
《經濟學人》雜志2009年第一期的重頭文章是論述今年的大局勢,認為2008年是“系統性風險年”(the year of systemic risk),2009年則是“特定風險年”(the year of specific risk)。這邊看到的最新數據也表明,目前的企業經營的確面臨著許多不確定的風險。且看全球金融海嘯的中心美國,雖然奧巴馬已經上任,但是這位改寫歷史紀錄的美國新CEO,推出的一系列政策也未見有特別成效,可謂都在預料之中,因此,在可見之未來,美國的復蘇仍然不能寄予太高期望。換言之,金融海嘯余波未了,造成的后患,很可能是過往十幾年成長起來的這一代企業經營者前所未見的。大膽預測,時下,內地企業家認知范圍內的應變策略,很可能完全無效。所以,先承認自己處于無知和無助的狀態,或許更有利于我們逆境求生。只要挨得過這個寒冬,則你的企業自然能夠變得更強健。
世界在滑向通縮。不僅能源、商品、農產品價格暴跌,需求下降也勢必帶來制造業、服務業價格的下降,產能過剩不可避免。從來沒有如此多的貨幣當局比賽著向零利率區間沖刺,場面堪稱悲壯。通縮的危害程度最終取決于工資和收入的收縮幅度。以多國政府、央行的反應速度和政治意愿,筆者傾向于認為,這是一個輕微和短暫的通縮,而不是1929年大蕭條的翻版。但是所謂死罪可免,活罪難饒。零利率和數量擴張帶來流動性的泛濫,也為全球新一輪資產泡沫埋下了隱患。不過各國政府病急只能下重藥,先維護住目前的局面穩定總是放在第一位的。同樣,企業要求生,就應該及時培養與時俱變的思維。
首先,要改變以往的狂飆突進思維,大風大浪之時要逞英雄。你我都知道,Google 是在網絡經濟泡沫爆破后才冒起的,蘋果公司也是在行業低谷之后才推出iPod 。在所有人最驚恐之時可能是最佳進攻時機,但不要忘記——一家Google 背后有一萬個失敗個案墊背。所以,你沒有足夠把握的時候,最好按捺住自己的賭性,不要太超前你所處的時代,策略轉向保守是適應實際的需要。
其次,要保存現金。越來越多的創投基金負責人寫信給所有基金投資的企業,勸告這些企業要盡一切能力保存現金:“你要把手上每一分一毫當做你最后籌集到的資金。”也有人說:“現金比起老母親更重要。”有過經濟周期起伏經驗的都會計算,假如生意繼續不景氣,手頭現金可支撐多久。在不景氣的年代,不妨重提一個最簡單的觀念:企業不是靠盈利生存而是靠可以運用的現金生存。很多時候,在現金都成問題的時候,別指望盈利太多。曾幾何時,企業持太多現金是管理層不夠進取的表現,不少對沖基金把這類企業視為狙擊目標。但是至少在2009年,你的公司現金多,一定沒有人抱怨,反而會引來無數艷羨目光!
其三,你一定要花最多的精力,專注供應鏈上每一環節。過去五年,企業快馬加鞭拓展業務,各部門積聚不少贅肉,這是瘦身減肥良機。以前環境好,所有預算都偏松動,一層一層制造出大量浪費。
第四點,即使要裁員,也要保持團隊完整性。事實上,以裁員去節流是太容易、太直接的反應,也是管理人員最沒有建設性的一招。金融海嘯引發的全球經濟寒冬,不是那么簡單的商學院案例,需要更多深度的應變,單一招裁員不僅膚淺,甚至可以說是不負責任。當然,如果公司冗員過多,必須采取果斷行動,但較重要思考是為何出現冗員,是否企業的定位出現根本性問題。當所有人付出百分之二百的力量,積聚起來沖去同一方向的力度可以很大,在如此嚴冬下求生,就是需要這種上下同心,共度時艱的理性的激情!
或者,我們可以看看麥當勞在中國,如何充分顯現自己的過冬智慧的。首先,他們自2月4日起在全國餐廳推出降價幅度達32.6%的優惠套餐。在經過了春節消費的“牛市”后,麥當勞并沒有因為某些數據而高估中國消費者的信心,倒是非常務實地選擇了降價作為自己的市場策略,有此舉動,還是相當高明的。這可是一個成熟的經過多次周期起伏的跨國公司應對復雜經濟形勢的關鍵之舉。分析比較,現在麥當勞的價格已經回到十年前了,這種降價的決心和自信,一般中國企業需要慢慢體會。其實,選擇這樣幅度降價的不僅僅只有麥當勞,肯德基和沃爾瑪都是積極的參與者。這些國際零售巨頭的出手,配合的正是各類大眾消費品的降價周期。
一方面減價,一方面低位出手,麥當勞計劃2009年在中國大陸增開175家新店,招聘超過1萬名員工。在 2月4日之前的短短兩個月中,麥當勞已新開餐廳53家,占全年計劃的30%。這個做法很有意思。一方面是降價來維持乃至擴大市場,另外一方面忠實地執行巴菲特老前輩的名言,“別人貪婪的時候我恐懼,別人恐懼的時候我貪婪”。對于今天的中國政府來說,沒有什么比看到一家外資企業在中國增加就業機會更加高興,這是一家外資企業在中國爭取官方奧援和民心的最好機會。每個蕭條年代,都會有一些消費品的巨頭誕生。可口可樂如此,麥當勞如此,現在輪到龐大的中國市場之中,中國人自己的公司在這方面應該能夠有所作為。哪一家能夠把握機會,能夠為中國公眾提供適合的服務、產品以及就業機會,它在未來就能有更好的回報。
我們可以看到,雖然外資企業在爭取優惠方面很有手段,但是畢竟他們不會完全依賴政策,更多是靠自己和靠市場。在消費市場前景難料的今天,政策到底能救哪家?能救多少?所以麥當勞們更傾向于“自救”。相比之下,再看看很多國內企業,總是喋喋不休地呼吁救市、寄望政策,而且有了一個還得等下一個。而有些對于產業振興計劃的過分關注,其實耽誤不少自己的事。是時候我們自己動手,給自己的2009年以及2010年一個清晰、理性和有彈性的規劃了!
(陸新之,著名財經作家,出版人。)
孔子:說話與“生存的智慧”
《鄉黨篇·第十》是《論語》中最生動的一個章節。
一個人如果日常起居、言談舉止、交朋結友、為人處世、穿著打扮、吃飯飲酒,都如奉大事,莊重瀟灑,了若指掌,深獲妙趣,暗含智慧,那天下還有什么他做不到的呢?他的思想和言論還有什么不能流傳千古的呢?
從這個意義上,孔子不僅非常入世,亦非常具有生存的智慧。關于如何說話、如何交流,孔子十分了得:
第一,處于不同的群體,如何去交流? “孔子于鄉黨,恂恂如也,似不能言者。其在宗廟朝廷,便便言,唯謹爾。” 孔子的角色感非常強烈,特別明白在不同場合要符合別人對自己的期待。他在故鄉顯得很溫和恭敬,像是不會說話的樣子。但他在宗廟里、朝廷上,卻很善于言辭,只是說得比較謹慎而已。
第二,面對不同的個體,是說還是不說?“可與言而不與之言,失人;不可與言而與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可以對這個人說的話卻不對他說,就會失掉朋友或者賢能的人;不可以對他說的話卻對他說了,就是說了不該說的話。聰明的人,既不失掉朋友或者賢能的人,也不說不該說的話。真誠的人未必洞悉事物的真相,難以兼顧二者的人,就很難說具有生存的智慧。
第三,面對我們敬重的、看重的人,怎樣交流并獲得認同?孔子洞悉其中的奧妙并說得非常直接而犀利:“言未及之而言,謂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謂之隱;未見顏色而言,謂之瞽。” 沒到說的時候就說,叫做急躁;到該說的時候不說,叫做隱瞞;不顧對方的表情就說,叫做睜眼瞎。老頭兒說到最后,幾乎要開罵了。本質上急功近利、欺上瞞下的人通過其言談舉止被洞悉,此為一種對人的判斷方法。但沒有以上居心的人因為不注意方法,就是沒有智慧的表現了。
曾國藩:人生智慧得來需要付諸努力
不論人們對曾國藩的評價是褒抑或是貶,說他是中國五千年人生智慧的集大成者,實不為過。
曾國藩的經歷告訴我們:只有不斷地付諸努力,以積累學識和智慧,才能對人生的各種變局了然于心,控制心態,能屈能伸,可方可圓,游刃有余,進退自如,笑談人生,最終或成事,或悠然生活。
多數人常因懶得用心去思慮未來、籌劃大事而不屑于此,寧愿以心地單純自居,最終容易一事無成。這種態度甚至變得理直氣壯。對此,評論家批評道:這是一種害人的偏見。如果懷揣著一廂情愿的想法,不考慮大局、環境和具體的人和事,是很危險的一種做法。因為,“人生之事,大謀大成,小謀小成,無謀不成”。
謀略建立在學識之上。史載,曾國藩學習孜孜不倦,苦讀日夜不息,尤其在京參加朝考進入庶常館學習后,“日以讀書為業”。勤于求教,不恥下問,博覽群書,才華橫溢,滿腹經綸。他還為自己編定了一個自修的課程:凡是讀書的心得、人情的歷練、自身的修養、詩文的創作,莫不分別記錄下來,并始終堅持。歷代高官中如此勤奮好學者實不多見。
由此可以想見,曾國藩的人生謀略,所憑借的是何等深厚的功底。
(文字執筆:宋曉鳴)
墨家:算賬的哲學
有別于儒家“正其誼不謀其利,明其道不謀其功”,“‘功’‘利’乃墨家哲學之根本意思(馮友蘭語)”。由是則尚儉節用,及兼愛非攻無非是墨學之“表”,財富和富庶則是墨家本意之“用”。我們必須能生活,方能有好的生活,墨家是諸子百家中少有的直面生存本身的實用派,重實際利益而輕繁文縟節,仿佛近于早期資本主義。
孔子乃無所為而為,墨子則有所為而為。早期墨家從組織架構和價值觀看最接近如今的企業組織。它有旗幟鮮明的主張和組織文化,并輔之以紀律嚴明的管理結構,但一以貫之的指導精神卻是精于厘清得失的會計準則。
人民大利乃墨家會計準則的出發點,從《節用上》可以看出,墨家認為,人民之富庶,即為國家百姓人民之大利。故凡對之無直接用處或對之有害者,皆當廢棄。這就是墨家尚儉節用的由來。而奢華文飾,固然傷害到了人民大利,但卻不是大害,最為“人民大利”增加額外成本的就是人民間的互相爭斗。墨子主張非攻,孟子亦云:“善戰者服上刑。”但墨子之非攻,因其非利 ;而孟子反對戰爭,則主要因為其不義。英國哲學家邊沁以為道德和法律的目的,就在于求“最大多數之最大幸福”,墨子亦然。
自功利主義出發,用最小代價排除一切多余成本而抵達富庶的彼岸,墨家的生存智慧和當世構建和諧社會、專注經濟發展的思路可謂同出一源。墨家勤苦節用的主張,也最適宜拿來逾越時艱,但又難免陷入莊子所說“以此教人,恐不愛人;以此自行,固不愛己”的尷尬。正如馮友蘭所評價:“此學說謂吾人應犧牲一切目前享受,以達將來甚遠之目的,則誠為過于算賬。”
老子:有力的“無為”
有關道家的智慧,漢代史學家司馬談曾做出如此評贊:“道家使人精神專一,動合無形,贍足萬物。其為術也,因陰陽之大順,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與時推移,應物變化。立俗施事,無所不宜。指約而易操,事少而功多。”這樣的評價,簡直就是一個極優秀的商業廣告文案。
道學源頭中,老學述應世之方法,莊學則超人事而上之,若以入世觀談論生存智慧,自然是老子提供的滋養更多。以“道可道,非常道”開篇的《道德經》容易使人產生老學玄虛的誤解,其實不然。
老子以為宇宙間事物之變化,于其中可發現通則,凡通則皆可謂之“常”,“不知常,妄作,兇”。認識規律,遵守規律,正是老子給出的最重要生存智慧。老子倡導“無為而治”不是冷眼旁觀毫不作為,而是說做事應當遵循自然客觀的規律,順勢而為,而無需用力過甚。
“我的良好精神狀態歸功于閱讀孔子,但主要是老子。”文豪托爾斯泰曾如是說。“福兮禍之所倚”,老子的哲學帶有了濃厚的辯證法意味,一事物若發達至于極點,則必變而成為自己的反面,這一點對心態的調整無疑大有裨益。不絕望式的悲觀,亦不狂歡式的喜悅,中國人那種特有的平和與達觀,似乎都能溯源至此。
依中國社會的特性,任何哲學都難免被最終拿來指導處世接物。同自己的哲學觀一脈相承,老子認為“知常曰明”之人,為人處世不能簡單粗暴,窮兇極惡地去追求自己的目標,如要使人如何,必先居于此如何之方面,也即“將欲弱之,必先強之;將欲廢之,必固興之”。如此看來,老子似乎有些陰謀家的味道,其實,這只是更彰顯了老子對人心世道的準確把握,他不過照實敘述自己的發現而已。
由是,雖老子主張拋棄心機和智巧,權謀家卻視他為宗師,兵家又奉為寶訓,皇帝更從中悟出治國安邦的方略。老子文化似乎是民族智慧中一個永不枯竭的井泉,滿載寶藏,放下汲桶,便有收獲。
胡雪巖:人情練達即財富
侯家駒先生論述中國經濟史,說與歐洲小國不同,中國因幅員遼闊、人口眾多,使得國家機器的政治勢力尤為強大,工商階層的力量難以與之抗衡,以致政治制度成為基礎構筑,經濟制度反而成為上層建筑。
從歷史記載來看,春秋、戰國及秦漢之際,即有陶朱公、子贛、白圭等富豪,絕大多數是靠鑄造冶鐵業、物流業、畜牧業等發家。不過,因漢武帝之后實行“鹽鐵專賣”,這些富豪經營路徑基本消亡。此后一千多年,鮮見大商人,唯胡雪巖在商界、官場左右逢源,依靠王有齡、左宗棠,成了二品紅頂戴商人,千古商人第一。
在中國政治—經濟體制下,胡雪巖的發跡使得官商模式成為后世艷羨的經營韜略。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胡雪巖的人情文章做得是無人能敵。依據現代觀點,他的情商極高,以己推人,對別人的欲望及心理變化有著精到的把握,這使他的公關無往而不利。在處理政商關系時,他也極端注重親疏的分寸,遠近的節奏,依靠人情之便的同時,也不忘察悟、體行商業規律。胡雪巖人生智慧已幾近成為中國商界的常識——他是中國兩千年商人的集大成者。
從中國的傳統商業氛圍來看,胡雪巖的路線是最具操作性、最具可復制性的一條道路。
然而,每一位先哲都須在辯證的兩分法中升華,看待胡雪巖的智慧和成就必須加上歷史背景的框架:官商型的企業終究是威權政治下的產物,隨著市場經濟以及民主政治的發展,官商模式淡出是歷史必然。
(文字執筆:白許晨)
《中國人的智慧》 :恪守天地之道
在林語堂的這本書中,他幽默而又不失真地用幾個形容詞描述出了中國人的性格形象 :圓熟、忍耐、含蓄、和平、知足、幽默、保守……生活在亂世之中的中國人總能用自己特有的處世之道繼續生活。
在和平的歲月里,多數中國人用一種單純而明顯的態度決定了自己人生的真正目的。正如一首小詩中所描述的那樣:“云淡風輕近午天,傍花隨柳過前川。時人不識余心樂,將謂偷閑學少年。”它表現著人生“至善至德”的概念,既不是胸懷野心,也不是拋開一切,而是善于享受少兒有限的物質,并從中感受樸素的理想。
不可否認的是,先秦的百家爭鳴給后世創造了浩渺的文化,而這些哲人的思想也無時無刻不在影響著現今的國人。林語堂似乎更多地站在道家的角度來認識大千世界,他認為出世與灑脫更接近中國人的內心特質。在這些思想的雜糅相容,共同磨礪下,造就了中國人的中庸之道,也造就了中國人性格的復雜。他倡導的就是在不違背天地之道的情況下,成為一個自由而快樂的人。
法家:權力所有者的生存智慧
春秋戰國時期,伴隨著生產關系的巨大變革和封建地主階級登上政治舞臺,在思想學術界,一個與傳統“禮治”相對立的新思潮,應運而生,迅速成長、壯大,這就是法家與法治理論。秦統一中國,風云變幻的政治舞臺把法家理論推上了輝煌的頂峰,法家在四大顯學 (儒、道、墨、法)中一枝獨秀,傲視天下,取得獨尊地位。法家的法治理論被秦始皇奉為圭臬,一躍而成為秦王朝的正統思想。
法家對中國歷史的影響主要在于“外儒內法”的統治哲學,不寄希望于通過教育將大眾改造成新人,而是從實際出發,制定法律,配以君王的權術與威勢,統治臣民。縱觀中國歷史,生活在權力頂峰的封建帝王為鞏固自己的統治地位,幾乎無一例外地宣揚儒教,而擅用法治。對待政治敵人以“術”謀之;對待臣民以“勢”懾之,以達其御臣、牧民之目的。
古代中國人普遍不信任法律、律師和高度機械化的社會,因為他們的理想社會是: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
在浩瀚的歷史長河中,法家是屬于權力所有者的生存智慧。它明確贊同“法治”而反對“人治”。法家相信,如果堅守法制,哪怕是平庸普通的人也能成功地進行管理;但若拋開法制,才能超卓的人也必然會面臨失敗。法家通常較少理會人的道德修養和社會倫理準則,往往有“為達目的不擇手段”之嫌,但其管理技巧卻比其他各家都要豐富。
讓我們將目光投向現代。在日常的工作中,法家思想也是無處不在。規章、制度、條例為“法”;方法謀略、技術技巧為“術”;大局態勢、領導威望、團隊氛圍為“勢”,它所追求目的是最大限度地發揮團隊作用,實現組織目標。在組織機構的建立、職位的設置、人員的選拔、授權、監督、考查等方面,法家提供了中國古代管理從理論走向實踐的極佳范例。歷史上,法家代表人物大多有豐富的執政和管理經驗。雖然這些人物所獲毀譽各異,但法家理論卻從未被遺忘過。即便在今天,我們也仍能從中不斷尋求啟示。
《菜根譚》:仁者的大智慧
2007年,我接到胡葆森董事長的一個任務,把他的放在中國企業家俱樂部一位負責人那兒的《菜根譚》取回。第二天拿到那本《菜根譚》時,我暗暗吃驚——這是一本出版于20世紀80年代的書,紙頁都泛了黃,很脆,可以感覺到時間在它身上留下的印跡,大小尺寸類似月刊從2005年開始做的號外《在路上》,薄薄的一小冊,但是幾乎每頁都可以看到用鋼筆畫出的句子和旁邊寫下的短小精辟的讀書筆記,經歷了二十余載卻依然整潔、沒有殘頁、沒有破損。主人的細心和愛惜不言而喻。
這些蘊含在短小句子中的大智慧既引用案例投射出人生的禪機,也映射著現代企業管理的思想。
“老來疾病,都是壯時招的 ;衰時罪孽,都是盛時造的”,企業在興盛期應該有的憂患意識。
“德者才之主,才者德之奴”,企業家用人的訣竅就是德,賢者在位,能者在職。
“居盈滿者,如水之將溢未溢,切忌再加一滴;處危急者,如木之將折未折,切忌再加一搦”,是處頂峰和危機時的指南。
“我果為洪爐大冶,何患頑石鈍鐵之不可陶熔。我果為巨海長江,何患橫流污瀆之不能容納”,是在管理中以德服人。
而在“衰颯的景象,就在盛滿中;發生的機緘,即在零落內。故君子居安宜操一心以慮患,處變當堅百忍以圖成”這段警句中,則可以看到建業 “追求卓越 堅忍圖成”的企業精神的本源和出處。
這本明代洪應明所著的書,被后人翻印過無數次。“風恬浪靜中,見人生之真諦;味淡聲希處,識心體之本然。”一個被歷史忘記的普通人,用他平淡的人生去感悟生活真諦,成就了這部為歷史所不能忘卻的奇書。《菜根譚》中充滿了思辨,充滿了經邦治國的謀略,充滿了富于通變的處世哲學,充滿了以仁取勝的大智慧。
(文字執筆:何佳穎)
“這一天值得在座的所有人牢記。”
本次組織架構調整的意義,主要有以下幾點:
第一,鞏固了建業的經營成果。過去17年,在全體員工的努力下,建業取得了一系列社會認可的業績。本次調整鞏固了我們過去17年的經營成果。第二,為建業未來的發展做好了準備。本次調整完成后,新的管控模式和人員配備將在很長一段時間內保持穩定。將來,隨著業務規模的擴大也許會增設新的中心城市公司,但集團總部與中心城市公司之間、中心城市公司與城市(項目)公司之間的管控方式,都將以此次調整為基礎并不斷優化。新組建的經營管理團隊體現了老、中、青三個年齡段相結合的態勢,所以,無論是管控模式的選擇,還是團隊人員的配備,此次調整都從各個方面為建業未來的發展做好了鋪墊。第三,為管理團隊的成長和交替做好準備。2012年建業成立20周年的時候,一批70后的管理者將會承擔更大的責任,從這個意義上來講,這次調整在建業發展史上有非常重要的意義。我特別希望在這次調整中走上管理崗位的員工,能夠珍視這次機會,未來的三四年是一個非常關鍵的時期。
另外,從企業角度看,在香港上市的內地房地產企業大約有三十家,按市值計,建業排在約第二十位。我們在這個俱樂部里面還是一個初來者。我們今后幾年一個非常重要的任務,就是用三四年的時間,給資本市場交上一份比較滿意的答卷。
所以,這一天值得在座的全體人銘記。
“治大國如烹小鮮。公司越大進行調整時就越要慎重。”
本次調整的想法始于2008年9月,用4個多月進行籌備。老子說過:治大國如烹小鮮,意思就是說治理大國如同在煎小魚,翻得猛了魚就會爛,翻得勤了魚就會散。同樣適用于企業,老子的話告訴我們,公司越大調整就越要慎重。2008年9月提出調整的設想后,董事會非常重視并為本次調整制定了幾個原則:第一,調整要有利于集團戰略的持續推進。此次調整是否成功,關鍵看新的調整方案、管控模式是不是有利于戰略的持續推進。第二,調整要有利于企業運營效率的提高。過去兩年中,舊有的管控模式為保證每個項目的均好性發揮了突出作用,保證了集團順利上市。但上市之后,資本市場為我們提出了新的評價指標,如人均銷售額、人均利潤、人均開發規模,等等。當用這些指標來衡量我們的經營業績時,我們發現自己的效率相對較低。資本市場提出的新標準是本次變革的重要背景。第三,調整要有利于集團整體盈利能力的提高。在新的管控模式下,8個中心城市公司相當于8個利潤中心,這樣的模式有利于集團整體盈利能力的提高。
“我們用哪一種途徑來實現我們的目標呢?就是我們目前正在做的兩件事——產品和服務的提升。”
本次調整后,我又和大家一起并肩戰斗在第一線。未來幾年的目標是圍繞戰略目標的要求,保持一定的規模(每年100萬~200萬平方米的新增開發量)。在這個過程中要保持一定水平的盈利能力和團隊的成長。
要實現上述經營目標,從集團戰略價值的三個支撐點上來講,首先是品牌美譽度要達到一個新的高度,使更多的客戶忠誠于我們的品牌。
其次是規模,目前建業的規模(開工量、竣工量、銷售量)在全國同行業企業內排在前十位,三年后要使年平均竣工規模在200萬平方米左右。
三是市場占有率,2007年我們在全省商品房市場占有率為4%,2008年提升到5%,未來三到四年要達到10%。
我們用哪一種途徑來實現我們的目標呢?就是我們目前正在做的兩件事——產品和服務的提升。產品方面,我們要進一步強化、推進產品的系列化與標準化;服務方面,網絡化社區服務體系的藍圖已經規劃出來,今后幾年,我們要努力搭建、完善、固化、提升這種無盲點服務的網絡體系,取得實質性的工作成果。
“塑造一支本土超一流水平的團隊。”
三四年后,本次上任的管理團隊能否交上一份令人滿意的答卷?除了完成每年的經營任務外,我想還有這樣幾個很重要的事情要做:
第一,堅定自己的核心價值取向。不要輕易背離自己的核心價值觀,要秉承企業的核心價值觀,并實實在在地落實到行動中,這是決定你事業大小的關鍵。
第二,要堅定個人戰略與企業戰略的統一性。真正的好企業一定會使企業利益與員工個人利益相統一,但是,保持個人戰略與企業戰略的統一性也是對團隊的基本要求。
第三,堅持企業文化的先進性與戰斗力。17年的積淀中,建業形成了自己的企業文化特征——守信用、負責任、走正道、務正業。建業企業文化的優秀成分集中體現在這十二個字中。我們敢于承認企業文化中還存在一些不健康的成分,比如企業過于依賴我,但企業的主流是能夠體現這十二個字的。建業人必須對所有與我們有關的人——家人、客戶、政府等守信用、負責任。所以,每個團隊都要體現出建業的健康文化、主流文化。
第四,堅持個人全面發展與專業發展相結合的原則。不是所有的員工都要走管理路線,也可以走專業路線,在自己的專業領域探索、積累。集團也為員工設計了從中級到高級再到資深、首席的專業晉升通道。
最后,要重視團隊核心競爭力的提升。一個團隊能不能表現出非凡的戰斗力,即核心競爭力,關鍵看它在運營、成本控制、營銷等方面技能與其他團隊相比具備哪些獨特的優勢。今后三四年,每個團隊的帶頭人都應當特別注重培養自己團隊的核心競爭能力,塑造一支本土超一流水平的團隊。
(本文依據胡葆森董事長在建業集團組織架構調整動員大會上的發言整理而成,為體現現場感,文章保持了口語化風格。)
2006年5月29日,建設部、國家發改委、監察部、財政部、國土資源部、中國人民銀行、稅務總局、統計局、銀監會聯合發布《關于調整住房供應結構穩定住房價格的意見》,簡稱“國十五條”,首次提出要控制新建住房結構比例。“國十五條”規定自2006年6月1日起,凡新審批、新開工的商品住房建設,套型建筑面積90平方米以下住房(含經濟適用住房)面積所占比重,必須達到開發建設總面積的70%以上。這就是90/70政策的執行起點。
此后,建設部又于2006年7月13日正式公布了《關于落實新建住房結構比例要求的若干意見》,對此前市場普遍存疑的“90平方米”和“70%”兩個概念給出了明確界定:第一,90平方米套型建筑面積指“單套住房的建筑面積”;第二,套型建筑面積90平方米以下住房(含經濟適用住房)面積所占比重必須達到開發總面積的70%以上,該要求適用于“各城市年度新審批、新開工的商品住房總面積”。
兩年多時間如白駒過隙,金融危機強烈改變了中國的宏觀經濟環境,而中國房地產市場也與當時不可同日而語。姑且不論90/70的適用性,市場現狀也已證明了這條規定不僅與它本意有南轅北轍之處,更對房地產業的健康成長造成了傷害。
一、較低的住宅規劃設計水平無法支持90/70
坦白講,我國住宅的規劃設計水平落后發達國家有幾十年之多。在住宅商品化的初期,由于消費者自住的剛性需求太過強烈,以至于對規劃設計基本沒有太多苛求——這也決定了我國住宅的規劃設計在差異化和理念創新方面乏善可陳。
90/70政策出臺之時,房地產市場正一片大好,所以,少有開發商針對政策做專門的規劃設計研究,當然,政府更無暇顧及這種細節。事后看來,倉促上馬的政策導致了大量垃圾產品的產生——戶型不合理導致的空間浪費,定位不準確導致的產品大量雷同等都浪費了寶貴的土地資源。
二、“去市場化”的危害
采用市場法則評估地價,采用符合市場法則的制式合同交易宗地——當你依據市場法則拿了地,并按照相關政策建造了大量戶型單調的房屋后,卻沮喪地發現按照市場法則推出的營銷方案完全失效。一旦你的項目旁多出了宗地無須通過“招拍掛”出讓且戶型非常豐富的項目,一旦你的項目旁多出了眾多的小產權房、集資房、公務員小區,你就知道,你的項目注定了冷落的結局。
集資房、公務員小區,大多以不可思議的低價摘取土地,實際上剝奪了商品房開發商參與市場競爭的起點公平。據悉,長沙“地王”退地的一個重要因素就是宗地旁邊存在眾多的非商品性住宅。
三、90/70的“去營銷化”效應
90/70還沉重打擊了房地產營銷工作。記得以前提及房地產全程營銷的時候,其中一個非常重要的環節就是產品規劃。建立在個性化需求之上的產品規劃,靈活、體貼,并能最大化利用樓盤的空間資源。90/70管制實際上省略了最重要的營銷環節,轉而使開發商將營銷的重心放在建筑外立面的風格、價位、內部裝飾等方面,無意中迎合了一種毛糙的審美,一種純粹的價格競爭,一種“燒錢”式的裝飾哲學。
房地產營銷從早期的“點子”時代發展至今,進入了實效營銷階段,在這個階段,產品體驗加品質推薦是工作重心。作為一名地產營銷從業者,我無法想象在一個戶型雷同、同質化泛濫的項目上,營銷的作為能有多大?
四、90/70促使了地價泡沫的平均化
前些年,“地王”一詞成為房地產市場上行階段的標志性詞匯之一。“地王”的涌現,昭示了行業的熱度,但同時也說明經過住宅商品化十幾年的摸爬滾打,的確存在一批優秀的開發商,能用獨特的商業模式和產品定位,通過精耕細作消化掉較高的地價。一旦政策限制了產品結構,無形中就消減了開發商后期努力的功效,90/70無疑是對這些開發商高超開發水準的一種否定。
我們知道,對于一塊宗地而言,政府的定價參照了地塊在目前市場中的現值,還包含了預期的部分利潤。對于“地王”來說,實則地價還包含了開發商本身的品牌溢價、高端開發能力的溢價,等等。當90/70發揮作用,開發商本身的品牌價值、高端開發能力被否定的時候,這種預期利潤及各種溢價悉數轉化為泡沫。
地產界人士都知道,高端樓盤的出現會拉升同一區域內的平均房價。以“地王”所在區域為例,我們看到,不同價格拿地卻產生了大致相同的規劃結果,成本高低在產品類同的前提下幾乎無法體現,“地王”產品面臨惡意的價格競爭。此外,在房價拉升效應作用下,實際上泡沫被平均到了所有同質產品身上。
五、推高房價
從統計數據看,事實上90/70政策出臺一年內房價不但沒有下跌反而有了較大的漲幅。這一點證明了市場對于改善型住房的較大需求。那些在90/70政策出臺前通過審批的樓盤在政策實施后自動升級為高檔樓盤,變為稀缺資源,從而受到了消費者和炒房客的熱捧。
以筆者所在的武漢為例,情形最為明顯,南湖新城、金地大華都是進入較早的大型開發商所開發的項目,他們的土地規劃在90/70政策之前通過審批,結構比例管制以后這兩個樓盤的戶型成為萬綠叢中一點紅,房價迅速突破萬元。兩個樓盤周邊土地全部按90/70政策進行規劃,按部就班開發,目前陷入嚴重滯銷。
(陳燕軍,著名房地產評論人士。)
“新土改”能刺激內需?
今年“兩會”,可以想象,“三農”以及此前三中全會所熱議的農村土地經營權流轉改革必將再次被輿論關注。對此,筆者頗感歡欣,因為這是我一直主張的改革方向——要從殘缺的土地產權逐漸轉向建立現代土地產權制度。而流轉權改革算是一個過渡,其方向是好的。
但有人希望借此項改革來刺激內需,則多少有點遠水不解近渴之感。
收入分配不均衡是中國經濟內需不足的重要原因。富足人群且不說消費傾向,就其金錢流向:除了滿足日常需求,富余部分則大多投資于金融領域進行投機活動。而貧困人口手中資金有限,儲蓄傾向較高,消費能力低下。所以,以促進農村經濟發展,提高農民消費能力來擴大內需是一種治本的方法。而政府對土地經營權流轉的默認,對于農業發展以及國民經濟日后的增長具有重要意義。正印證了這句話:給予民權,要比補助民生強得多。
但眼下通過土地經營權流轉來迅速拉動內需,還一時不能成為現實,中間還有很多問題。
誰在扯“新土改”后腿?
就“新土改”致力的方向而言,至少有如下方面因素阻礙著它的推行和成效:
農民自有資本不足。土地經營權流轉能使耕地形成規模,利于發展機械化農業,增加產量。但靠農民自有資產來發展農業機械化,肯定是不現實的;而目前要資本自動流入農業部門似乎也不太現實。所以一些引導性政策必不可少。
農民傳統土地觀念比較落后。在不少地方,土地還是農民的生命線。農民把土地轉移出去后怎樣維持生計,還是個問題。這也是許多人反對土地流轉的顧慮所在。但是,農村土地的流轉是一個方向,因此土地產權改革是不可改變的。而要想改變農民耕地自足的生存觀念,必須做到兩點:
1.要讓他們看到土地作為資本能帶來的收益程度。這一點無需勞政府和專家擔心,農民自己會發現土地的機會。
2.要積極發展社會保障(尤其是農村醫療保險,最低生活保障金),使他們覺得生活沒有那么大憂患。這一點需要政府的介入,使之與新土地改革形成配套。無論如何,不去努力構建國家社會保障體系,而將農民土地鎖閉的做法是極不正常、極不經濟的。
大量失地農民的城市化壓力。有很多人展望農業前景、討論中國農業推進機械化生產的趨向。我們知道,美國大范圍機械化農業生產被視為資本密集型產業。如果我國農業開始這種由勞動密集型向資本密集型的轉化,其過程中必然會出現大量閑置勞動力。這些勞動力要向城鎮轉移時,怎么保證這些勞動力被城鎮吸收?是個很值得關注的問題。單純從理論上構想的“農業發展——農村消費增長——拉動內需——經濟發展——提供更多就業機會”這一流程,似乎很難滿足中國的實際情況。
農村教育事業滯后。正如上面分析的,農民將土地經營權賣出后,要進城務工,自身所受教育決定了其勞動力價值的大小。讓現在失業的建筑民工去從事簡單的服務業都是不可能的事情,更不用說日后大量閑置勞動力能否和經濟發展提供的就業崗位相對口。所以加強國民教育,對于日后城鎮化勞動力轉移的順利進行有重要意義。也就是說,農村土地的改革不僅要與國家在醫療、養老等一般社會保障方面的改革相配套,還要與國家的教育保障相結合。前者解決生存保障問題,后者解決發展保障問題。
(趙曉,經濟學博士,北京科技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海角七號》是個歌謠一樣的故事,一個講述小人物的故事。每個人心里都有一個小小的秘密,都有一個莊嚴的夢想,都有一個哀婉的故事。
小城故事多
《海角七號》開場似乎有點亂,頭緒很多,同時有兩個游子還鄉:一個是戰敗國日本被遣返的青年男教師,另一個是落魄還鄉臺北歌手阿嘉。女主角又接踵而至,一個“芙蓉如面柳如眉”的年輕日本女郎。
小城故事多。這是部沒有主、次角之分的影片。這是故事開始時顯得有點亂的另一個原因。每一個人物觀眾都能認同,每一個人物觀眾都能同情。編導是個素描高手,寥寥幾筆,便勾畫了眾生百態。
《海角七號》的小人物有煩惱的一面、憂傷的一面和可愛的一面。人人都有不順心的事,每一個人都有理由和這個世界過不去。主角阿嘉不順心的事最大。在臺北當歌手不成,回到小鎮當個郵差,陰錯陽差地與“破銅爛鐵”的鎮民排練演出。阿嘉的臺詞很少,我看來最精彩的一句在片首:離開臺北時一邊使勁砸自己那把吉他,一邊大罵。罵得真好!出來到大都市闖世界的誰不想罵?什么是天才?能以藝術的方式道出我們心聲的人就是天才。
好的故事大多有幾個層面,不同的人看出不同的意思。《海角七號》是個好故事,但不是分出幾個層面,而是有好多個平行的故事。《海角七號》出場了那么多的人物,那么多的矛盾,而且看上去幾代人都無法化解的矛盾居然化解了。但影片過半,人物之間的矛盾都得到了化解。居然還有好幾對戀愛成功的男女老少,而且都是水到渠成,順理成章。電影里沒有壞人。也就是鎮長借著酒力,對日本來的女外賓動手動腳,有點性騷擾之嫌。觀眾對次角的認同不亞于對主角的認同。每一個小人物都有尊嚴:一燈一火一樓臺,一樹一菩提,一花一世界。
一部像詩一樣的電影
《海角七號》是一部詩一樣的電影。中國文學最偉大的部分是詩歌,唐詩宋詞輝煌的巔峰無人可以超越。《海角七號》是以畫面來表現詩意。
影片畫面清麗干凈。小城很漂亮,海天一碧,暮云凝色。但歸根結底,景因有人而美。海邊獨坐,目送天邊遠去的晚霞,那是“立盡黃昏淚幾行”的詩意。 當男女主角相識相知,“憐憫便融化為愛情”。阿嘉是個坐懷不亂的君子,女生低眉垂眼,輕輕伸出手,“最是那一低頭的溫柔,像一朵水蓮花不勝涼風的嬌羞”。 詩意是痛楚的。英雄路短,命運無常。勞馬當過臺北的特警,妻子出走,自己又負傷而回家當了一個小交警。酒醉后他拿著前妻玉照到處示人,撞見一對早戀的小朋友,又掏出前妻的照片介紹。懂事的小女孩無限憐憫地在勞馬的前額輕輕吻了一下。硬漢勞馬頓時酒醒,淚水奪眶而出,俯身痛哭。
詩意更是含蓄的:花底風來,蘭人蕙草,芳心深意低訴。用阿嘉的臺詞說就是“我以前唱歌太用力了”。 據說《海角七號》在臺灣的票房好于李安的《色·戒》。應該的,《色·戒》“唱得太用力了”——李安選擇了艱難歲月的難解人物,太用力后還是讓人不得要領。含蓄就是點到為止。當遲到的情書最后終于投遞到海角七號的時候,只有收信人阿婆的側影,阿嘉恰恰放下信之后,便輕輕退出。電影《純真年代》(The Age of Innocence)也有這樣的鏡頭,兩鬢蒼白的男主角找到舊日情人的住處,獨坐樓下,眺望窗戶良久,讓后起身離去。如果真的是有情人終成眷屬,可能更多的是失望。
那艘海上的輪船
抒情和表達真情是件難事,兩個人之間就很難,通過電影向世人展覽就更難。馮小剛的《非誠勿擾》到故事結尾時,男女主角還是害怕表露真情,只能靠插科打諢來交流。《海角七號》抒情很自然,靠的是那艘在海上開來開去的輪船,還有那位埋頭寫情書的日本男青年,用日語念出那一封又一封沒有寄出的情書。“情隨芳草連天去,夢逐輕鷗拍水回”——那一封又一封的情書是不停地駐足回首,更是李白的詩意:“千里一回首,萬里一長歌。”
交通工具中,火車和輪船是浪漫的道具。海輪緩緩移動,色彩朦朧,看上去像童話。反復出現的海輪和到處亂跑的摩托車,從時空上把過去和現在對接起來,也把那對跨世紀的中、日戀人和80后那對中日戀人的愛情故事連在了一起。
《海角七號》的抒情也借助優美的歌曲和歌詞。“當陽光再次回到那飄雨的國境南,我會試著把那一年的故事再接著說完。” 演出會上阿嘉給觀眾獻歌,更是在給友子獻歌:“請原諒,我的愛說得太緩慢。”
片尾是女生趕到港口與情人私奔,背景音樂是《男孩看見野玫瑰》的歌聲,先是中文,然后是日文。汽笛一聲,輪船緩緩起航,女生腳隨船移,不斷往船上翹首張望,尋找自己的愛人。此時響起了童聲合唱的《男孩看見野玫瑰》。輪船在歌聲中漸行漸遠。影片到此結束。
飛來明月如夢夢
《海角七號》讓海峽兩岸的中國人看了都會覺得很親切。兩岸的中國人真是太像了:酒席上的“敬酒”、交警的刁難和動粗,就像北京發生的一樣。還有個亂搞開發的鎮長。臺灣那個地方也是到處搞拆遷,到處都是BOT。BOT是英文build, operate and transfer的縮寫,是一種投資開發項目。
但我們不得不承認,臺灣的電影走在了我們大陸前面。從塵事、小事、俗事中能看到雅意是天才。《英雄》、《黃金甲》,還有什么《梅蘭芳》,都是帝王將相和才子佳人的故事,導演要么居高臨下,要么故作深沉。
月夜閑譚春花落,飛來明月如夢夢。《海角七號》有明月,但更奪目的是彩虹。海上那位孜孜不倦寫情書的情郎,飲茶的慵懶麗人,還有騎著摩托車在路上奔波的阿嘉,各人在各自的地方驀然回首,不約而同地說:“啊,彩虹!” 這就是詩意,是“飛來明月如夢夢”的詩意。“啊,彩虹!”——《海角七號》是觀眾期待的彩虹。
(朱偉一,中國社會科學院法學所兼職教授,特約撰稿人。)
1079年,44歲的蘇軾已經足以傳世了,可惜還不是蘇東坡。
中國文人從他踏入仕途之日起,便深深地埋下了一對矛盾:濟世救民或是退居園田。他們一方面希望能用滿腹才學經邦治國,另一方面又想為心靈尋求一方桃花源歸依。蘇軾并不例外。良好的家教,極高的天賦,年未及冠即“學通經史,屬文日數千言”,二十歲高中進士,二十六歲踏入仕途,令他發出“致君堯舜,此事何難”的豪言壯語。然而幾十年的宦海沉浮,令他開始渴望做個白居易那樣的《東坡種花》者,他開始想象“幾時歸去,作個閑人,對一張琴,一壺酒,一溪云”。但是,如果可以選擇,料想他絕不愿因烏臺詩案被貶黃州才得以與自己那塊東坡農田相看兩不厭。
像蘇軾那樣可愛的文人想必是看不懂那場“莫須有”的烏臺詩案是怎樣翻云成雨的;我們更是想象不到他是怎樣在“垢辱通宵不忍聞”的摧殘中忍下來的。文化的大師在利欲的小人面前成了完全的弱者。他那美麗的語言和高貴的尊嚴被無情地踐踏,余秋雨說:“蘇東坡在示眾,整個民族在丟人。”經歷了這一切的蘇軾開始了半生流轉,并一步步走向蘇東坡。可是,這一步步走得屈辱,走得狼狽,走得艱險,走得讓人心頭戰栗。當他在湖邊江邊自沉未遂時,讓我們怎樣的心驚呢,只差一點點,我們就永遠失去了這個中國歷史上可愛、高貴而深具人格魅力的文明的代表者。
晚年,從海南島放歸,已然踉蹌蹣跚的蘇東坡寫道:問汝平生功業,黃州惠州儋州。這是他的曠達與灑脫,卻不能不說是整個民族的悲哀與恥辱。
位于湖北省南部的黃州今天已然物阜民豐,可當年的黃州卻地僻人荒。初到黃州的蘇軾大抵度過了一段消沉的時光,其與友人信中說 :“得罪以來,深自閉塞,扁舟草履,放浪山水間,與樵漁雜處,往往為醉人所推罵,輒自喜漸不為人識。平生親友,無一字見及,有書與之亦不答,自幸庶幾免矣。”
想當初,仁宗把蘇氏兄弟看做后代的兩個宰相,不能說他沒有君寵優渥 ;密州出獵,錦帽貂裘,千騎浩蕩,他“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時的豪放,不止自成一家,更是骨子里的豪邁。官居太守,領袖文壇,更有情意篤厚的兄弟與妻妾,這時的蘇軾,過著傳統文人多么幸福的時光。如果這一切能夠長久該有多好,可歷史是注定要用一個人的苦難來換取一個民族的大師。
“且趁閑身未老,須放我、些子疏狂。百年里,渾教是醉,三萬六千場。”遭此變故,悲憤與厭倦無不酒入愁腸,所幸“因為他精通哲理,所以不能做道學家;同樣,也因為他深究儒學,固也不能為醉漢”。 蘇東坡的可愛在此便顯得尤為可貴了,他重新開始交朋結友,寄情山水,而儒家的正視人生,道家的簡化人生,釋家的否定人生也在他胸中同爐共釀,釀出了“一點浩然氣,千里快哉風”,釀出了“一蓑煙雨任平生”,釀出了“小舟從此逝,江海寄馀生”,釀出了《念奴嬌·赤壁懷古》和前后《赤壁賦》……他從之前的汪洋恣肆越發變得超脫、深沉與清曠。世先有必不可朽之情,而后有必不可朽之詩,這不是才華的累積,而是靈魂的曠達與超然。
這份曠達成就了他 :黃州詞,成為蘇詞的奇觀;黃州文,成為蘇文的高峰;《赤壁賦》更是其高峰之巔。元豐四年暮春三月,東坡寫下《黃州寒食詩帖》。此帖為兩首五言古風,詩句沉郁蒼勁,低回長嘆,其書法更是筆力沉勁,氣勢磅礴,在書法史上影響很大,后世譽為《蘭亭序》、《祭侄文稿》之后的“天下第三行書”,東坡肉更是進入了萬千百姓家。
“蓋將自其變者而觀之,則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與我皆無盡也。而又何羨乎?且夫天地之間,物各有主,茍非吾之所有,雖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取之無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而吾與子之所共適。”
有了這份逍遙天地的自由精神,東坡已成。我突然想起《金剛經》的結尾,覺得天地間充滿了歡喜。
(何進,特約撰稿人。)
① 林語堂先生在《蘇東坡傳》中這樣寫道:
“像蘇東坡這樣的人物,是人間不可無一難能有二的。……我們未嘗不可說,蘇東坡是秉性難改的樂天派,是悲天憫人的道德家,是黎民百姓的好朋友,是散文作家,是新派的畫家,是偉大的書法家,是釀酒的實驗者,是工程師,是假道學的反對派,是瑜珈術的修煉者,是佛教徒,是士大夫,是皇帝的秘書,是飲酒成癖者,是心腸慈悲的法官,是政治上的堅持己見者,是月下的漫步者,是詩人,是生性詼諧愛開玩笑的人。……蘇東坡的人品,具有一個多才多藝的天才的深厚、廣博、詼諧,有高度的智力,有天真爛漫的赤子之心——正如耶穌所說,具有蛇的智慧,兼有鴿子的溫柔敦厚。”
在唐代詩人杜荀鶴的《獻池州牧》中,描述了這樣的場景:“池陽今日似漁陽,大變兇年作小康。江路靜來通客貨,郡城安后絕戎裝。分開野色收新麥,驚斷鶯聲摘嫩桑。縱有逋民歸未得,遠聞仁政旋還鄉。”可見即便在唐代,和平的環境、安定的社會以及言論的暢達、心情的愉悅,已是理想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標志。不久前遇到建業的一位老朋友,同時是我們的資深業主,關于理想的社區生活和物業服務,他有許多奇妙但發人深思的創想,擷之以共享,并期望對建業物業有所啟發。
保安:是衛士,也是朋友
如果我們居住的社區里,保安不僅是業主們的安全衛士,也是業主們的親密朋友,這是多好的生活狀態。每個保安都可以準確叫出自己所負責的區域的業主的姓名,準確掌握每戶人家日常出行信息。
如果朋友到訪,恰逢我有事外出,我可以告訴朋友讓他把禮物放在 “我的衛士”那里;如果家里的老人在超市購物歸來,可以打個電話讓“我的衛士”到小區門口接他;如果我的孩子睡著了,“我的衛士”會主動幫我抱著他;如果我要出趟遠門,我會告訴“我的衛士”,讓他在這段時間多加留意我家的安全。
如果我買了新鮮的水果,我也會主動送給“我的衛士”和他一起分享;如果“我的衛士”需要學習的書籍,我也會將藏書遞給他,鼓勵他的成長……
定制服務與私家保姆
家,是每個人的溫馨港灣。而家中的瑣碎小事,卻很容易打破這種心情的平衡。如果社區里能為業主們提供或專職或兼職的“私家保姆”,自然會讓生活更輕松。
朋友來做客,我可以請經過專業培訓的“私家保姆”來幫我一同完成美味大餐;如果我不想做家務,可以讓“私家保姆”來打掃;家中的電器出現了小故障,可以請“私家保姆”來維修……除了普通的服務之外,為業主準備的還有高級的定制服務,比如:月嫂、司機,甚至理財師、小學生的家庭教師,等等,一切我能想到的都可以在所居住的社區中得到實現。
擁有自己的家庭醫生
曾其何時,我們都希望自己像歐洲電影中那樣,擁有管家來幫助打理生活中瑣碎小事;生病時,不用跑去人多嘈雜、排隊苦等的醫院,自然有手提藥箱的家庭醫生來為自己詢問診斷。
如果我的孩子突然生病,家庭醫生會為他在家中打針、開藥;他會定期催促我去體檢,不必擔心自己已經多久沒有檢查身體;敬業的家庭醫生還為家中的每位成員制定了健康表格,以便清楚了解家中成員的健康狀況,來對癥下藥;如果我需要纖體瘦身或者增肥長胖,都可以向我的家庭保健醫生詢問相關事宜,他會按照營養的均衡來為我制作食譜。
足不出戶,唾手可得。
如果說服裝是人的第二層皮膚,那么,建筑就是我們的第三層皮膚。如果說住宅是每個人生活方式的集中體現,那么,對居住形式和環境的選擇就是我們對生活方式的選擇。“種一片土地,做自由的農民。與自然為伴,土地相依,與家人一起親手打造”的理想生活,每個人都會有。但是,生活理想,卻彌足珍貴。
希望,這理想,能夠成真。
最別致的禮物
在建業優秀員工濟濟一堂的特殊日子里,集團董事長胡葆森不但向員工表達了自己的感觸,又給大家送上了一份特殊的禮物——由他親筆題寫詩詞的書簽。“冬去寒未盡,風疾春來遲,牡丹花開早,中原第一枝。”老胡的詩作既表現了市場環境的變化,也點出了建業在逆市中通過團隊的力量取得階段性成果的現狀。貼心的禮物蘊涵著老胡希望員工們在新的一年多讀書、多充電、豐富知識、充盈人生的美好愿望。
笑舞金牛
每年的新春慶典,都會有一個傳統的節目“娛樂大佬”——帶領員工“戰斗”了一年的高管們,在這個環節要變成聽話的“小學生”,根據員工的要求和指示來完成節目,這是每年慶典的點睛之筆。今年的節目設計在保持傳統精神不變的前提下,又多了些點燃笑神經的元素。
以青春的名義
為酒會開場的覺醒樂隊,以激昂的音樂、青春的歌聲,將現場氛圍暖熱。一如他們在歌聲中表達的那樣,我們以青春的名義來到這里,并將我們的青春奉獻給這片土地。在這里,我們深耕細作;在這里,我們收獲成果。建業人堅持著對理想的執著追求,團結而親密。
附:《以青春的名義》歌詞節選
作詞:閔閔 作曲:覺醒樂隊
那一天,我們銘記
因為一個名字讓我們匯集
建業——
讓我們以青春的名義
緊緊擁抱在一起
我們燃燒激情
我們跳躍力量
我們生命奔騰
只因為呵護有你
這一天,這一天,我們歡聚
因為一個名字讓我們親密
建業——
讓我們以理想的名義
緊緊挽起我們的手臂
齊呼建業人
作為酒會壓軸節目的小合唱《攜手前行》同樣也成了整場酒會的焦點。開唱之前,曲作者李峨帶領全場一起高呼“建業人”。揮舞的手臂、飄動的紅綢,伴著那高昂有力的呼聲—— “建業人”響徹全場。沒錯,2009,在行業依舊變幻的未來長征途中,我們一定會手牽手,肩并肩,依靠團隊的力量,攜手前行!我們堅信走過風雨、走過泥濘的建業人依然會滿懷激情地面對嚴冬的考驗!
閃耀榮譽榜
“在過去的這一年中,是誰最勤勉、最努力?是誰最具專業素養、職業精神?”在全體與會人員的一致倒數聲中,那面神秘的紅綢在律動的鼓點中落下,銘刻在這歷史的榮譽榜中的姓名閃耀全場!這是建業歷史上第一次將獲得年度表彰的員工以光榮榜的形式發布出來,多了一些神秘,多了一些莊重,榮譽榜上,不但寫下了光榮和先進,更寫下了我們對員工的尊重與感謝。
“50后”才藝秀
1月21日,以“愛拼就會贏”為題的物業公司2009年新春團拜會喜慶開幕,老胡延續了以表演送祝福的慣例,現場吟誦了《沁園春·雪》。而物業公司總經理李和平也以一曲高亢深情的《再見了,大別山》引來掌聲如潮。“調高服務標準、完善服務體系、提升服務水平”,歲尾,老胡再次深入闡發了物業服務工作的三點新要求,解讀了當前形勢下物業工作質量對于企業的重要意義,并通過朗誦,將信念傳遞給了在座的每位物業員工。
紅軍不怕遠征難
“‘能夠把最簡單的事情重復做好一萬遍,你就是一個偉大的人’,所以,從這個角度講,物業公司的全體員工都很偉大。”看完物業公司禮兵表演的舞蹈《紅軍不怕遠征難》,老胡如是說。物業工作的特殊性,正在于細節中彰顯品質,簡單中成就偉大,堅持中贏得認同。
好日子
物業公司新春團拜會的現場,來自鄭州森林半島物業服務中心的一線保潔工們為大家送上了歡快的舞蹈《好日子》。盡管動作不能用專業一詞來描述,但是她們始終保持燦爛的笑容和認真的態度。在工作之余開展豐富多彩的團隊活動,她們生活得樂觀而進取。
抖空竹
忽而像在釣魚,忽而又似在撲蝶,濟源森林半島社區業主空竹協會的抖空竹表演耍出了專業水準。“住建業 會生活”,2008年,建業物業全省社區全面推行并積極開展星級服務建設,結合小區業主需求及每月社區文化活動的主題,成立了各類業主協會,豐富了業主的生活意趣。
《西域風情》
鄭州金水花園業主藝術團帶著新舞蹈《西域風情》精彩壓軸亮相,將物業公司新春團拜會推向了新的高潮。建業社區業主藝術團正式成立于2005年6月。以金水花園業主藝術團為代表的一批有才藝愛好的建業業主,在物業公司的組織下,通過社區活動在豐富業余生活的同時,也為社區廣大業主帶來了快樂。建業業主藝術團經過3年的積淀,已在建業物業全省20個社區成立了各自的分團,建業“尊貴、和諧、健康、成長、開放”的生活方式正在由此體現并延伸。
建業長青
1月19日,主題為“青春·責任”的建業足球15年頒獎盛典暨2009年省會各界青年新春聯誼會上演。聯誼會上,共青團河南省委書記何雄為建業帶來了新春祝福——“建業長青”。
榮耀建業
“建業建業/建功立業世界寬廣/建業建業/每處都是勝利海洋。”又是一年辛苦征途,又是一年滿懷希望,在趕去集訓之前,部分球員與球迷共同演繹建業隊歌《榮耀建業》,將聯誼會現場氣氛推向高潮。
球迷不怕遠征難
“建業足球遠征難,客場主場只等閑。天津失守垂淚浪,武漢上海走泥丸。十五春秋千里雪,南京城里盡開顏。”聯誼會上,球迷自編自演小合唱《球迷不怕遠征難》,樸實的語句,構勒出了建業足球15年的風雨歷程和不懈追求,也勾勒出了“勝也愛你,敗也愛你”的癡心球迷形象。
馮侖《跨越歷史的河流》
這是一篇刊登在2007年02月25日的《中國企業家》雜志上的文章。時隔兩年,即使這本雜志又刊登了馮侖的新作《在歷史的長河中學會堅定不移》,但仍不影響我們讀到它時所能引發的深思。在中國,企業家應當與政治保持怎樣的距離,這是一個已經被談論了將近30年的話題。中國的經濟成長越來越呈現出國家商業主義的特征。在未來的數年內,財富積累的重點將主要集中在兩大領域:一是以新技術為中心,產生大量的新興產業和成長機會,很多傳統行業將在這種變革中被排擠,利益將在新的平臺上重新分配;二是以壟斷性資源為中心,發生一系列資本重組,在這一過程中,跨國資本和民間財富的政治博弈便顯得尤為重要。
誕生于市場競爭中的民營企業在政商關系中的弱勢地位有目共睹,企業家為之付出的代價也可謂“血流成河”。企業家馮侖甚至認為:“面對國有資本,民營資本只有始終堅持合作而不競爭、補充而不替代、附屬而不超越的立場,才能進退自如,持續發展。”在今后相當長的時間里,如何有技巧地游刃有余于越來越錯綜復雜的政商博弈之中,將成為考驗中國企業家的最大挑戰。
壯士弘毅,任重而道遠。且看馮侖如何評述用大智慧跨越歷史河流的民營經濟。
(馮侖,萬通地產董事長。)
黃奇帆《城市建設與融資新思維》
說到市長,我們通常想到的是穿梭于不同大小會議,匆忙批復公文的身影,時任重慶常務副市長的黃奇帆卻以文字表明了政府對于城市建設和融資的新思路。
諾貝爾獎得主斯蒂格里茲曾經說:二十一世紀之初影響世界的兩件事,一個是美國的信息化,一個是中國的城市化。城市化是社會經濟發展的必然結果,是社會轉型的新過程,是社會進步的表現,更是人類文明形態與生活方式重塑的重要環節。一個國家和地區的城市化水平,體現了社會發展的水平。與此同時,城市建設在國家城市化發展的進程中的重要作用也越來越鮮明。
本文中,政府將姿態放低,意識到“欲取之,必先予之”。 對于基礎設施、公益設施建設,必須培植和壯大相應的建設性投融資主體,將由政府出面舉債為主的投資方式轉變為以建設性投資集團作為企業向社會融資為主的方式。而最為首要的則是改善投資融資環境——
“企業是市場主體,當然也就是投融資主體。提高工商企業的融資能力是提高一個地區融資水平的根本。要提高工商企業融資能力,必須從工商企業自身下手,重點是降低工商企業的資產負債率,降低工商企業的不良債務率,提高工商企業資本運作能力。”
盡管此文發表已逾兩年,但文中體現出的“眼睛向內,抓好自己的內部”的融資思維仍值得我們思考。
(黃奇帆,時任重慶市委常委、常務副市長。)
以上推薦文章均可在互聯網上查閱。
對“生活在別處”的提法,我一直不以為然,但它總被時髦的人們反復征用,以表達自己的卓爾不群。這句話的創造者是法國詩人蘭波,而被米蘭·昆德拉散播開去。蘭波是個狂放的小子,喜歡過流浪生活,但只活了37歲。說實在的,流浪生活一點都不好玩,除非你后來功成名就,斜靠在別墅的虎皮座墊上口述回憶錄,才會顯得詩意盎然。
16歲時,蘭波寫道:“什么也不說/什么也不想/無盡的愛卻涌入我的靈魂/我將遠去/到很遠的地方/就像波西米亞人/與自然相伴/快樂得如同身邊有位女郎。”那一年,他出門闖蕩,去了巴黎,成了“巴漂”。蘭波一進巴黎,大約沒辦暫住證,被抓進了收容所。他遭到迎頭重擊,覺得自己可能隨時死在那里。在巴黎,他曾天真地給一個朋友寫信,想找一份不費時間又能賺錢的工作,因為寫詩和思想需要大量的時間。當然,他什么也得不到。既然冷酷的巴黎拒不接納這位無名的外省詩人,他只好飄洋過海去了塞浦路斯,在采石場當監工。那里是一片巖石區,沒有一幢房屋,沒有土地沒有樹。每日他都要流幾升的汗水,他還請求家人為他郵寄《農林鋸木廠手冊》,《金屬制造》,要家人給他郵去甜菜種子……歲月流逝,他開始向往家人在一起勞作歇息的溫馨場景,后悔沒有結婚建立家庭;他幻想能有一個兒子,伴自己度過余生——他打算用最完善的教育來充實自己的孩子,讓兒子成為著名的工程師,而非詩人。后來,蘭波的遭遇越發悲慘,病痛越來越嚴重,到處顛沛流離。因為擔心喪失積蓄,他把重達八公斤的法郎時時刻刻地纏在腰間。如果這個時候,他回憶年輕時代的詩句,或許會如此改寫:“就像猶太人/與銀行相伴/快樂得如同身邊有許多法郎。”
作為庸俗的人,我只能實實在在地贊同“生活在此處”。我所喜歡的加菲貓,偶爾也思考一下生命的意義何在。然后,它遇到了一碗熱氣騰騰的意大利面,加菲跪下感謝上帝:“啊,感謝你這么快就讓我找到了答案!”
由“生活在此處”出發,我們發現,夢想在高處,快樂在低處。所謂夢想,就是不能夠,不值得,不必要去努力爭取的東西。譬如,和奧黛利·赫本在羅馬戀愛,中一千萬英鎊彩票,諸如此類。快樂在低處,無非就是容易滿足,容易忘記,容易快樂。北京奧運會帆船賽期間,青島滿大街都是一個口號:“心隨帆動,駛向成功。”據說,這已經被政府欽定為青島的城市精神。這讓我覺得頗不自在。說實在的,我不想生活在一群積極追求成功的人類中間。成功,這個詞散發出讓我煩躁不安的氣味,對成功的過分渴求和對流浪的幻想一樣,方向雖然南轅北轍,卻是同樣地令人不快樂。
成功,太像一杯鹽水,越喝越渴,難以饜足。我并非不喜歡做一名成功人士,但一味腆著臉往上爬,這委實無趣。我喜歡的快樂在低處,它們潛藏在街頭的一串3塊錢的烤魷魚里,音像店里一張7塊錢的盜版CD里,海邊免費的明月清風潮聲里。
我喜歡什么樣的朋友呢?他們的精神世界是一棟質量過得去的房子,擁有堅實的根基,平衡的結構,牢固的材料,大家在一起相處頗為踏實。而有的人就是危房,讓你簡直無法靠近,你更加不能給他(她)一點觸動,他(她)隨時都有可能向你崩塌下來。因此,我總結:生活在此處,夢想在高處,快樂在低處。當作建筑材料,足以支撐自己豐盛而歡樂的人生大廈。
如果可以對心靈說些什么話,我愿意如此陳詞:請使我的生活在此處逗留,我再不愿意沒有方向地流浪;使我的夢想在高處懸掛,星辰般地照亮我的眼睛;使我的快樂在低處集聚,我可以在其中自在地暢游。
對“生活在別處”的提法,我一直不以為然,但它總被時髦的人們反復征用,以表達自己的卓爾不群。這句話的創造者是法國詩人蘭波,而被米蘭·昆德拉散播開去。蘭波是個狂放的小子,喜歡過流浪生活,但只活了37歲。說實在的,流浪生活一點都不好玩,除非你后來功成名就,斜靠在別墅的虎皮座墊上口述回憶錄,才會顯得詩意盎然。
16歲時,蘭波寫道:“什么也不說/什么也不想/無盡的愛卻涌入我的靈魂/我將遠去/到很遠的地方/就像波西米亞人/與自然相伴/快樂得如同身邊有位女郎。”那一年,他出門闖蕩,去了巴黎,成了“巴漂”。蘭波一進巴黎,大約沒辦暫住證,被抓進了收容所。他遭到迎頭重擊,覺得自己可能隨時死在那里。在巴黎,他曾天真地給一個朋友寫信,想找一份不費時間又能賺錢的工作,因為寫詩和思想需要大量的時間。當然,他什么也得不到。既然冷酷的巴黎拒不接納這位無名的外省詩人,他只好飄洋過海去了塞浦路斯,在采石場當監工。那里是一片巖石區,沒有一幢房屋,沒有土地沒有樹。每日他都要流幾升的汗水,他還請求家人為他郵寄《農林鋸木廠手冊》,《金屬制造》,要家人給他郵去甜菜種子……歲月流逝,他開始向往家人在一起勞作歇息的溫馨場景,后悔沒有結婚建立家庭;他幻想能有一個兒子,伴自己度過余生——他打算用最完善的教育來充實自己的孩子,讓兒子成為著名的工程師,而非詩人。后來,蘭波的遭遇越發悲慘,病痛越來越嚴重,到處顛沛流離。因為擔心喪失積蓄,他把重達八公斤的法郎時時刻刻地纏在腰間。如果這個時候,他回憶年輕時代的詩句,或許會如此改寫:“就像猶太人/與銀行相伴/快樂得如同身邊有許多法郎。”
作為庸俗的人,我只能實實在在地贊同“生活在此處”。我所喜歡的加菲貓,偶爾也思考一下生命的意義何在。然后,它遇到了一碗熱氣騰騰的意大利面,加菲跪下感謝上帝:“啊,感謝你這么快就讓我找到了答案!”
由“生活在此處”出發,我們發現,夢想在高處,快樂在低處。所謂夢想,就是不能夠,不值得,不必要去努力爭取的東西。譬如,和奧黛利·赫本在羅馬戀愛,中一千萬英鎊彩票,諸如此類。快樂在低處,無非就是容易滿足,容易忘記,容易快樂。北京奧運會帆船賽期間,青島滿大街都是一個口號:“心隨帆動,駛向成功。”據說,這已經被政府欽定為青島的城市精神。這讓我覺得頗不自在。說實在的,我不想生活在一群積極追求成功的人類中間。成功,這個詞散發出讓我煩躁不安的氣味,對成功的過分渴求和對流浪的幻想一樣,方向雖然南轅北轍,卻是同樣地令人不快樂。
成功,太像一杯鹽水,越喝越渴,難以饜足。我并非不喜歡做一名成功人士,但一味腆著臉往上爬,這委實無趣。我喜歡的快樂在低處,它們潛藏在街頭的一串3塊錢的烤魷魚里,音像店里一張7塊錢的盜版CD里,海邊免費的明月清風潮聲里。
我喜歡什么樣的朋友呢?他們的精神世界是一棟質量過得去的房子,擁有堅實的根基,平衡的結構,牢固的材料,大家在一起相處頗為踏實。而有的人就是危房,讓你簡直無法靠近,你更加不能給他(她)一點觸動,他(她)隨時都有可能向你崩塌下來。因此,我總結:生活在此處,夢想在高處,快樂在低處。當作建筑材料,足以支撐自己豐盛而歡樂的人生大廈。
如果可以對心靈說些什么話,我愿意如此陳詞:請使我的生活在此處逗留,我再不愿意沒有方向地流浪;使我的夢想在高處懸掛,星辰般地照亮我的眼睛;使我的快樂在低處集聚,我可以在其中自在地暢游。
天長,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也,故能長生。——《老子》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于道。——《老子》
中美對話級別提升
美國國務卿希拉里2月22日在北京結束亞洲四國訪問行程。中美雙方均宣稱,已就日后中美兩國新的高層對話機制達成原則性共識,從原來以“戰略經濟對話”為主軸,改為以“戰略與經濟對話”作框架,增加一個“與”字,變成實行“雙軌制”,以提升對話層次。
希拉里表示,胡錦濤與美國總統奧巴馬4月份在倫敦會晤時將宣布“戰略對話”的具體形式。這顯然是先前由財政部長和副國務卿進行的中美經濟和政治對話的升級。
從希拉里訪問前發表的“同舟共濟”等言論來看,中美關系似乎出現了轉折。“不像以前歷屆美國新總統,上臺以后總是打出人權牌、貿易牌和其他牌來打壓中國,然后在打壓不住的時候逐漸轉彎。我們看到這次希拉里訪問中國后,中美關系走到了一個轉折點。以前的摩擦和對抗走到了實質性的合作,走到了雙方比較理解的程度,不像以前要經過一番磨合才能走上正軌。”
信息來源:《華盛頓郵報》
中國繼續購買美國國債的理由
據美國財政部說,中國是世界最大的美國國債持有國,其擁有相當于可流通美國國債6819億美元。名列第二的日本擁有5771億美元的美國國債, 英國擁有3600億美元美國國債。
美林公司官員說,出于對不斷發行國債會引起供大于求的擔心,1月份美國國債投資的回報率下降3.08%,5年來首次出現大幅下跌。
美國國際集團經濟人士分析說,如果中國采取導致美國經濟狀況惡化的行動,就會導致中國的出口越發低迷。中國只要出售持有美國國債的1%,美國國債行情就會暴跌,中國甚至會損失剩下的99%美國國債。由于沒有其他投資對象,中國將繼續購買美國國債。
摩根士丹利公司的一份報告列舉了中國將繼續購買美國國債的理由:“除了短期有必要實現世界金融體系穩定外,不存在其他中國不斷增加的巨額外匯儲備可持續投資的市場。”截至去年12月底,中國的外匯儲備是1.95萬億美元,比2007年增長27%,約占世界外匯儲備的29%。
信息來源:美聯社
可能有近40萬英國家庭將喪失住房。
英國抵押貸款協會數據顯示,去年有4萬家庭因無法支付房貸被趕出家園,創12年來最高紀錄。協會預計今年這一數字將上升至7.5萬人,那意味著每天有200個家庭或者說每超過10分鐘便有一個家庭失去住房。
英國著名經濟咨詢公司法湯姆認為,在未來4年內隨著失業率不斷上升,更多家庭將因無法支付房貸而面臨住房遭收回的危險。
整個經濟衰退期間,至少有37.5萬家庭喪失住房。英國上一次喪失住房危機發生在1991年至1995年,當時記錄為30萬。
高達13%的失業率導致400萬英國人沒有了生活來源。如今的高失業率已經創下自1971年以來的最糟紀錄,即便是在上世紀80年代的經濟蕭條期,失業率高峰也僅為12.1%。
信息來源:英國《每日郵報》
中國公民為美國信貸消費繁榮提供彈藥
中國公民為美國的信貸消費繁榮提供了資金,換言之,中國政府通過購買大量美國國庫券使美國維持著巨額經常項目逆差。假如中國停止這么做,美元價格就將暴跌,隨后將發生席卷全球的貿易戰。
人們有理由感到樂觀。美中兩國關系30年來非常穩定,不過,從根本上講始終存在一種不對稱。中國需要美國的市場與合作曾經甚于美國需要中國,但現在,力量對比發生了變化,不管它是否愿意承認,美國需要中國的合作不亞于中國需要美國的合作。
這就要求華盛頓具有一種截然不同的心態。美國原先是無可匹敵的全球霸主,它不習慣于同其他國家平起平坐,自1945年以來一直如此,而在布什執政時期尤為明顯。奧巴馬政府奉行新的論斷:它認識到美國的力量今非昔比,認識到美國面臨嚴峻的經濟危機。但在實踐中它會顧及和體諒別國的利益嗎?
信息來源:《英國衛報》
中國組建赴美購房團抄底
40多位來自中國各地的富裕購房者于2月24日奔赴波士頓、紐約、舊金山和洛杉磯,尋求購買便宜房子。他們每人預算投資30萬到80萬美元,為子女將來赴美學習或工作尋找家。
中國領先的房地產網站搜房網是本次活動的組織者。該房地產網站已經在中國國內組織過購房之旅,本次赴美海外看房之旅不會是最后一次。
搜房網負責人說:“我們不會強迫客戶購買,但如果這次成功,我們會在今年再組織幾次購房之旅。”每位團員要支付3600美金費用。
過去兩個月,獵頭在遭受沉重打擊的美國金融業大規模網羅人才,主要找華裔高管。上海的20家銀行去年12月曾赴美收羅人才。今年1月,中國政府派人到紐約和芝加哥招聘1700人,旨在幫助建設中國新興的金融服務行業。
但房產是中國個人能投資的資產,中國越來越富裕,但本質上還是一個不信任私人財產的國家。中國富人對將來的變化不能確定,而美國的市場和制度要更穩定些。
信息來源:《今日美國》
全球經濟危機加速中國戶籍改革進程
目前在任何地方找工作都非常困難,為了阻止失業率繼續上升,中國現在允許大學畢業生在國家的任何城市就業。中國媒體2月17日報道稱,中國國務院要求除四大直轄市外的所有城市取消對錄用大學畢業生的戶籍限制,但北京、上海、天津和重慶這四個城市卻不在取消戶籍限制的范圍內。中國政策的改變反映,全球經濟下滑幫助中國加速戶籍改革進程。
中國政府在上個世紀50年代制定戶籍政策是為了限制農村和城市的勞動力流動,自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已經歷經改革。政策放松了對農民工進城務工的限制,允許他們在城市暫時居住、合法工作,并且規定農村孩子在考取大學并在政府或企業工作一段時間后可以獲得城鎮戶口。但戶籍制度依然是很多求職者的心病,也導致很多人偽造戶口。
信息來源:美國《福布斯雜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