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IANYE MAGAZINE
讓人民的錢更好地為人民謀利益。
——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在3月18日的中外記者招待會上立下鏗鏘誓言。“在這(未來)5年,我要下決心推進財政體制改革,讓人民的錢更好地為人民謀利益。”GDP飛增,國人的人均財產卻并未同GDP同比例增長,利用財政改革,使更多人更公平地分享經濟騰飛的大蛋糕已經成為社會的共識。
中國金融風險的源頭不是次貸,而是金融資源的錯配與金融企業競爭力的低下。
——葉檀博士如此提醒國內金融界。次貸對于中國的直接影響目前尚未形成較為一致意見,但它為中國金融界帶來的反思契機彌足珍貴。經濟學者吳敬璉針對此事認為:“從根源上說,它(次貸危機)是這些年來世界金融體系流動性泛濫以及由此產生的資產泡沫引起的。而中國金融體系中的這兩個問題都很嚴重,我們還是要提高警惕,不能麻痹大意。”
不談民主談民生,等于談養豬。
——在回顧梳理廈門PX項目事件解決的全過程時,《南方都市報》的評論如此感慨說。在中科院院士趙玉芬介入調查之前,廈門海滄的居民對于PX項目的維權行動已經進行了大半年,但毫無成效。關乎民生的問題何時能寄望于制度保證而非類似“趙玉芬院士出場”這樣的幸運?評論員認為:民生問題的根本解決,必須以民權得到保障為基礎。
若無有效監督,大部制很難成功。
——國家行政學院教授汪玉凱在一次接受采訪中這樣表示。大部制方案中,類似鐵道部作為小部存在這種情況以及方案的簡要程度有點出乎意料,而更有論者指出這意味著部門利益根深蒂固的程度超出了公眾預想。在大部制方案背后,權力重組后的權力制約問題,同大部制自身改革配套的政治體制改革實現程度等,都已成為學者與民眾的關注焦點。
這完全是無中生有的捏造!抵制行動只會讓抵制者受到懲罰。
——針對英《獨立報》捏造其個人簽名抵制中國奧運事件,國際奧委會主席羅格表示憤慨。在接受法國一家電視臺采訪時表示,他不擔心北京奧運會遭到抵制,個別人的缺席“無損于奧運會的質量,北京奧運會比個人強大多了”。羅格表示,運動員如果利用奧運會作為政治舞臺,將受到懲戒。國際奧委會不是政治組織,不應由它來扮演政治角色解決全球問題。無端抵制中國的奧運會的抵制者將會受到懲罰。
兩岸關系“馬·上就會好”?
——臺灣地區新任領導人的選舉結果似乎讓人們對未來的兩岸關系產生審慎的樂觀。然而,雖然馬英九以221萬票的巨幅差額勝出,但544萬個投票給謝長廷的選民依然昭示了潛在的變因。針對目前臺灣和大陸、美國、日本之間的復雜關系,輿論對馬英九在選舉時主打的一支廣告——“馬·上就會好”后面打上了一個凝重的問號。
誰謀殺了貝爾斯登?
——擁有85年歷史、在美國排名第五的投資銀行,僅總部大樓價值就12億美元的貝爾斯登被摩根大通僅用兩億多美元購入麾下。《經濟學人》認為:貝爾斯登之所以在48小時之內迅速崩盤,并不是因為它真的需要崩盤,而僅僅是因為人們懷疑它可能要崩盤。這正是這件事最可怕的地方。它無比生動地闡釋了一個道理:支撐現代金融體系最重要的基礎不是物理世界中的實物資產,而是人們對于這個體系本身的信心以及這個體系中參與者在其他參與者心目中的信用。
中國隊該學的不是荷蘭而是河南!
——針對國足有些牽強的所謂“攻勢足球”戰術,著名足球記者董路在博客里評論說。上賽季逼平或戰勝了幾乎所有強隊,河南建業隊憑借踏實而實際的戰術成為某種意義上的戰術標兵。中超新賽季即將開幕,這個更成熟的團隊使我們如此期待。
錯過了在第一時間收看由央視一套播放的電視連續劇《闖關東》,于是就只能收看各地的電視臺播放的,只要有就看。這樣來來回回、斷斷續續地看,硬是完整看了一遍。盡管有人質疑編劇對劇中某個角色刻畫缺乏常理,有些情節設計過于巧合,但總體很生動,我很感動,亦受啟發。
“闖關東”是自清朝順治年間到當時的中華民國約300年的歷史時期內,由我國華北地區的山東、河北、河南等地約有3000萬的貧苦百姓去關東謀生的歷史,其中尤以山東人為“闖關東”的主體,這是中國歷史、也是世界歷史上,持續時間最長的移民史,其遷徙人數是中國歷史及世界歷史上最多的。
我喜歡這部電視劇,更喜歡其中的男主人公——朱開山。我喜歡他的勤勞勇敢、善良、智慧和堅忍不拔,以及他的聰明、大智和偶爾的“狡猾”。他為了生存苦苦掙扎,努力向上。為了養家糊口,他不顧危險,進山淘金、吃盡了苦頭,就是這樣才漸漸完成了一個富裕農民的原始積累,掘得了他的第一桶金。朱開山重情重義,是位有血性的男兒。他秉承了山東人的深明大義、為人內斂的品格,他的處事方式其實就體現了中國平民百姓崇尚的“義”當先、“情”為重的原則。他這位平民英雄身上所代表的“在逆境下絕不向惡勢力低頭、隱忍頑強”的精神品德,他身上所體現的大愛無聲以及面對日本人的威武不屈,他獨有的那種悲愴的、強悍的、富有生命力的精神氣節在觀眾中引起強烈的震撼。
李幼斌扮演的朱開山給我印象最深的是他的眼神和滿臉滄桑,他眼神中、臉上刻滿了堅實、厚重、忍毅、頑強、粗獷和豪爽。他有時非常沉默,但是每一次,他都在沉默中爆發,從不會在沉默中滅亡!他從不抱怨命運的不公平,他選擇了默默扛起命運的重擔,在不聲不響中孕育出巨大的能量。
總之,《闖關東》弘揚了一種精神,那就是:
敢于同人生命運進行抗爭的進取精神,敢于同艱苦磨難進行抗爭的拼搏精神,扶貧濟困、寬厚待人的人文精神。
建業是真正的舞者,跟著它的舞步,轉眼我已經跳了十年。我熱愛工作,享受過程,收獲快樂,套用冰心的話:“走在生命的兩端,一路播種,一路開花,腳踏荊棘,不覺痛苦,有淚可揮,不覺悲涼。”時常在內心里感激建業給我們創造了寬松的成長環境和自由發揮才能的平臺。在這個平臺上我找到了自己的定位,更加清晰地認識了自己,堅定了信念和方向,十年磨一劍,我奮斗了,也收獲了。
視野所見,有越來越多有思想、富于理想的年輕人加入建業,分享自己的知識、經驗和感悟,似乎也成為我的責任。還是要從一句話開始——我常常認為態度決定一切,有能力不代表你會盡力而為,而企業要的是能對工作盡力而為的人。一個人在成長的過程中一定要學會承擔、承受,即承擔責任、承受壓力。在我看來,這幾乎是一個人職業成長的必要前提。
最初在南陽工作的同事一定都還記得南陽綠色家園開盤的那些日子,記得南陽的那場雨。為了保證項目如期開盤,那些日子里,南陽公司的所有員工一直都在一線奮戰著。還記得那場雨一直連綿不斷地下了近一個月,大家每個人心里都是冰涼冰涼的。樣板樓、會所4000多平方米建筑掃尾交工工作,1萬多平方米道路、廣場及綠化,我們只有3天時間!看著濕漉漉的工地,時任工程部經理的我焦慮的心情已無法言表。為了如期交付,最終設法調集了300多名施工人員晝夜奮戰,每天都把自己釘在工地,連續三天兩夜沒有合眼。工程順利完工,項目如期開盤!那個時刻,很多人說“建業人會變魔術”!開盤儀式上,記得時任公司總經理的閔閔女士說的第一句話就是向工程部的全體員工表示感謝。這時,我們全都忘卻了疲憊,沉浸在成功開盤的巨大喜悅中。現在回想起來,相比以后更長時間內所承受的壓力、承擔的責任、遇到的困難,這可能還算不上什么,但最初的這段經歷對我以后從業的工作心態有很大影響,使我更勇于擔當責任,能沉穩地面對困難。
這幾年是中國房地產快速發展的階段,作為省內房地產行業的領軍企業,集團在住宅產業化、產品創新等方面承擔了更多的責任,同時在激烈的市場競爭壓力中,我們也在不斷尋求變革,為可持續發展建立了有效的組織和制度保障,這為建業人搭建了一個更加自由和廣闊的發展平臺。面對地市尚不規范的市場環境、復雜多變的競爭形勢,建業省域化的發展戰略要求每個建業人必須在河南這塊房地產開發的鹽堿地上精耕細作,使思考、溝通、學習、總結成為習慣。在工作中我經常要求自己和身邊的建業人盡力做到:三個主動(主動工作、主動協調、主動解決);三個快(思想快、意識快、行動快);三個要(意識上要提升,行動上要加速,業務上要突破);抓大事不放小事,做好分內事;多辦實事,少說閑話。老胡常說:任何人的成功都超不過他的信念。標準決定著成就,自我約束總是意味著更大的壓力,但任何時候我都在提醒自己,成功即意味著你能承擔更大的責任和壓力。
從真正能為這個社會服務及作出貢獻以來,我做的每一件事情,都是朝著我的理想和夢想邁進。雖然速度顯慢,但只要下定決心,堅持到底,應該可以達成。而此過程,我深刻地認知到責任、思想、追求完整和堅持不懈對于我的重要。
承擔責任
因為承擔責任,才有存在價值,才是一個社會所需要的人。如果有人愿意把責任交給你,你應該感到驕傲,因為你有能力承擔責任,很多人卻沒有。如果你承擔了責任,別人從你的工作中獲得幸福快樂,你應該感到自豪,因為你已經成為一個受人景仰和尊敬的人。所以,承擔責任是成長的步驟之一。如果說逃避責任可以保護自己一段時間,那么,承擔責任則可以長久地保護自己。因為承擔責任固然有被處罰的風險,但不承擔責任,倒可能遭遇更大的風險——丟掉飯碗、丟掉前途的風險。
擁有思想
我們都有自己人生的目標與規劃,而思想是成功之因。每一個成功,就像是太陽的東升西落,是可以被預期的、被肯定的,只要他做某些固定的事情,使用某些法則。明確的核心目標具有一種潛意識的強大能量,人一旦目標清楚后,潛意識就會自動地發揮它無限的能量,產生強大的推動力,并且能夠不斷地瞄準和修正目標,自然地把我們引導朝向目標前進。
追求完整
追求和認知完整是在生活中多層次地體驗丑惡和美麗,空洞和充實,幼稚和成熟,干癟和豐滿,虛偽和真誠,軟弱和強健,痛苦與歡樂,死亡和新生,等等。
遇事如此,人更不例外。理解和認知人的完整的最艱難之處在于認知人的不全,包容人的不足,寬待人的缺陷,接受人的遺憾,平靜人的軟弱,看到人的背后,這是對他人的厚愛,也是對自己的尊重。
追求和認知完整的過程永遠是一種勞累,一種艱難,一種曲折。但也永遠是一種快樂,一種幸福,一種充實。如同凡·高筆下的朝圣者,窮其一生在艱難中跋涉。悲傷是因為他要到的地方是這么遠,路又是這么長。歡樂則在于,在他眼中,天國之城在落日的光芒中燦爛輝煌。他將時而面對風雨和泥濘,時而仍有一路鮮花,一路陽光。
堅持不懈
生命的獎賞遠在旅途終點,而非起點附近。我不知道要走多少步才能達到目標,踏上第一千步的時候,仍然可能遭到失敗。但成功就藏在拐角后面,除非拐了彎,我永遠不知道還有多遠。事實上,每次進步一點點并不太難,只要持之以恒,什么都可以做到。
我經常鼓勵自己堅持下去,因為每一次失敗都會增加下一次成功的機會。這一次的拒絕就是下一次的贊同,這一次皺起的眉頭就是下一次舒展的笑容。夜幕降臨,回想一天的遭遇,我總是心存感激。我深知只有失敗多次,才能成功。因為堅持到底,是成功的不二法則。
我想,這是最古老的成功秘訣。假如成功,一定是你堅持到底,假如你失敗,一定是你放棄。世界上沒有失敗,只有放棄,放棄者絕不成功,成功者絕不放棄。
說起職業經歷中難忘的事情,該是2007年4月20日駐馬店建業森林半島三期排號選房活動。之所以難忘,是因為作為團隊領導者,我雖未在現場,任務卻完成得非常圓滿。
2007年4月20日,原計劃進行駐馬店建業森林半島三期排號選房活動,這次推出房源比較集中,數量比較大,預計排號選房的客戶比較多,同時又是排號和選房同時進行,所以工作量非常大,而排號選房又對整個項目的銷售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容不得半點閃失。公司上下都跟繃緊的弦一樣,工作壓力是非常的大。而就在這時,突然接到集團緊急通知,要我參加新長征俱樂部的徒步行走活動,也是4月20日!在這樣的工作節點,我本應十分擔心,請假留在項目督戰。但基于對這個團隊的了解,加之團隊高昂的臨戰狀態讓我又有一種說不出的放心,便參加了集團的活動。如我所料,公司員工工作信心沒有受到任何影響,各司其職,有條不紊,同事之間配合默契,全部工作都如期順利進展,沒有出現任何的差錯與阻礙,客戶對當天建業的工作人員也做出相當高的評價,活動也取得了預期的成功。
通過這次活動,我深刻地感受到這個團隊的成長和成熟,另外也很好驗證了自己一直所堅持的理念:總經理不僅是管理者更多的是服務者,在管理過程中,要注意適當授權,為了使授權能夠取得成功,總經理就必須承擔起鏈接和協調的角色,為下屬完成工作提供所需的各種資源和最新信息,起到服務者的作用;不斷鼓勵下屬承擔責任,幫助并和他一起成長;提供一個寬松的環境,把每一個員工的積極性、創造力和智慧激發出來,而不是把他們作為一個簡單的工具進行約束。只有大家都以主人翁的態度發揮各自的聰明才智,團隊之間融洽配合,才能發揮出最強的團隊力量,才能創造一個又一個成功。
2002年深秋的一天,剛入職建業物業公司不久,負責客戶投訴工作,在城市花園與幾位業主協商處理他們的投訴。因一時沒有得到滿意的答復,幾個業主非常激動,傷感情的話接連而出,矛盾激化,談判中止。幾個業主怒極,拂袖而去,讓人倍感尷尬、痛苦、無奈……
深秋的城市花園涼風陣陣,卷著落葉四處飄蕩,一個人一遍遍走在空曠的路上,心就像秋天的風,落寞而激蕩。回想自己的職業生涯,每一步都是堅實向上的,多年的傳統教育——良禽擇木而棲,忠誠地對待自己的企業并像堅守信仰一樣長久地與它一同走下去,這種意識已經刻在了骨子里,難道自己這一步走錯了嗎?難道進錯企業了嗎?
沒心情開車,信步走。走到集團當時在售的桂園項目銷售部門口,突然抬頭看到正是剛才幾位業主中的兩位正陪著親友在桂園選房子,大感愕然!問為什么?一個業主拍拍我的肩膀:許總,說實話,生氣歸生氣,但是我們也知道,沒有完美的企業,在河南比你們更好的房子沒有,比你們更負責于自己問題的企業也沒有,所以,吵歸吵,要推薦買房還是買你們的房子!
天高云淡,風清神爽!剎那間,真的感謝幾個業主給自己上了一課!真的感覺到企業的厚重!真的牢牢地記住了一個理念:一定扎扎實實做產品,一定本本分分做企業,一定坦蕩做事情,一定負責地對待客戶。千里走隧道,不管多難走,一點光亮在前頭,天地可鑒,天道酬勤!
讀研究生期間,我在一家管理咨詢公司兼職,被派到溫州參與一個咨詢項目。客戶在開發區,離市區較遠,附近只有一家餐廳,我們每次都去這家餐廳吃飯。
餐廳規模不大,只有兩個包間,包間的服務員也只有兩個:一個是小夏,是溫州本地人,長得比較清秀,性格開朗,來餐廳時間較早,顯得比較老練,和大伙有說有笑;另外一個是小馬,相對而言則顯得比較平庸,廣西妹子,長相一般,來餐廳時間不長,給大家的感覺較為拘謹,甚至顯得有點木訥,來餐廳給大家端茶倒水之余,基本上沒有什么話。幾次下來,小夏給大家留下的印象明顯好于小馬,以至于每次吃飯時都希望是小夏來我們包間,碰到小馬過來時,大家都覺得不太習慣,甚至感覺飯菜都不太可口。
后來有一次,公司合伙人同我們項目組一起進餐,那天恰好是小馬過來服務,我們暗地里都替她捏了一把汗,擔心合伙人對她的服務不滿意。她倒是顯得比較自然,還是像往常一樣給我們倒酒倒茶,也沒什么多余的話。用完餐之后,合伙人從服務臺上拿起留言本,說要給小馬留下表揚信。看到我們幾個一臉愕然的樣子,他說了兩個原因:第一,小馬的服務雖然還有不足之處,但她很用心,從她的眼神中可以明顯感受到她比一般人更需要得到認可和鼓勵;第二,大家還需要長期在這家餐廳用餐,如果希望能提供更好的服務,就不要吝惜你們的表揚,這對你們來講只是幾句話,但是對于一個新來的服務員來講,可能是其提供優質服務的最大動力。
聽了合伙人的一番話之后,大家面面相覷,對表揚信的作用將信將疑。然而在之后的幾個月中,大家開始慢慢感受到了這種變化,小馬顯得越來越熱情,和大家的話也多了,經常主動問我們飯菜是否可口……后來甚至根據我們大家的用餐習慣和偏好,幫助我們做了一個專用菜譜給老板,老板安排人提前做好,我們到餐廳后就馬上開餐,省去了往日等候的時間……日子一天天過去,小馬在大家心目中的形象也在悄悄發生變化,項目結束時我們離開溫州返回北京前夕,大家竟覺得有點戀戀不舍……
兩年之后,應客戶之邀,我回溫州做了一次回訪。又去了那家餐廳,發現那家餐廳變化很大,在原來房子兩側又蓋了好幾間房子,餐廳的經營面積已經擴大到原來的好幾倍,有十幾個服務員,小馬依然在餐廳工作,但是已經成為餐廳的經理了,閑談中,她提起了兩年前那封表揚信,她說非常感謝我們公司老總,說當年來餐廳后一直都不知道怎么做客戶才能滿意,對自己的表現也不滿意,本來已經決定要離開餐廳改行了,是那封表揚信讓她重新找到信心堅持做了下來,從服務員做到領班,再從領班成為經理……
很簡單的一封表揚信,卻能改變一個人的成長軌跡,這件事后來成為公司內部一個經典案例,也令我經常為之深思。激勵在日常管理中的重要性盡人皆知,然而,在實際工作中又經常性被忽略。很多經理人認為對員工進行激勵的前提是獲得公司提供相應的資源和政策,包括加薪、提職機會等,這樣理解激勵實在是過于狹隘。激勵其實可以有很多選擇,有時候,真誠地說一聲“您辛苦了”可能比一百元的獎勵更有效;一個認可與信任的眼神、一次祝賀時忘情的擁抱、一陣為分享下屬成功的開懷大笑、一封鼓勵下屬的感謝信,可能比年終的模范證書還要管用,而激勵成本并沒有大家想象中那樣昂貴。
企業層面的專業素養主要表現為盈利能力、產品制造能力和服務水平。我們在開始走向資本市場的時候發現,在資本市場的游戲規則里,是基本上不談“精神”的,談的是“盈利表現”,比的是“土地儲備”,論的是“實力”。在香港上市地產企業“俱樂部”里,“河南情結”、“社會效益”等因素如果不能體現出經濟價值來,都將被視為無謂的付出。在那里,人們不會因為你來自經濟欠發達地區而降低對你的評價標準,也不會因為你蓋的房子不比別人少甚至干活比別人多而高看你一眼。正因為如此,建業人既不可因所處環境的差異導致的效率不公而自暴自棄,更不可因在本土市場具備的領先優勢而沾沾自喜。只有咬緊牙關,多干實干,笨鳥先飛,小鳥常飛,用三倍甚至五倍的努力去換取同樣的盈利表現,才能躋身于強者之林,為自己爭得立足之地。
企業層面專業素養的另外兩種能力,是業內已經認識到的產品制造能力和服務水平,它們是企業的立足之本,也是企業盈利能力的前提。就產品制造能力而言,我們仍處在中級階段,與產業化探索的先行者萬科相距甚遠。萬科多達兩百人的產品研發隊伍、數百項專利性研究成果和正在擔負的國家級住宅科研課題,為中國的住宅產業化引領著方向。我們近年來致力于產品系列化、標準化以及提出的通過與設計商、建筑商、供應商建立“三大合作陣營”逐步提升產品制作能力的思路,是跟隨萬科進行產業化探索的基礎性工作,今后要走的路還很長。我們希望利用這一“跟跑”戰術,保持本土市場的產品優勢。
服務水平同樣是開發企業的立足之本,它的高低尤其是在行業成熟時期業已成為競爭者決勝市場的關鍵。我們是本土市場最早向客戶提供專業服務的開發企業,因而獲益最早。城市花園一期熱銷,不能不說是“金水花園”老業主們口碑傳播的功勞。前些年,受困于建業廣場和城市花園工程質量問題,加之競爭對手開始對服務提升高度重視,我們的服務優勢一度不保。兩年來,我們為了奪回這一優勢,付出了巨大的經濟代價,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深刻地認識到客戶資源與企業發展的魚水之緣。目前考驗建業人的是,能否日復一日、月復一月和年復一年地認真做好每一項服務,并在未來兩年內利用十八個城市陸續建成的社區平臺,搭建起具有建業戰略特色的客戶服務網絡和客戶資源管理體系,將客戶資源的價值反哺于企業的發展,從而為客戶提供更好的產品和服務,讓建業會會員在全省境內享受到“建業無盲點服務”,真正體驗“尊貴、和諧、健康、成長、開放”。
一、支柱性與市場化
房地產業由20世紀80年代起步,90年代初經濟過熱時曾提出“關于房地產支柱性地位及其制度安排”的研究,但因為1995年海南房產泡沫大崩潰,擱淺了;經濟成功軟著陸以后,時任副總理舊事重提,在原副部長楊慎顧問下重新成立課題組,重點為“中國住宅產業及其預警研究”,該課題秉承了“產業化、支柱性、貨幣分配”的總體指導思想,提及全面實施貨幣化的設想。東南亞金融風暴的來臨,加速了住房貨幣化的進程,中國房地產在理論不足的條件下登上了經濟的舞臺,留下了諸如“制度軟約束”“分配雙軌制”“國有股一股獨大”等中國特色的痼疾。此后在2002年正式提出“建設支柱性房地產業”,迄今剛好五個年頭。
既然作出了支柱性定論,市場化就是必然的。如上一段所言,因為上馬倉促,理論不足,導致制度建設滯后于房地產開發的進程,產生了無控制開發、壟斷開發、粗放開發,因為由福利到貨幣的轉變嫁接上了陳腐多年的“居者有其屋”消費觀,不規范供應以“窩”的概念順利轉交給“急窩型”需求,這是市場開發初期的寫照;再后來以品牌開發商為龍頭進行了精細開發與標準化開發,帶動了沿海發達城市住宅產業的跨越式發展,這是房地產發展轉向市場化的良好征兆;除觀念外,再后來居住需求中又注入了人口增長、婚育高峰、經濟個體劇變等因素,致“復制型”開發大行其道,“土地財政”應運而生,這就是新政出臺前夜的表征。
所以取消支柱論等同于取消市場論,于歷史、于現狀均不可取,也會誤導下步的調控或調節或新政的部署。
二、“新政”“調控”與“調節”
按照我們關于支柱性與市場化的判斷與表述,“新政”“調控”“調節”所應該解決的問題是:開發行為的規范化、制度化;需求的引導;供求規劃與控制;特殊群體的供應與需求這四個方面。
實際上的情況與之有出入:新政是為了抑制房地產領域的過度投資、部分城市(一線城市中的幾個城市而不是主流城市)房價上漲過快而實施的;后來人們用調控一詞,試圖解決投資過剩與漲幅過快背后的土地經營、投機型消費、非規范開發、市場腐敗等問題;并由這些問題解決過程中滋生了關于住房保障的新問題,調控或新政尚未完成其歷史使命就淹沒在老百姓撻伐高房價的口水里。
科學的說法應該是調節,任何市場經濟都需要調節,市場經濟同樣要提“計劃與市場相結合”。這里的調節,主要指經濟的、金融的、稅收的手段;行政介入主要是解決個性問題、調節所不能觸及的局部領域的特殊問題,如京滬深穗的房價漲幅、如現象級炒房、如閑資對非正常物業的惡意收購等。
經濟學里有一個最妥當的說法叫“效率”,效率不是指所有工具統統用上,而是組合運用,有主次之分。前期許多措施被一以貫之,放在高房價的籃子里,讓你無法分辨哪一個雞蛋壞了,還是整個籃子里的雞蛋都壞了,倒掉可惜,不倒壞一個會影響好幾個,最終一籃子雞蛋都弄沒了。
三、居住保障與保障類住房供應
當前把居住保障與保障類住房建設混為一談。如果按照支柱性與市場化往下梳理,我們就會看出這是兩個不同含義的詞匯:居住保障是中國房地產市場建設的輔助目標之一,正是需要調節的主要方面;而保障類住房供應充其量是一個歷史名詞,是粗放市場發展條件下動用政府力量,補充消費不足,以體現部分“居住保障”目標的實現。如果前期房地產市場化程度高,發展規范,保障住房供應便無存在的必要。因為房地產開發進程大大快于房地產規范建設進程,才產生了又一個具有中國特色的現象:保障類住房供應。至少沒有現在壓力這么大,因為住房保障也應該是社會保障系統的一個子系統。前期住房商品化時,并沒有將住房收益或補貼來源納入社會保障的范疇。公產房只是小家子意識的一個范例而已。
四、房地產的制度結構與房產品的區域性
以前人們談論房地產的制度結構局限于產權、分配、交易,現在又加入一個保障。一個重大的疏漏就是房地產領域的企業制度建設。以前,只要花上十來萬就可以注冊一家一千萬的開發公司;不管這個公司是其他類型的有限,還是法律意義上的有限公司;十人以內的房地產開發公司至今仍大規模存在。現代企業制度是市場經濟的一只腳,這只腳在房地產領域的丟失,是造成目前困境的內因。
與之相關的另一個重大錯誤認識就是“認為房地產是有區域性的”,什么叫房地產的區域性?恐怕沒有人解釋得清楚。正是這一模糊認識,地價控制權及收益權下放到地方形成地方土地財政;也因為夸大了房地產區域性,造成許多行業標準之內再套以地方性條例,產生嚴重瀆職與腐敗;還因為這一錯誤認識,讓房產品的標準化步伐嚴重滯后于市場需要,既無效率也不利于社會公平。這里說一下萬科的負面例子,無惡意,萬科的產品品牌形成了標準化,但武漢的萬科四季花城曾經有業主赴深圳考察同類產品后發現,武漢的四季花城用材無法比擬深圳。這從一個側面說明了把“房產品的區域性”擴大到“房地產區域性”的有害程度。
五、房產品消費需求的共性與個性
這是制約房地產發展的瓶頸。建設部政策中心的陳淮主任曾經說過,金融工具豐富程度決定消費市場的有效銜接。這本是一個真理性認識,除了按揭產品有所豐富外,其他的被束之高閣。陳主任的說法,大意是針對三級市場,賦予不同的金融品種與金融控制,并通過金融調節讓它們規范于一體。
房產品消費除了居者有其屋這一空間型需求共性外,還到處流傳著個性。因而必然由具備不同特點的、不同級別的市場來予以滿足。
現在,政府對房價總是反應過度,眉毛胡子一把抓,是對消費個性的漠視。姑且不提商品結構的規定與高檔項目開發控制。為什么兩度對二手市場的交易進行高稅管制,二手房價照樣實現連續的突破?二手房交易量照樣穩中有升?只能說明剛性需求在支撐著二手房市場。為什么包括地方政府自己、開發商、銀行在內的諸多當事人,都認為土地制度與經營體制必須改革呢?主因源于金融品種在一級市場是壟斷的。
啟動二手房市場,穩定房價,調整供給。這只是目前唯一取得同一性呼聲的方面。
六、房產品價格與價值規律
房產品與其他市場上的產品一樣,也有價格,價值規律同樣發生作用。但認識上的誤區讓政府趴伏在高房價身上而不能自拔。
誤區一:認為房產品價格從屬于資本所有者。房產品的價格應從屬于資源要素而不是資本所有者。這與上述房地產開發商到底是生產廠家還是服務提供商有關。如果認之為生產廠家,則其享有“資本定價權”,政府也無從干涉;如果是服務提供商,則所有的要素資源價格由政府厘定,自然房產品的價格就是一個相加的簡單過程,無論何人也不能左右。在此種觀念下,物價局才有發言權。
誤區二:認為房產品的價格主要依隨于核心資源與成本。即土地與開發成本決定房價,這也是暴利論者的最強證據。實際上,土地成本決定于政府的因素強于通過拍賣程序增加的部分;開發成本如果在標準化前提下全國各地大同小異,那各地房價的差異來源于哪兒呢?僅僅是需求或開發商一家壟斷決定?我們認為有兩條:一個是各地政府對土地收益的依賴程度不同決定供地主要價格及以什么條件與成熟程度供地的問題;另一個是缺乏“按需定產”的規劃,按需定產,這里的需,是在政府為主導的引導與建設基礎上的需,不是擁有房子的想法類需求。
要想讓價值規律作用于房地產市場,必需步驟是對房產品價格進行重新認識,并將其納入要素決定論的理論范疇。
七、房地產市場主體與政府職責
上述許多問題涉及房地產市場主體與政府關系或職責范圍。這應該以對居住保障進行合理認識為前提。保障住房既然是彌補政府前期對房地產市場管理不力的應急舉措,則政府主要職責應該是管好資源規劃,掌控資源定價權與要素定價權,通過行政管制確保居住保障目標的實現。而市場采購、市場供應、市場服務、市場定價以及市場信息,嚴格按市場經濟經典經濟學家的解釋來辦,是可行的。
(楚蕓工作室,國內著名房地產研究機構。)
※ 各級政府逐步加大對各種廉租房、普通商品房、經濟適用房的工作力度將有助于中低收入者住房問題的解決。
※ 縣級市應當根據自己的縣情做好規劃。
※ 恢復房地產經營管理專業,為這個發展越來越快的行業輸送更多的人才。
※ 目前房價的調整,主要還是心理因素大于實際供求情況。調整期可能還會持續一年時間。
※ 媒體對王石先生所提出的“拐點說”有著過度的關注。
※ 隨著中國城市化進程的持續推進,在未來的20年甚至30年的時間里,房地產行業都將依舊是一個朝陽產業。
保障性住房:政府會越來越重視,房源也會越來越多。
很高興看到地方各級政府最近一兩年在不斷加大廉租房、普通商品房、經濟適用房的建設力度。我們的業務主要在河南省,去年鄭州市在這方面采取了一些新的措施,又成立了鄭州市的住宅投資集團,主要是用于建設經濟適用房和廉租房,可以想象隨著政府在這方面工作力度不斷加大,面對中低收入缺房者的房源會逐漸地增多。
當然,這個問題其實積累了很多年了,從1998年停止福利分房制度以來,過去十年時間,商品房的供應主要還是以市場為主,過去政府在這一塊的投入是不夠的。因此階段性地出現了中低收入階層住房短缺的狀況,而這種短缺也導致了供不應求狀況的長期存在,這也是過去幾年房價居高不下的重要原因。但是,從這兩年開始,特別是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關于這方面的問題有一個很長的篇幅,比往年的政府工作報告談這個問題談得都多,而且還具體地提出了三項原則和四項措施,我相信地方政府也會越來越重視這個問題,房源也會越來越多。
縣級城市建設:期待理性、規范的城市規劃研究成果。
建業做的是省域化發展戰略,在戰略的實施進程中,我們從河南的108個縣級城市發現目前的城市化建設還不夠規范,主要表現在城區的理想規模上,現在還沒有一個成熟的研究成果。目前,河南的108個縣城城區人口都在10萬以下,規模小點的有五六萬人,通常在七八萬人,這種規模顯然不是未來縣級城市的理想規模。但是,反過來講,理想的規模究竟是多大呢?是15萬還是20萬呢?這個題到現在都沒有破,結果就造成了一系列的問題,比如,城市的管網配套問題,是按15萬人還是按20萬?沒有一個方向。現在我在人代會上提出這個問題就是希望將來政府的城建規劃部門,包括專家學者能夠組成一個課題組,來破這個題。在此之前,我認為每個縣級城市都要根據自己的縣情做好規劃,不管是大縣還是小縣,城區規劃都要先行。
恢復房地產經營管理專業:房地產的行業規模決定了對綜合性人才的需求。
1989年我們國家開始在一些學校設立房地產專業,大概到1998年,教育部開始在大專院校專業目錄中取消房地產專業,這期間大概有9年的時間。9年時間里,全國范圍內大概有100多所高校都設立了房地產專業,這個專業可以說是應勢而生。
目前,房地產行業已經發展成為一個很大的行業。比如,去年這個行業的總投資超過了2.5萬億,占到了社會固定資產總投資的20%。現在這個行業的從業人士將近有400萬人,但這400萬從業人員中的大學生多數都不是科班出身:有學財會、審算、市場營銷的;也有學建筑設計、工程管理的,很多都是轉行過來的,像我是學外語的,對這個行業來說實際上是一個門外漢。
在中歐讀書的時候,我曾跟院長提議說在中歐設立一個不動產專業,在人代會上再次提出恢復這個專業的建議,就是希望我們的大專院校能夠為這個發展越來越快的行業輸送更多合用的人才。另外,房地產專業其實是一個綜合學科,它會涉及到社會學、歷史學、美學、建筑學、市場營銷學、管理學、物業管理。把房地產專業拆分后,目前的專業設置狀況是很大一部分歸到工程這邊,還有一部分歸到工商管理,滿足不了目前的市場需要。
房價調整:2008年是調整期,房產市場真正的供需狀況沒有發生太大的變化。
最近這次房價調整主要是兩個原因造成的:第一,在過去的兩年間,特別是2006年下半年到2007年這段時間,有一些城市,比如,上海、廣州、深圳、北京從2005年下半年開始房價連續大幅度上升了將近兩年時間。房價上升的速度快過了中產階級收入水平上漲的速度,這么一來不要說中低收入階層的人,就連中高收入階層的人,看到北京、上海、廣州這種市場的房子也已經買不起了,也就是說價格偏離了價值,這就違背了市場規律。
另外一個原因,中央對房地產業熱點問題,在最近的三四年加大了管理和調控的力度,不希望房價漲得這么快。所以,最近這兩年,各級政府特別是地方政府加大了經濟適用房,包括普通商品房的供應數量,市場中低價位的房子供應量不斷增多,也是使市場價位往回調整的一個原因。
媒體在這個過程中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加大了冬天、泡沫、拐點等概念的渲染力度,使得原來想買房,或者是本來要投資房子的投資客,或者是可買可不買,就是游離市場的人,阻礙了他們的買房熱情,甚至是阻止了他們的買房行為,使得持幣觀望的現象變得普遍了,甚至原來真正想買房的人也在等待房價調整,希望能夠僥幸等到房價下跌之后再買房子。
我個人認為,至少在去年下半年到現在這段時間里面,中國房地產市場真正的需求和真正的供應沒有發生太大的變化。就像我剛才說的中低價位的房子供應量也還不大,政府剛剛推出來的一些,比例非常小。這段時間,按照比例供應,房價不應該出現這么大的調整,這里面有很多心理上的因素,持幣觀望的心理比較普遍,導致了這個時期的成交量減少,于是房價下跌。但是這個時期,我想可能會持續一段時間,人們的心理要調整,供求關系在這個時間要調整一下。我個人認為2008年是調整期。
解析“拐點論”:現在還不應該過度渲染和夸大萬科在行業中、在市場導向方面的作用。
我覺得這個時期,媒體對王石先生所提出的“拐點說”有點過度關注。其實王石先生在下邊跟我有一些溝通,他沒有非常正式地說現在就是“拐點”。他只是覺得,萬科集中的三個發達區域的房價在前兩年漲得太快了,他覺得應該進入理性期、調整期,如果媒體非得說是拐點,他也沒有辦法回避。我們都應該看到這樣一個事實,萬科一個企業在全國占的份額不過就2%左右,還有98%的市場是其他的地產商在做。所以萬科無論它的規模發展多大,它去年市值一度近2000億,但在中國占的份額還是很小、很小的比例,在這種情況下,媒體對萬科的發展有點過度關注。雖然它是標桿企業,它所做的好的我們就應該學習,但是王石隨便說一句話,你就對他過度關注,這就會產生負面的影響。我個人認為萬科現在發展得非常好,它一直在引領我們的產業往前發展,它的很多做法,很多理性的發展思路,它的企業發展戰略,職業經理人培養,企業文化,等等,很多都是需要我們去學習,去效仿的。
但是這個時期不要過分關注萬科的一舉一動,它降價也好,它買地或者是不買地也好,都跟它自身的需求有關系。有時候,比如說它在一個地方降了一點價,可能只是想加速一點現金流的回流,這個時候旁邊可能有一塊地要買。它可以有一些啟示,甚至預示著一些東西,但是不會左右中國土地市場和供應,因為它本身的市場份額還不是很大。它的確是第一,但占的市場份額也還是有限的。比如說萬科它自己占了全國份額的10%,或者是20%,那確實起了一個風向標的作用,但現在還不應該過度渲染和夸大萬科在行業中、在市場導向方面的作用。過分地夸大,會使媒體,甚至政府、消費者,甚至同行產生一種錯覺。
房價的歷史與未來:長期來看,房價還是會平穩上升。
我個人多年來一直堅持這樣一個觀點:房子作為一個商品,它的短期價格漲落是靠市場的供求關系來決定的,長期來講主要是靠商品的成本來決定。
短期看,1998年福利分房制度停止之后,改革開放20年所聚集的購買能力,在這一年后釋放了出來,這種需求就決定了市場長期處在供不應求的局面。房價從1998年起大幅度地連續上升了幾年,跟這種局面是分不開的。在這種形勢下,只要推出房子來,哪怕是性價比不是很高的房子,都有人買。這種現象不正常,但是又同我們的國情是緊密地聯系在一起的,再加上近十年國民的收入也在不斷增加。
我們還應當注意有這樣一批到中國來投資的投資人,他們來中國之后也要買房子。長三角一帶聚集了將近100萬臺灣省過來的技術、經營管理人員,這些人在大陸安家了,也需要買房子。長三角、珠三角一帶的港澳臺同胞越來越多,因為過關和交通越來越方便,比如,有的人就在深圳住,然后早上回去香港上班;有些人在珠海住,再到澳門上班。長三角、珠三角的房價大幅度上漲,不光是本地的購買力。這種現象在許多城市已經變得普遍,比如,許多韓國人到青島買房子,也有很多日本人到大連去買房子,外來的因素也加重了階段性的需求。大家都看到,在杭州,現在已經有房子賣到10萬塊錢一平方米了,這在過去是不可能的現象。但是我想這個房子一定是香港、新加坡的人來買的,因為他們的參照物是當地的房價,所以就算10萬塊錢一平方米在他們看來也是很低的。香港現在已經是兩萬港幣一英尺,就是差不多20萬元一平方米,比起杭州人間天堂的房價還要貴很多,所以在他們看來杭州的房價還不夠高,于是在深圳又出現了十幾萬元一平方米的房子,這是一種特殊需求。
當然,這種情況是階段性的現象,不會持續太久。等到政府的房子,中低價位的房子、中小戶型的房子出現更多的時候,房價就會下來,今年表現的情況也是這個原因使然。
但是我們不能回避的是地價在上漲,勞動力價格在上漲,建材的價格也在上漲,營銷成本在上漲,銀行要加息,商品房成本的主要構成部分都在上漲,所以長期來看,房價一路走高也是一種必然。但究竟是穩步增長,還是快速增高以至于階段性地出現不合理,主要靠供求關系來決定。至于今天該不該買房?我的意見是一線城市的買房者,現在需要觀望一下,看看是不是真正能夠下調。對于二線、三線城市的消費者來說,如果本地市場在過去幾年沒有大幅度上漲的情況,并且購房只是自用,在任何時候購買都是恰當的。
就我掌握的情況看,二三線城市的需求還是以剛性需求為主,以投資性需求為輔的。剛性需求究竟有多大?每個城市、每個地區的情況是不一樣的,就河南而言,這種剛性需求一般都在70%~80%的水平上。有剛性需求支撐,市場不會垮掉,不像專家說的泡沫要破裂,我沒有那么悲觀。我相信中國房地產市場在未來20年乃至更長時間,會隨著中國城市化的主題不斷地推進,在未來的20年甚至30年的時間里,都會是一個朝陽產業,所以我對中國房地產市場的未來充滿信心。
“望之儼然,即之也溫,其言也厲。” 君子三態,曾經被馮侖拿來形容王石,不同于想象中人生姿態的劍拔弩張,我們發現,這三句話恰好也可以用來描述馬云龍。風云激蕩而又波折叢生的青年時代,堅守底線卻經歷坎坷的報人生涯,他的人生道路濃烈昭示著時代的印記,卻又清晰勾勒出了自己的堅守與追求。
1974年,背著85條“反動言論”,他被打成“現行反革命”,投進看守所,本以為必死無疑,卻在1979年的平反冤假錯案運動中被安全釋放。從某種意義上說,改革開放曾救他于危難,由此出發,追昔撫今三十年,他對改革開放有著不一般的體認和感情。
“張金柱案”系列報道促使《大河報》聲名鵲起,聶樹斌一案雙兇轟動全國,多少年來,“河南在全國有影響的重大新聞,全讓老馬給做了”,而他本人亦由一家大型都市報的副總編變作“有事無業”的新聞策劃人。但僅從專業精神來理解他的作為,就完全忽略掉了事件背后老馬的核心價值觀以及由此生發的理性判斷,這種忽略使他被泛泛地解讀為一個略帶傻氣的堂吉訶德。
在老馬的核心價值觀里,這樣的新聞最具有價值:它能夠從某種程度上突破言論的界限,進而增強輿論監督的份量。在他看來,只有更有力和廣泛的社會監督,才能有效修正可能的改革路徑偏差。從這個角度出發,我們看到,他不僅記錄思考改革,他早已行動起來,飽含理想主義地踐行起了自己的思索。
《建業》:就你的觀察而言,改革開放三十年來,新聞界有哪些突出的變化?
馬云龍:談到三十年來新聞界的最大變化,我認為最突出的應該是開始有一批真正的新聞人出現了,也就是以新聞為職業,具備專業精神的這樣一批記者的出現。最開始的時候,我們經常講“新聞無學”,把做新聞等同于一般的宣傳工作,讓你說什么就說什么,沒有個人對社會的理解,更沒有擔當和責任的概念。
還有,上世紀90年代中國新聞界還有一個重要的變化就是都市報的興起,都市報對黨報產生了很大的沖擊,對中國新聞事業的發展也有著重要的影響力。都市報產生的社會土壤就是市場經濟,80年代改革開放后的市場經濟使黨報遇到危機。當時的黨報不進市場,公費訂閱辦公室流通,不能完全滿足社會的需求。90年代作為初創者之一參與了《大河報》的創建,它誕生時的最大特點就是它是做新聞的。同當時創刊的其他都市報一起,它們大篇幅報道社會上的新聞,生活中的新聞,揭露性的新聞,這個時候,終于有個天地可以做新聞了。都市報對社會的影響力量,正是從真正做新聞開始,這在中國新聞史上是一個重大突破,改變了過去的黨報新聞形式。
《建業》 :三十年,從壯年到白頭,你經歷了許多坎坷曲折,但又保持著鮮明而又獨特的人生選擇,這期間,你自己有哪些變化,而又有哪些一直堅持的東西?
馬云龍:實際上干任何事都是一樣的,首先要明白自己是做什么的,在此基礎上,為自己的人生定一個目標,然后,確定自己的底線是什么。有許多有才華的人靈光一現后就銷聲匿跡了,在我看來主要是因為這個人沒有底線。
比如,新聞的底線就是真實,作為一個記者要保證真實性需要很大的堅持。經常會遇到一些阻撓的力量,在這種情況下我們要考慮,說這個真話它的代價是什么,它會產生什么后果,很多人到此就望而卻步了。我的膽子并不是很大,但是我做人有一個底線,簡單三句話就可以概括:第一個是假話絕對不說。第二句比較消極:真話不讓說,我可以保持沉默。沉默權也很重要,當被要求說假話時,我可以保持沉默,不能強迫著自己去說假話。第三條,只要有機會說真話,能說一句算一句。不論是做人或是做新聞人,都是這一個底線,很簡單不復雜,一次兩次可能容易做到,但是長期堅持就很難了。
當然,所謂的機會都是存在風險的。我過去給記者們講課時經常說,記者應當具備三種基本的能力:事實判斷能力。好的記者應該有自己的立場,否則你找不到真實。第二個是價值判斷能力,對一個新聞事件的社會意義、價值含量的判斷,這個需要社會經驗的積累。第三個判斷,在任何時期任何國家的記者都有,那就是對風險的判斷。報道之后,帶來的風險有多大,對報道的后果應該有一個預判。一旦決定要做,就要學會承擔由此而來的風險。
對于我來說,沒有一個報道引起的風險是我預先沒有估計到的。有很多報道你一開始準備報道,就已經知道它可能帶來麻煩。但如果在我的價值判斷里,只要我認為還有機會還有價值的話我就會做,至于風險,我不知道能不能承受,但準備承受。
《建業》:南方的一個刊物曾用“我就是一堂吉訶德”這樣的標題來描述你身上的理想主義氣質,你認同這一點嗎?
馬云龍:應該來說,從十幾歲到二十幾歲一直到現在,有一些最基本的東西,比如對真理的追求,對真實的探索,在這些東西上我其實沒有變化的,骨子里我的確是一個理想主義者。這個詞大概現在已經變成一個貶義詞,等同于傻瓜,的確,用這樣一種態度對待人生、社會的人越來越少了。現在有許多的人,雖然很年輕但已經變得很世故。現在尤其流行的是一種叫做犬儒主義的活法。人們都在現實中最大限度的謀取利益,規避風險,不再去堅持各種理念。你還堅持理想主義,就會被人看成是異類,傻瓜,堂吉訶德。包括文人,比如王蒙最近也在宣揚告別崇高,眼前利益最重要,眼前的幸福最好。理想主義變得虛無縹緲,成了過時的落后的東西,這點我不認同。我認為人和豬最大的區別就是人有思想,否則的話,豬吃飽喝足了躺在豬圈里曬太陽也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情,但人不是這樣。80年代和90年代的最大區別就在于理想的幻滅,那個時候我們還在搞漂黃河,漂長江,非常理想主義的東西。
《建業》:從個人的經歷出發,你如何評價改革開放的歷程,你的認識產生了怎樣的變化?
馬云龍:我前半輩子基本無所作為,開始做新聞那一年是39歲。在此之前,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1979年,隨著全國清算冤假錯案的開展,被判為“現行反革命”的我從監獄里出來。1984年進入新聞崗位,整個八十年代,我的全部精力和熱情都用于為改革開放鳴鑼開道。
80年代的改革獲得了全民認同,任何一個改革措施的出臺,都會受到整個社會的高度響應和積極參與。我記得剛剛開放市場,下海潮正熱的時候,在周日,鄭州整條人民路都會變成一個市場。干部,工人,都在那里擺攤,還有一批人在那個時候丟掉公職下海經商。那個時候群眾對每項改革措施的出臺都是一種熱烈歡迎的態度,形成了全國上下都非常認同的改革共識。
80年代的10年,每個人都看到希望,得到好處。這種現象在90年代以后沒有了,現在任何一項改革措施的出臺,老百姓都疑慮重重:是不是又要掏我的錢包了?是不是又要損害我的利益了?
我這個80年代改革的積極擁護者在90年代開始靜下來思考,反思這一段歷程,發現其實是改革的路徑出現問題了。改革似乎已經不是要給全民帶來利益,而是要從百姓那里多弄錢來,國家變成一個利益實體了。國家機器本來是要為公眾服務的組織,現在卻努力做盈利的工作。隨著經濟的發展公共品本來應該越來越多,我們的現實卻是越來越少。教育、醫療,本來是應當作為社會保障體系來建設,而我們卻把它們徹底地推向市場。這些措施的惡果之一就是網上所議論過的窮人世襲窮人,社會階層無法轉變,特殊的利益集團形成了一個封閉的環。有權力者世襲權力和財富,是改革中出現的最大教訓。
《建業》:在你看來,改革為什么會出現這種路徑錯誤?
馬云龍:現在看來,80年代的改革派有一個天真的夢想,那就是隨著經濟制度的改革、經濟的發展會促成一個龐大的中產階層的產生。他們幻想出現一個棗核型或者叫做橄欖型的社會,中產階級比較大,而中產階層必然會要求權力,發出自己的聲音,從而必然會產生民主制度。令他們始料不及的是目前沒有產生這樣的社會,反而產生了一種啞鈴型的社會,權力財富集中,兩級分化,斷裂的社會。中產階級非常弱勢,又依附于權力,并沒有形成一個有獨立意識,有權力要求的階層。這種結果的源頭根本來說是制度性的問題,任何一個改革方案,如果產生了一個不受監督的權力,都會走到這種局面上去。
《建業》:你怎么評價改革開放過程中輿論監督的力量?
馬云龍:媒體監督是社會監督的重要力量,任何一個權力,它只要是無監督的權力,就必然是一個腐敗的權力,這是政治學中的真理。關于輿論監督,我們的理論研究和政策上還是很模糊的,中國在理論上至今沒有突破,這個突破恰恰來自實踐。比如,《大河報》當時報道的在全國著名的“張金柱案”,報道那個案子的最大意義不在于扳倒了一個張金柱,它最大的意義是在新聞操作上的一個突破。在那以前,宣傳紀律明確規定,對公檢法部門的涉嫌違法犯罪行為不得報道,報道的話也只能在法院處理后報道一個結果,不能在發生的同時就跟蹤報道。自從這個報道做了之后,才突破了這個禁區,這個禁區不是上邊給你的,是你自己在實踐中突破后變成了一個先例了。再比如孫志剛案,報道出來后導致了一項法律的修改。實際上正是通過一些案例一點點的突破,新聞自由度得到了拓寬。
30年的經濟改革取得了巨大成就,但現在看來現有框架已走到極限,必須有政治體制的改革而不能僅限于經濟改革,需要一些實實在在的民主制度建設。這樣一堵墻不破,我們就只能徘徊在外圍。
要建設高度的政治文明,實現民主的第一站就是新聞自由,這是實現政治改革的第一扇門。對于每一個報道,來衡量它有沒有價值,就是靠這個作為尺度。我上面說到的這個價值判斷,就是看對中國的前進有沒有價值,然后依次來決定報道是不是要做,是不是要堅決地做,甚至不計利害地去做,其實這種判斷是建立在理性判斷之上的,而不是盲目的沖動。促進新聞自由是做這一行最重要的目標和追求,許多人并不理解你最終想要什么,所以經常有人就說你馬云龍是個二桿子。其實,我做的每一個案例都是有深意的,有一個追求在里面。
(采訪:宋曉鳴 白許晨)
自從我踏上赫爾辛基土地那刻起,就有種很特殊的感覺:北歐與歐洲所有其他地方的設計都不太一樣。雖然歷史上北歐與大陸歐洲有千絲萬縷的聯系,但是這種地緣的分隔,使它的設計具有更為獨特的地方風格。在全世界的現代設計中,應該是最有特色的。對我們來說,也是最讓人尋味、最讓我們心醉的地方。在這個全球化的時代,差異性顯得彌足珍貴,這里就是現代設計最具有強烈的差異性的地方。
北歐設計思想一:均富思想,民主設計
這里是社會福利制度最完善的地方,社會民主主義思潮反映在設計上,就是設計的大眾化、平民化、全民族設計水準的高水平化三方面的特點,這在其他西方國家是看不到的。北歐現代設計開始于20世紀20年代,那正是這個地方進行均富的社會改革的時期。因此,現代設計基本是民主化、均富社會改革的工具。你注意他們的宗教,基本全部是路德教派的基督教,這個教派的教義中有強烈和濃厚的均富思想、社會民主思想。因此,北歐的社會改革,與它傳統的宗教思想也不謀而合。設計滲透在生活的任何一個層面,并且平實、流暢、低調、文化感深厚。依我來看,簡直是世上無可比擬的優秀。
在我們外人來看,北歐設計都非常好,但是要很費力才能分辨它們之間的差異。北歐設計評論家安尼·斯滕羅斯(AnneStenros)曾經說:在北歐國家中,丹麥人比較“南部”化一點,芬蘭人則有點“東方味道”,挪威人是“北派”,而瑞典人則基本是中堅。冰島人自有一套,誰也不屬。我看這個說法很有道理。
如果說,過去五百年中北歐設計有個共同的發展傾向,我想就是都是從貴族、皇室獨裁下的設計向民主化設計的轉化這點。社會富裕但是財富分配比較均勻,民主思想深入人心,天寒地凍的地理位置,使這種民主思想在家居設計中達到登峰造極的高度,家是核心,一個溫馨、舒適、自然、和諧的家是這里人們追求的最高境界。因為在政治上,他們已經早就取得社會民主制度,所有的努力就通過發展經濟、發展設計來創造一個自己的一流的家園。我們中國人還在打來打去,還在為意識形態的純正而斗爭自己的同胞的時候,他們已經在精益求精地設計室內、設計家具、設計電器、設計器皿、設計紡織品和服裝。我們的精力和聰明才智用來斗人,他們的精力和聰明才智用來創造生活環境。你說講設計,我們有什么可以和他們比的。看看他們戰后六十年的歷史,是設計的成就史。我們有的就是一大堆談起來都要落淚的政治運動了。
北歐設計思想二:功能至上,美惠眾生
民主精神給設計帶來了功能主義原則,無論設計什么,首先不是好看,而是功能好,價格低廉,能夠為公眾服務。在那里,為人人的設計就是好設計。法國、意大利那些豪華的設計品牌,在這里沒有什么市場,更沒有人跟進。中國人崇尚外國品牌,開始還好,崇尚法國的、意大利的,現在好家伙,連艷俗的韓國也崇尚起來了,哈韓一族個個振振有辭,好像很懂什么似的。反觀北歐的藝術史他們“哈”過誰?他們相信的是自己,自己文化的深刻,有一流的傳統藝術和建筑,流行藝術也超群。
北歐不同。長期以來的傳統就是尋找好設計,是為人人的好設計,好的設計已經滲透在整個斯堪的納維亞文化中,成為他們文化的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你在那么大的一個地方游走,就看不見什么不好的設計。他們早就有艾林·凱呼吁“美惠眾生”。瑞典手工藝和工業設計協會提倡的“每日用品好設計”,是國家的、民眾的生活目的。這里的設計師努力的目標,不是創造什么昂貴得一般民眾不能夠擁有的設計,而是惠及人人的日常設計。因此,北歐的現代主義設計是有極為濃厚的社會民主主義內容的。
對于北歐人來說,設計不但要為提高生活素質服務,也要為社會進步服務。長期以來,這里的設計師在追求設計完美的時候,除了要能夠很好地為人服務之外,還要保持人與自然間的平衡關系。生態平衡是這個地區設計的一個很基本的標準。北歐寒冷、黑暗是舉世聞名的,這里一年有九個月是黑夜,然后有三個月是燦爛得不能想象的明朗艷麗的夏天。我去那里的時候正是最輝煌的時候,但是當你想想這種時日是如此的短暫,就會理解為什么那里的人基本傾城而出在陽光下享受夏日。在這樣的自然條件下,設計的一個目的是協助人類生存。他們的工具設計、家具設計、建筑設計,特別是住宅設計,都達到無可比擬的高水平,就正因為這些設計是協助人們在漫漫長夜中生存的工具。
民主化設計的本質,使人們對設計本身的美的重視程度遠遠高于設計品所具有的社會地位象征意義。這種對設計的平和心態,真是偉大。他們的設計一直就貫穿這種優雅而平民化的東西。去斯德哥爾摩附件的宜家總部看看他們的家具,去參觀卡爾和卡林·拉爾遜設計的住宅,都滲透了這樣的精神。他們的設計是邀請人們參與,突出包容性、公眾性、參與性,這在英語中叫inclusiveness,而不是貴族性的排斥性、獨占性(英語中稱為exclusiveness)。在公眾性的前提下,再突出設計師的個性。自然材料、手工藝傳統、民主精神的結合,加上現代化的技術條件,使這里形成了世界獨一無二的“有機現代主義”設計,英語稱為“organicmodern”。包豪斯其實并沒有在這里生根,他們僅僅是取了包豪斯的合理內核,卻摒棄了包豪斯缺乏人性化、強調統一形式、單一風格的弊端,他們的現代設計是選擇性的,而不是對外國的東西兼收并蓄型的。
北歐設計思想三:注重傳統,崇尚自然。
在北歐的設計中,自然觀是非常突出的,他們重視本地自然材料的運用。其實去博物館看看,這種傳統早就存在于這些國家傳統的手工藝中了。美國和西歐的工業化進程比較早,因此整個社會的結構受到很大的沖擊改變,而工業化到達北歐地區相對比較晚,因此手工藝傳統得到比較廣泛的完整保存。這里的設計師沒有那種高速成長造成的浮躁,能夠比較從容地考慮設計問題,使民族的、自然的元素比較好地和現代產品結合起來。看他們的設計,我真是為中國現在的現代設計對自然、對傳統的肆無忌憚的破壞感到羞愧。在北歐,所謂“好設計”,是指那些能夠把傳統手工藝、自然材料和現代用途結合得很好的設計。
在北歐,你發現民眾對設計的基本認識水平要比世界任何一個地方都高。在西歐、在美國,你會看見大量平庸的設計,更莫說在韓國這些地方,整個國家基本是個設計平庸的地方了。而在北歐,好像很難看到平庸的東西,他們雖然沒有意大利、法國那種奢華的設計,但是卻也沒有那些艷俗的設計,整體水平高。北歐人把藝術感和實用性結合起來看待,叫做“實用藝術”(burkskunst,相當于英語中的usefulart),形式、功能、材料、色彩、肌理、耐用性能、造價水平這幾個內容是和諧的、平衡的。他們認為德國、荷蘭、俄國和美國發展起來的那種現代主義設計,其實缺乏人性感,因此自己探索出一套自己的現代主義設計語匯來,通過自然材料、人性化的色彩、豐富的材料肌理、良好的功能結合,同時也兼顧了工業化大批量生產的手段,自成一體。
在北歐,我們都聽他們的設計師用一個單詞來形容設計,叫“hygge”,很難翻譯,是句丹麥話,意思是安詳、舒服、柔順的感覺,可以用來形容一個人。也可以用來形容物,比如芬蘭設計家維卡拉(TapioWirkkala)設計的好像女人乳房一樣的Pollo花瓶,純凈、性感、自然,也是hygge。這個詞還可以形容自然環境,夏天晚上,仲夏夜,波羅的海上微風輕輕拂面而來,好像柔軟的絲綢一樣的楊柳在水面輕飄,那就是hygge。中國人在烹飪上詞匯的豐富說明這個國家的確是名不虛傳的飲食大國,而北歐地區在這種細膩感覺上的詞匯豐富,則說明他們在自然環境和人的心理感受方面的精到。這種詞匯的豐富、特殊,是某種類型文化強大的標志。
北歐人被統稱為Nordic。他們在歷史上來來往往,有許多關系,但是卻能夠在千年的歷史發展中保持著非常清晰的民族特征,是十分難能可貴的。他們也并不抗拒接受來自外界的設計文化影響,比如他們的陶瓷都受東方陶瓷影響,家具也受英國攝政風格(Regency)的影響、受美國“顫抖”教派(基督教清教徒,Shaker)作風簡樸家具的影響。但是無論多少外來影響,都沒有動搖這個地區自己的特色。斯堪的納維亞就是斯堪的納維亞,獨特的、自己的、優秀的、民主的。
(王受之,美國加利福尼亞州帕薩迪納藝術中心設計學院教授。)
“十塊!”一個水桶腰上系著臟兮兮圍裙的大娘操著開封普通話喊出這一碗紅薯粉的價錢,那個淺口近似于碟子的碗幾乎是摔在桌子上。看上去味道還不錯,但你仍然覺得這十塊錢的價格并不像大娘口氣里感覺的那么理直氣壯,且不說這片亂亂的市場讓人感覺厭惡,即便是拿到東南角的肯德基里,一碗紅薯稀飯賣出十塊錢也有點宰人。
這時你需要把頭抬得稍微高些,環顧四周,那些仿造痕跡明顯的雕梁畫棟,破舊的酒旗,賣字畫的牌匾與店鋪,不遠處還有茶館里傳出古老劇目的梆弦不墜,一派略帶陳舊的古色古香堆在你的眼前。這些復制了王朝符號的市井樣貌,大約為那碗十塊錢的紅薯粉額外增加了不少“無形資產”;畢竟,這里是鼓樓,背依古都開封,按照電影《手機》里的臺詞:要是擱宋朝,普通話就是開封話,開封話就是普通話。
或許那個大娘的自信心來自鼓樓夜市聲名遠播的巨大市場,店“大”欺客,多少蠻橫了一些;或許這樣的自信來自更遠處——許多王朝在這片土地上積攢下來的氣質?就像北京人總覺得自己都很皇城根一樣,當人們大老遠跑來這里向這大宋的片段遺跡長吁短嘆,也順帶滋長了夜市攤販們的諾大雄心。
可實際上,攤販們,或者更多的開封人,似乎并不像想象中那樣自信,她們的蠻橫更應該被解讀為一種焦慮。如果不是兩條交通大動脈地在開封的西邊交叉,這座古老的都城仍然安穩地躺在中原大地的中心位置,在上個世紀開始的時候,關于中原大地的諸多歷史、文化、人物、事件,你更容易遇見開封,而絕不是鄭州。直到今天,河南大學仍然習慣于驕傲地看著鄭州的其他高校,獨自籌備自己的百年校慶,接納著來自全球各地的師徒淵源,并被年紀很長的老先生們認為是中原的學術重鎮,而且這個學術重鎮絕不是指王立群。我讀研究生時有同學是河大外語學院出來的,說起那些“先生”們,總給我們這些聽眾一種類似“燕園舊事”的錯覺,尤其講到王寶童先生如何觸摸莎士比亞,可以令我們確信:民初那一代的扎實學養不僅在北大、在西南聯大,也曾恩惠中原大地,而且不是鄭州,是開封。當然,這位以河大為母校的同學也會時不時炫耀一番,但手里的論據十足搞笑:“你看河南多少的大學都是啟功先生題的校名,但在河大,他只能為‘外語學院’題字而已。”
在我看來,這樣微妙的小自信,是開封最引人喜愛的地方。它來自于一座城市真正的根基與傳統,來自對于自己歷史的謙卑與尊重,來自一些真誠的市民對于這座城市真切的傳承。可惜的是,開封城里這樣的傳統,或者說那些扎實的故事,真的是越來越少了。即便清凈如河南大學,也不得不面臨優秀教師的出走以及老先生們的逝去。隨之而來的,便是迫不及待地合并,不由分說的擴招,以及水漲船高的收費。
河大失去的冷靜,僅僅是開封變得焦慮的一個縮影,而且是一種略顯遲緩的縮影。這座城市的焦慮似乎來的更早,來的更兇,來的更無從解脫。他和所有的發展中城市一樣,急于擺脫當前的陳舊。其實當下的中國,又有哪個古都不焦慮呢?
王朝的背影像是一抹溫暖的夕照,常常帶給古都們難以脫卸的榮耀與尊嚴,當然還有旅游業所招徠到的那些外來者,它們朝圣一般的仰望眼神更帶給古都子民難以名狀的自信和快感。可另一方面,面對新的城市格局,現代城市思想對于歷史的沖刷與臧否,它們需要拿出像樣的系統方案,來完成歷史與現代的轉接,傳統與新興的續傳。于是這些古都們,一邊守著斷壁殘垣的城墻與遺跡,作為旅游業不可或缺的符號,聊以告慰自己城市的悠遠歷史;一邊放手興建更加新鮮的道路、建筑與生活,并在這個過程中夢想著復興曾經的榮耀,或者至少不要愧對先祖的成就。
夾在歷史與現代中間,站在歷史的肩膀上尋找新的高度,這就是開封的命題。
其實每次去開封,都不愿意在那些仿造的古舊建筑面前做任何的停留。至于每個河南人都耳熟能詳的景點,無論鐵塔或是龍亭,開封府或者大相國寺,還有門票昂貴的清明上河園,也都不怎么樂意去,看著那些在贗品的風景里拼命留影的人們,似乎都是為了一個“開封”的名字而來,至于真正的“開封”,他們才沒時間了解,我們似乎也沒時間和心情去講述。正如蘇珊·桑塔格所說:人們只有拍過照片,才能證明自己到過那里。可他們真正到過么?
很顯然,那些殘破的城墻以及每一塊墻磚里的歷史,并沒有被今天的開封真正的珍視和開采,它作為一種文化商品的味道遠遠超過了作為文化精神的意義。這種眼光多少有些短視,需要適度的調整和回歸,讓現代重溫歷史,讓歷史見證現代。如果開封古城在未來的開發過程中,可以拋棄那些變賣歷史的想法,不再嬉皮笑臉地將自己陳列在各色游客面前,反而會獲得更真誠的尊重,并引發更為深刻的文化消費與城市認同。我們曾經復制磚墻、復制歷史、復制宮殿并在贗品的建筑里復制那些曾經的禮儀,里面穿著CK內褲的年輕人外面套上復制宋朝的服飾,隨意拋出復制的繡球并開始一場15分鐘的喧鬧婚禮。希望這一些都在“古城維新”的過程中被洗刷和湮滅,轉而換作另外的、對歷史更老實的建設內容。
在歷史面前,我們可以完全可以更老實一點的。而且用更老實的心態去面對開封的歷史并暢想它的未來,或許更容易喚醒這座城市新的生命力,并為它在河南,在中原,在中國找到自己的獨特位置。
在歷史里沉睡太久,既讓它顯得淳樸古典,又讓它過分地緩慢悠然,雖然這樣的沉淀能換來旅游業的興旺,但過分遲緩的速度顯然不符合21世紀的嶄新要求。歷史的延續往往敵不過現代的突擊。開封可以放平心思,去挖掘以及借助更加開闊的智慧,用更具長遠眼光的方式化解歷史并延續歷史。他們需要在舊城墻下商討出開展新經濟的策略,并最終幫助這個曾經被《清明上河圖》渲染過的王朝都城接受新的市民心態。他們聰明,卻需要迅速建立新的榮耀;他們從容,卻必須重新確立自己的城市地位。
自上大學以來,我始終有一個巨大的疑惑,就是所交往的開封人,竟然都是極聰明的:他們善于言辭,對人性有著非同一般的見解力,融入環境的能力超乎尋常,并且還都有一點點善意的狡狤。總之他們很少處于劣勢,善于借助自己的聰明來獲取成績。或許這是一堆巧合,但我更愿意把這種巧合理解為開封的地脈。如果這座城市的厚實地脈能夠被今天的人們正常看待,用更老實的心態對待自己的歷史,用更平和的心態接受今天的位置,用更積極的心態開拓未來的可能,便完全有可能跳出陳舊城市的老思維,站在一塊塊不撒謊的墻磚上,書寫穩健而娟秀的、宋體的未來。
其實,無論我們如何苛責開封,也都必須承認,開封是不可替代的,當杭州在自己的后山搭建“宋城”并引來無數游客的時候,開封似乎更有資格來傳遞宋朝的故事。這種感覺就像我第一次走進開封汴繡廠的車間,那些用塑料水杯的師傅們,一針一線編織著古典名作中的璀璨汴梁。說實話,那些女工的面容有點麻木,但繡品中的氣息,卻有著十足的風范。這樣可愛的矛盾,又該如何解釋呢?
(羅旭,特約撰稿人。)
老胡開講
解讀“兩會”關于房地產行業的相關政策,分析河南房地產行業發展的總體趨勢。2月23日,“兩會”歸來,應河南省住宅產業商會主辦的“河南地產領袖大講堂”邀請,老胡以“學習‘兩會’精神,講述地產發展”為主題,同河南省近100家主力房地產開發企業決策者分享了他最新的觀察和思考。
辦公在現場
作為“大篷車”工作方式的升級版,執行總裁閔閔帶領由各職能中心負責人組成的現場辦公小組一月內轉戰數地,為解決項目問題、加快項目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撐。以效率和效益為主題的2008年管理年會召開后,限期解決,現場辦公,中心與項目更好的聯動,這樣一些思路指導下的工作實踐正在緊鑼密鼓的開展。
優秀團隊訓練營
“我們是最優秀的團隊。”用模擬環境下的游戲、活動引導參訓者體會團隊合作、同心協力挑戰困難的力量與內涵,體驗式學習在現代培訓中占據著重要的地位。作為備戰2008年挑戰的一環,濮陽公司在人力資源部協助下開展員工拓展活動。更加豐富的培訓手段和更強的適用性顯示了培訓體系的進一步成熟。
建業“嬰兒潮”
過去的一年,生一個“金豬寶寶”的風潮毫無例外地席卷了建業人,而“建業人的孩子”,也成為員工版電子內刊的最新關注焦點。作為一支年輕的隊伍,集團2007年人力資源現狀分析報告顯示,婚育假期作為潛在問題可能給集團帶來經營工作的壓力。而作為一種生存狀態的躍升,為人父母后與之俱來更加成熟的心態、更高的職業忠誠度、更強的責任感,也幾乎是整個團隊成熟的必需經歷。
健康五分鐘
頸椎、腰椎,在快速的工作節奏中,這些容易受損的身體部位已成為疾患泛濫的重災區。前不久的員工體檢報告顯示,建業人的整體狀況也并不樂觀。防微杜漸,身康體健,近日,由企業文化部首倡的工間操開始在集團總部試推廣,5分鐘的簡單運動,準時的短信提醒,其實都是一只催促大家關注追求健康生活的鬧鐘。
香檳開年
中原首個香檳主題社區,原創法式地中海庭院,2008年集團的開年項目——香檳圣園為建業名下的產品序列增添了更多彩的變化。一片土地的價值,需要一種文化去實現,這個春天,建業為鄭州市場帶來的是香檳所蘊含的法式浪漫情調與成功快樂的寓意。
中國將再次獲得世界的認可
在北京的街頭和廣場上,大型倒計時牌上的數字不停變換,它們顯示著距離2008年8月8日晚8點開幕的第29屆奧運會還有多長時間。奧運會主體育場依舊在加緊建設中,人們懷著緊張的心情期待著將于4月末舉行的開幕式彩排。北京從一開始就賦予本屆奧運會“同一個世界,同一個夢想”的主題。這也表示:中國將再一次獲得全世界的認可。
中國作為正式成員重返國際奧委會至今還不足30年。自1952年赫爾辛基夏季奧運會之后,中國與國際體育大家庭分離了幾十年的時間。到1980年,中國參加了普萊西德湖冬奧會。直到1984年的洛杉磯奧運會,中國才重返夏季奧運會賽場。在這屆奧運會上,中國代表團一下子就奪得了15枚金牌。
去年中國躍升為世界第四大經濟強國。中國人克服了各種艱難險阻,正以飽滿的熱情準備迎接數百萬來自世界各地的運動員、隨隊官員、記者和觀眾。
信息來源:《新德意志報》
中國城市人口激增考驗政府公共服務能力
美國麥肯錫全球研究所的一項研究報告顯示,在未來20年內,中國城市40%以上的人口將由外來移民構成,地方政府向市民提供服務的能力將面臨巨大挑戰。中國城市現在有1.03億移民,在2025年之前,中國城市還將迎接2.43億移民,城市人口總數將達到近10億人。在大中型城市,約有半數的人口將由移民構成,幾乎是目前水平的3倍。
目前,大部分農民工沒有社會保障,北京將面臨巨大挑戰。報告預測,如果按照集中城市化模式發展,到2025年,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將提高20%;能源利用效率也將提高20%。這一模式還能降低城市發展占用的可耕地面積。但是,鼓勵發展大城市會加劇空氣污染、公路交通擁堵會更加嚴重。
信息來源:英國《金融時報》
次貸危機將迫使華爾街兩年內再裁員兩萬人
紐約獨立預算辦公室近期公布的一份研究報告預計,受次貸危機影響,未來兩年華爾街高薪金融行業將再裁員兩萬人。去年華爾街金融業整體盈利為32億美元,大大低于2006年的209億美元。預計今年華爾街金融業盈利將增至66億美元,明年將繼續增至122億美元。
由于華爾街金融企業在次貸危機中的損失已超過1500億美元,未來還有繼續增加的可能,因此多數金融企業將被迫裁員。報告估計今年華爾街高薪金融行業將裁員1.26萬人,明年將裁員7600人。
另據美國證券業和金融市場協會的統計,在過去9個月內,華爾街金融行業已經裁員3.4萬人,是2001年網絡泡沫破滅以來最大規模的裁員。金融行業裁員意味著其他行業就業機會將相應減少,金融行業每減少一個崗位,法律、娛樂等其他行業將相應損失2至3個工作機會。
信息來源:《美聯社》
美國普通家庭將量入為出
現在,華爾街人士都在擔心兩件事情:一是自己的飯碗可能不保,還有就是自己持有的公司股票可能會大跌。華爾街的動蕩不僅導致金融從業者紛紛去接受心理治療,還使普通家庭蒙上陰霾。在多年大手大腳花錢之后,美國家庭終于開始傾聽財務專家們的告誡:量入為出。
消費支出對美國經濟的貢獻率為70%,而其中的30%都是隨意性開支。在美國樓市危機加深、經濟滑向衰退邊緣之際,越來越多的美國人被迫做出預算,以避免失去他們的住房。利率一降再降使得老人的養老金收益減少,他們將養老金轉至更為安全的投資,譬如政府國債和貨幣市場賬戶。
企業業績不斷下滑,越來越多的人失業賦閑,按揭款膨脹超過了房產價值,股市在不斷下跌……美國人對經濟寒流的感受越來越深。許多年來,華爾街都不敢相信美國消費者能夠改變消費習慣。但這正在發生。節儉成為時尚,奢侈不再流行。
2007年第四季度,美國家庭債務幾乎是他們稅后收入的140%,他們正花費稅后收入的14.3%來還債。美國人將開始過更加節省的日子。
信息來源:《金融報》
沃森家族第一準則:必須尊重個人
沃森家族都知道,公司最重要的資產不是金錢或其他東西,而是員工,自從IBM公司創立以來,就一直推行此行動。每一個人都可以使公司變成不同的樣子,所以每位員工都認為自己是公司的一分子,公司也試著去創造小型企業的氣氛。分公司永保小型編制,公司一直很成功地把握一個主管管轄十二個員工的效率。晉升調薪靠工作成績而定。每位員工以他對公司的貢獻來核定薪水,絕非以資歷而論。有特殊表現的員工,也將得到特別報酬。
IBM公司有許多方法讓員工知道,每一個人都可使公司變成不同的樣子,在紐約州阿蒙克的IBM公司里,每間辦公室,每張桌子上都沒有任何頭銜字樣,洗手間也沒有寫著什么長官使用,停車場也沒有為長官預留位置,沒有主管專用餐廳,總而言之,那是一個非常民主的環境,每個人都同樣受人尊敬。
IBM公司的管理人員對公司里任何員工都必須尊重,同時也希望每一位員工尊重顧客,即使對待同行競爭對象也應同等對待,公司的行為準則規定,任何一位IBM的員工都不可誹謗或貶抑競爭對手。銷售是靠產品的品質、服務的態度,推銷本公司產品的優勢,不可攻擊他人產品的弱勢。
信息來源:《企業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