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IANYE MAGAZINE
發放“CPI”紅包,距離我們還有多遠?
——澳門特首何厚鏵在4月22日宣布,將從特區財政收入中撥出逾20億元盈余實行“派現紅包計劃”,還富于民。澳門特區經濟財政司司長譚伯源將此舉解釋為“旨在舒緩高通脹壓力”。同樣面臨強大通貨膨脹壓力,內地居民亦紛紛心生期待和羨慕之情,不禁發出如此疑問。
自上個世紀90年代理想主義之后,我們現在重新回到了“妖魔化”中國的階段。這與中國的崛起和西方人錯誤地擔心中國會在政治和經濟上威脅西方有關。
——德國著名的中國問題專家托馬斯·黑伯雷爾發文譴責西方媒體。他認為,中國自上個世紀70年代實行改革開放政策以來,所取得的偉大成就被西方人遺忘了。他強調,西方人不了解拉薩事件的真相和背景,西方媒體最近關于中國的報道如同一種神經病的發作。
有亞洲30億人口的消費為后盾,包括玉米、小麥、糖、大豆等在內的農產品將在未來持續10年到15年的商品牛市。
——針對目前飛漲的米價,著名經濟學家羅杰斯在北京舉辦的商品投資報告會上做出如是判斷。他認為此番全球米價飛漲的主因是通貨膨脹,因為有越來越多的農民涌向城市,開始棄農從商或者務工,其直接后果是隨著人口增長,需求增加,供給大幅下降,供需之間的不平衡終于引發席卷全球的糧食短缺恐慌。另外,針對目前的宏觀經濟局面,羅杰斯還表示,人民幣升值應該一步到位,這是解決目前中國經濟存在困境的最有效辦法。
令人震驚的山東列車脫軌事故或會將年前南方雪災給中國鐵道部帶來的自信抹上質疑的色彩。
——FT中文網的評論代表了公眾的疑問。三個月前的那場雪災,某種程度上拖緩了飽受詬病的中國鐵路改革步履,靠行政體制高效的救災模式,鐵道部得以在中國國務院是次機構改革中全身而退。把層出不窮的重大死傷事故歸結于中國鐵路系統高度行政壟斷下的低效運行或許過于嚴苛,但政企不分、政資不分的弊病在防微杜漸及監管上已給中國僵化的鐵路體制帶來了沉疴,這一點是毋庸置疑的。
這位“見過地獄”,以“十年小說、十年坐牢、十年雜文、十年著史”享譽海內外的老人(柏楊),停止了奮斗不息的腳步,將他傳奇人生畫上了句號。
——“一生念過無數個學校,卻從來沒拿過一張文憑;一生娶過五個妻子,每次婚姻都伴隨著一段如煙往事;在臺灣遭遇十年牢獄之災,七十年代幾乎被槍決……”用生命的體驗書寫精神的豐碑,關于華人集體文化和性格上的缺點,作家柏楊曾用深刻的洞見給無數中國人以警醒。老人駕鶴西去,從某種意義上也標志著延續自魯迅的一脈精神力量的暫斷,追憶緬懷柏老成為一時的輿論焦點。
在巴黎傳遞火炬的遭遇,傷害的不僅僅是我一個人。
——在與法國參議院議長克里斯蒂安·蓬斯萊會面時,中國奧運火炬傳遞手金晶這樣表示。盡管前者帶來了法國總統薩科齊的慰問信,但這種只有遺憾而沒有道歉的表態還是讓許多中國人難以接受。愛之愈深,恨之愈切,針對法國的強烈抵抗態度同國人對法國的原有態度是分不開的,在此之前,中國一直假想同法國之間有著超乎尋常的傳統友誼。
孩子都死了,還不讓人說話?
——“謠言又一次跑到了真相的前面。”安徽阜陽的手足口病疫情再次將知情權的問題推上了公眾議程。從第一個病例死亡到向社會公布引起重視整整用了一個多月,面對如此的信息公布速度,公民只能發出不平的感嘆。
我們希望避免出現失地農民在城里和鄉下都沒有歸宿的局面。這是一個很困難、很棘手的問題。
——美國《華爾街日報》4月21日報道。現已有44%的中國人住在城市。專家預測,最晚到2015年,中國城市人口將超過總人口的半數。每年新增加的城市人口約有1,500-2,000萬,這樣一個速度可能是人類歷史上和平時期最大規模的人口遷移。在這種背景下,中國社科院勞動經濟學家張車偉的感喟已成為亟待研究的課題,最為使人擔憂的是,這方面怎么改革目前還沒人有一個清晰的思路。
地產百強第39位
2008年3月29日,北京,釣魚臺國賓館。在“2008中國房地產百強企業研究成果發布會”上,由中國房地產業協會、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企業研究所、清華大學房地產研究所和中國指數研究院四家單位共同發布的《2008中國房地產百強企業研究報告》顯示:因近年來尤其是2007年度的突出表現,建業住宅集團繼榮獲“2007年中國房地產百強企業41強”,并榮膺“2007房地產百強企業中西部品牌價值TOP10第一名”的基礎上再獲殊榮,在“2008中國房地產百強企業”總排名提升至第39位,并入選2008年“抗風險能力TOP10房地產企業”。
榜單顯示:“萬科”依舊毫無懸念地連續穩坐老大寶座,其穩健如常令業內同行驚羨。位列五強的都非泛泛之輩,“萬科”、“中海”、“合生創展” 、“保利”、“首都開發”依舊表現搶眼,顯示出雄厚的實力。由中國房企百強構成的中國地產業強大的明星陣容、中國地產業的第一方陣,無論從規模、開發量、銷售額、上繳利稅,還是在行業的影響力、知名度,均堪稱行業翹楚。
中國房地產TOP10研究組專注于研究中國房地產市場的發展變化,每年都會發布“中國房地產百強企業研究”及“中國房地產品牌價值研究”的專項研究報告。自2004年以來已連續進行了五年,引起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中國房地產百強企業研究成果已經成為評判房地產企業經營實力及行業地位的重要標準,是企業品牌的權威認證。
專家指出,全國性權威機構的調查研究越來越注重用數據說話,在2008中國房地產百強企業研究中,中國房地產TOP10研究組以2005年~2007年房地產業務平均銷售額3億元或銷售面積10萬平方米為入選門檻值,根據開發規模與經營業績規模相結合、資產負債結構同運營效率與盈利能力相結合、成長性與開發潛力相結合的原則,運用因子分析法及相關數學模型,對全國500家入選的房地產企業(集團)的規模性、盈利性、成長性、償債能力、運營效率和納稅額等六個方面的20個指標和其他數據信息進行了深入的分析研究,科學全面地計算出入選房地產企業的綜合實力指數,評價產生了2008中國房地產綜合實力百強企業。
建業憑什么?
在2005年~2008年連續四年中國地產百強榜單上,作為中原品牌地產代表性企業——建業集團一直穩居河南第一;在全國范圍內,其綜合排名分別為:2005年中國房地產百強企業第96位、2006年第53位、2007年第41位,而在今年的排名上,建業再踏進兩步,晉升至第39位,更是首次榮膺“2008年中國房地產百強抗風險能力TOP10企業”。
而這幾年中,豫籍房企上榜者只有鑫苑連續三年,正商、居易國際只是在今年躋身榜單,在此寥寥無幾的“映襯”下,建業集團何以位居前列?
在研究組看來,建業集團能位列第39名的成績,得益于近三年的穩步發力、以穩定的增長贏得了研究組的好評。雖然建業2007年銷售額同比國內一、二線城市的地產企業增長不高,但這是因河南房地產市場銷售均價偏低造成的。如果按照銷售面積來衡量,建業2007年銷售面積同比增長明顯;讓研究組贊賞的是,僅資產規模方面就同比增長68.7%(參加本次百強研究的企業,資產超過50億元的有80家之多,平均增長率為36.5%),以高于眾多房企近雙倍的態勢增長;而房地產業務收入方面同比增長68.8%(參加本次百強研究的企業,房地產業務收入超過25億元的企業超過60家,平均增長率為40%),這種規模及營銷能力,是許多房企難以企及的。
除了這些,建業贏得研究組青睞的還有富有前瞻性的省域化發展戰略布局。自2002年至2007年底,建業征戰布局中原17個中心城市、3個縣級市。在完成戰略擴張布局的同時,建業的土地儲備也大幅增加,至2007年底,達800萬平方米,與去年相比有近40%增長幅度,充分展現了規模性企業未來良好的發展潛力。強勁的可持續發展性及未來的成長性深為研究組肯定。
持續擴張、快速成長、盈利攀升已經成為更多優秀企業 2007年的發展特征的情況下,百強企業負債比重居高不下的風險不可忽視。因此更為研究組認可的是建業省域化發展戰略對區域市場的深刻認識,成為建業規避跨地域擴張風險的重要手段。另外,建業還成功引進凱德置地作為戰略合作伙伴,為企業的未來發展提供必要的資金支持,因此建業在“抗風險能力”方面較為突出,榮膺“抗風險能力 TOP10 企業”,在貨幣政策從緊、市場近期出現較大幅度波動的環境下,建業與中海、萬科、復地等“抗風險能力 TOP10 企業”在降低企業財務和經營風險方面的經驗將成為全國同行學習和借鑒的榜樣。
五年來,近50家國際金融機構如美林投資銀行、德意志銀行、瑞銀投資銀行等,紛紛將房地產百強企業名單作為他們在中國選擇投資合作伙伴的重要依據。中國建設銀行、中國農業銀行等一批國內金融機構在信貸資金發放、授信業務方面也對房地產百強企業傾斜,并優先考慮。可以預見,四年蟬聯“中國房地產百強”的建業集團,必將在資本市場、金融市場獲得更大的話語權和影響力。
(文字執筆:李平)
我有兩個朋友,一個20來歲,一個30來歲,平常我同他們還算聊得來,最近卻弄得不太愉快了。
不想透露他們的名字。姑且一個叫20,一個叫30。20熱衷于傳給我一些“憤青”的言論,相信大家也都看到過,就是抵制家樂福之類。一些謠言編造得非常可笑,“法國政府準備拿出2000萬美金,家樂福自己再拿出500萬美金,用于五一降價促銷,聽說家樂福高層很狂妄,讓中國人在五一降價中擠破家樂福,最好踩死幾個人。法國電視臺也在積極做準備,拍攝中國人到家樂福瘋狂購物的影像,讓中國人自打自的嘴……”姑且不論法國政府是否有權對一個企業如此慷慨,真要這么蠻干的話,法國政府從兜里掏出的為什么偏偏是美元?而不是歐元?
30則拉我參加豆瓣網的一個小組“我愛法國貨”,他還要舉行一個活動,本周穿法國品牌衣服出門。我說,身為窮人,只有一件歪嘴鱷魚牌短袖T恤,算是法國貨,春寒料峭之時,穿這個上街肯定凍個半死。要不,你送我一件正宗的歪嘴鱷魚牌夾克?我就可以配合一下。
在MSN的簽名上,20與30也展開了激烈的PK,并且都試圖拉我到他們的陣營。20的簽名是:“抵制法貨,抵制家樂福!”還質問我,你為什么不在簽名上加一個“紅心CHINA”,我只好說,因為一貫羞澀,在心里偷偷地愛就好啦;30的簽名是:“不抵制法貨,只抵制蠢貨。”“我不是在家樂福購物,就是在去家樂福購物的路上。”他讓我改成和他一樣的。但我真的很少去家樂福購物。因為某次在家樂福購買了我愛吃的一種麻辣粉絲,兩塊五一包,后來發現在小區超市只是兩塊三一包,就自動開始抵制家樂福了,比較憤青,算是一位具備遠見卓識的先行者。
總之,20們享有道德上的優越感,我熱血,我愛國,我正義;30們享有智商上的優越感,我聰明,我成熟,我理性。雙方陣營都有一大票人在底下搖旗吶喊不休,互罵對方“腦殘”,煞是熱鬧。我對此卻是漠然無所感觸,假如你要讓我表態,我實在不曉得站在哪一方才合乎自己的真正心意。
抵制法貨的起因是由于法國總統薩科齊聲稱要抵制奧運會的開幕式,并且縱容了藏獨分子在巴黎襲擊圣火。但我對于所謂的圣火實在缺乏興趣。很早以前,看過英國的搞笑大師班尼·黑爾的短片,有關于傳遞圣火的段子。時間太久了,記得不太清楚。好像是班尼走在路上,想抽一根煙,左摸口袋,右摸口袋,就是找不到打火機。這時候,一個火炬手跑過來,班尼上去拍拍他的肩膀,把煙湊到火炬上,借了一個火,又很慣性地一口氣把火吹滅。還有個鏡頭,班尼做了火炬手,興高采烈地奔跑。一輛灑水車駛過來。噗嗤一下,圣火被澆滅了。班尼慌了手腳,看到路邊有個燒烤攤子,就上去借了一個火,繼續興高采烈地奔跑。
因為我所在的青島要舉辦奧運會的帆船賽,關于傳遞圣火的新聞非常火爆,一大票人哭著喊著吵著鬧著叫著笑著爭做火炬手。經過某單位,還隆重地扯起橫幅:熱烈祝賀我單位職工××當選奧運火炬手。于是,我一下子回憶起了班尼·黑爾。對于加了“圣”這個前綴的東西,什么圣人圣水圣火圣光圣女……我就是沒辦法激動起來,再加上屁股后頭跟了一大票臉色紅撲撲的人,雄壯地護衛著,高聲地贊美著,浩蕩地前進著,不免有些討厭。至于原因,我懶得深究,可能我逆反心理強了點吧。還想補充的是,以“圣”為前綴的東西,我唯一不反感的只有圣斗士。
我倒是很希望圣火每到了一地,都能允許大家去借個火。譬如,我想知道,用圣火點的煙,和一塊錢的火機點的,味道有什么不同?去借個火種,回去開個燒烤店,就叫“圣火燒烤”,生意會不會比較興隆?當然,這樣的事情注定不會發生,否則圣火就會變成剩火。當藏獨分子襲擊了圣火,我覺得更加可笑,倘若搶回去開個燒烤店,這種行徑尚可諒解,非要把它搞滅了,就能證明自己的力量?除了展示自己的“腦殘”之外,我想象不出更加適合的形容詞了。
嗯,讀到這里你應該曉得啦,我確實不關心這些與政治相關的事。有這么一則軼聞,葉利欽在遭遇叛軍逼宮之時,正和大提琴家羅斯特羅波維奇一起呆在克里姆林宮。當時的情勢非常危險,葉利欽叫人告訴叛軍頭子,羅斯特羅波維奇和他在一起。得到的回答是:“告訴羅斯特羅波維奇,我們沒殺一個人。”這似乎說明,音樂和音樂家可以超越政治立場,得到敵對雙方的共同尊重。
我承認政治很重要,事關每個人的前途與福利,但我也有自由置之度外,暗自喜歡我的古典音樂和麻辣粉絲。我只想安安靜靜地過日子。就像電影《勇敢的心》中的梅爾·吉布森,南北戰爭爆發了,他只是領著兒子種自己的地,哪一方也不參加。然而,當南軍燒了他的房子,殺了他的兒子,他就一下子爆發了,向著南軍開戰,陰差陽錯地成了愛國者與大英雄。我以為,能過上喜歡的日子,才是最要緊的事務。倘若人人在這塊國土安居樂業,你讓他不愛國都難。做好自己的事情,或許也算得愛國之一種,而且是最靠譜的愛國行為。除了不關心政治之外,幾乎所有熱火朝天的事情,都會讓我喪失掉探究的興趣。暢銷書榜、電影票房榜、金曲排行榜,從來不是我取舍的標準。美國詩人佛羅斯特寫過一首《未選擇的路》,摘錄如下:
也許多少年后在某個地方/我將輕聲嘆息將往事回顧/一片樹林里分出兩條路/而我選擇了人跡更少的一條/從此決定了我一生的道路。
那些少有人走的路,那些沉睡封塵多年的書籍,那些乏人問津的電影與音樂,那些隱匿在深街暗巷的小吃,那些冰山一樣的冷艷女子,在我眼中蘊藏著更為豐富的驚喜。我愛冷冰冰。對于熱得發燙的東西,只好敬而遠之。我覺得,當今的社會,已經堆積了足夠的泡沫,喜歡泡泡浴的人自然樂不可支,但我只想沖個干干凈凈清清爽爽的淋浴,可以嗎?
目前,我最想找人探討的問題,是關于《拉赫瑪尼諾夫第二鋼琴協奏曲》,你最喜歡哪個版本?魯賓斯坦的?里赫特的?簡尼斯的?還是齊柏絲坦的?……當有人問我要抵制什么貨的時候,我委實無法作答,只好保持沉默。你還不如告訴我哪里可以買到最便宜的麻辣粉絲,誰賣得貴我就抵制誰!
(崔楚平,特約撰稿人。)
去年全民炒股的時候,不斷有人勸我炒股,也不斷聽見別人勸別人炒股,似乎變成一種新的時尚。印花稅風暴后,這種聲浪低弱了些,但相信很快會反彈——十年牛市啊,還不夠大家激動癡迷的?網上流傳大幅標語照片:“搶劫不如炒股 市公安局宣”,大概是惡搞的PS,不然,在股市開辟對搶劫犯們的第二戰場,我倒是很贊成。
以我的資質,很難想通為什么會有人自己炒股,就要到處勸別人炒股。說實在的,這比你生了個小孩,就到處勸別人生小孩還要荒謬。這幾年我不像以前那樣喜歡抬杠,否則我可以這么回答:
——為什么要炒股?
——環境好,回報率高。
——還有很多事回報率也很高,比如賣身。又不見你做?
——我接受不了。
——對呀。炒股,我也接受不了。
當然他們還有別的理由,比如我不用坐班,在家閑著也是閑著,抽空關心一下不費事之類。按照這種說法,只要有空閑,傻子都能從股市里收錢。這不但是對我國社會科學事業的極大輕蔑,也是對蓬勃發展的炒股事業的極大污辱。
中國的一窩蜂真是可怕。頭幾年只要有人對你念叨“中國老太和美國老太”,你就東拼西湊南借北榨地買房,這兩年只要有人嘴里念念有詞“你不理財,財不理你”,你就又東拼西湊南借北榨不惜抵押剛到手的房產去買基炒股。
上世紀初上海有一種賭博事業叫“打花會”,半個月一期,三十六選一,打中了就是三十倍的收益,回報率高不高?當時多少婦女五迷三道,賣房子賣孩子爭著參與。因為聽說有人在墳場里睡覺,夢見了第二天開出的花門,一下子無數大姐小嬸都在開花會頭一天睡在亂葬崗上,還得像傳說中那樣單獨前往,以致當年上海的強奸案和傷風致死率都大幅上升。
就說現在,福利彩票,六合彩,地下六合彩,還有風靡全球的賭波,哪樣回報率不高?尤其是賭波,全歐洲就20來只績優股,而且以足球媒體之發達,你對這些球隊運作的了解不遠遠超過那些上市公司?想穩盤就抱粗腿,想爆冷就打歪注,老虎一打盹,發財的機會就來了。2004年,北京地下莊家狂賭誰會當選臺灣地區“總統”,若是我敢按自己看法下重注,一套房子也掙出來了。
我一番東拉西扯,無非是想說,每個人有自己喜歡的生活方式,自己習慣的生活軌跡,一個人的價值觀是一個很穩定的東西,如果聽人蠱惑,亂動心思,蝕不蝕財不說,往往自亂心神,反而失去正常的生活秩序,好比是自我制造了一場非典。
德國大哲學家叔本華,就是一個炒股高手,賺得盆滿缽滿。但是他的人生目標不在于此,而是想在哲學講壇上打敗一個股盲——黑格爾。他選擇同一時間,在黑格爾上課地點的對面開課,結果黑格爾那邊車水馬龍,這邊門可羅雀。于是叔本華興味索然,終生耿耿于懷——雖然他還是比黑格爾有錢得多。
再往前,古希臘有位哲學家泰勒斯。人家笑話他不懂理財,他就憑借自己的天文學知識,預測今年天旱,橄欖會豐收,于是搶先租下幾座榨油坊,果然發了大財。不過他并未就此成立跨國橄欖油股份有限公司,而是又回去研究哲學了。他只是要證明:哲學家也能賺錢。
如果我也縱身跳進股市,成為巴菲特第二,再回來跟大家談人生理想,就會比較有說服力。不過雖然還沒有發財,我仍然可以講一個道理:人做一件事,不僅因為它有利可圖,世人都對此趨之若鶩,還應該因為那是他喜歡做的。有錢難買心歡喜哪。
最近看一部日本情色片叫《東京新愛人》,里面有位姑娘,晚上到澀谷當SM女王,賺錢來貼補她的話劇事業,順便還可以在SM游戲里鍛煉演技。這位姑娘非常快樂,有空還會和劇團成員胡搞一下,或者放放追求者的鴿子。雖然該姑娘從事的是性工作,但我覺得她比連“套牢”都不懂就開戶炒股的同志們,要明智,也更懂得生活。
“成功”是個什么東西?歷朝歷代并不相同。在中國古代,光有財是不算成功的,得有勢,拿張片子(就是巨型名片),可以送人到縣衙里去挨板子,也可以把人從縣衙里撈出來。要有勢,經商發財不行,考武狀元都不行。你得當文官,古代叫“通籍”,一人當官,整個家族都有了勢力。
自然,如果有門路,錢也可以買到勢力,這一點古今并無不同。只是,現代更講究標準,所以一切都換算為財富的數量。名望、人脈、地利、天時……歸結到最后,不過是財富的數量比較。
中國古代對于財富有一種很強的防備心理,“重農抑商”政策實行了兩千多年。你可以說那是將人民限制在土地上,而不是隨著貨物流動走南闖北,有利于鞏固封建統治。但不可否認,多少代的儒家君子,試圖制定與維護的,也正是在財富比較之外的價值體系。紀曉嵐的《閱微草堂筆記》里,曾經記載了一條當時做官判案的秘訣:
“碰到名譽官司事理不明時,寧愿委屈窮人,也不要委屈富人,因為富人更注重名聲,被冤枉的后果更嚴重;碰到財產官司糾纏不清時,寧愿委屈富人,也不要委屈窮人,因為窮人更需要財產,被剝奪的后果更嚴重。”
這段話里包含的意義,并不是字面上那么簡單。說話的這個人,將自己擺放在“窮”、“富”之外,并認為在人力無法判斷是非時,能讓窮、富兩方“各得其所”,是仲裁者最大的成功。這段話是什么?這段話就是潛規則嘛!潛規則并不是都是讓實施者得到現實的好處,它同樣可以寄托一種理想,用超越功利的方式讓實施者得到心理上的滿足。
而當下我們說的潛規則,就完全變成了財欲和色欲的交換命題。
古人常說有“三不朽”,也就是古人眼中的“成功三途”:立德、立功、立言。蘇東坡夸獎韓愈,說是“匹夫而為百世師,一言而為天下法”,講的便是立德、立言兩途。如果“成功”只剩下“立功”一途,“立功”又窄化成“賺錢”一途,這“成功”背后的價值觀,也就單薄得緊了。
而今的商業精英,怕也很少只以賺錢為唯一成功指標的吧?可是力勸別人投入股市,改變他的生活方式,動搖他的安穩心態,占用他的寶貴時間,且不說“股市有風險,投資須謹慎”,就算穩賺不賠,難道就一定是與人為善的美意與盛德嗎?其實,那些熱心勸人的,甘心被勸的,無非是大家心目中都有一套關于“成功”的主流想象。管你黑貓白貓,賺到錢就是熊貓。
于金庸小說中,我獨愛《白馬嘯西風》的結尾:白馬帶著李文秀一步步地回到中原。江南有楊柳、桃花,有燕子、金魚,漢人中有的是英俊勇武的少年,倜儻瀟灑的少年……“但這個美麗的姑娘就像古高昌國人那樣固執:‘那都是很好很好的,可是我偏不喜歡。’”
(楊早,文學博士,現供職于中國社會科學院。)
從酗酒者手中拿走酒杯可能是最不受歡迎的事情。喝多的人從來不會承認自己已經醉了。即使當資本市場上泡沫已經泛濫的時候,投資者仍然個個熱情高漲。關于股市泡沫的一個高論是:股市如同啤酒,沒有泡沫就不像啤酒了。
的確,究竟有沒有泡沫,其實是很難判斷的。比如,17世紀荷蘭的郁金香熱是歷史上最著名的投機性泡沫。在最瘋狂的時候,一顆稀有的郁金香球莖的價格,足以買下阿姆斯特丹城里的一棟豪宅。但是,根據Peter Garber和其他一些經濟學家的研究,對郁金香的投資其實非常類似對藝術品或收藏品的投資。珍稀的郁金香球莖由于受到了病毒的影響,花色格外奇特。這些球莖之所以價格高昂,是因為反映了其后代的價值的貼現。當這顆球莖的后代被大量繁殖之后,價格很快就會一落千丈。此外,對郁金香的投機也有最終的實際需求支撐,因為當時法國的貴夫人們爭相在頭上簪一朵郁金香。
況且,從歷史經驗來看,有很多次泡沫最終都留下了寶貴的商業基礎設施,帶動了新行業的迅猛發展。在南北戰爭之后,美國掀起了建設鐵路的熱潮。在19世紀80年代,美國一共建造了7萬多英里的鐵路。一個接一個的鐵路公司感染了瘋狂的情緒,但由于負債太多、競相降價,這些公司紛紛遇到虧損的壓力。最終,大約有1/4的鐵路公司宣告破產。然而,正是由于鐵路泡沫,給美國留下了從大西洋延伸到太平洋的鐵路體系,統一的國內市場出現了,運輸價格大幅度下降。正是由于有了鐵路,才出現了像Sears這樣的郵購零售公司,而可口可樂這樣的普通消費品公司才得以成為家喻戶曉的品牌。
20世紀末,網景的上市帶來了互聯網泡沫。網景給投資者展示了一個美好的前景:凡是在現實世界中能夠找到的需求,在網絡上都可以復制。大家過去在超市買東西,以后就可以到網上商店買東西,過去在書店買書,以后就可以到amazon.com上買書,甚至像交友這樣的社交活動,都可以在網上實現。與此同時,由于當時的美聯儲主席格林斯潘在90年代后期不斷降低利率,市場上的資金充足,導致風險資本的規模不斷膨脹。這些資本開始涌入硅谷。從1998年底到2000年初,互聯網公司的股票平均上漲了5倍之多。但是到了1999年,很多網絡公司的業績仍然很不理想。市場上的懷疑和恐慌情緒逐漸醞釀。2000年3月,網絡泡沫終于破滅。納斯達克指數從5049點一路跌落到1139點。網絡股的繁榮導致光纖電纜公司的過度投資,在5-6年的時間內,一共有大約1萬億美元的投資用于鋪設各種光纜。長途電話的收費從每分鐘2美元降到了每分鐘10美分,而數據的傳送實際是免費的。當盲目投資的通訊公司破產后,銀行通常會把它們接管過來,把原來1美元鋪設的光纜以10美分的價格出售給新公司,后者繼續使用這些光纜,而且通常都會贏利。光纖“高速公路”創造了一個更加完整的全球商業網絡,新一代的網絡企業蓬勃興起,同時,服務型和知識型工作也可以很方便地轉移到低成本國家,這才出現了后來蔚為大觀的“離岸生產”和“外包”趨勢。
但是,泡沫不一定總會帶來新技術和新產業的發展。在中國的股票市場上,泡沫崩潰之后,我們只看到居民財富灰飛煙滅,企業虧損水落石出,銀行的不良資產急劇增長。為什么泡沫四散之后,我們找不到啤酒呢?
美國的股市泡沫之所以會帶動大規模的創新,是因為每次泡沫的出現,都是伴之以讓人有無限遐想空間的巨大投資機會。股市泡沫使新技術倍受追捧,可以大舉籌資,突破資金的瓶頸。泡沫崩潰之后,資本市場上出現了重新洗牌,盲目跟風的投資者血本無歸,被清理出場,但新的基礎設施卻留了下來。中國的牛市卻從來不是由于地平線上出現了新技術的曙光。以這輪牛市為例,2005年股市開始上漲,是因為當時股價被嚴重低估,價值重估帶動了股市回暖。但是到2006年和2007年,股市的上漲是因為市場上流動性過剩。由于中國缺乏完善的社會保障體系、公共衛生和公共教育體系,因此居民的預防性儲蓄居高不下。這部分儲蓄過去大多存放在銀行存款賬戶上。2007年之后,通貨膨脹黑云壓城。盡管央行為了遏制通貨膨脹頻頻提高利率,但遺憾的是,存款利率的提高始終跑不過通貨膨脹。為了不讓辛辛苦苦的積蓄縮水貶值,越來越多的錢從銀行存款搬家,流入股市和樓市。流動性已經過剩,但是落后的金融體系能夠為居民提供的投資機會卻奇缺,山洪滾滾而來,河道卻狹窄淺薄,自然泛濫成災。
在中國的股票市場上,國有股始終占據主導地位。在中國經濟中國有企業已經退居三分之一,但是在股票市場上其比例卻高達80%以上。這反映出政府在發展股票市場時,原本考慮的并不是通過這個市場更好的配置資源,而是希望能夠為國有企業融資開辟“第二戰場”。稀缺的資本再次成為“免費的午餐”。由于股權融資的代價低廉,得到資金的企業也不懂得珍惜。大量的資金投入“無底洞”般的“技術改造”,或是朝秦暮楚的“兼并重組”,甚至再度流入股票市場進行投機。股權分置改革雖然已基本完成,但隨著國有銀行和幾家大型國有企業的上市,國有股份占絕對比重的這一情況進一步得到了強化。固然,國有企業中也有成功的范例,但是,大部分國有企業的輝煌來自于其制度性的壟斷權力。它們的業績越好,實際上證明了其壟斷權力越大。它們對待投資者和對待消費者一樣,是高傲而怠慢的。中國經濟中最成熟、最先進的外資企業,我們無法投資,中國經濟中最有活力、成長性最好的私有企業,我們也很難投資。只要國有股份占絕對地位的現象不改變,投資者就有充足的理由質疑資本市場的效率,質疑中國股市的投資價值。
制造業競爭力強而服務業落后的產業結構也會帶來金融市場上的扭曲。企業特征的不同,要求不同的金融機構與之配合。傳統的企業大多集中在制造業,產出的多為市場廣泛接受的成熟產品,工藝精湛可靠,生產過程相對固定,風險可控,回報穩定。新興企業則多為高科技企業或服務業企業,這些企業以投入新要素、開發新產品、創造新市場為主,成敗的不確定性較大,一旦成功則回報頗高。相比較而言,傳統企業生產各階段的風險比較容易辨識,因此更適宜于通過銀行體系融資。以技術創新為利潤源泉的新興企業則需要證券市場融資。如果由少數固定的銀行機構投資創新性項目,常常會產生妨礙創新的效果。而證券市場可以通過個人的投資組合對沖特殊的不確定性,投資者可根據自己的承受能力調整資產組合的不確定性大小,從而分散不確定性并支持創新。創新活動雖然不確定性較大,但是一旦成功,將會帶來巨額回報,總體來看,創新收益足以回饋金融市場。遺憾的是,在中國的股票市場上,其實是傳統企業居多,而新興企業寥寥。在這樣的產業結構基礎上發展資本市場,無法引導資本去支持大規模的創新,相反,整個資本市場上將死氣沉沉,沒有激情,也沒有夢想。那些空洞而幼稚的“題材”、“概念”,是中國股市缺乏想象力和智慧的最好佐證。當產業結構和金融結構出現脫軌的時候,經濟的列車就會發生事故。我們曾經研究過日本在20世紀80年代后期出現的股票市場和房地產市場泡沫,發現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日本的金融改革過于激進,但產業結構調整始終沒有進展。和今天的中國一樣,日本的制造業企業敢于在全球市場上競爭,但國內的服務業卻一直受到政府的保護,效率低下、發展滯后。所以,當日本一下子放松了金融管制,大量的過剩資金紛紛流入股票市場和房地產市場,最終釀成了日本的股票市場和房地產泡沫。
不是所有的泡沫下面都有啤酒。請先把啤酒斟上,然后我們再來討論泡沫。
(何帆,現任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所長助理、國際金融研究中心副主任。)
1987年香港股災:從千萬富翁到街邊小販
1986年,我在深圳見到了十幾年沒見的小學老師。他是出生在印尼的廣東華僑,上個世紀50年代他剛從雅加達大學金融系畢業,響應祖國號召,同一大批東南亞華僑的知識青年跑到中國來參加社會主義建設。于是,他成了我在長春市安達小學讀書時的語文和數學老師。
經歷了中國的反右、大躍進、人民公社、“文化大革命”,這個老師從愛國青年變成了三個孩子的父親。為了孩子能吃飽飯,1977年他帶著老婆和孩子來到香港。不愧是學金融的,他先從建筑工人開始,幾年后就開始自己在家里組裝電子表往大陸賣,后來深圳開放了,他跑到深圳辦了手表廠。
在深圳第一次見面,他給我一張名片,上面寫著深圳(香港)環亞電子集團公司董事長,他在深圳的工廠有一千多名工人,是深圳當時最大的電子裝配工廠之一。
之后三年,我們沒再聯系。1990年我在香港油麻地逛街,突然聽到一個很熟悉的聲音:十元兩件啦!十元兩件啦!我一回頭,有些不敢相信我的眼睛,我的老師站在三輪車上在大聲叫賣日本的二手衣服。怕他尷尬,更怕自己尷尬,不知怎的我沒敢上去跟他打招呼。正在一邊猶豫,突然有人大叫:“走鬼啦!”只見我的老師和其他幾個同樣賣東西的人,像瘋了一樣把衣服用任何人類都想象不到的速度塞進包里,推著車子跑了。原來是市政管理人員來了,香港無照小販專門請人給他們把風放哨。
從油麻地回來后,連忙找名片給老師打電話,所有電話都變成別人的了。第二個星期天我又去了,那天沒有市政的人來,老師的生意也很冷清,我鼓著勇氣上前跟他打招呼,本以為他會尷尬,可是老師畢竟是老師。老師跟我說:“我破產了,現在只能做這個生意了。見到你真好,如果沒事陪我聊聊天。”
我問:“那么大的工廠,是怎么破產的?”
老師說:“嗨!都是一個貪字。1986年香港股市瘋了,我看不少人賺錢,我這個學金融的雖然知道股市風險大,但還是忍不住進去了,結果越炒越大,最多一天能賺一千萬,我把工廠也抵押給銀行借錢炒股,哪承想1987年股災一來,我的資金一下子轉不動,房子和工廠都給了銀行。”
我問:“師母怎么樣?”
“她現在在新蒲崗的一家制衣廠剪線頭,我們還借了一部分私人錢,這個錢總是要還的。好在這是香港,人只要勤勞就餓不死;只要餓不死,總會有機會。這就是人生。”快60歲的老師說。
老師永遠是老師。從此我明白香港人說的:馬死落地行是什么意思了。
1987年的股災是香港人經歷的第一次股災,那是由美國股災引起的。1987年10月19日,星期一,美國股市一天跌了22%,年輕的香港股市一個跟頭倒下了,連關了四天市,當香港股市重新開始后,香港股民的錢少了三分之二。有一大批香港股民像我的老師一樣破了產,其中大部分人永遠也沒有機會再回到股市。
1992年日本股災:跳樓的野村證券員工
1990年,我到日本公出,順便去日本最大的證券公司——野村證券參觀。由于當時日本股市和樓市如日中天,股市比2007年中國股市還火,市盈率到了100倍,一些日本和世界的經濟學家紛紛說,傳統經濟理論對日本不實用,日本正在創造新的經濟規律。日本房地產更是不可一世,一個東京市的地價就可以買一個半美國。日本商人在全世界可牛了,到哪兒都像闊佬逛菜市場,想買什么就買什么。于是,日本人買了美國金融帝國的象征——洛克菲勒大廈,買了美國電影的象征——哥倫比亞電影公司,買了加拿大的森林,買了澳洲鐵礦,買了香港半山上最貴的房子,日本女人買了70%法國生產的LV手袋,日本男人成群結隊飛去泰國打高爾夫……
接待我的是一個野村證券的年輕經理,他把我送出野村大樓時,站在大廈旁邊的臺階上,指著那座新落成的60多層的花崗巖大廈,不無驕傲地說:“當今世界已進入信息經濟,這個大樓里儲存著全球客戶的經濟信息,野村證券為了保證這些信息的安全,在這個樓下100米處有一個發電站,它可以保證野村證券在世界上發生任何事情都能正常運作。”
可是不知怎么回事,到了1992年日本經濟就不能正常運作了。日本股市從33000點,不到兩年跌到了11000點。房地產更是一落千丈,1990年還能買一個半美國的東京,1993年竟然連一個紐約都買不起了。于是,日本企業紛紛從海外抽錢回國救急,不僅把洛克菲勒大樓折了一半價賣回給美國人,還把日本好幾個大銀行和保險公司也賣給了外國人。
1995年,那位接待我的野村證券經理到香港出差,我請他喝酒,他很沉重地告訴我:現在日本企業也開始裁員了,自殺的人很多,特別是證券界,他手下一個前年才從早稻田畢業的人上個月跳樓了。電視臺現在最熱門的電視節目是教人們如何省錢,比如教日本家庭主婦如何用燒飯的余熱煮雞蛋。
那一段時間,香港大街上的日本游客少了,到高檔餐館吃飯的日本商人也少了。“經濟泡沫”這個詞第一次在我腦袋里有了真實的感受。從此,這泡沫就經常跟著我了。
1997年香港股災:成為負資產的女秘書
1997年亞洲金融風暴來了,香港哀聲一片。本來1997年上半年形勢還好好的,樓市股市不斷創新高,人們排著隊去酒樓吃飯。我們公司開發的一個樓盤開盤賣樓花,買房的人需要前一天晚上去排隊。國內一個家喻戶曉的大歌星為了走后門買我們公司的房子,陪我們唱了一晚上卡拉OK。我公司兩個秘書近水樓臺先得月,不用去排隊,每人花80萬港元交了三分之一首期買一棟房子,可是房子還沒住進去,泡沫就來了。樓價一口氣跌了三分之二,這兩位小姐那幾個月臉色難看得很,眉頭之間總擠出一個大疙瘩。原因是她們把已交了80萬首期的房子白白送給了銀行,為什么?因為市場上同樣的房子,只值80萬;如果她們繼續供當時買的房子,就要再付160萬。
那個剛來香港還不大懂香港規矩的明星火急火燎地找我退房,我說:“你看到門外那兩個小姐了嗎?她們是我們公司的秘書,在這個公司已工作10年。她們跟你一樣,也買了我們公司的房子,因此她們這10年算給公司做義工了。”
我看大明星有點不明白,就解釋說:“她們工作10年,除去吃喝也就攢了80萬,交了這套房子首期后什么都沒剩下,可是現在房子又沒了,這不等于白白給公司干了10年。如果能退房,她們早退了。你沒看這幾天報紙討論嗎,很多人買了李嘉誠的房子,現在變成負資產。有人說在這種特殊時期作為香港首富的李嘉誠應該網開一面,不要再追這些負資產的人所欠的房子余款了。你猜這位首富李先生怎么說?他說:香港是個重合同守信用、風險自擔的社會,你沒看到金融泡沫只能自認倒霉,因為所有人都沒看到。如果這個泡沫不破,你的房子賺一倍,我也沒理由跟你分利潤。”
2000年互聯網泡沫:從3億元到有行無市的總經理
亞洲金融風暴還沒過去,互聯網又來了。1999年末和2000年初,全香港的商人都好像瘋了。這次不同于以往,越是大商人越瘋狂,不管是搞地產,還是搞百貨;不管是生產電子,還是生產水泥的;不管是辦學校的,還是開夜總會的;總之全同互聯網干上了,紛紛辦起了網站,紛紛注冊了名字帶有Cyber.com、Information.net的公司,紛紛向那些常青藤大學畢業生發出高薪聘書,紛紛與IT公司聯姻。我當時打工的華潤創業公司自然也不能免俗,雖然公司每年有十幾億凈收入,但因為同互聯網沒有關系,股價還不如一個剛創辦兩年的互聯網公司高。股東不干了,說:如果你們再不進入IT,就要找人收購。于是,我們只能絞盡腦汁往互聯網上靠,先是付了一筆天文數字的咨詢費,請世界最大的咨詢公司出主意,可是那些從美國飛來的高級腦袋除了給我們寫了兩大本資料外,任何問題也沒解決;其實他們也解決不了我們的問題,因為我們不是互聯網里的蟲,我作為公司總經理當時連上網都不會。
可是商場是個逆水行舟、不進則退的游戲。當時許多如雷貫耳的經濟專家都說:互聯網技術會創造一個全新的經濟,誰跟不上,誰就會被淘汰。想想看,誰不害怕呀?于是,我們也拼命想找一家美國技術公司“結婚”。經過投資銀行的朋友介紹,美國一家大公司的副總裁來香港,其間可以跟我們談談。可是時間約到早上8點,這在香港是非常罕見的商務見面時間。我當時有點納悶:看來互聯網的人就是不一樣,可能都是超人!第二天早上,7點50分趕到人家香港分公司,一進接待室我差點暈了,原來在我們前面已有兩批人,一批人正在會議室里同那個副總裁談著,另外一批人還在會議室里等著。8點45分,輪到我們,30分鐘談完,結果就不用說了。
2000年初正當我被互聯網搞得暈頭轉向時,一個朋友找到我,他與一個美國基金創辦了一個互聯網公司,在香港買了一個上市公司的殼,市值一下子升到200億。他請我加盟。我說:我可不懂互聯網。他說:你只要懂上市公司運作就行。于是,他開出了我不可拒絕的條件——3億元的公司股票,外加7位數的年薪。做著億萬富翁的美夢,我在新公司上班了。可是上班的第一個月,互聯網泡沫破了,第一個月我的3億元變成2億元,第二個月變成了1億元,第三個月……第十個月,我的股票變成3000萬,而且有行無市了。
2008年中國股市:罵“基金經理都是騙子”的基民
互聯網泡沫滅了。金磚四國又冒出來了,特別是中國,進入21世紀后,雄起得不得了。中國轉眼之間成了世界的加工廠、世界第一大鋼鐵生產國、世界第二大汽車生產國、世界第三大經濟發展國。2007年中國這頭昏睡的獅子,終于徹底醒了。深圳的樓市開始超過香港的新界,上海北京的寫字樓也開始趕紐約,開戶炒股的人到了1億。于是,一下子創造了世界第一大銀行、第一大石油公司、第一大房地產公司、第一大保險公司……這一年全世界500強排名亂了,因為那些老牌500強紛紛被突然變大的中國公司擠出去了。中國商人在世界上開始揚眉吐氣了,腰里揣著大把股民的錢,也能想買誰就買誰了。于是,中亞和非洲的油田,拉美的銅礦和鋁礦、澳洲的鐵礦和煤礦頻頻被來自中國的買家問價。澳洲有些人小心眼,看中國人要收購澳洲最大礦業公司,竟提出將會威脅本國民族經濟。中國外長婉轉講話了:“中國對澳洲的投資,還不及澳洲對中國投資的一半,我們希望澳洲繼續對中國增大投資。”真是富國風范,以柔克剛。
2007年世界經濟的焦點放到了中國,全球的經濟天才都在討論中國股市和樓市,一派說泡沫太大了,另一派說中國正在改寫世界經濟,潛力遠遠還沒發揮出來。
可惜世界經濟還沒改寫完,美國那邊次貸泡沫又碎了。中國股市進入2008年,少了近三分之一。記得2007年9月我回長春度假,碰到我母親一位老同事,一個當了一輩子會計的75歲老頭,成了中國第一代“基迷”。他把報紙上所有有關基金的報道用剪子剪下來,訂成三本半大書,還跟人學會了在坐標紙上畫圖表。他把家里所有閑錢都買了基金。我問他現在買股票是不是風險太大?老頭說,他買的不是股票,是基金,基金是由金融專業人士管理、抗風險能力最強的綜合投資工具。他剛買的QDII是走了銀行后門才買到的,現在不到一個月就賺了5%。春節后母親打電話告訴我:老頭投到基金的20萬元,只剩了10萬元,現在有些精神不正常。老伴治病需要錢,他捂著就是不賣,整天到銀行管人家要錢。見誰跟誰說:基金經理都是騙子。
后記
我是1955年出生的,以上是我活到現在親身經歷的經濟泡沫。其實,所有學經濟的人都知道人類歷史上這樣的泡沫比比皆是,比如:19世紀英國的南海金礦泡沫、荷蘭的郁金香股票泡沫,20世紀初的美國鐵路泡沫、造船泡沫、杠桿并購和垃圾債券泡沫……
讓我奇怪的是:人類怎么一點都沒有學聰明?盡管每一次泡沫都有過去的影子,可是人類還是一次次重蹈覆轍。諾貝爾經濟學獎快有一個世紀了,那么多聰明過人的腦袋得了這個獎;計算機在百萬里的星空中,就能算出你把鑰匙藏在家門口的第幾塊磚頭下;人類也能把羊變成人、把人變成羊,怎么人類就是不能避免這些如此相似的泡沫?
一些歷史上的泡沫故事往往讓我們匪夷所思。比如在英國南海泡沫中,一個騙子注冊了一個叫南海投資的公司,在他的招股書上寫道“本公司在拉美有一個誘人的投資項目,現在需要融資,這個項目的具體內容暫時不能透露”。第二天,當他打開辦公室的大門時,外邊擠滿了給他送支票的股民。第三天,這個騙子拿了錢就消失了。
我相信我們的子孫,讀到今天杭蕭鋼構這樣的故事一定也會忍俊不禁,但是他們依然避免不了被他們的后代貽笑大方的命運。
我認為“以史為鑒”和“讀史明志”對人類不靈,人類是不能從歷史中吸取教訓的。就像公元前歐洲種族之間的屠殺在二戰猶太人的集中營依然上演、秦始皇的焚書坑儒在“文化大革命”中完整復制一樣,不論發生過多少次泡沫,泡沫還會再發生。
為什么?
因為人類就是人,人類就是由每一代的你和我組成的。盡管我們的父母都會告誡我們,不要玩火,火會燙手!可是有哪個人沒有被火燙過?!人只有被燙過,才成熟;人成熟了,就是離開舞臺的時候了;舞臺永遠是新一代人玩火的地方;每一代人只能從自己的經歷中長大;每一代人都要創造自己的泡沫和體驗它的破碎。
這就是黑格爾說的:歷史能給我們提供的唯一借鑒就是我們從歷史不能得到任何借鑒。
有人可能說:經濟泡沫中損失的是不太懂經濟的大眾,經濟領域的專業精英——經濟學家、銀行家、基金經理……他們是應該能比一般人更早知道泡沫的,從而更多地避免損失。可是大量統計研究證明:這些精英作為一個整體,他們在預測泡沫的水平上一點也不比老百姓強,因為他們在股市中的平均收益同股民大眾一樣,他們比普通股民唯一多賺的只是手續費。
難怪誠實的格林斯潘一再說:“泡沫是很難確定的,除非它破了。”
(黃鐵鷹,北大光華管理學院客座教授,現居墨爾本。)
救市不能承受之重——A股市場的泡沫陰影
8月份北京奧運會開幕前政府不會讓股市大跌,由此出發,股市在某種程度上被臆猜為一個絕無風險的聚寶盆。2007年,全民炒股熱潮再起,中國股票的開戶人口達到1.2億。不根據股票潛在價值、而根據對政府意圖的猜測做出投資決策。中國投資者幾經艱辛才發現,股票投資的價值既可能增長,也可能下降。今年4月份,上證指數較去年10月份6124點的創紀錄高位跌幅過半。最近一份針對中國內地A股投資者的調查發現,70%的受訪者認為自己正投資一個泡沫,這與多數外國觀察人士的看法相符。
按照一種標準計算,中國內地A股市場的市盈率高達70倍。更糟糕的是,據說30%的收益來自投資收益(即股票交易),實際上這已經形成了一個巨大的“龐氏(金字塔)騙局”。
經濟學家謝國忠認為,解決股市泡沫的兩條重要途徑就是減少總體的流動性以及降低風險偏好。中國股市暴跌,并不像較為發達的經濟體中類似下跌那樣影響重大。就中國國內而言,主要受害者是將股市視為賭場的小投資者。當股市開始肩負維系社會穩定和諧任務的時候,我們發現資本市場很難有機會尋找自身價位。
國家、股市、奧運和救市,A股市場的投資者們對此四者有著違背市場規律的復合想象,這種想象某種程度上引發了泡沫的產生, 最為不幸的是,政府總在給不斷下跌的股市提供支撐,落實這種想象。
“虛擬資金”刺激下的房企過熱
“誰都可以進入,房地產正在變成一個簡單的行業,這是不正常的。”2007年,在一個由老胡主持的高端論壇上,鼎暉創業投資執行總裁焦震如是說。在過去的幾年,盡管有無數的房企在無聲中泯滅消遁,但我們也看到了許多背景各異的企業、資本跨界試水房產行業。
觀察這種行業過熱的現象,郎咸平提供了一個有些灰暗但又極具洞見的視角,他認為:中國經濟目前已產生了一個非常特殊的二元經濟體系,在任何時候,中國的經濟都是過熱和過冷同時存在的。地方政府推動公共建設有關的部門是過熱的,而民營企業大部分是過冷的。在此情況下,由于宏觀調控力度極大,逼迫銀行從過冷的部門抽出資金,打入過熱的部門。因此越調控過冷部門越冷,而過熱部門越熱。實際上,隨著投資機會的減少以及投資環境的惡化,更多的資本將轉而進入已經過熱的樓市,從而推動樓市繼續向上走動。
而從地產需求面來看,中國地產的需求面在全世界獨一無二。由于經商環境等問題,企業尤其是民營企業資金大量閑置。這些資金與各種灰色收入、儲蓄款等匯集在一起,形成從未有過的“虛擬資金”。這股“虛擬資金”的出現造成了地產需求面市場化過度。而供給和需求這兩股扭曲的市場化現象糾結在一起,也成為房價持續高漲的動力。
經濟學常識表明:投資會朝向利潤率較高的行業移動,從而推動合理化平均利潤率的形成,在此過程中,行業收獲成熟,而行業的產品和服務也獲得了一個進化的契機。新手和多元化戰略型企業在房地產行業浮現的身影昭示了這個行業的些許浮躁,而那些戰略清晰、自覺探索并踐行行業規律的企業無疑會是塵埃落定后最終的真心英雄。
假嗨,套牢眼球的泡沫議程
任何時候媒體皆不會自外于社會之外,社會的變化會通過媒體折射出來,而媒體對熱點問題的報道,又無形中為公眾設置了關注熱點,傳播學把這個過程叫做議程設置。我們發現,如果一個媒體缺乏自己的人文關懷和立場,就很容易忽略掉自身作為瞭望者的職責,把公眾的議程引向狂熱和無聊。2007年的中國傳媒業尤其能夠體現這一點,與中國社會一樣,這一年的中國媒體,天上地下,東西南北中,熱點紛呈,不斷刺激著人們的神經,引起了社會性的整體狂歡,當然,于現實社會的經濟、民生而言,這種狂歡就像一個看不見的騎士,外表光鮮奪目,內里空空如也,《新周刊》把這種現象定義為“假嗨”。
作為“假嗨”的代表作,“中國經濟排名將超德國”、“國學班熱”等一些議題曾甚囂塵上,這些議題使每個人都有話可說,但煙消云散,此處什么都不會留下。況且,相對于黑煤窯里的奴隸孩子,日益分裂的社會,我們都知道這些問題是多么膚淺空洞。
喪失對現實世界的深刻關注和介入,也就意味著媒介影響力的流失。“假嗨”的最直接效果就是使傳媒人和社會大眾一樣的神經麻木,而且,這麻木還更多是媒體的杰作。紛呈的社會熱點并沒有使媒體整體報道質量和媒體整體經營得到明顯提升,某種意義上說,這不僅是媒體的失敗,媒體人的失敗,更是一個社會和他的國民的整體性失敗。在一個關鍵的歷史時刻,本該抓住難得機遇的媒體卻不得不為此付出了巨大的機會成本,被迫放慢了調整向上的步伐,傳統媒體尤其如此。
(以上文字執筆:白許晨)
超出公司操控能力的土地儲備
市場觀察人員發現,尋求上市的房地產公司大致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公司大量圈地,背負高額負債率,依靠上市來融資還債;另一類是借上市獲得融資平臺,尋求長遠發展的公司。
第一類公司的行為事實上是一場賭博,其假設的前提是市場形勢一片大好,投資人對市場充滿信心。從年度銷售額50億到次年度預計銷售500億的跨越,這其中缺失得實在太多了。
建業在總結開發商的融資鏈時強調,除了有連續的土地儲備外,還要有相應的項目準備如多項目管理能力、成熟的團隊、開發模式,還要把項目的開發節奏控制好。
這番論斷,是建立在對行業內在的發展規律的認識之上的。無論市場繁榮如2007年10月之前,還是如2007年底之后彌漫的觀望氛圍,這些都只是表面的現象。十六年市場風云變幻,建業努力堅持著對最初市場規律的領悟,那就是遵循規律,不斷提高企業自身的能力,這也是應對市場變動最為簡單、有效的辦法。
當然,第一類公司的行為沖動也來自資本市場對土地儲備量這一要素相對單一的價值判斷,隨著政府對房地產行業宏觀調控的深入,土地儲備的含金量和公司自身的實力將受到投資人的重點關注。
冠以世界500強光環的中國“強企”
一個強大并能贏得尊重的企業是怎樣的?持續且上乘的盈利能力、通過競爭取得行業領先地位、核心競爭優勢、精簡而高素質的人才隊伍、強大的創新能力、健全的規章制度、抗風險能力、國際化水平、品牌知名度高。這個答案多數人不會有異議。
2007年世界500強中國內地企業共有22家入選,中國石化、中國石油天然氣、國家電網、中國工商銀行、中國移動通訊等壟斷企業赫然前列。中石油被認為是亞洲最盈利的公司、中國移動是全球最大的電信企業、中國工商銀行是全球第一大銀行。“當這些桂冠一一落到中國企業頭上的時候,再也沒有人敢于質疑中國經濟的強勢以及壟斷的力量”,吳曉波在《激蕩三十年》中這樣評論。而事實上,中石油賺的是石油資源的錢。而理論上,石油資源是屬于全體中國人所有的。即便在國際油價不斷走高之際,財政部仍然拿出巨額補貼中石油。而處于壟斷地位的電信企業在暴利的情勢下會本能地拒絕新技術。
令人欣慰的是,2007年上榜的中國企業中有來自港臺的鴻海精密、和記黃埔等幾家民營企業。“或許,這些依靠過硬實力、經過市場搏殺脫穎而出的民營企業,才是中國企業界未來的希望所在。”眾多人對此寄予希望。
空洞商業倫理之上的物質財富積累
一些企業有著敏銳的市場直覺,并能迅速找到行業爆發的時間點,并以最為快捷和高效的方式獲得成功,從社會上索取資源、汲取營養,卻沒有道義、沒有擔當、沒有回報。營銷手段的惡俗、誘惑人類的貪婪面、充滿冷酷、道德麻木。如此負面的商業倫理之上的物質財富同樣是一種泡沫,成為商業文明進程中的負推動力。
商業社會的個人價值評判導向
過去,人們常說:人在履行職責的過程中得到幸福。當積累財富成為社會活動的中心,獲得財富成為個人價值評判標準的唯一表達時,沒有足夠的物質財富,幸福感容易被打折。因此,斯蒂文·伯格拉斯博士也不得不說:“在現代的社會觀念中,成功的定義往往只限于地位和財富的滿足,而缺乏對個人成就感的認同。”在此指引下,人們不愿從事利潤率偏低的行業,比如農業。這種價值評判導向同樣使得人文藝術醫療等領域趨向商業化。
而在利潤高的領域,人們的價值可能會被過高評估,進而產生人才價值泡沫。這種泡沫帶來的危害影響極其深遠,使得社會不同職業領域的生態圈難以平衡。
(以上文字執筆:宋曉鳴)
日前,王石明確表示,房地產市場的拐點確實已來臨。結合此前的論調,他的意思大約是說:房地產前進的力量主要來自銷售通暢,而通暢與否則取決于購房者需求的實現程度,這一點又是受制于房價的。在目前的市場狀況下,房價超過消費者的承受力,已然成為實現銷售回暖的重大障礙。由此出發,王石認為,只有降價才能釋放更大的購買力,當房地產市場渡過這波變動后,總體向好是大勢所趨。
時隔不到一周,社科院發布研究員李景國的報告,報告認為,目前,有四大因素決定房價并不會有明顯的下降:需求推動房價上漲的力量依然很強;供地從緊政策使市場增量受限問題難以得到改觀;房價出現大幅下降的拐點沒有政策支撐;國內外原材料價格不斷上升,勞動報酬逐步增加,房地產產品質量和科技含量持續提高,導致房地產生產成本走高。從目前情況來看,上述基本因素短期內難以發生根本性改變,因此某些城市出現的房市交易量下降,市場觀望氛圍濃厚,并不能證明房地產下降的大拐點已經降臨,至少提出該論點還為時尚早。
李景國的研究報告得到建設部的支持,中國房地產協會常務副會長兼秘書長、建設部辦公廳原主任朱中一認為,房市是否到了拐點需要看數目、看實例,應該站得高一點。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個別地區、個別樓盤價格的上漲或下降都是正常的,就全國來說還不能算是拐點。報告還稱,盡管制約中國房地產市場價格過快上漲的因素正在增強,但還不具有整體走熊的條件,不過,今年中國房價上漲幅度將大大低于去年。
據此我們可以推斷并描述一下,王石的拐點似乎是小拐點,即房價由漲轉跌,至于發生在一個城市還是一批城市,發生在一個季度還是半年甚至全年,并沒有明確的界定。從市場成交量看,唯有降價才能實現銷售,這是小拐點論指導下的實戰性結論。王石旗下的萬科,1月份銷售額尚不足二十個億,但一季度的銷售額則已接近兩百個億,其中的增量足以說明他的聰明與預判,可以說他也是拐點論的直接受益者。
李景國的拐點論,吻合建設部的觀點,應屬大拐點論。他們均認為中國房產出現持續熊市的可能比較小,并且認為不能將個別城市個別時間段下的大幅降價視為拐點產生的依據。
從市場的肌理、需求者的心態以及目前市場需求特點出發,我想探討一下兩位的拐點論誰的更有現實意義。
顯然,依據大拐點論,奧運前后樓市將維持上漲態勢,而統計數字也將表明,今年的漲幅會低于去年的漲幅,但房價漲幅不會為零或負數。如果此說成立,將可能導致商品性住房需求由觀望轉向部分釋放,從而造就一個回暖的樓市。但是,李景國式大拐點,顯然無法使每家開發商都歡欣鼓舞,因為除了銷售壓力外,他們面對的還有更多。
李景國式的拐點論,更切合政府的需要,更符合今年樓市調控目標,也更有利于建設部開展工作,因為,商品房市場丟失或停滯,保障房唱獨角戲的狀況不是政府想要的局面。前不久股市大跌,人們呼吁救市,后來,政府還是將印花稅由千分之三降至千分之一,管他是否救市,畢竟調整后的第二天A股就出現了大規模的上漲,而地產股也一改之前的熊樣。
李景國式拐點論倒是給地方政府,尤其是中西部地方政府注入了強心劑。有利于中西部城市以及二三線城市對房地產業的行政性調整,比如:繼續增加土地供應,將保障住房與開發商結合起來,放手發動廣大開發商,兩手抓,一手抓保障住房,一手抓商品房建設,讓開發商介入保障住房的一個最大好處就是效率的提高。
而王石的小拐點論,更能贏得民心,憑借萬科本身對開發商的吸引力,一時間也變成了廣被仿效的楷模。王石的萬科,融資之順利,銷售之強勁,產品調整速度之快,都給其他類似開發商舉例說明,應對變局,快是要訣,快速調整產品,快速實現銷售,快速變現,快速補充市場短板。
問題是,在中國,類似萬科的企業畢竟是少數,這種做法是否會產生市場壟斷?會否讓一些中小開發商上了船后速死?這是一個關鍵問題。因為許多中小開發商受制于市場成本上漲,受制于資金鏈的困境,無法像萬科那樣,掉頭而去,游刃有余。最為關鍵的是,中小開發商固定成本部分與萬科無異,如關系成本,如營銷成本,如開發隱性費用,而規模效應則是萬科的殺手锏,中小開發商普遍沒有。同時,中小開發商的項目定位無法針對普遍性市場需求進行較短時間的調整,這也是他們降價后是否能快速回籠資金的一個瓶頸。
無論如何,王石的拐點論受到了市場的熱捧,老百姓也是滿心喜歡。但嚴格來說,這種拐點論及其效應從一定程度上妨害了整個市場。它加劇了市場中某些剛性需求的觀望,導致了市場供應急劇向中小戶型集中,為了應付舒適性需求與改善性需求,許多開發項目進入到垃圾產品生產過程中來。
理性分析,一個規范的、發展中的房地產市場,需要有投資性需求,當然也應該解決居住問題,大拐點說更真實反映了中國的現狀;小拐點說,充其量是對現實市場反應的集中描述。市場如何變化,并非向下一句話就能解決了,正如有專家指出,房價下行,受害者未必不還是老百姓。
從這個角度出發,政府應結合拐點論妥當安排市場計劃,將信息管制納入至行政制約當中,讓購房者能夠在一個真實的市場供求關系中決定自己的需求是否實現,而不是在恐慌性購買與觀望式沉淀中搖擺。
(楚蕓,著名房產評論人。)
一個喜歡文字的人,
一個現在逛書店仍堅持光顧詩歌區的人,
一個特別害怕辜負的人,
一個追求完美的人,
一個特別認真的人,
一個特別喜歡晴天的人,
……
30年前,一場偉大的變革在中國大地上悄然開始。
30年后的一個普通的下午,我們在閔閔女士的辦公室約訪了她,想分享她對30年變遷的感知。一個多小時的采訪,被匯報工作的人幾次打斷。于此,我們也許可以對這位省域化地產企業執行總裁的忙碌可見一斑。
三十年前的今天,閔閔剛讀中學。幾年后喇叭褲開始流行時,作為老師眼中優等生的她竟然特別想有一條喇叭褲,期待通過集體舞來寄托自己對美好新事物的追求。三十年后,昔日的優等生,已經成為建業省域化戰略下多項目架構的管理者和推動者。從南陽到豫西,從豫西到集團,從三級架構下的“大篷車”到企業深入全省18個地市,閔閔從建業戰略調整和架構改革的實踐中一步一步穩穩走來。
三十年,職業在變,角色在變,應對事務的方法在變,但是善良、真誠、激情和對完美孜孜不倦的追求似乎從來都沒有停止過。
《建業》 :從個人經歷和理解出發,您如何感受改革開放的歷程?
閔閔:改革開放的這些年,于民族、于社會都是一個非常了不起的過程。我們這一代人,收獲頗多,受益頗多。回顧過去三十年,古老的中國大地展現了前所未有的活力,同時也收獲了沉甸甸的思考!三十年來,中國經濟有了高速度的成長,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質量有了相當大的提高。中國已經被公認為世界上一個重要的經濟體。
作為一名女性,可能和男人觀察事物的角度不一樣。我更愿意從細微之處,用很小的觸角去感知改革帶來的變化,去感知時代的溫度。去國外上課時,從老外對中國人眼神的變化中,我可以捕捉到我們民族受重視的程度。我甚至可以從每屆青年歌手大獎賽的歌聲及化妝和衣著中感知時代驚人的速度。
改革開放一路走來,我應該一直是個勇于嘗試的人,每段職業經歷似乎都契合了改革的步伐。改革開放初期,詩歌潮、寫作潮催生了一大批文學青年。我也被卷入了這個潮流,并成為當時女詩人隊伍中的一員。隨后,隨著媒體資源的開放和電視的普及,能成為電視人,能登上熒屏是那個時期不少年輕女孩子的夢想,大家希望通過電視更多地展示自己,張揚個性。電視人是那個時代非常受關注的職業。我又成了一個電視人,成了令不少人羨慕和關注的主持人。隨后的下海浪潮中,很多人都有到河邊“濕濕鞋”的沖動,這其中,有成功的弄潮兒,也有光腳回來的。我在這個過程中,也很幸運,應該算在這次潮流中站穩腳步的人。
1997年來到建業,又“一不留神”進入了一個現今最熱門的行業,一直堅守至今,書寫了自己的地產生涯。從集團管理部、人力資源部、教育公司、企業發展中心,到南陽,到豫西大區,再到現在的執行總裁,是認真、激情、責任感和怕辜負的行為慣性一直促使我走到今天。
《建業》:三十年,就您的觀察和經歷而言,地產界有哪些突出變化?
閔閔: 1997年,加盟建業,和它一起見證了行業的發展和企業的成長。
風云激蕩的改革開放三十年,房地產改革二十年,取消福利分房十年。地產業當之無愧地成為市場化進程中最受關注的行業。隨著國民經濟持續快速發展、人民生活水平迅速提高,以及城市化進程的快速推進,我國的房地產業發展的速度前所未有,取得的成就舉世矚目。我置身其中,也感受和親歷了地產業洶涌澎湃的階段。
住房制度的改革,促使房地產業市場化和規模化發展的步伐大大加快。我個人覺得,地產業迅速發展,是人們生活能力的表現,是社會進步的折射,是改革開放成就的體現。如果沒有資金、沒有市場、沒有需求,地產業不會發展得如此迅速。
隨著行業的不斷發展,地產商會越來越冷靜和理性,并步入地產行業不斷為社會提供優質產品和服務的時代。
《建業》:從您離開校園開始,在不斷變化的職業角色和社會角色中,您的認識有怎樣的變化?在這些變化中,又有哪些東西是不變的呢?
閔閔:過去的朋友也許會覺得我的變化是很大的,我感覺有些變化是為了適應不同工作崗位的要求和需要,崗位會對人的性格有所改變。現在我是一個管理者,管理者是一個公共角色,不同于一個編輯或記者,可以生活在一個相對自我的空間里。管理者必須按照團隊和目標對你的要求來約定行為,完成使命。
由于所處崗位的原因,我習慣于換位思考和不斷地反思。這就像我之前寫詩的時候,會經常讓自己的情緒降到冰點,然后在那樣一種情緒中醞釀些傷感的詩句,回頭在平靜中閱讀,看看自己可不可以被自己的句子感動。
說到不變,應該很多。人格追求沒有變,性情喜好沒有變,對事物完美的期待沒有變,對理想的憧憬沒有變。我屬于感性和理性交織的一個人,處在感性一面時,希望今天的太陽和昨天的不一樣。我特別期待晴天,覺得晴天里,所有的愿望都有實現的可能。
《建業》:媒體對您的報道中,總有“理想主義者、完美主義者、詩人、詩意人生”等字眼,您最喜歡其中的哪些評價?這些看似感性的氣質怎么和職業經理人完美結合呢?
閔閔:理想主義者和完美主義者。
對完美的追求可能是性格深處揮之不去的東西。就像我很小的時候,用田字格本寫字,一頁字中有一個字不滿意,常會把整張紙都劃掉或者撕掉。
我不認為理想主義者、完美主義者、詩歌同職業經理人是矛盾的。一個追求完美的人可以而且應該扮演好所有的生活角色和社會角色:細心善良的母親、溫柔的妻子、孝順體貼的子女……如果你回到家里,在母親面前、在丈夫面前還是個職業經理人,那樣會很糟糕。我一直努力追求一種完美的境界,但是難免會把崗位上的東西帶到生活中,把生活中的氣息帶到崗位上,其實完美真的只是一種理想。
工作上的完美,應該是一種永無止境的追求。
生活上的完美則相對容易些,只要向著美好的方向靠攏就好。
(有人說提問是一門藝術,回答則是一項系統工程。感謝閔閔女士在不斷有工作打擾的情況下完成這項系統工程。)
閔閔問卷
1.30年前的今天,您在做什么?在中學讀書啊。記得80年代的校園里流行集體舞和喇叭褲,很希望有一條自己的喇叭褲。
2.30年來所從事過職業中,您最喜歡哪一種?編輯和記者,我還是喜歡和文字打交道的,相對單純,每天都可以獲得思想上的慰藉。
3.30年來,您改變最多的是什么,不變的又是什么?30年,學會了對事情、對角色積極地應對。不變的應該是性格中的真誠和激情吧。
4.您認為最理想的快樂是怎樣的? 做自己最喜歡的事情,然后把它做成功。
5.您最害怕什么?被誤解、被委屈、被錯誤地認識。
6.在還在世的人中您最欽佩的人是誰?如果不在世,我選擇張愛玲:敢恨,敢愛,能完美地表達。在世的,我選擇母親,她瘦弱的雙肩、并不高大的背影總掩飾不住內心的堅強。
7.您認為程度最淺的痛苦是什么?肌膚之痛。
8.您認為人類哪種美德是被過高評估的?愛的能力。
9.您最喜歡男性身上什么品質?責任感(其次是文化素養和進取心)。
10.您最喜歡女性身上什么品質?善良,善良的女人最可愛。
閔閔詩抄
我的眼淚又一次地輕輕劃過月色
我看到我冰涼的皮膚上留下一道思念的苦痛
親愛的,你喝醉了嗎?
我擔心你醉了
就不記得我在星空下為你的守候
今夜,好冷。
沒有你給我的溫暖
寂寞讓我徹骨寒風
——摘自《昨夜下雨了》
演來演去的日子會漫不經心
生活的支點沉重而纏綿
——我等待
閃電般的懸念——
從此 寂寞
被你畫成一張干硬的餅
供我一點點充饑
——摘自《泫然的低訴》
你,在熬煎嗎?
告訴你,正午的太陽也烤得我皮開肉綻
不知道我們誰會在路途中失去信念——是你?還是我?
我們都害怕了,心若丟了
明天就再也不會來臨
——摘自《慢》
(采訪:編輯部)
兩年前,香華老師打電話來說,已經和柏老商量好了,要把全部有意義的物品都捐贈出來,正在考慮捐給誰比較合適。我的第一反應是以反對者的角度提出了一些問題,比如子女的意見如何?獲得捐贈機構是否具有持續的責任和能力妥善保管和料理這些物品?如果捐給大陸,臺北方面會作何反應?這樣大批具有個人感情的物品捐贈以后的心理狀況等等。香華老師都一一平靜答復,表明以上都已深思過了,總的觀點是,誰可以讓這些物品發揮更大的作用就交給誰,假如將來事實證明真的所托非人,那也只有隨它去了。
最后香華老師明確地講,柏老恐怕來日不多了,現在這就是在安排后事了,捐贈給一家適當的對象,總比對這些物品沒有任何安排,以致將來零散流落要更好。
有了這一次讓我震撼的意料之外,柏老的海葬也就不再讓我意外了。剛好當時蓋茨也宣布身后將捐出全部財產給社會,我就跟朋友講,這是當今兩個不同領域的巨人的殊途同歸。講得幾次以后,有一回香華老師好奇地問我,你總說的另外那個巨人到底是誰?我的東北話講快了,她聽起來經常會很含糊。我說,就是比爾·蓋茨。她立即大聲地說,天哪,這怎么可以相比,蓋茨的影響力是世界性的。
于是以后我就不再逢人講這段個人心得,但是內心里面,仍然認為這是兩個可以讓世人在他們的生命觀、財產觀面前駐足的人物。
捐贈的事件最后果然在臺灣鬧起了軒然大波,對此大陸媒體鮮有報道,我后來詢問香華老師怎么對付那些打到家里的抗議電話的,她說,我就是簡單、直接、明確的告訴他們。
大約到了06年的夏天,香華老師也是在電話里說,柏老累了,已經寫不動字了,連講話也很吃力了,但還是有很多人希望約到柏老的文章或者可以采訪。他們的想法是,事情總有結束的一天,現在累了,那現在就結束吧,計劃以后不再接受媒體訪問了,文章也更不可能再寫了。
因為早已了解先前他們面對媒體的辛苦,估計其中多數還是經我手安排的,所以對此并不意外,想了一下,我說還是應該有一個公開的宣告比較好,一個是以后不必逐個解釋,一個是也需要對柏老遍布華人世界的讀者們有一個交待。當然還有一點我沒有說出來,就是既然柏老身體這樣壞,也有必要讓關心他的人們有一個心理準備。
于是,8月份香華老師特地飛到北京,我邀請了《南方周末》的師欣,在人民文學出版社雪蓮幫助下住進郊外的一家休閑中心,我們三個人進行了將近兩天的封閉對話,拉出來大致的采訪提綱。當時師欣最大的苦惱是無法面見柏老,而能給她提供與柏老接觸的機會,只有每次不超過10分鐘的電話采訪,而為了這10分鐘,香華老師需要事先作差不多半天的準備工作,沒有人知道柏老什么時候會睡醒,也不知道睡醒之后的狀態是否可以接受采訪。而師欣也不能每天傻坐在電話旁邊等待柏老睡醒的通知。
這次采訪后來被定位為“封山訪問”,那是一次很艱難的訪問,文章出來之后,大家共同的感覺都是還有一些遺憾。但是做到這個樣子,已經很不容易了。
03年,蒙柏老夫婦的厚愛,邀請我去臺灣參加柏老的學術研討會,會期只有幾天,但是特地幫助我申請了10多天的期限,于是會后我就住到了他們家里。
第一次見柏老就見識了一如他雜文中的幽默,研討會之前正在與人交談間,聽見人說,柏老來了,一抬頭,就見到從前照片里的人已經走到眼前了,大家都紛紛打招呼。握住柏楊先生的手時,感覺他的皮膚很光滑,一時沒有想出來,與這位大師見面的第一句話該和他說什么,遲疑之間人已經過去了,只好等他坐下才過去自我介紹,柏楊看看我說,久仰大名! 第一天的會議結束,香華老師邀請我們去家里做客,柏老是半道回來的,他被拉去吃晚宴了,一進門大家放下筷子都和他打招呼,他看看大伙說,打擾了。大家都笑。
其后入住柏老家讓我終于有機會向他當面請教有關《中國人史綱》里的一些問題。柏老介紹說,在入獄之前,根本沒有接觸多少歷史,在監獄里沒有事情,只有時間,才有了這部書。柏老說,這本書寫到了政治史,也加進了一點文學史,遺憾的是他不懂經濟,否則就會再寫一點經濟史在里面了。
那些天在只言片語之間,感覺柏老從內心里割舍不下對鄉土的情懷,有一次我們正談論一個話題,他突然說,小時候在老家,柿子成熟的時候,火紅火紅的一片啊。就這么一句,然后就再也不說話,眼睛大大地看著我。我感覺他并沒有看到我,而是把我作為一個方向穿越過我,他是在看自己在河南的老家,在遙望少年時代的自己。
那天晚飯安排在柏老的學生高肖梅家里,進屋后柏老很累,就躺在沙發睡著了,高老師家里的大貓緩緩踱步過來,所有所思般蹲在沙發下看著柏老睡覺,我又掏出相機,拍了幾張柏老睡中與貓的合影,大家又大笑,都說柏老通常樣式的照片,大家都拍過,唯獨這樣類別的,你是獨一份。
回來以后,因為電腦意外,除了當時幾張發布在新浪的,其余全部丟失了,香華老師聽說后,很遺憾的看著我,我只好嘿嘿的傻笑但內心并不覺得有特別的缺憾。
始終在內心里,覺得自己的生活軌道,本來沒有可能與柏老夫婦的軌道會有交叉,只是因為特別的機緣造就了這個特別的交往,意外的收獲甚至填滿了內心的每一個角落,照片更是我的意外中的意外,已經是形式大于內容,在我心里,那些忽遠忽近的映像才是不可磨滅的。
去年,柏老幾進幾出醫院,幾乎每次都是搶救狀態,所以今年盡管柏老再次住院再次搶救,內心里仍然認為會依舊平安渡過,那天上午在msn上遇到久違的香華老師,我詢問她柏老的病情,轉告她大陸很多朋友都很關心柏老,并安慰說現在天氣暖和了,有利于身體康復,會很快回到家里休息的。
然而第二天就傳來了柏老過世的消息。
這些天,總是晃動著一個少兒的身影,在餐桌前,看著弟弟妹妹吃著雞蛋喝著奶,也期待著自己的那一份,但是每一次都沒有等來他自己的那一份;在街上,賣小吃的一聲吆喝,他和弟弟妹妹一起奔到街頭,小販會逐個拿給每人一份,但是唯獨不會給他,因為知道家里不會給他這份零花錢……
這就是少兒時的柏楊,大師的童年時代,一個遠離生父在繼母的侮辱中生長的孩子,在身后卻贏得了全體華人的敬仰。
這個人生的意料之外,柏楊,是你給的這個世界還是這個世界給的你?
(朱洪海,柏楊圖書大陸出版總策劃。)
這是一項引起過太多爭議的工程。它由當時著名的建筑大師設計,法國總統親自批準,在巴黎最著名的博物館前,又在克服了重重壓力之后才得以完工。
它就是貝聿銘設計的法國盧浮宮擴建工程。
上世紀80年代初,由于游客數量日益增加,當時的盧浮宮在功能和交通上都開始不堪重負。在這種情況下,盧浮宮的擴建被提上日程,而擴建最主要的目的,就是建一個集中的中央入口。這是一個受到法國全國上下重視的工程。法國總統密特朗特別過問并負責決定有關問題。他親自選定了貝聿銘作為擴建工程的建筑師,事實上,在此之前,法國文化部征詢了全世界十五個著名博物館的意見,其中十四個推薦了貝聿銘。
貝聿銘考慮了三個月,提出了自己的方案:一座矗立在盧浮宮廣場中央的玻璃金字塔。
一個外國人,在本國的最重要的建筑前要蓋一座玻璃金字塔,這在當時讓很多法國人無法接受,從金字塔的設計被公布的那天開始,抨擊就從來沒停止過。當時的文化部長米切·蓋抨擊貝聿銘的金字塔是一顆寒磣的鉆石。反對者高喊“巴黎不要金字塔”、“交出盧浮宮”等口號,他們形容在盧浮宮前建金字塔比拿破侖滑鐵盧戰敗后英國人占領巴黎,企圖從盧浮宮掠走藝術品的暴行更讓法國人憤怒。即使在賣座電影《達·芬奇密碼》的臺詞里,依然對它有一句至今還代表了一小部分法國人不滿的對白:“它是巴黎臉上的一道傷疤。”當然,也有正面的評價:“貝聿銘是集兩個世界的精華于一身,他可以引進新世界的光芒和效率,但中國人的血統又使它的設計不會太美國化。”但是相比較而言,當時負面的評論是壓倒性的,貝聿銘后來自己也承認,強烈的批評陣勢幾乎使他難以承受。但最后,密特朗總統頂住了壓力,親自批準了這一設計。
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貝聿銘于1988年完成了這個對于他和盧浮宮都有里程碑意義的擴建工程。
擴建之后的新入口,分為地面和地下兩部分。地面部分主要由一座覆蓋地下入口的大玻璃金字塔以及三座用來采光的小金字塔組成。其中大金字塔,高21米,底寬30米,位于廣場中央。它的四個側面由673塊菱形玻璃拼組而成。總平面面積約有2000平方米。塔身總重量為200噸,其中玻璃凈重105噸,金屬支架僅有95噸。在這些金字塔的周圍,還點綴有七個三角形噴水池。位于廣場地下的工程是主要部分,包括了總建筑面積達4.6萬平方米的地下設施,除了大金字塔覆蓋著的中央售票大廳,還有商店、餐廳、圖書館、書店、車庫以及盧浮宮的各個后勤服務部門。這樣既綜合解決了困擾盧浮宮的功能與交通問題,又極大地擴展了盧浮宮的展覽空間。
地面的金字塔是當初引起巨大爭議的部分。對于覆蓋主要入口的屋頂,在金字塔造型之前,貝聿銘曾經嘗試過立方體穹頂,但最終選擇了金字塔造型。他認為再也沒有其他擴建實體能夠優雅地與這座被時光褪去光芒的宮殿融合在一起。一座透明的金字塔可以照映出盧浮宮蜜褐色的石塊,如同向這座建筑崇高的地位致敬。一方面,玻璃金字塔有最精簡的表面積,在材料上最為節省;而對于廣場上的游客來說,金字塔傾斜的表面,又恰好可以反映出不斷變化的巴黎天空。大金字塔的高度被定為盧浮宮的三分之二,這一黃金比例讓新入口極好地融入了盧浮宮原有建筑群的比例中。
另一方面,在以盧浮宮為起點的軸線上,最近的標志性物體是協和廣場上聳立著的埃及方尖碑。加上盧浮宮本身也收藏著數量極多的古埃及文物,所以金字塔造型與這兩者也是相互呼應的。對于這個設計,貝聿銘自己的看法是:“金字塔”既不模仿傳統,也不壓倒過去。反之,它預示未來,從而使盧浮宮達到完美。
需要提到的是,貝聿銘本人對于三角這種幾何圖形也是非常偏愛的。傳統建筑的軸線對稱的序列式空間往往只有一個滅點,而貝聿銘認為:如果你有了一個三角形,你也就有了三個滅點,這便創造了比古典空間豐富得多的空間感。三角形的建筑構成在極大程度上改變了人們習以為常的建筑外觀和內部空間感,其他非直角幾何圖形的運用大多可以解釋為三角形構圖的演變。因此,貝聿銘及其事務所在這個領域始終處于領先地位,例如其設計的美國國家美術館東館、普林斯頓大學宿舍樓,便是三角形幾何應用的成功范例。
整個擴建工程,一直基于貝聿銘長期以來堅持的信念:有別于繪畫、雕塑等只需注重作品自身內涵的藝術形式,建筑既要考慮到為他人或群體創造所需的空間,又會受到來自社會、技術、經濟等各方面的制約。所以建筑必須只有跟上社會的步伐才永遠不會被遺忘。在這個建筑完成后的二十年里,法國人對它的態度有了改觀,建筑界和設計界開始紛紛給予肯定的評價,他們說貝聿銘把過去和現代的距離縮到最小,稱贊金字塔是盧浮宮里飛來的一顆寶石。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喜歡這個建筑,在來自全世界的游客眼里,這座玻璃金字塔已經成為僅次于艾菲爾鐵塔的巴黎又一標志性建筑。
二十年前盧浮宮飛來的寶石,并不僅是這座玻璃金字塔,而是貝聿銘這位出類拔萃的建筑巨匠。正是因為貝聿銘自己堅忍的毅力和無比的勇氣,才使得他的作品以高超的藝術魅力征服了全世界。
(施煒,攝影師,特約撰稿人。)
在建筑界,真的要拿出來跟高迪比,有一位勉強可以提出來,大家也認為還算夠分量的,就只有奧地利的藝術家洪德特瓦塞爾。這位老兄實在不能說他是建筑師,可是他這一生若沒有那些有趣的房子,光憑他的畫,絕對沒辦法達到今天的地位。這么說,好像很瞧不起人家的畫,可是說真的,可以畫出那種畫的人應該還是有,但是可以蓋出他那種房子的人就絕無僅有了!幸好老天爺叫他把才能發揮到建筑設計上來,他成為建筑史上少數以藝術家身份被尊敬的建筑師。即使奇才如高迪,也還真是不折不扣的一位“建筑師”,不像洪德特瓦塞爾算是個畫家來建筑界“插花”的。
這位洪德特瓦塞爾先生的建筑有著“奇幻”所需的一切要素——沒有流行時尚的差別,有“素人”的美(以建筑師標準來說他還真的是素人)和夢境般不真實。可以這么說,他的每一個項目風格都很像,可是不因為很像而減損他的成就(高迪的每個作品其實也都挺相像),因為他可以將每個作品在奇幻上都達到非常高的水準,不像別的建筑師只能曇花一現。再者,盡管他的房子都很像,畢竟這種風格實在太罕見了,就算盡他個人之力,做出二三十個項目,以全世界房子的數量來看,還真不嫌多。就如同現在當紅的弗蘭克·蓋瑞,他那些怪怪的房子每棟不也是很像?你會嫌他多嗎?我還希望在他死前能多蓋幾棟呢!不要像高迪那樣,死了之后,沒有半個學生能做出老師的東西。
城市建筑的自然樂章
1986年的維也納居民樓設計案,算是洪德特瓦塞爾代表性的大項目。難得在都市中有這么大一塊基址,而且市長指名要讓洪德特瓦塞爾先生依其理念自由發揮,拜托其他建筑師、工程師盡量配合。這種好事現在看來簡直是不可思議,應該也不會有機會再發生一次。洪德特瓦塞爾后來和建筑師彼得·佩里坎合作,完成了一棟“在都市中與大自然和諧共存的公寓”。這樣的理念后來也成為洪德特瓦塞爾先生的中心思想,出現在日后的每一個項目中,這個居民樓社區從此聲名大噪,成了維也納的觀光勝地,名字也干脆就叫做“洪德特瓦塞爾之家”。
怎么樣可以做到“與大自然和諧共存”呢?主要的想法是希望讓人有住在鄉下別墅的感覺。首先要有很多樹,每戶人家開窗都有樹,這在都市中實在不容易辦到。
洪德特瓦塞爾利用許多梯田狀的露臺,在每層屋頂露臺上種樹,層層高度不同,讓不同樓層的住家都可以對到其中一層的露臺,打開窗戶就有樹。這些綠化的露臺有些從中庭就有緩坡可以登上,形成地面綠地的延續,好像鄉下的小山坡一樣;有些則是從高層住戶的落地窗出來就可通達,其中一個位于二樓面臨馬路的露臺,還變成對外經營的咖啡座。
除了露臺,窗戶是另一個重點;他希望家家戶戶都有大而有趣的窗戶,可以和大自然交流,尤其是有許多樹的時候,所以一般公寓的制式窗戶全被改掉,換成大大小小、各式各樣五彩繽紛的窗戶,有的還加上可愛的陽臺,形成和周圍建筑截然不同的外觀。當然前面提過的“奇幻”元素也是洪德特瓦塞爾的拿手好戲,有各式顏色、形狀、大小不同的球,鼓起如腫瘤般的怪裝飾,無法捉摸的自由曲線和繽紛色塊,這些東西因為太特別了,現在變成注冊商標一般,只要在明信片、月歷、T恤、馬克杯印上這些“洪德特瓦塞爾風格”的東西,價格馬上跳三倍。
嚴肅的臉和微笑的臉
完成上面的住宅社區后,1991年洪德特瓦塞爾在維也納又有兩個重要的舊建筑整建案,兩者完全不同,但結果都非常成功。第一個是一座發電廠,因為之前的公寓太成功,市長又屬意請洪德特瓦塞爾來幫發電廠變臉(這回市長已經換人做了,但還是對洪德特瓦塞爾同樣禮遇)。可是洪德特瓦塞爾先生竟然不干!原因是這個燃燒垃圾兼發電的工廠會排出大量廢氣和污水,這和他“與大自然和諧共存”的理念背道而馳,市政府也因此受到刺激,決定在改建的同時也增添設備,讓排污的問題達到最嚴格的標準,絕不把禍害留給子孫。洪德特瓦塞爾先生了解后,不僅同意設計新的外觀,而且還不收設計費!你想想,維也納的市民因為一個藝術家的理念,不僅有了一座美觀的電廠,還得到了干凈的環境,有吃又有拿,實在是太幸福了。
當然完工之后,這是一座最不像電廠的電廠。在一般書上的評論是,洪德特瓦塞爾成功地拿掉了電廠或焚化爐常見的嚴肅緊繃表情(因為機能需要,外表會有很多管線、煙囪、機具,等等),換上一張高興、快樂的笑臉。把機械元素巧妙地躲起來,又完全不妨礙原有的機能。說真的,最后這個電廠的臉,快樂得好像幼稚園的聯歡會,請幼稚園老師來刻意布置都沒辦法弄到這么可愛。
素人風格的親切美術館
改建的第二個項目今天叫做“維也納當代美術館”,當年從廢棄家具工廠改建成展覽館的房子。乍聽下去,“當代美術館”、“家具工廠”都應該是大尺度而且正經嚴肅的建筑,像倫敦最近當紅的由廢棄發電廠改建的泰特當代美術館就是如此。但只要是讓洪德特瓦塞爾來搞,就完全不是那么回事,一定會是親切、素人風格、微笑的美術館。
事實上,這做家具工廠本身的規模不太大,建筑有四五層樓高,前后兩面,一面緊挨著小巷住宅區,另一面則朝向河岸的快速道路,有塊原本用來裝卸貨物的空地。改建后的美術館要拿哪一面來當正面,挺讓人傷腦筋,最后洪德特瓦塞爾拿出慣用手段,盡量種樹,融合人、建筑物與大自然,不特別強調誰是正面。
來面對河岸有空地這一側,變成美麗的花園和咖啡座,房子隱身其中,洪德特瓦塞爾自然會加上許多戶外樓梯及露臺,一樣在不同高度的地方都想法子種樹,于是人、房子、大自然又巧妙地結合了。另一側臨巷道這邊,因為是緊貼著馬路的一塊完整建筑形體,沒辦法動大手術,做出什么階梯式露臺,洪德特瓦塞爾只好把它當成一塊大畫布,在上面作起抽象畫來。不過他本性難改,硬是找到幾扇窗戶可以加些陽臺、花圃來種樹,讓綠意穿插其中。樓下緊挨人行道的部分,也額外加些凹凹凸凸的東西,塑造出一個入口玄關的感覺,所以前、后兩個方向都可以進入美術館,各有各的味道,分不出哪邊是正向或背向。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大部分作設計的人習慣在二度空間的平面上作變化,例如整棟樓房的外墻畫要更新。就在上頭玩分割、玩材質。可是洪德特瓦塞爾在這幾個項目里,還發揮了第三度空間的變化,將平面抽象畫進一步演變成奇幻雕塑,里面加上陽臺、露臺自然是手法之一,連地面、墻面都可以沒來由地鼓起一塊,像是人造小山丘的玩意兒,這可是一般建筑師不太敢嘗試的。
(朱沛亭,臺灣南亞技術學院建筑系講師。感謝三聯書店。)
開講“創業經”
無論事務有多繁忙,同青年人分享閱歷、交流人生智慧,老胡總是會欣然前往。4月30日,應河南省工商聯舉辦的高校創業論壇之邀,老胡來到來到河南科技大學,以自己的創業歷程為例解答學子們創業路上的疑問與困惑。
管理問題的“頭腦風暴會”
“在任何時點上,模式都有優化的空間,要抱著積極的心態不停地進行反思。”就“集團成本控制”和“管理架構優化”這兩個議題,4月6日,集團第一梯隊管理人員在中牟建業農莊召開了專題研討會。誠如老胡所言:管理的問題是始終伴隨著企業發展過程的。借助團隊的力量進行“頭腦風暴”,把成長中的問題集中殲滅,專題研討會在無形中承載著更多意義。
大山見證的五年
五年,是一段足以讓人刻骨銘記的歷史回憶。作為省域化發展戰略最具有標本意義的城市公司之一,三門峽公司一路走來的歷程,足使許多人唏噓、感動。4月16日晚,在一個具有濃郁豫西風情的小山村,三門峽公司舉辦的五周年慶典活動別致而溫馨。泥土的清香,村民的純樸,無不在加深大家對于自身使命的理解。
一本雜志和一個時代
站在地域與行業的高度,一本雜志如何表達一個時代的思緒,如何反映一個時代的沉浮? 4月25日,春天的建業中牟農莊綠草如茵、勝友如云,2008《建業》月刊年度研討會邀請省內外的朋友們歡聚一堂探討雜志發展之道。圍繞“假如我是主編”、“影響一生的雜志”、“培養自己的受眾”、“河南需要怎樣的雜志”四個主題,省內文學界的泰斗、省外撰稿人、省內媒體人以及企業管理層和員工代表紛紛表達了自己的雜志夢和對一本有理想有責任的雜志的期待。
親子樂園
抬花轎、轉轉樂、袋鼠跳、揪尾巴、蒙面找爸媽……20多個精心準備的親子游戲熱鬧了濟源森林半島社區。大人參加活動,以童心體驗運動;孩子盡情游戲,在快樂中啟蒙智力;而建業所倡導的居住文化和生活意趣,也在歡騰中廣泛擴散。
一起長大
“一座座美麗的高樓拔地而起,紅色的斜坡屋頂,淡黃色的墻壁,精致的外凸觀景陽臺,它們就像一群漂亮的姑娘站在那里歡迎我們。‘小樹,再過幾個月,我們就會搬進來的,我們一起長大吧。’我在心里默默地說。小樹在風中輕輕搖擺,好像懂了我的心思。”參加完信陽公司組織的小區植樹活動后,9歲的小業主盧苗卉如此幸福飛揚。
無印良品的思想背景有日本傳統的審美意識,就是在對減少浪費的簡樸和毫無裝飾的樸素當中發現美感和價值的意識。
原研哉經常引用的比喻就是“我要這樣的”和“這樣就可以”的比較。無印良品追求的不是“我要這樣的”而是“這樣就可以”。可以明言“我要這樣的”的社會,從某種意義來說是自由的好社會。但是過于強調“我要這樣”的話,世界就不能維持下去了。
所謂的“近現代”追求的正是讓每一個生活者可以主張“我要這樣”的社會。之前,只有王公貴族可以實行“我要這樣”,而一般的老百姓受壓迫,被強制忍耐。
與此相反,在“近現代社會”里大家都可以自由地主張“我要這樣”,比如說“我要去巴黎”、“我要看東京”、“我要去布宜諾斯艾利斯”或者“我要當實業家”、“我要當畫家”、“我想開面包店”,等等,由自己去決定住所、工作、房子,還有吃的東西。在這樣的近現代社會,怎么去管理“我要這樣”才是民主主義,“我要這樣”的競爭才是經濟。
就是說,20世紀就是“我要這樣”的時代。但是在現在的世界,每一個人都各自主張“我要這樣”的話,就陷入僵局了。環境、資源、各種文化,還有宗教等,如果大家都主張“我要這樣”的話,就互相避免不了沖突。在這樣的時候,我們更需要關注“這樣就可以”的思路方式。
無印良品的思想就是“這樣就可以”的思想。有的時候,為了達到“這樣就可以”的想法,人們還需要放棄一些要求或心里留有一點點不滿。如果人想要吃“北京烤鴨”的時候,反而想到“只能喝點粥就可以”的話,會讓人感覺到有點索然寡味。但是無印良品的 “這樣就可以”指的不是這樣的。
我們創造東西的時候針對的目標是高水平的意識標準。就是說把“這樣就可以”的意識當中的不滿和放棄都拂拭干凈,避開過剩的因素的同時,能夠以理性和自尊心來主張“這樣就可以”的意識水平。所謂的日本文化背景中的優點,就是在那些質樸的東西中能夠找到價值。
再說,合理地運用“質樸”的智慧也是日本古來就有的。日本的文化本來就善于有意識地在樸素或簡樸的東西當中尋找審美感。在此,所謂的質樸,不僅指它在設計上的簡樸,而指很多人看了它以后,可以寄托自己的各種各樣的意象。假設有一個18歲的學生看了一張桌子,覺得“這是我正想要的桌子”。與此同時,如果另外一個55歲的老年人也對同樣的桌子感覺到“這就是我想要的桌子”的話,那么可以說這個桌子可以有彈性地去應付各種需求。這樣不偏不倚的“中庸”正是質樸的質量。
不是給18歲的人準備適合18歲的人用的簡樸的桌子,然后給老年人準備另一種簡樸的桌子,而同樣一個東西可以面對各種各樣的人的需求,這樣自由自在的,也可以說是具有一種“空”(emptiness)的性質才是質樸的質量。
表現這樣有彈性的質樸性是很不容易的。這絕對不等于是“不需要設計”。反而,具有非常高質量的設計的時候才能達到。對此,日本有追求“簡樸之美”的傳統。這也是無印良品的大背景。
世界糧價上漲是“沉默海嘯”
世界糧食計劃署日前表示,世界糧價上漲就像一場“沉默的海嘯”,使全球一億多人深陷貧困,也是糧食署成立45年以來所面臨的最大挑戰。糧食署執行主任希蘭指出,2004年印度洋海嘯導致20多萬人死亡,1000萬人的處境更加艱難;當時,各國政府、企業和私人共同努力,捐獻出創紀錄的120億美元用于救災和災后重建。她呼吁各國政府、聯合國各機構、非政府組織等各方合作,為糧價上漲問題尋找綜合的解決辦法。
信息來源:聯合國
美國經濟最可能出現V形衰退
美國的經濟衰退將呈現何種“形狀”?會不會是V形衰退——時間較短,程度不深,經濟增長率很快恢復正常?會不會是U形衰退——最初的經濟滑坡之后是較長的疲軟期,然后緩慢地恢復正常?會不會是L形衰退——經濟停滯多年,就像大蕭條時期的美國或20世紀90年代的日本那樣?
美國聯邦儲備委員會認為最有可能出現的結果是V形衰退,但經濟衰退有深化和延長的巨大風險。美聯儲成員預計,經濟活動在今年上半年會萎縮,下半年則會恢復增長。2009年最后一個季度的經濟同比增長幅度將高于正常水平。
出現V形衰退的可能性顯然相當大。但美聯儲的高層官員認為,最不確定的一個因素在于房地產業前途未卜。只要房價還沒有明顯出現觸底反彈跡象,金融市場就難以恢復正常,消費者開支也就仍將承受巨大壓力。
信息來源:《金融時報》
倫敦金融機構 “血腥的一天”
信用緊縮危機持續發揮威力,4月17日當天,在全球重要金融機構云集的倫敦市有1000多名員工失業,被媒體稱為“血腥的一天”,預估今后還會有更多金融人士失業。
瑞士銀行UBS宣布,今年6月前將解雇900名在倫敦的員工,知名投資銀行美林公司近期也宣布,將解雇全球4000名員工,預估在倫敦的4500名員工中,將有400人被迫離職。媒體報道,全球第一大銀行花旗銀行計劃遣散1000名倫敦辦公室的員工。
摩根銀行曾預言,美國次貸危機引發的金融危機,將橫掃倫敦金融圈,預估每十名金融從業人員,就有一人會失業。
信息來源: 《世界財經報道》
巴菲特投資哲學是寶貴財富
近期,《福布斯》雜志公布的最新全球億萬富豪排行榜,美國“股神”巴菲特憑借620億美元個人財富成為全球新首富。
排名并不重要,但巴菲特50多年來一直保持資產的增值的確令人驚嘆,尤其在目前美國金融業普遍遭遇次貸危機的情況下,更顯得不同一般。巴菲特一生中的投資從不虧損,歷史上無數次市場災難對他幾乎沒有影響,這恐怕是巴菲特之所以成功的最重要因素,也是這位“股神”給我們最大的啟示。
堅持價值投資、長期投資的巴菲特,不像一般股民那樣每天看股票,他根本不關心股價的波動,他的辦公室不裝接收股票行情的設備。他的工作主要是每年看成千上萬份公司財務報告,從中發現投資機會。
巴菲特賺錢的神話故事太多了,不過,他之所以成功,最重要的不在于他賺了多少錢,而是他不虧損。他給投資者的忠告是:投資的第一原則是不虧損,第二原則是牢牢記住第一條。巴菲特認為投資需要的只是常識,不買不懂的東西。
已經77歲的巴菲特正在考慮接班人,也許,不久后巴菲特就將引退,離開他鐘愛的投資舞臺。但是,他留下的投資哲學是筆寶貴財富,值得每個投資者認真學習。
信息來源:《商界》
氣候變化可能引發世界大戰
英國皇家聯合軍種研究所發表的報告說,由于各國未能做好應對最壞情況的準備,至今人類對氣候變化造成的海平面上升等威脅缺乏應對能力,這等同于忽視核擴散和恐怖主義的威脅。
報告警告說:“如果氣候變化不能放緩,超過環境極限,將成為國家沖突的主要驅動因素。” 氣候變化將導致國際地緣政治版圖發生根本變化,迫使各國重新考慮其利益,改變目前的國家關系。例如,今后英國的能源與氣候安全將日益依賴于與其他能源消費大國建立緊密的聯系,而非依賴于和石油生產國的關系。如果要避免世界氣候變化的最惡劣后果,每年的能源研究經費需增加10倍,至大約200億美元。
信息來源:英國《每日電訊報》
中國在全球各經濟體風險系數排行榜位列第54名
近日歐洲貨幣(Euromoney)刊物發布全球各經濟體風險系數排名,在全球風險綜合排名中,中國位列第54名。在考慮腐敗因素的經濟風險排名中,中國位于第52名。盧森堡、挪威、瑞士在兩個指標上均分列前3。美國因為經濟看跌以及總統選舉前景不明朗,在兩個指標上分別排名第11和第10,較上年排名均下降1位。
歐洲貨幣雜志每年均對全球各經濟體經濟風險進行綜合評估并發布排名,評價指標共9大類,包括政治風險(權重25%)、經濟表現(權重25%)、債務履行(權重10%)、債務重組(權重10%)、信用等級(權重10%)、金融市場進入障礙(權重5%)、短期融資(權重5%)、資本市場(權重5%)和懲罰措施(權重5%)。
信息來源:《Euromone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