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IANYE MAGAZINE
多年前陳丹青曾談到城市:假如今天我們的城市還有差異,我愿意說那是“城市性格”,不見得是“城市文化”。經過半個多世紀,我看不出現在有什么真正的“成都文化”“北京文化”“天津文化”……沒有一座城市的文化形態還能和它自己的歷史發生呼應,找到銜接。殘存的那點小差異只能是城市性格,性格來自草根。
不可否認,一座城市就像一個人,如果沒有獨特性格和一套生動鮮活的生活方式,也就不存在城市特有的靈魂魅力。近些年,隨著中國城鎮化的快速推進,雖然我們賴以生存的都市逐漸趨同,但內里仍有鮮明的“城市性格”——成都的休閑,深圳的創新,杭州的靈動,上海的腔調……
打開記憶之門,中原走過了漫長艱難卻又精彩豐富的歲月,帶著自己獨有的生活方式與精神氣質,于歷史文明積淀和生活碎片之中,活出了飽滿的精氣神兒。但面對繽紛新時代,我們在當代城市文化角逐的舞臺上一直處于失語狀態。——一直以來,在中原所有城市主張中,歷史喊得最響亮;而外界大多對中原的敘述與想象,最大標簽仍是“傳統”“封閉”“落伍”等。
然而事實并非如此。中原正處在最好的發展時代,她那股變通趨時、兼容并包的氣質,恰到好處地淬煉了這方土地上人們全新的生活方式與精神內涵。它從古至今,從精神到物質,穿越時間與空間的多重維度,描畫著城市的新面貌。中原范兒也在這種新與舊的碰撞中,在本土關懷和國際視野的相互融合下,其文化形態與生活方式更加立體、清晰、鮮活。
作為中西部區域持續領先的綜合服務商品牌,建業27年戰略聚焦在中原,推動著中原經濟、文化、時尚、藝術、生活方式等領域的全面進步。轉型發展4年來,由地產、文旅、科技、現代農業、教育、體育等12大業務板塊構建的“建業+”生態系統,致力于為中原人提供全新形態的食、住、行、游、娛、購等多領域的生活服務,以新中原理想生活方式創想者的角色,全面激活城市新動能,助推中原生活方式的升級。
當以電影小鎮、只有河南·戲劇幻城為代表的中原文化小鎮即將悄然綻放時,當建業·J18、建業凱旋廣場、建業百城天地立志重塑城市時尚風貌時,當匯集河南三百多種地道小吃與非遺民藝的建業大食堂在十八城市被廣泛談論時……新中原范兒的氣息日漸鮮活起來。
這股蘊含自身文化底蘊的氣息雖還微弱,但仔細傾聽,它強大的內心已怦怦跳動。
我們不得不正視一件事是,現如今的傳播環境,或許是“最壞的時代”。為了流量夸大其詞的UC體和標題黨屢禁不止,混淆視聽的“非虛構性寫作”也時常撩撥人們的神經,各種投稿號、Bot號更是通過“共享粉絲”的形式將自己打造成小喇叭,卻又要自我擺脫掉過程中“審核責任”。
——針對近期發生的“畢節孤兒院幼兒遭性侵”假新聞,有文章指出在當下這種惡劣的傳播環境,作為普通受眾的我們,需要增強媒介素養的培養,既是一個人認識、評判、運用傳媒的態度與能力,這其中包括對于媒介的創造和制造能力,同時也包括了對于媒介內容的理解、判斷、思辨性反應能力。
不是人的腦子只用了10%,而是只有10%的人用了腦子。
——“男人來自火星,女人來自金星”“我們一般只會用到10%的大腦”“右腦型人格vs左腦型人格”……針對諸如此類的大腦和心理迷思,果殼網在近期發布的文章中闡述道,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能夠接觸到的大腦和心理迷思遠遠不止這些,你可能還會想到更多。而這些迷思的來源其實很復雜,并不全是“有心之人”的捏造。它們可能是因為人們對研究的簡化和歪曲而成為迷思,也可能只是因為研究者的學術不端或研究本身的可重復性太差而被重新質疑。
但無論如何,我們都無法忽略這些迷思給普通人和科學界帶來的不良影響。一方面,它們會混入真正有大量實驗依據的信息中,魚目混珠、混淆視聽,最終弱化實驗依據的價值。另一方面,類似于“男女的認知能力有很大不同”這種謠言,可能會加劇本身就存在的刻板印象,導致男女雙方的權益受損,影響社會決策等。
@少女大師姊:窒息,一個極可怕又極常見的中國家庭,環環相扣,每一個碎片都在日常生活中見過。警察說是家庭糾紛沒法管,班主任讓她自己“學聰明點兒,多做點家務”,社會合理化父親對孩子的暴行。看到女孩寫的工工整整、條理清晰、情緒急迫的求助信,簡直心碎。一個楊瑞立死了,還有千千萬萬個楊瑞立在受折磨……
——6月7日,山東的初三女孩楊瑞立在家中被父親殺害。一個16歲的女孩,長期遭受重男輕女親爹的虐待,做了自己能做的所有自救措施,積極向親人、老師、教育局、警察求救,結果還是被父親殺害,結局確實令人窒息。
網絡新語:“獨立氣”。
——總是因為一些細枝末節的事情,暗自生氣然后默默消氣,整個過程自產自銷,十分獨立。
1.短視頻平臺用戶的使用呈多元化,內容是短視頻平臺的核心競爭力;
65%用戶安裝2個及以上短視頻APP,內容全面多樣化是用戶選擇短視頻平臺主要考慮因素,深度、獨家內容正成新的平臺競爭力。
2.短視頻營銷價值較大,女性和三四線用戶更容易轉化;
四成用戶因觀看短視頻內容而產生消費,女性和三四線用戶更容易受短視頻營銷影響而消費,是更具營銷價值的用戶群體。
3.用戶在短視頻平臺社交意愿低,短視頻用戶社交更多是基于內容的互動,而非社交關系互動;
4.Vlog在短視頻用戶中的滲透率低,Vlog覆蓋的是短視頻用戶中的小眾用戶;
六成短視頻用戶沒有聽說過Vlog,聽說過Vlog的用戶中,近七成沒有看過Vlog。Vlog用戶以一二線、高學歷、年輕、女性用戶為主。
——2019短視頻持續保持高增長態勢,獨立用戶數達6.4億。酷鵝用戶研究院發布相關研究觀點。
“今天所謂的佛系文化就是這種無能于反抗強者的奴隸道德,俄羅斯宿命式的,最后只能躺下來。尼采在一個多世紀以前已經預言了現代社會的根本病癥,怨恨是現代社會的基本情緒,虛無主義必將到來。奴隸道德將會取得勝利,這是一個末人的社會,而末人的表征就是看不到原來的出口,最后只能躺下來。我們今天那么多的佛系青年,其實表現出來的都是卑微的虛無主義態度。”
——學者周濂在近期的新書分享會上談佛系文化。
我們生活在一個由小趨勢構成的世界里。我們的世界由細微但通常又對立的人類行為模式驅動,這些行為模式看起來并不起眼,但產生的影響卻不可估量。
仔細打量我們當下的衣食住行,體察周遭的企業與品牌變遷,小而美正在成為全新的生活趨勢。這些年,小而美的故宮文創火了,小而美的民宿酒店火了,小而美的實體書店卷土重來,人們甘愿排隊幾小時買一杯小而美的喜茶……馬云近些年一直堅持的觀點之一也是:中國的未來要“小而美”。
“小而美”背后,折射出的是中國人的生活方式進入了一個全新階段——消費分級、個性化需求、網絡社交風靡、年輕消費群體崛起……今天最稀缺的不再是品質、信息、便利,而是個性化的內容與體驗,“小而美”在顛覆大品牌,社交媒體在顛覆大媒體,新零售在顛覆大渠道。
(宋幸然)
2019年是一個新的開端。
過去的一年,人們感受到中國經濟遇到的各種沖擊:中美貿易摩擦、經濟增長回落、股市下跌。他們會感到焦慮和擔憂。舊路標已經消失,新秩序尚未出現。
在歷史上的重要轉折時期,身處其中的人們往往懵懂不知。雖然中國歷史上從不缺驚濤駭浪、滄海桑田,但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很難再有像以后的30年這樣激動人心的歲月了。
我們已經進入一片沒有航海圖的水域,歷史從來都是一位“魔術師”,一系列重大的變化將挑戰我們的認知。
未來30年的樣子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沿著時間之河順流而下,我們大致可以知道未來30年的模樣:
1.中國的GDP規模超過美國只是個時間問題。按照普華永道的預測,中國在2030年的GDP規模會超過美國,印度會緊隨美國之后。
2.中國的人均收入從中等收入邁進高收入也只是個時間問題。按照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預測,大約在2021年,中國的人均收入會超過12055美元這道高收入國家的門檻。
3.中國進入老齡社會乃至深度老齡社會已是大勢所趨。2016年年底,中國60歲以上的老年人口已達2.3億,占總人口的16.7%,到2025年,中國60歲以上的老年人口至少有3億。
4.據國際能源組織預測,大約到2040年,石油峰值將會到來。能源格局的調整,勢必攪動全球政治經濟。
5.按照《生命3.0》作者、物理學家邁克斯·泰格馬克調查,大部分科學家認為相當于人類水平的通用人工智能大約會在2055年甚至更早出現。技術奇點,在我們有生之年就可能降臨。
有一些結果我們現在就能預測,但這不代表著我們能知道未來。一個GDP規模比美國還大的國家會如何影響世界格局?在中國加入高收入國家俱樂部之后,中國人就能從此過上童話般的幸福生活嗎?
…… ……
一個白發蒼蒼的老齡中國是什么樣子的?人工智能會怎樣替代人類的工作,什么時候會替代我的工作?
過去30年最重要的3個推動力
上述問題我們都不知道答案,又怎么去判斷未來的趨勢呢?我的思路是在“慢變量”中尋找小趨勢。什么是慢變量?舉個例子,天氣預報能告訴你臺風即將登陸,海上會有大浪,但是只看天氣預報,就不知道海上有波浪的真正原因是——月亮和太陽的引潮力引發的潮汐現象。天氣是快變量,月亮和太陽是慢變量。
美國西北大學經濟學家羅伯特·戈登教授是個觀察慢變量的高手。他寫過一本厚達700多頁的著作《美國增長的起落》,讓比爾·蓋茨等人坐立不安。因為戈登教授打破了“科技會讓人類的明天更美好,未來的經濟增長會比現在更強勁”這一技術樂觀主義者的預言。
戈登教授說,美國在1870—1970這100年間出現了一次前無古人,后無來者的經濟“大躍進”。這次經濟“大躍進”是由影響了我們衣食住行的一系列創新帶來的:從電到電冰箱、洗衣機、電視機、空調和電梯,從汽車、輪船、飛機到城市化,從電話、電報到新聞、零售……
那么,20世紀90年代由電子計算機引發的“新經濟”呢?戈登教授說,對不起,這只是一次小規模的“回光返照”。從歷史的大尺度來看,電比電子計算機更重要。
原來很多司空見慣的事物竟如此具有革命性。舉個例子:假如有一棟中世紀歐洲貴族的城堡和一套21世紀的公寓讓你選,你選哪一個?當然是選21世紀的公寓。雖然中世紀的城堡巍峨壯觀,但它沒有和其他房屋互聯互通,沒有給水、排水,沒有電燈、電話,沒有Wi-Fi。
一個19世紀的農莊和一個20世紀的超市你選哪一個?你應該選20世紀的超市。雖然19世紀的農莊不用化肥和農藥,產出的都是有機食品,但沒有食品工業的發展,食物無法保質保鮮,你很可能會吃壞肚子,甚至可能會餓死。
抽水馬桶和智能手機,如果只能選一個,你選哪一個?我選抽水馬桶。
慢變量就是這樣一種一旦打開就無法合上的趨勢。有了電,就有了家用電器,婦女的家務勞動才大幅減少,才能夠大幅進去勞動力市場;有了電,就有了電梯,有了電梯,才能蓋摩天大樓,人們才能更加密集地居住在城市里;城市化會帶來公共衛生設施的改善,公共衛生設施的改善又大幅延長了人口的預期壽命。
這就是慢變量的威力。
戈登教授的思路給了我們啟發。如果你觀察過去30年中國的經濟發展,只要去看三個最重要的推動力就行:工業化、城市化和技術創新。中國過去只有第一產業,也就是農業。工業化帶動了第二產業,城市化帶動了第三產業,而技術創新改變了所有產業的面貌。
在這三個推動力下,中國快速發展。阿里巴巴總參謀長曾鳴教授把中國過去的創新稱為“窮人的創新”。過去中國消費者收入水平太低,對價格敏感,企業想方設法壓低成本適應市場。這個過程中,培養出一批極其剽悍的企業。
但這種模式已經難以為繼。收入水平過了某個門檻之后,關注的就不僅僅是價格了。急劇擴張的中產階層催生出中國的“市場紅利”,中國國內消費市場的規模已經超過美國,但中國企業在核心技術方面仍很落后,可是,中國企業在商業模式創新方面又非常大膽、超前。
未來的全球競爭就像鐵人三項賽,1.5公里游泳之后,還有40公里自行車賽,之后還有10公里長跑,一項比賽的終點就是下一場比賽的起點,中國還能堅持下去嗎?能得第一嗎?我們要看看未來的變量什么。
社會為什么焦慮?
西方社會談論一代人時往往會以20年、30年為時間單位,中國人往往以10年為單位。社會變革影響了每一代人性格,60后略顯世故,70后更為務實,80后最是疲憊,90后稍覺輕佻。
我們感覺差別很大,但如果我們把視角拉長,你會發現他們其實是同一個時代的人。我們可以把這個人群稱為“坐上快車的人”。
“坐上快車的人”會相信一些共同的觀念:經濟增長會一直持續下去;中國的經濟增長率是全球最高的;經濟增長能夠提高每個人的生活水平;下一代人的日子一定會比上一代人過得更好;個人靠努力奮斗一定能改變命運;要重視子女的教育,因為“知識改變命運”,而“知識改變命運”指的是只要孩子上最好的小學、最好的中學、最好的大學,就一定能找到最好的工作;最好的工作是指在金融機構的工作或在政府部門的工作,前者收入更高,后者更有保障。
如果拉長歷史的視野,你會發現,你所熟悉的那個過去的時代是極其特殊的。那是個草莽英雄出沒的年代,在這群草莽英雄看來,沒有規則和秩序,沒有任何值得敬畏的東西,也沒有任何先例可循,凡事都要親力親為,一切都是靠“試錯”找到邊界的,而邊界又在不斷變化之中。
但那個時代已經一去不復返了。高速經濟增長已經結束,全球化的鼎盛時代已經落幕。收入不平等問題、代際沖突問題都會變得更加嚴重,這些問題在未來社會里就像房間里的大象一樣顯而易見。
我們之所以悲觀,正是因為我們已經習慣的那些模式——不管是增長模式、商業模式、就業模式、教育模式,還是管理社會、管理全球經濟的模式,似乎都不管用了。越來越多的人會明白,靠奮斗改變命運這種信念是經濟高速增長時才有的奢侈。
敢問路在何方?
草莽英雄們可以對此熟視無睹,但年輕人要想出路。舊的事物會被清除,新的事物也會落伍,你需要去尋找的是能夠帶來“反轉”的“新新事物”。
舉個例子,在高科技領域里,廣州有個無人機公司叫極飛,邀請我去看他們無人機的應用,說去的地方有點遠。我想廣州的公司,遠能遠到哪里去呢?無非韶關。結果一下子把我帶到了新疆。
為什么在新疆呢?因為新疆是中國主要產棉區,棉花產量占中國總產量的74%。過去主要靠人工采摘棉花,棉鈴開裂后變成堅硬的刺,很容易刺破手指,一天下來,雪白的棉花帶著血跡,影響棉花品質。而且雇人成本也在不斷上漲,2010年時,采摘一公斤棉花1元,2015年時候已經漲到2元,5年翻了一倍。
想要機械采棉就要噴灑落葉劑,讓棉鈴成熟后,棉花自然落下。過去噴灑落葉劑有兩種方式,一種是人工,另一種是用拖拉機。人工成本越來越高,拖拉機開進棉田會碾壓棉花,導致減產。極飛發現,無人機的機會就來了。真正的應用場景不在沿海而在內地,不在城市而在農村,不在工業而在農業。
9月時候,極飛從全國調了2000架無人機,相當于美國空軍無人機規模。浩浩蕩蕩的無人機就像一場“秋收起‘翼’”,用無人機噴灑農藥,當無人機技術與互聯網技術結合起來,以后的農業就不一樣了。
這就是科技領域的小趨勢。
小趨勢之所以小,是因為它不代表絕大多數的人口,也許只有總人口的1%。但是,中國人口14億,那1%就是1400萬。哪怕是千分之一,在中國也有140萬人。不是個小數了。但在99%的人看來,這仍然只是很小很另類的一個群體,可以忽略不計。
在這個迂回的過程中,我們獲勝的法寶是什么呢?就是因為我們有龐大的市場,和無限可以嘗試的空間。
我把這種路線叫“群眾路線”,所謂的“群眾路線”,就是盡可能地發動群眾,盡可能地為最多的人、最多的企業賦能,然后創造出來一個共贏的生態系統。所以,我們能夠看到的未來技術演進的路徑,是在邊緣地帶發動一場場景革命。
關于核心技術重要還是應用技術重要,很多人可能還沒被說服。他們會說,沒有核心技術怎么去發展應用技術?
在這些朋友的心目中,核心技術和應用技術的關系,就好比蓋樓總要先打地基,打了地基才能夠蓋樓。核心技術就是地基,沒有地基怎么蓋樓?沒有第一層樓怎么蓋第二層樓?沒有前面的90層樓,怎么蓋99層樓呢?但技術演進和我們蓋樓真的是不一樣,就算是蓋樓,也很可能跟我們想的不一樣。
2004年,中央電視臺在北京東三環開始蓋它的新樓,俗稱“大褲衩”。
在樓層剛剛露出地面的時候,差不多每一個星期中央電視臺都會接到好心的路人打過來的電話,說中央電視臺,你們那個樓蓋歪了。又過一個星期,電話又打過來了,中央電視臺,你們樓還是歪的,小心,別塌了。等到這個樓蓋完了我們才發現,這是人類歷史上從來沒有見到的一種新型的建筑結構,它本來就是歪的。它有一座橋,橋的頂上還有十幾層樓完全沒有什么支撐,從來沒有見過。
2018年,我們看到中國商業模式的創新、技術演進的創新也是剛剛冒出地面,它可能以后會發展得很好,也可能會遇到很多挫折。但我想說的是,我們在現在就對它提出來批評或指責的時候,要先想一想你會不會是那個拿起來電話給中央電視臺打電話的路人。
所以我對未來有更多的耐心,除了看到風險,還要看到各種機會。我們對未來要有更多的好奇心,才能夠看到在2019年之后的各種機會。
何帆,經濟學家,北京大學匯豐商學院教授,曾任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副所長,出版專著《變量:看見中國社會小趨勢》等10余部。
口述/何帆 采訪/孫允廣
本文經正和島(ID:zhenghedao)授權
這個時代,小不見了。到處是高大上,高大上甚至深入私人的房間。高大上是觀念、設計、標準化、同質化,意味著私人細節的消失。沒有細節,生命、此在就被擱置起來,無私事可做,失去趣味、意義。美、生命的意義在于細節。但是這種全球化的大趨勢個人是無可奈何的。尼采主張,在自己的身上反抗時代。小是一種世界觀。在小上面堅持自己的細節,自己創造,自我修養,自美其美,也許是個人唯一可能的反抗。
從小學到中學到大學,在這個教育體系下,“小”不見了,細節越來越少。拆遷最嚴重的是拆掉了小。小是密密麻麻的永遠不會雷同的生活細節。中國的城市、小區越來越乏味、平滑、衛生。人和人失去了細節的聯系。比如過去的茶館,那就是細節滋生的沼澤。現在大家回到小區,進了電梯,鎖上防盜門就不見了。如果不購物,恐怕少有人愿意去那些高大上、令大多數囊中羞澀的人自卑的市中心。人們的家越來越枯燥、乏味、無聊。許多人的家就像會議室,進去就是沙發、電視機。像是為參觀、視察建造的,沒有私人生活的細節。而過去中國人的家的最高方式,是芳鄰、四合院、花鳥蟲魚、畫棟雕梁、文房四寶、私人博物館,我稱為“文宅”。
比如手機支付就取消了付款這件事的細節。之前人們付款用鈔票,有了鈔票,就要有錢包,錢包就有各種各樣的,皮的、麻的。數錢會發出令人喜悅的美妙聲音。在酒吧,一杯酒十塊錢,啪啪啪地按十個硬幣排開在酒吧的榆木柜臺上,那聲音也很美妙哪。這就成為莫泊桑或者海明威、曹雪芹小說中的一個細節。手機是沒有細節的,或者是細節最弱的。全世界只有中國在干這件事,手機控制著所有人。
我們已經被技術、唯物崇拜搞得焦頭爛額。走到任何地方,都有一個窺視鏡在看你,手機支配著人,物的占有量成為衡量人的善惡的標準。人處于一種完全赤裸的動物狀態,在技術和物的統治下,人反而變回了動物。
你抵抗不了拆遷。但是你可以決定自己的房間,決定自己的小生活,就像尼采講的,在自己的身上反抗時代。
比如你現在去吃飯,不能就只是想著吃飯這件事,人不能被一個從 A 到 B這樣的直線支配著。世界是曲線的。在通往餐館的過程里,可以出現 C、D、F……各種各樣的細節,每時每刻都要在手邊創造自己的細節。一只喜鵲從樹林里面飛過去,你可以停下來看一看,它的翅膀是什么顏色,哪怕前面有一輛大巴車等你,不要管它。你每天走的路是什么顏色你注意過嗎?左邊有樹嗎還是右邊有草嗎?如果你不專注細節,你的生活就永遠是一條枯燥的直線。
不要想當然地去想象世界,把“必須”這樣的詞從你的語言當中拋棄,用你的肉眼去看世界,不是觀看,是直接地看,用《世說新語》里的那個詞就是“目”。《世說新語》里面的“看 ××”不說看,說“目 ××”,就是直接用肉眼看世界,不帶觀念。不用看一件事情有什么意義,只是“目”。世界已經充滿意義,意義只有細節才能激活。拍下一張照片的話,觀眾必定會釋義。
詩意只能是個人的事,不要去相信那些荒唐的口號,什么詩和遠方!詩意就在你早上醒來選擇戴哪一枚戒指的時刻,就在你選擇涂哪一種口紅的時刻,用哪一個打火機的時刻,穿哪一條裙子的時刻。選擇的過程,就是一種個人對美的創造,內心會充滿喜悅,你就會更尊重自己,更感受到自己。你是你自己的作品。由于你自己光彩照人,內心喜悅,這道微光也就會照耀世界,帶來美好。
于堅。詩人、云南師范大學文學院教授。1970 年開始寫作、攝影。著有《于堅文集》等。作品被譯為20 多種文字。獲華語文學傳媒大獎年度杰出作家獎、魯迅文學獎、朱自清散文獎、德國第十屆“感受世界”亞非拉文學評選第一名等。
美國女作家伊麗莎白·吉爾伯特寫過一本小說,叫《Eat, Pray, Love》(有人譯作《飯禱愛》),非常暢銷,在2007年美國最暢銷的書里排第三,改編成電影后,由茱莉亞·羅伯茨主演。嚴格來說,這小說的故事、人物都平常,但它的特別之處,在于強調了我們的感官和這個世界的聯系,并用五感的滿足來結構了整個故事。這點特別動人。
女主人公厭倦了原有的生活,決定出去旅行,意大利、巴厘島、印度,一站站走下去,在每個地方短暫生活,最終用掉了一年時間。意大利的重點,是美食,她“和披薩談戀愛”,她和意大利面條邂逅,她也學習意大利人的說話方式——“不只用嘴,也要用手”;印度的重點,是學習身心平衡術,她習練瑜伽,她出現在當地人的婚禮上,穿著紗麗,眉心點著一點璀璨的紅;巴厘島的重點,卻是欲望,俊俏的男子笑著說,來巴厘島。
她吞咽景色,以景色充填靈魂,花,海,樹木,在稻田中間自行車,她也吞咽故事,以別人的生命體驗充填自己,街頭的邂逅,朋友家的聚會,在神秘智士那里抄寫咒語和經卷。漫長的旅行,食、色、性全部包括,五感經歷了一場盛宴。
這故事之所以打動人,是因為,我們的日常生活,其實是對感官體驗的磨滅、抑制和打壓。每天的生活,像“土撥鼠日”(也是電影名字,特指那些面貌相同、不停反復的日子)一樣,不停地重現,食物是簡陋的、按部就班的,氣味不過那幾種,景色也大致相同。這種簡陋的感官體驗,雖然也能讓身心得到滿足,但這滿足多少是帶點欠缺的,是意猶未盡的、削足適履的。這種重復,這種欠缺,讓感官慢慢陷入缺乏營養的狀態,進而沉睡僵死。
而我們之所以期待旅行,是因為旅行是一場感官盛宴,是驚心動魄的感官多重奏。旅行中見到的一切,都和平常生活迥異,旅行中見到的色彩、氣味,是夸張的、飽和度很高的;吃到的食物,不論是否可口,都給味覺以全新的刺激;觸摸到的物體,也是質地全然不同的。當我們聞慣都市里的汽油味和香水味的鼻子,聞到麗江的花香、喀納斯的木葉香;當我們看慣高樓和地鐵內外單調景象的眼睛,看到海底的海葵、敦煌的雅丹地貌;當我們摸慣鼠標、公交車拉環的手,摸到海豚的皮膚;當這一切發生,感官被滋養,從沉睡中被喚醒。我們和世界的聯系,才能得到激活。
但人不能經常地處于旅行狀態,如果把旅行變成生活,遲早也會陷入那種感官疲勞狀態,愛旅行帶來的一切,卻不能把一切感官開放的契機,寄望于旅行。這種心理,和一個人將生活希望寄托在彩票大獎上異曲同工,以為總有一刻燦爛,會被所有的暗淡報仇,所以忽略了平時,忽略了當下,將生活渴望壓制起來,事實上,這種機會無處不在。
我特別欣賞一種提法:美能。就是在日常生活里培育出自己感受美、觸摸美的能力,在辦公桌上養一盆小小的多肉,在身上帶一架小小的相機,看到觸動自己的景象就拍下來。
感官時時敞開,日常生活也鮮活如同旅行。
有個朋友,看到對面樓上的租客,在匆匆搬離后,敞開所有的窗戶任由海風狂吹,簡直要發怒了:“你怎么能這樣對待你住過的房子?”其實,每每看到人們讓自己的庭院荒蕪,隨意堆砌雜物,我也想要發怒:“你怎么能這么對待自己的院子?”我猜想,他們一定以為,自己分分鐘能夠振作起來,只要遇到那種旅行一樣的機遇,卻忽略了身邊的機遇,而且那機遇唾手可得:建設身邊的花園,建設微小的感官開放時刻。
羅伯特·波格·哈里森寫過一本名叫《花園:談人之為人》的書,在這本書里,他回顧了“花園”的歷史,反復探討,“花園”對人類意味著什么,在我們已經有一個更真實、更廣大的自然界的情況下,我們為什么還要建設花園,并且精心維護、津津樂道:“人類創建花園這一事實想來頗為奇特, 因為它說明人性中有某些成分并不自然而然地在自然界擁有歇息之所,我們得在自然環境中為之另辟一處憩園。 這轉而意味著,花園在讓我們接近自然的同時,卻又標志著兩者的間隔,人性中有某種要素雖與自然相關,卻并不能納入自然秩序。總之。花園回應著一系列無法簡括為動物需求的人性需求。”花園,不是簡單的微縮自然、仿擬自然,而是因為:“僅當周遭事物有了意義,人才成其為人。”
他所說的“花園”其實可以當做象征。在別處擁有一個更為盛大的景象的同時,在旅行會帶來更接近狂歡的感官盛宴的同時,我們也得有微小的盛景,微小的旅行,讓周圍的一切成為感官體驗的對象,人才成其為人。
歐洲的某個組織,在城市的角落里修建“微型公園”,這些“公園”,可能就是人行道磚縫里的幾棵海棠和一個假山,或者隔離欄上的幾棵小綠樹和一個亭子模型,但都做得非常別致,很耐看。走在路上,可以隨時停下來觀賞,一段上班的路,也處處風景。羅伯特·波格·哈里森贊美的就是這種花園,花園是塵世里的天堂,是休憩之地,花園意味著建設維護,而不是破壞,不論是大還是小,不論生滿奇花異草,還是野草閑花,花園都是人對自己的肯定,是活得像個人樣的證明。
我們的生活里,遍布這種景象,可能沒經過這么刻意的雕琢,這樣苦心的經營,但都可以當做美感的觸發點,高樓縫隙里一段白云,雙層巴士的窗戶里伸進來的綠葉,雨后的路面上,水洼里的回光。《天使愛美麗》里的艾米莉,喜歡的就是那些瑣屑的感受,水果的顏色,花的香氣,把手插進裝滿青豆的袋子里的感受,捏破塑料包裝紙上的泡泡時的感受,這樣的碎片感受,在時時處處為人加油,讓人活得蓬勃,哪怕一剎一瞬。
還是得為當下而活,而不是寄望于遙遠的盛景,將生活渴望,分散在每時每刻、每條路、每個抬頭的瞬間,甚至某個微小的花園。“美能”其實不是一種特別的能力,而是對當下的肯定,對自己的認同。
韓松落,本刊特約撰稿人,作家。曾在多家媒體開設專欄,著有《竊美記》《為了報仇看電影》《我們的她們》《怒河春醒》《老靈魂》《我口袋里的星辰如砂礫》等。華語電影傳媒大獎、迷影精神大賞評委,中國電影家協會理論評論委員會理事。《GQ》中文版2012年“年度專欄作家”。
在香港,李嘉誠的產業遍布香港各個角落,有學生這樣寫作文,香港是一座城,一座李嘉誠的城!
在河南,一家地產商深入河南“省、市、縣、鎮、村”5級市場,18個地級市早已全覆蓋的同時,今年它還要實現河南120個縣級市全覆蓋,這種聚焦一個省全覆蓋的縱深度,在中國地產圈可能無人能及!
在河南,建業是連續多年的樓市“河南王”,市占率達10%;而從客戶看,目前客戶140萬,未來希望做到為10%的河南人即1000萬人服務;同時,建業戰略的“大視野”:從好房子到好生活,從建業到建業+,從過去聚焦河南樓市8000億蛋糕到布局河南22000億全社會零售總額更大的藍海。今日之建業早非昨日的開發商,而是涵蓋地產、金融、科技、足球、教育、文旅、酒店、商業、農業、旅游、物業、君鄰會等12大板塊的大型綜合服務集團。
而在2019年,河南建業可能會創造一個“模式奇跡”——即一家企業在一個內陸省份持續深耕一大領域做到銷售規模和資產規模雙雙破千億的“地域奇跡”,這個成績單,在全國所有內陸省份而言,幾乎沒有第二家案例……事實上,上述總總,只是建業成績單的一個局部呈現,建業在河南真正的厲害之處是建業打造了河南品牌制高點的建業“商譽”和“胡葆森個人品牌”——我想后者,才是建業27年真正的實力“輸出”。
今天,老潘來聊聊建業的戰略之變,很有料有趣,它也是一家極具研究價值的“少數派”房企。
一則建業是一家依靠戰略驅動的房企,這在政策市主導的房企游戲中,建業要做戰略驅動其實很難。彼時,萬科郁亮就強調房地產因為政策市,幾乎無戰略可言,但對建業而言,河南有其在中國樓市的獨特存在和發展階段。
二則建業省域化戰略這么多年一直存在“被贊揚、被質疑、被誤解”的種種高關注,比如盡早走出河南早就是N千億房企呢,比如在投資驅動的樓市游戲中建業打出一張“服務王牌”,比如大規模多元化布局11大行業是否能個個做好……贊揚也好,偏見也罷,建業用業績、數字、口碑等,走出了一條屬于自己的成功之路。
一種全國化房企和同行無法抄襲的路徑
一種在地產圈獨特存在的商業模式
建業,是少數派!
全世界2類成功企業
世界上有兩種企業可以做得很成功。
第一類即“專注一個領域做到全國第一,甚至全球第一”。
比如做手機做得最好的蘋果,做可樂做得最好的可口可樂,國內白酒做得最好的茅臺……特別是在日本眾多百年企業中,往往很多都是幾代人把一個小物件、小商品做到全球第一,這些都是專業制勝、技術領先的企業,都很成功。
第二類是多元化深耕一個區域內做到“巨無霸”。
他反對跨區域、全國化和全球化擴張,而是埋頭深耕一個區域,典型如亞洲首富李嘉誠之于香港的多元深耕。在香港,你用的電是李嘉誠發的,你住的房子在香港有七分之一是李家蓋的,你買家電的豐澤電器是李家開的,你買藥品、化妝品等日用消費品的屈臣氏也是李家開的,賣百貨的百佳超市也是李家的……在香港,李嘉誠在港口、電訊、零售、基建、能源和動產租賃等數不清的行業都有滲透扎根,而且很多領域也都做到當地數一數二。
同樣中國內地河北保定的孫大午開創的大午集團也是如此。在保定,你喝的礦泉水是孫大午的,吃的牛肉干是孫大午的,自來水廠的水也是他家的,發電也是……事實上,類似美國、英國、我國香港等全世界范圍內,在一個區域深扎根做大做強,這樣的成功案例很多。
對比之下,專業制勝是一種“窮盡專業、持續迭代、不進則退”的玩法,而區域做強是一種“多元布局,持續深耕”的做法,但兩者其實各有脆弱性。
專業制勝并非容易,每一次專業化產品(服務)的升級迭代都是一次考驗,因為你只專注做一個領域、一個行業、一個產品(服務),所以一旦你的產品技術被對手超越,或者你的產品創新出現巨大質量事件,可能整個企業就會面臨生死存亡問題。
比如三星手機在技術突破上出現手機炸裂事件后就讓整個企業陷入被動,業績和口碑雙雙大幅下滑,同樣通話高品質的諾基亞被更高維的智能手機產品蘋果瞬間超越,諾基亞甚至說聲再見的時間都沒有就瞬間沒落……所以對單一性、專業化企業而言,產品技術上一定要持續領先,否則企業就很危險。
區域做強最核心是“企業品牌和企業家口碑”,或者是“商譽”,這不能出大問題。比如李嘉誠的個人品牌好壞,就直接代表了他旗下所有產業、企業、產品等,比如買屈臣氏的東西,你會思考這是李嘉誠的企業,應該會靠譜一些。深耕河南27年,無論是建業的企業品牌,還是胡葆森的個人品牌,堪稱兩大金字招牌。
打個比方,假設在河南開一家奶茶店,冠名建業品牌就意味著品質和服務的后臺體系保證,可能建業牌奶茶價格會貴一半,銷量甚至會翻一倍,這是區域做強后的品牌紅利,本質還是解決了信任問題。
建業事實上也做到這一點了,就在2019年5月,建業面向他的8000名君鄰會客戶,僅僅說了要替業主定制好房子,圖紙什么都沒有就有400多名老業主交了不菲的誠意金,很多客戶還預定了多套。客戶的態度是“就沖著你是建業吧”。
建業之變:從紅海到大藍海
建業,是家什么企業?
在2008年上市倫敦路演時,胡葆森打開中國地圖,用兩句話介紹了建業。
第一, 一部河南史,半部中國史。河南是5000年華夏文明的發源地之一,是中國東南西北的中心位置,擁有1億多的人口。
第二, 建業是一家非常簡單的公司,即堅守一個地方為1億河南人蓋房子,彼時建業已經蓋了16年,而如今建業把一件事做了27年。
沒有成功的企業,只有時代的企業!
建業聚焦河南的省域化戰略開始面臨新時期、新河南、新樓市的新拷問。這是胡葆森最為關注的“時代之變”“需求之變”“行業之變”?彼時,擺在掌舵人胡葆森面前有太多的戰略考題:
從規模看,2017年400億,2018年812億,2019年預計破千億,規模天花板到了怎么辦?
從產業看,在一個內陸省蓋房20多年后,未來依舊只是蓋房子是否會讓企業發展陷入瓶頸?
從模式看,拿地蓋樓賣房滾動開發、血拼高周轉的游戲已達到極限,模式難突破怎么辦?
從對手看,河南樓市成紅海,地產30強悉數到來,百強六成進入,建業如何面對“過江龍”?
從區域看,河南城市化率51.8%,到70%不會太久,舒服的上半場結束,煎熬的下半場來臨。
從客戶看,建業100多萬客戶多是高凈值人群,他們要好房子也要美好生活,是否該滿足?
從企業看,建業如何從紅海到藍海?如何與對手差異化競爭?如何保持企業持久健康發展?
從產品看,老胡強調沒任何理由為客戶提供二流產品和服務,新時期如何讓產品服務升級?
…… ……
一大堆棘手的問題,建業必須突破傳統思維,戰略創新、模式突圍、構建差異化戰略、可持續發展,必須滿足客戶的需求升級……
基于此,建業在2015年6月6日,也就是在建業23歲時,掌舵人胡葆森提出了建業新藍海戰略。
胡葆森宣布,建業2015年后要迅速從過去的房地產開發向新型生活方式服務商全面轉型。這種轉變,意味著建業掀起了新的篇章。
建業,也從“建業時代”走向“建業+”時代,布局也開始從好房子向好生活大擴張。
好生活,新生活,建業+,這的確是一片更浩瀚的大海!
不同的是,過去地產開發也是海,只不過服務的海是藍海,而開發的海已然是紅海!
更關鍵的問題是,藍海的蛋糕夠大嗎?夠支撐建業未來做大嗎?
以2018年河南專業機構統計數據來看,2018年河南樓市這個“紅海”大約有8000億,建業地產做到10%左右市占率,10%的市占率,其實已經很高了。
考慮到河南城鎮化率還有20%左右提升,加上建業省域化戰略與河南省推行的“百城提質”的戰略的高匹配,未來河南樓市的紅海預計超過1萬億,而建業在地產板塊,未來也或將突破1000億甚至更高,這對建業而言,或許只是時間問題。
建業+,加出“新生活”!
那么,說不清道不明的“新生活”,到底有多大了?
對此,建業以全社會零售總額來評價新生活的空間,根據2018年的保守數據,河南全年社會零售總額已經高達2.2萬億,竟然是河南房地產市場總額的3倍左右。
更大的差異在于,地產在走下坡路、下半場,但消費卻在升級,擴張。
尤其在河南,建業所服務的百萬級高凈值客戶正在加速地消費升級,消費增長,也就是說2.2萬億的新生活藍海蛋糕還會持續變大,更關鍵的問題,建業+如何提高這個藍海的占有率?
自此,建業在地產下半場紅海更紅時,提前切入了一片少有人進入的“新藍海”!
“房企+”很多,建業+有5不同
建業+所瞄準的新藍海,切入者少!
而建業+,更有土壤、有資本、有能力去切入!
事實上,“建業+”的玩法,并非建業專利,地產行業的“房企+”戰略很多,比如萬科+,泰禾+……地產慢慢趨于行業天花板,各大房企幾乎都在轉型,所以單從字面意思來看,建業+,并不算新鮮!
核心不同的是建業+的內涵,或是建業+的土壤。
事實上,建業+不是簡單的多元化,也不是所謂的產業1+1大于2,建業+與其他標桿房企的“房企+”,歸納起來有5大不同,則是更值得同行關注的。
第一, 是定位不同。建業+在建業集團是“一級戰略”“核心戰略”,而其他標桿房企+更多是“輔助戰略”,地產開發才是“核心戰略”“主導戰略”。
老潘統計發現,在林林總總的百強房企+發布中,很多都是“一體兩翼”“三駕馬車”“四大航道”的定位和表述,所謂的房企+,只不過是圍繞地產上下游的產業延伸和“加法”,即在地產之外增添類似金融、服務、商業地產、物業、長租公寓、汽車、高科技、農業等N多產業。而建業+,則更多是圍繞客戶需求去布局,整合和打造眾多客戶需要的新產業的“大一統”平臺,建業+的核心邏輯和前提是“客戶為先”,而其他房企+更多是基于產業上下游互補的邏輯。顯然,出發點和初心是不同的。
第二, 建業的“建業+”不是獨角戲,它既是“建業省域化戰略”的深化,又是建業大服務戰略的具體落地,三者如今組合在一起,讓建業整體戰略和商業模式上形成了“地產開發、運營和大服務”的一體化戰略,這就讓建業的所有創新和吃螃蟹在頂層設計上形成了戰略閉環。
首先,三者一體化在全國化很難實現,但建業在一個區域內卻能發揮一體效應,而且這種效應不是加法,而是乘法效應;
其次,“建業+”,既延伸了建業地產開發的盈利,打破了收入的局限性和瓶頸,又反過來為地產開發銷售賦能溢價快銷,過去賣房子只是一次生意,現在建業+可做客戶一輩子生意,這個2.2萬億蛋糕也足夠大,就看建業能切出多大一塊?據說目前“建業+”給出的目標是20億、40億、100億的營收目標,從老胡的期望來看,建業+要大展拳腳;
最后,省域化戰略和地產沖千億的擴張戰略,又反過來成為“建業+”加速推進的紅利,省域化戰略雖然難以實現全國東邊不亮西邊亮的區域輪動紅利,但卻讓建業更聚焦,把所有資源投資在河南內,尤其是18個地級市,120個縣級市的“雙雙全覆蓋”以及“省、市、縣、鎮、村”5級市場的縱深布局和落子,以及開發銷售的增長以及每年5萬戶社區的交付,最終讓建業客戶基數更大、客戶分布更縱深且均勻,有這100多萬且日益增長的高凈值客戶,建業+就有了“底氣”。
第三,建業在河南省服務資源的“密集度”“廣泛度”,是所有其他本土房企和外來全國化房企比擬不了的。
比如未來建業在河南會有10多個小鎮、兩大主題公園,20多個商業購物中心,10個高端酒店,80個幼兒園、中小學等。
這種差異是必然的,或是先天的,原因總結有二。
其一,比如萬科、碧桂園的規模雖大,但若將規模分拆到每個省、每個地區就未必大了,而且巨頭的這種大,更多是在住宅銷售維度,而基于為客戶提供的本地服務資源、服務權益就是少之又少,這不是說巨頭沒這個能力,而是他們全國化戰略的必然短板決定了的;事實上,外來一線房企往往是全國化布局和投資輪動選擇,他們看中的是中國房地產不均衡帶來的區域輪動、城市輪動機會。所以這樣的商業模式決策邏輯下,河南或鄭州,并非全國化規模房企的“愛的全部”,但對建業來說,河南是建業的100%、是老胡的100%。
其二,外來巨頭和河南本土房企更多聚焦在河南的鄭州,80%都沒有布局河南地級市、縣級市,這也導致其他房企在“大河南”18個地級市缺乏資源稟賦,而建業在18個地級市、120個縣級市全面布局,而且銷售額在河南14個地級城市占據第一,整體河南市占率高達10%,而且客戶數量高達100萬,這也是為何建業敢玩“百萬客戶游鄭州,游河南”的前提。值得一提的是,河南18個地級市與省會鄭州有的一拼,比如類似省會城市武漢在湖北GDP占據50%,虹吸效應和中心地位顯著,但鄭州占據河南GDP僅僅20%左右,河南類似南陽地級市人口與鄭州一樣也突破1000萬,或者處于準千萬量級。有幾個類似周口的地級市去年建業住宅銷售突破100億,顯然,河南18個地級市中的優秀者與鄭州PK,無論人口數量,還是經濟較量,并不遜色太多,這樣的情況下,建業在鄭州和18個地級市全覆蓋,其整體資源覆蓋度就更縱深、更均衡,建業+戰略就能廣泛覆蓋河南各大地級市。
第四,胡葆森個人和建業集團在河南的“品牌”與“商譽”,這是其他房企不能比擬的。
根植中原,造福百姓,為河南人民建造好房子,為河南人民提供好生活……建業27年耕耘河南,不出河南,這一情懷或是近乎偏執狂的對河南熱土的固守,讓建業和老胡在河南老百姓心中口碑非常好。事實上,企業無論是產品還是服務,還是建業人,其實都是企業情懷和企業價值觀的折射。而更多房企進入河南,很多都是在商言商,或者割韭菜的心態,到了最肥沃的鄭州市場,弄一批房子賣掉后就離開了,他也不在乎房子之后出了問題怎么辦?建業在河南,正如胡葆森的口頭禪一樣,別人是游擊戰,建業是陣地戰,必須重視老百姓口碑。
在河南,建業沒有任何理由為客戶提供二流產品和服務。
不僅僅是賣房子,深耕河南的建業還持有、運營、服務很多持有型資產,這是其他割韭菜房企所拒絕的。
第五,在河南,建業擁有100萬業主的客戶基數是其他房企所不具備。
截至目前,建業在河南擁有100多萬業主,加上15萬學生家長(建業教育集團)、超過8000位的君鄰會會員,4000萬/年的商業客流、300萬球迷、酒店年客戶接待量高達1200萬人次……不僅僅是數量龐大,而且建業業主不是“泛客戶群”,不是普通人群,而是大多都是高凈值人群,而且建業深耕河南27年,一直強調與客戶的互動、能夠清晰知道客戶的訴求、需求和需要,建業與業主的距離、信任度,以及對業主需求把握的精準度是其他外來房企所不能比擬的。
所以,建業+戰略是有前提的,正因為建業+的5大不同,才讓建業+戰略,你學不會!
建業+,如何落地?
1.新生活集團:建業+戰略的抓手
如何能把建業和100萬業主連接在一起?且低成本、高效地連接?
如何讓業主更便捷、更快速享受到建業最全、最新的服務資源?
如何讓業主在建業+某業態享用時能便利對接其他建業+的業態服務?
如何能在建業豐富資源和眾多客戶之間形成真正有效的互動、溝通?
…… ……
對此,這一系列關鍵問題的答案就是“建業+”。
建業+,加出新生活!
為了讓“建業+”和“好生活”戰略有效落地,建業在2016年特別成立了建業新生活集團。它既不是傳統的物業社區公司概念,也不是房企+的某個產業,而是統籌建業+旗下酒店、商業、科技等所有產業板塊,站在滿足客戶美好生活的出發點,去推進建業+和為1億河南人提供好生活愿景的落地。
某種程度上,這個新生活集團,是建業自我迭代的“新物種”,也是建業新戰略的一個“戰略標簽”!
2.客戶服務平臺:強大的“建業+APP”
為了這個建業+的落地,胡葆森親自擔任了整個建業+大服務體系的總設計師和組長。苦惱的是,七八年前沒有互聯網APP,建業+的產業覆蓋度也在不斷積累,直到2019年,萬事俱備,只欠東風,承接“建業與百萬客戶”溝通、交流、互動的超級平臺——建業+APP終于誕生了!
建業+APP ,表面上是個APP,實質是一個超級服務平臺!
“建業+”APP面市后,將為全省 4000 萬商業客流、100 萬業主、15 萬學生及家長、10 萬員工及家屬和 8000 余名君鄰會會員提供全時間、區域無盲點的生活服務,而整個建業新生活服務體系將涵蓋“物業管理、優選生活、智慧社區、品質居住、定制旅游、精致酒店、商業管理、農業發展、文旅運營、高端會員組織”等多元業務,成為建業版的河南新型生活方式超級服務體系。服務體系種類之全、商家之多、覆蓋之廣,在河南很難找出第二家!
在這個高能APP平臺里,建業集結了“3大類”服務資源。
第一類:建業自身27年積累的多產業、多業態、多領域的產品服務資源。
第二類:建業眾多的合作方資源,比如商場里面的品牌商家租戶,他們雖然不是隸屬于建業,但建業因為“優秀甲方”的優勢,可以約束這些品牌商家,比如Prada,當建業+為了打造差異權益,即建業+會員在Prada專賣店只要買夠5000元,就必須贈送一個Prada小錢包,建業開玩笑表示,如果不送明年就別租店了,直接調換GUCCI,如此一來,建業往往能夠給予客戶頂級商家之外的“額外優惠”“局部特權”。
第三類是建業全方位整合的數不勝數的“品牌聯盟”商家。
截至目前,建業+已與國內知名平臺如京東、網易嚴選/考拉、順豐優選、中糧我買網強強聯合,同時與國內知名品牌企業如眾品集團、海底撈、白象等建立戰略合作,涵蓋格力、美的、海爾、三菱等數千個品牌,超十萬種商品,包含家電、手機、電腦、酒水、糧油、旅游等 14 大品類。 同時,本地體驗服務方面,建業+已與車享家、鄭州法利瑪莎拉蒂、魯班張等在內的“139個頭部品牌”商家、502 家門店達成深度合作。
線上,有一鍵可達的“建業+”APP。
線下,有遍布全省的服務網點。
建業+APP,最終消除時間空間距離,隨時隨地暢享全時段、全功能、全地域的“建業+”大服務體系,最終建業的100萬客戶,可以獨享專享一種“建業式的特權”——即“買啥都是進貨價,走哪兒都是 VIP”的海量權益。
建業的服務特權,往往超乎你想象!比如在強勢平臺京東等平臺,建業會員可以享受“折上折”特權。
你可能會奇怪,京東本身就有折扣,為何京東這么大的超級平臺還愿意給出“建業+”會員折上折的特權?
這核心的邏輯還是在商言商,建業+百萬會員能夠有助于京東的生意更好,而且可以實現雙贏和多贏。比如以建業+某社區業主在京東平臺購買白酒“五糧液”為例,比如京東五糧液一瓶大概是1070多元,而對接的建業+APP平臺上只有800多元,為何有這么高的獨享優惠?
答案很簡單,建業+APP通過社區團購,拼夠10瓶、20瓶后就可以一次1整箱五糧液統一運到建業服務驛站,唯一差別就是建業+這個平臺團拼可能要多出1到3天,但是團拼之后一整箱的物流成本比一次一瓶個人配送的物流成本,就大大降低了。如此一來,這樣批量采購、團拼的模式也反向降低了京東的成本,并提升了銷量,這是多贏了。
截至目前,建業+APP剛上線,已經有近140萬客戶下載安裝了這個APP!
建業+,玩出服務新高度
單一的企業,有人賣產品,有人賣服務;
多元化的企業最多賣不同的產品和服務;
對建業+而言,建業新生活提供的是一個超級平臺服務,它以客戶需求為出發點,整合建業內外部所有資源,最終提供綜合性的服務平臺。而“買什么都是進貨價,到哪兒都是VIP”,這是建業+服務價值的一個通俗表達!
面對客戶,建業新生活服務體系可以總結為三大價值。
第一,提供讓你“想不到”的豐富多彩的海量會員權益;
第二,引導你更多體驗線下服務之美妙,而不是過多時間在線上,因為建業+的服務體驗會超預期;
第三,類似建業特權、優惠、專屬的海量服務權益體驗是有“保障”的,可向商家追責的!
1.超強權益:獲得感更強
建業+的服務權益感是很鮮明的、顯性化的。
首先是獲得感很強。現代消費心理學的根本是,消費者不是追求便宜,而是追求便宜感,即更高的性價比的感知是很重要的決策依據。對建業+的服務權益而言,核心有兩大獲得感。
第一,豐富的獲得感
建業會員花同樣的錢,就能得到更好或更多的品質服務,反過來就是同樣的高品質服務,建業會員只需要出相對更少的錢就有資格獲取,這是一種很強的獲得感,即高性價比;
第二,專屬權的優越感
很多服務或者是產品,可能是非建業會員花錢買都買不到的服務,但是通過建業+成為會員后,你就能夠得到,這是權益的專屬權,獨享權,這一點讓建業會員很有優越感。
以建業+服務平臺的聯盟商家“海底撈”為例,海底撈大家都很喜歡,但每次去消費都要排隊一兩個小時,基于此,建業+以河南100多萬中高凈值客戶為談判籌碼,與海底撈溝通,每家餐廳包5到10張桌位,即只要是建業+的會員,就可以直接入席,不排隊……事實上,這種小小的特權,是花錢都買不到的優越感和便利感。
另外,服務更加智能化、個性化
今天已經是智能化、物聯化時代,也因此,建業+的大服務也強調在權益多、內容多的情況下,加大對客戶智能化、個性化的服務。比如更人性化、親民的互動,比如建業酒店,通過人臉識別就已經提前知道您是建業+的會員;比如你所在的社區鄰居都在用某一服務、某一權益,建業+就會智能推送給你參考;比如根據你的消費大數據識別出你的需求,比如你喜歡健身,建業+app就可以定向精準推送一些健康食品、養生相關的權益。比如你已經一個星期沒運動了,這不合適,正好建業足球小鎮有優惠空場,可以去踢一場球。
2.豐盛體驗:生活有詩和遠方,生活重在線下體驗
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這是很多人的心聲,很多人喜歡一場說走就走的旅行。
在建業+服務體系中,建業+APP雖然集成了很多有趣好玩的,但建業并不希望業主停留在線上,而是希望會員走出去去體驗好生活,體驗建業豐富的服務場景和有態度的生活方式。
建業+APP最終只是最新、最全、最優惠的服務的一個展示平臺,一個建業+與100多萬會員的溝通平臺。
比如建業發起的百萬客戶免費游鄭州,即號召全省18個地級市的建業會員可以連接在一起,集中組團去游鄭州,去探索本地文化、歷史、美食、風景等。
“百萬客戶游鄭州下一步是游河南,我們自己的旅游公司,自己的酒店公司,我們自己的所有的各地的君鄰會的小伙伴啊來組織這件事。”發布會上,胡葆森強調!
3.服務品質:建業先行賠付的機制
好的服務核心還要有監管!即對服務品質、服務質量的監督和維權保證。
一方面,建業+希望整合越來越多的聯盟商家、第三方機構為客戶服務,另一方面,如何有效保證越來越多第三方服務商家的質量,反過來,建業會員突破100萬,建業+APP有140萬用戶,未來還會增長到200萬、500萬,那么如何對建業+APP和建業會員給予服務的追蹤、關懷和服務品質保障?這是建業+思考的問題。
如何品質保障?建業有自己的關鍵舉措。
首先,是主要服務的高覆蓋性。建業+APP是一個開放的服務平臺,但事實上,再多的服務,也不可能滿足會員好生活的全部,但建業希望自身提供或整合的服務資源,整體從客戶出發點來“布局”和“聚焦”,即至少要覆蓋大多數客戶的高頻需求、比如日常喜歡出行的地方,比如常去吃飯的餐飲店,甚至日常最重要的活動,都會納入建業+平臺,目的很簡單,即希望在建業+APP平臺上,基本能解決大部分高頻需求。
其次,建立了“建業先行賠付”的擔責機制。建業表示,在建業+APP平臺下,客戶如果享受到很差的服務和產品,建業確認后即會先行賠付,然后自己再和商家進行談判對接。
最后,對商家建業+平臺也進行監督考核。如果出現服務事故,第一次會黃牌警告,第二次直接紅牌出局。
建業+的操盤策略
建業新生活服務體系到底該如何落地?
建業如何“操盤”建業+這個超級項目?
對此,老潘總結下來,核心有5大策略。
1.服務組織機制:新生活負責輕資產+三級服務體系
建業新生活是建業+戰略的承接組織,在建業,用最樸素簡單的視角去看:
“建業地產”造好房子,
“新生活集團”造“好生活”,
兩者分工明確,相互協同,最終1+1大于2。
同時,建業新生活集團成立之后,建業在建業地產和新生活進行了輕重資產的切分。即凡是涉及重資產的投資、開發、建造則由建業地產負責,而凡是涉及運營、服務的輕資產等,無論是住宅物業,商業運營、農業運營服務、小鎮運營等都由新生活集團負責。
同時在新生活服務體系上,建業服務完全領先和區隔了傳統的物業服務,在行業率先構建三級服務體系,這不僅是在河南,在全國范圍內也是少有的!
何為建業三級服務體系?
即提供滿足業主居住環境和生活安全需求的 1.0 基礎服務;
依托社區服務站、建業+APP,提供業主線上+線下全維生活需求的 2.0 增值服務;
依托君鄰會、“建業+”幸福生態系統,打造新型鄰里關系的 3.0 定制服務三級服務體系。
2. 服務資源整合原則:第一原則+互為唯一
建業+,新生活可以嫁接太多的服務內容,但選定領域后如何去把握操盤和服務商家的量級?行業第二名、第三名是否都可以加入成為聯盟商家?這是很現實的命題,建業+必須給出明確答案。
對此,建業+確立了兩大原則。
一是第一原則。即首先是規模效應,行業第一意味著綜合競爭力。
其次,如果在短時間在河南省這個行業,建業自身能夠做到行業第一,那么,建業就自己組建團隊去做;但反過來,如果自己短期做不到第一,那么建業就主動跟行業第一去合作,甚至收購。
二是互為唯一原則。即建業+在與供應商戰略合作時會強調“互為唯一”雙贏法則,舉個例子,以空調產品為例,假設建業+就跟格力合作,整個建業+線上APP平臺就不再與其他空調品牌合作,只跟格力合作,這樣就能在建業客戶這里保證足夠的成交體量,這樣反過來,格力也才會對建業+會員的重視度具備條件,那么反過來,格力在價格或服務上也要針對建業+給予更低的折扣,是唯一的價格。
兩者互為唯一的法則,最終構建了一個雙贏的生態。
3. 組織變革:前臺“快捷化”,后臺“體系化”,人財共享“低成本化”
組織變革對建業+戰略也非常關鍵。
在建業看來,當下的企業組織的邏輯更多是治理,是金字塔的組織格局,這是典型工業化時代的管控邏輯,是為了滿足管理者的管控需求,但并不是一個服務時代的組織邏輯。
基于此,建業為了實現更好對100萬客戶會員的服務,進行了組織層面的變革。
首先,之前地產集團的客戶服務熱線開始升級,9617777升級為集團最高級的服務資源指揮服務中心。在之前,9617777是在地產集團的客戶服務部,隸屬于三級機構,主要負責集團、地產集團的客戶服務,未來建業已經將其升級為建業大集團服務中心,由它調動建業集團4個板塊所有的資源來為客戶服務。
它的第一使命是要調動所有資源。當然,類似建業旗下任何服務站都是建業的業務“前臺”。
其次,中臺是一個強大的賦能平臺,是一個任務分配平臺,智慧分配到對應的服務工程師,比如物業的問題就直接到物業工程師,縮短過去的層層轉移的中間流程,任務直接到終端的服務維修人員,這樣效率更高。
最后,后臺進行管理費用的組織優化,即針對服務+各個領域進行“人事共享”+“財務共享”,即后端的人和錢,建業幫忙商家解決,前臺做好業務(做事)就好了。的確,企業無非是管人、管錢、管事。而在服務行業,管理費用往往占據一大半,費用較高,而建業基于后臺的“人事共享”+“財務共享”的打通,有效地節約了管理費用。
4.服務品質保障:客戶打分,倒逼服務優化
如何讓服務從被動到主動?
如何讓服務產生更多的價值和激勵?
如何讓服務品質被監督,良幣驅逐劣幣?
對此,建業+APP采取了一種對服務人的結果打分機制。這就好比滴滴打車的5星評級一樣,不同的客戶對這個司機的出行服務和體驗進行打分。2分、3分、5分皆有。
建業+通過9617777升級為集團資源指揮調動中心后,系統平臺指派的服務工程師、服務專員等都將被“打分”,而且這個打分評價的權利直接交給客戶,這就讓建業+后臺服務關注客戶體驗和訴求,激勵和倒逼每一個服務人持確保服務品質,甚至不斷提升服務口碑和打分。
還有倒逼機制確實很好。打分,如果像嘀嘀打車,我構建一個平臺,你實際就是專心開車就完了。客戶直接評價你倒逼給你打分,打分之后就可以倒逼這個商家或服務經理提升服務品質。這一點有些像海爾前端的員工的創客化。
目前建業+則對后臺服務流程、服務人評分、服務結果等進行了打分機制,建業+也安全變成一個數字化的戰略,有了數字化,就能數據決策,反過來倒逼服務品質持續提升。
5.定制豪宅:建業+服務的高級階段
定制模式,一直是消費者到企業最短的交易模式!
在服裝等其他領域,行業有成熟的定制模式,但在房地產,行業內少有企業能夠做到真正定制化。但在建業+大服務體系下,就連造房子,開始從過去的批量造房子再賣給個人到如今建業開始為高端業主提供“好房子”定制服務。
模式很簡單,核心就是建業先找到目標客戶,通過與大家互動溝通宣傳,通過投票,通過網上征集,通過填寫意見表等等各種形式,去看大家對于好房子,對于他心中理想居所到底是一個什么樣的要求,他想住在什么樣的地方,希望有哪些生活配套,他的家里有哪樣的生活設施。在收集400個客戶之后,建業即將創新推出來一個定制化的產品。
小結
建業+,你學不會
建業+,正在形成建業整體戰略的閉環
建業+,也助力建業從過去單一地產的紅海到更大藍海去擴張和遨游
建業+,2019年20億,2020年40億,2021年100億,這些都是對建業+的期許
建業+,4歲了!
少數人走的路,注定任重而道遠!
潘永堂,本刊特約撰稿人,《地產總裁內參》創始人。
我參加過很多的讀書會,作為主持,作為嘉賓,都很多。人多的有五六百人的,人少的十來個人。但我最喜歡的,還是我自己參與創辦的閱讀鄰居讀書會。那是世上最小最美的讀書會。
閱讀鄰居有三個創始人。最早提出這個想法的,是資深書媒人綠茶——“書媒人”是我造的詞,因為綠茶的身份超越了我們通常說的書評人、書媒編輯、出版人……關于書的事,他什么都干,最近一樁,是訪問各位文化大家像陳平原、資中筠、馮驥才等等的書房,不僅探訪,還對話,還畫畫,雜里咕咚嘛都有。所以只能為他造個詞叫“書媒人”,為書作媒,以尋良人,這是綠茶的本分。
這樣一位仁兄,嘴里最喜歡嚷嚷的就是“閱讀需要分享”——這是讀書的好處之一。同樣是媒人,世紀佳緣或百合網就不敢說“婚姻需要分享”。雖然前人也有過話“書與老婆概不外借”,但說的都是實體,書里的內容還是可以,甚至必須分享的。不然,費勁巴哈地讀了一本好書,不往外吐點兒什么,豈不等于衣錦夜行?豆瓣就是這么成為文藝青年大本營的。
閱讀需要分享,我也贊成。但我只能算幫個人場,重要的是空間。恰好也有這么一個合適的。我有個發小邱小石,與太太阮叢在我們小區開了一家書店,叫“讀易洞書房”。這家書店空間不大,顧客也不多,說是書店,更像是他們倆的外置書房。這么一家書店,還被書業某協會評為“最美小書店”,你就可以想象那種調性了。
這家書店現在已經沒了。所以我來描述一下它的內部:走進南邊的門,是條頗長的過道,其實也相當于一間屋子,用來擺設新書,或者鄰居寄賣的物件,也辦過展覽。很長一段時間,墻上都掛著閱讀鄰居的照片。邱小石的攝影技術很棒,總能將閑常情景拍得很有文藝范兒,他拍照片供人選書,會收到一些投訴,說他照片拍得太漂亮,拿到書很失望云云。
再往里走,過一道玻璃拉門,就是書店的主空間,被一道書墻分成兩塊,門的左手邊是一個曲尺形的小柜臺。柜臺里有杯碟與咖啡機,水龍頭。與柜臺共享左空間的是一張原樹截開的大木臺子,圍著可以坐八九個人。木臺子右側就是分隔兩個空間的書墻,書墻下有一條也是原木做的長凳,擠一擠也能坐四五位。靠著北邊的門,也就是緊挨著大木臺的盡頭,還有一個大冰箱。這里就是用于讀書會的場地。
書墻背后,則是一個半獨立的空間,有兩張沙發相對,也有一張大桌配四把餐椅,窗前還有相對的兩張宜家懶漢椅。這里用來開個策劃小會,或是會個友發個呆,都是極好的。屋里所有的架子上,都塞滿了店主(一般叫“洞主”,讀易洞嘛)搜集來的舊書舊物。說實話,除了去我國香港與日本,很少見到這么美麗而又擁擠的書店。
邱小石大學學的是食品工程專業,正業似乎是廣告,特別喜愛與關注建筑。聽上去很雜亂,但你如果熟悉他就會知道,他的興趣點就是各種創意,各種記錄。他隨時用各種方式,網志,公號,相機……來記錄他看見的世界與生活。
總之,我們三個人既是朋友也是鄰居,就一起創辦了閱讀鄰居。閱讀鄰居的“小”,還不光是地方小,人數也少(我們有心理準備,就算只是我們仨,一樣也可以讀書會),最重要的還在于它一開始就沒想著從外面拉人,就是為社區文化做一點貢獻,最初的理想狀態是“走幾步路,來書店,花三小時,分享一本書,開一場思想的碰碰車”。后來邱小石總結了八個字“最小成本,最大快樂”。“小”還包含了時間成本與交通成本的壓縮。
到今年,閱讀鄰居已經八年了。這個小小的讀書會,接納了來自北京四面八方,還有外地各處的參與者。它沒有學歷、職業、學科等等門檻,也不收費,對來者只有一個要求:讀完主題書,必須發言,參與討論。
每月一場讀書會,每場三個小時。只開放十五個名額——不僅僅是因為讀易洞的場地如前所述,只能提供十四五個座位,更重要的是,我們測算過,在三個小時內,如果要讓每個參與者都有五分鐘發言時間,并且開放半小時討論,那么十五個人,是一個黃金數字。多不行,少倒沒關系,討論可以更充分。
這里就要說到讀書會的產出了。前面說了,邱小石可是個記錄控。不管座位多緊張,緊張到有人得站著聽,或者是另一塊空間去聽壁腳,一定有個靚位是留給專業速記的。每場讀書會能產生三萬字以上的文字稿,再通過網盤下載,微博,公號……各種方式給不能到場的有興趣者共享。2016年開始,閱讀鄰居還開啟了視頻拍攝,上傳網站。有些周末要帶娃的讀友說,周六晚上,一邊拖地一邊聽完讀書會全程,也是一種享受哪。
閱讀鄰居的流程是固定的:先是每位參與者兩分鐘的薦書,推薦或吐槽一本自己最想分享感受的書,同時兼帶自我介紹(名字與職業)。然后是輪流對當期主題書發表看法,如果哪期我們正好請來了作者,就變成參與者對作者的拷問:盤他!一輪結束后,通常有個中場休息。
下半場開始是主持人(就是我)評點回應剛才的發言。作為一個不自覺的話癆,常常會扯到半個小時以上。叨叨一時爽,過后悔斷腸。讀書會后的輪流校對速記稿,三萬字里往往我就獨占一萬字,每次都校得我欲仙欲死。
再接下來是開放討論。時長不限,看心情。本來寫明都是兩點到五點的讀書會,往往大伙兒一激動,五點半就過了,必須結束了。在六點回家吃飯前,還有余興節目呢。
余興節目通常是換書,每人自愿帶來一兩本讀完或不想要的書,都碼在臺面上。每個參加的人再按序挑一本帶走。按什么序呢?一開始是搶紅包看數額,后來覺得要激發大家帶好書的積極性,于是改為票選出“本日最值的交換書”,由這本書的主人先挑,TA挑哪本,哪本的主人即成為下一位。這樣一來,如果帶的書不受歡迎,最后灰溜溜地又把原書帶回家的,也不是沒有。
至于每期的主題書,五花八門,主要由三位創始人投票確定。大都以新書為主,但口味頗高,有時會有意引入一些大眾很難接觸的學術書,如《晚清女子國民常識的建構》《家人父子》等,搞搞新意思的時候也不少,像李靜的話劇劇本《大先生》,就干脆參與者分角色把這部劇朗誦了一遍,再來討論。
因為參與讀書會的人真的是各種專業、各種職業的人都有,久而久之,我也總結出了一套將素人培養成達人的修煉之道,這就是我到處去講的“閱讀閉環”理論。我說,一個人要真正將一本書讀成自己的,需要經歷閱讀、思考、表達、寫作四個階段,從而形成一個閉環。表達也包含著傾聽與交流,但是最難的還是最后一環。從自己讀,到將讀后的明悟寫出來給別人讀,這個閉環不易完成,但一旦養成了這種閱讀習慣,受益無窮,所謂“一鞭一條痕,一掌一摑血”,讀一本書勝過別人讀十本。
閱讀鄰居走到第六年,成員的穩定性大幅提高,有人已經跟著四年、五年、六年,也還總是有新鮮人加入,但是新鮮人都得跨過一個坎兒,能堅持下來,就是“一寸有一寸的進益,一寸有一寸的歡喜”,堅持不下來,就算是一種新奇體驗吧,也不錯。
第六年開始,我覺得閱讀可以進階了,是時候擺脫仍然比較隨機的閱讀方式,進入到一個更加有挑戰性的閱讀階段:譜系閱讀。這就要求參與者要長時間關注同一個領域,通過同譜系的大量閱讀來構成自己知識體系的一部分。
正好這時候與綠茶在合作《墻書·中國通史》,于是就提出,2017年拿出一整年,不管出版市場風云變幻,我們來搞一個“讀史年”,十期,從西周讀到民國。為了給大伙兒的積極性加碼,還破天荒地收了一筆會費,大家花錢來買“罪”受。
這一年,恰逢讀易洞因各種原因關張。失去最美小書店的加持,閱讀鄰居在北京各個場地流浪了一年,從茶館到咖啡館,從會所到首都圖書館,我們還是堅持完成了讀史年,還隨便做了五期“漫說文化”的閱讀分享。
2019年,閱讀鄰居又開啟了更新的形式。新形式分為“走”“讀”兩大塊。“讀”是讀現代小說——五四運動一百周年,多應景啊。十位小說家,四十篇小說,每篇小說都由五位讀友分別解讀,再由我這個半瓶子專家來評點,周一至周六,每天公號發一篇解讀。這就意味著,到年底,我們會有二百四十篇解讀現代小說的文章留下來,預計三十萬字,完美實現了“閱讀-思考-表達-寫作”的閉環。
“走”是啥?我一直認為:萬語千言,不如一見。去過一個作家的故鄉,走過一部作品里描繪的路線,看到作者看過的景物,體會過作者當時的心情,再來面對作品,那種酸爽的心情,絕非面對一堆文字所能比擬。我就寫過“走透湘西,才能理解沈從文”,一個大山的孩子,為什么作品里充滿著水的氣息?因為水本身,就是湘西用來對抗大山的道路。
又比如,要體會1919年5月4日學生運動的動因與氛圍,你得按照同樣時間,同樣路線去走一趟從天安門到東交民巷再到趙家樓的路線,最好走得磕磕絆絆,時行時停,你才能理解五月天的下午,穿著棉袍,滿腔情緒無處安放的焦灼與躁怒。不走這一趟,說什么可能都是隔靴掻癢。
你說搞這樣的讀書會,花不花時間?花。但它能吸引所有的參與者一起來動手,每個人都進行主動閱讀,而不是被動地聽聽就過。還記得讀易洞剛剛創辦不久,獨具一格的特色吸引了不少媒體采訪,邱小石總是說:“同樣的錢,有人買一輛豪車來玩,我開個書店來玩,我覺得我還賺到了。”他的意思是,都是愛好,沒什么區別,但你們不會去采訪開豪車的人,對吧?
說到底,閱讀鄰居的理念就是“最小成本,最大快樂”。過兩天就是4月23日,一年一度的全民閱讀日又快到了,估計又會有大量的活動閃亮登場,但正像教師節、兒童節,一年想起一次的紀念,也不見對民間閱讀有多少推動,最大的問題還是,我從里面看不見多少快樂。與之相比,我還是更愛我們最小最美的讀書會:閱讀鄰居。
楊早,本刊特約撰稿人,中國社科院文學所副研究員,中國當代文學研究會副秘書長,《話題》系列主編,“騰訊·大家”專欄作者。 近年主要關注中國近現代輿論史與文化史、當代文化研究等。
1960 年,世界設計大會在日本舉行,開闊了日本設計師的視野。1973 年,世界工業設計會議在京都舉辦,此時日本的工業設計已經頗具自信。“小而精致”“現代設計與日本傳統美學的結合”的日本設計獲得了世界的好評。這一時期,索尼、松下、本田等品牌迎著本土經濟高度成長的浪潮,迅速擴張,成為世界級品牌,日本制造開始擁有自己的標簽與特征。
在中國,我們似乎是一個對于“大”有著特殊喜好的國度。對于企業來說,更是如此,談到互聯網,人人總繞不開BAT(百度、阿里巴巴和騰訊),說到傳統企業,就是格力、娃哈哈、海爾這樣永遠屹立在浪潮之巔的巨無霸。
其實國內“小而美”的概念早在2012年就出現了,馬云在2012年的網商大會和新加坡APEC大會上都提出了這一概念:“‘小而美’是未來電子商務的方向,今年的評選讓人們看到了草根的創造力。”淘寶更是提出了打造100萬家100萬營業額網店的計劃。而接下來的一年里,“小而美”更是曝光率極高,從一個電商范疇的概念,成為一個具有普世意義的好詞,也順理成章受到全社會的熱議和追捧。
大眾對“小而美”通常會有兩個誤解,認為它生意規模小,以及推廣上依賴網紅流量等。其實,“小”的定義是指基于一個細分群體消費者更特定的需求,在商品類目、產品功能與服務方面創新。“美”則指的是用戶體驗的極致追求,將商業回歸至消費者的原點,無論是產品的打造,還是營銷和服務的個性化和雙向性,都體現出了擺脫粗糙,追求細致的方向。這是人性化的商業模式向規模化、標準化的工業化商業風格的挑戰。
小而美品牌訴求是向消費者傳遞獨特的人文情懷和文化內涵。在抓需求突破口上,把對人口變化和代際更迭契機的把握演繹到極致。它們的創始人往往本身就是對標消費群體的一員,或是對某種生活方式和文化擁有深刻的理解。
未來,所有企業都要有“小而美”的思維。這背后,是在以用戶為中心的基礎上,對產品創新、反應速度、反饋機制以及品牌體驗的重視。從寶潔、歐萊雅、聯合利華在全球范圍內收購引進小而美品牌的現象就可見一斑。下列品牌中,兼具“小”和“美”的特質,或許從中可以窺探“小而美”的品牌邏輯。
豆瓣:慢享主義
對普羅大眾來說,它是交流生活常識的百寶箱;對于閱讀、音樂和影視的愛好者來說,它是汲取與分享的沙龍;對文藝青年來說,它甚至是點燃激情的網絡圣地。
正是豆瓣書、影、音、小組、同城等頻道之間的協同效應,使原本是小眾群體的文藝青年以千萬級、上億級的面目成為互聯網上優雅的一股力量。使文藝成為一種受人追捧的生活方式,一個買單者眾的商業標簽。使中國文藝青年的眼界和涉獵范圍都極大地擴展,使文藝青年之間的化學反應如一壇好酒越釀越香,走出深巷,屢次成為引領互聯網流行文化的風向標。
很多時候,用戶心中的豆瓣既不是公司,也不像產品——因為從2005年創立到現在,豆瓣網一點也不像典型的中國互聯網企業那樣喧鬧,似乎沒熱過也沒冷過,發展得沒快過也沒慢過。就這樣看似不溫不火,卻以緩慢而持續的速度不斷發展,逐漸成為一家低調但強大的公司。
或許,豆瓣的意義就是在于讓中國互聯網保留了一種少見但也最了不起的模式──通過對產品和用戶體驗的絕對專注和持續改進,也能長出一家了不起的公司、一個實力品牌。
無印良品:“禪的美學”
無印在日文中是沒有花紋的意思, Muji“無印”意為“No Brand”(無品牌),然而靠著它的無華簡樸,及還原商品本質的手法,追求低調的無印良品反而成為聞名世界的“No Brand”(無品牌),做到了古人所說的“大音希聲,大象無形”無牌勝有牌的境界。無印良品已經被認為是日本當代最有代表性的“禪的美學”。
無印良品的理念是刪繁就簡、去除浮華、直逼本質、以人為本。早在上世紀80年代,無印良品就提醒人們去除一切不必要的加工和顏色,去欣賞原始素材和質料的美感。其產品以極簡主義的色彩、干凈利落的現代工業設計與個性化為標準,單一色系、工整線條中包含趣味十足的創意,簡約中注重精神文化層面的提高,使其逐漸成為一種生活方式的倡導。從家具、家飾到服裝、食品,皆給人一種親切熟悉感。
蔦屋:生活提案家
20世紀80年代,正值日本泡沫經濟時期,消費市場達至繁盛頂峰,針對年輕群體的消費品更呈現井噴式發展:索尼推出開啟隨身音樂時代的walkman;《POPEYE》《ViVi》等深具影響力的時尚雜志相繼創刊;咖啡屋等新型消費場所遍地開花……在這一片歡騰之下,同樣正值青年的增田宗昭嗅到了別樣商機。
1983年3月24日,首家蔦屋書店正式開門營業,32歲的增田也從這里,開啟了他的偉大航道。“讓對生活有品質追求的人更容易找到對味的書籍、音樂或電影”,這是蔦屋書店最初,也是最核心的經營理念。
如果說場所和空間是蔦屋成為網紅店的首要硬性條件,那他們所提倡的“生活提案”可以說是一種軟性競爭力。所謂“生活提案”,即以書本為基礎,將它們與不同物品進行組合,讓你從一本書,鏈接到一個商品,甚至一種生活方式。這讓蔦屋不僅是一個你單向搜索需求的書店,更是一個能針對你的需求,給予反饋甚至建議的“內容提供者”。
前身為“今日閱讀”的成都言幾又書店就表示,蔦屋為書店提供的“反其道行之”的思路,讓書店不再局限于書籍售賣,進而能挖掘出源源不斷的可能。未來的書店,書籍只是主體,而其相關的文化、藝術等領域都可以以更具象的形式疊加其間,比如“書店×電影院”“書店×劇院”,在這之中,閱讀和文化能更自然地融入生活。
愛彼迎:品牌故事家
“愛彼迎”,英文名Airbnb,這家總部位于美國舊金山的旅行房屋租賃社區,成立于2008年8月,服務對象是旅游人士和家有空房出租的房主。
Airbnb于2017年1月27日首次盈利,當年營收額達到 26 億美元,所獲年利潤達 9300 萬美元;2018年12月,在世界品牌實驗室發布《2018世界品牌500強》榜單上,排名第425位。愛彼迎目前擁有數千萬狂熱用戶,估值高達300億美元,成為全球矚目的超級獨角獸公司,被《時代》周刊稱為“住房中的EBay”。
Airbnb 早期,依靠房東和旅行者的故事,進行價值輸出,而發展到現在,它對內容有了更高的要求。Airbnb始終在探討一個話題就是: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本世紀的信任危機、互聯網的虛假消息都會讓用戶對新產品有所恐懼。Airbnb?在說故事的時候,將房東包裝成為你旅行過程中會遇到的本地朋友,在說一個地方最吸引的是和當地人的相處。這不但戳中用戶渴望人際交往、渴望融入當地社會的心情,同時也解決了共享經濟模式下,鼓勵用戶充分信任對方。
5月7日上午,亞布力中國企業家論壇輪值主席胡葆森、理事長陳東升、主席田源一行拜訪全國工商聯,就亞布力論壇進一步工作發展規劃向中央統戰部副部長,全國工商聯黨組書記、常務副主席徐樂江等領導進行了匯報。
老胡表示亞布力論壇國際化是一個長期而艱巨的任務,亞布力論壇將在全國工商聯的工作指導下,繼續務實做好國內事務,并加強研究力量,跟隨國家“一帶一路”倡議,進行一定程度的國際化探索,把源自中國的創新模式、企業經驗、企業資本、企業家精神帶出去。
建業集團與鉅派投資集團戰略合作簽約儀式成功舉行
5月10日,建業建團與上海鉅派投資集團有限公司在開封鉑爾曼酒店簽署戰略合作協議。
建業集團與鉅派投資集團成功達成戰略合作,今后,雙方將切實加強合作,落實協議條款,合力打造具有影響力的地產股權投資基金,實現強強聯合,共同發展,在實現雙方互利共贏基礎上,進一步推動集團向新型生活方式服務商轉型發展。
2019嵩山會年會,老胡開講“守中弘道”
5月15日,2019嵩山會年會在建業中原文化小鎮之櫻桃溝足球小鎮圓滿舉辦。老胡同鼎輝投資總裁、管理合伙人焦震,亞布力中國企業家論壇創始人、元明資本創始人田源等百余位嵩山會會員、企業高管共同出席年會。
年會現場,老胡現場開講“守中弘道”,闡述了自己對“人”“德”以及企業戰略的理解。此外,作為中國投資圈里的“快刀手”,鼎輝投資總裁、管理合伙人焦震分享實操案例,啟發投資者該如何從全球化視角觀察企業、尋找發展機會。
老胡應土士學習聯盟邀請講授“深秋心態”
5月17日上午,以“領先者的密碼”為主題的土士學習聯盟七期班在北京開課,本期學習聯盟中建業、新奧、東軟、新浪、廣聯達、蒙牛等10家聯盟企業的30位高管參加,老胡受邀為學員授課。
老胡現場分享企業經營與領導者心態,他表示:研究數據顯示,今天民營企業的平均壽命不超過八年,其原因大多都是盲目擴張和機會導向所致,在復雜多變、充滿誘惑的市場環境中,企業的管理者能否保持“深秋心態”將決定企業的生死。老胡用企業經營“三大陷阱”和“三個千萬”告訴在座的學員,既不要對市場和自身能力過于樂觀,也不要對當前的市場失去信心,要讓心態和中原深秋季節的溫度一樣,做到“熱時不燥,冷時不棄” 與“大道至簡,知行合一 ”。
建業集團攜手河南省雜技集團成功簽約“世界雜技之窗(濮陽)”文化旅游項目
5月17日,河南省文化和旅游產業招商推介會在第十五屆中國(深圳)國際文化產業博覽交易會上隆重召開,濮陽市人民政府、建業集團、河南省雜技集團有限公司成功簽署世界雜技之窗(濮陽)項目戰略合作協議。?
項目建成后,將作為濮陽市對外展示的重要窗口,成為全世界雜技、馬戲、魔術行業慕名前來交流、欣賞與展示的平臺和中國雜技文化旅游目的地,真正實現讓中國雜技藝術走出去、世界雜技精品引進來,把濮陽變成世界雜技文化交流匯聚的制高點。
建業集團設立河南首個企業公益日
5月21日,2019年“建業公益日”圓滿啟幕。河南省慈善總會副會長盛國民,河南省青少年校園足球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主任郭蔚蔚,建業集團聯席董事長劉衛星等領導及30余家知名媒體齊聚啟幕儀式,建業以愛之名,發出中原公益最強音。在5月22日建業集團成立日的前夕,建業集團將這一天設為“建業公益日”,旨在提醒全體建業人牢記“根植中原,造福百姓”的初心。
27年來,建業累計捐贈近7億元,點滴愛心無聲地融入美好生活。建業集團將以“5·21建業公益日”的設立為契機,探索獨樹一幟的中原企業公益新模式。鍥而不舍,馳而不息。
2019上市房企百強榜揭曉,建業地產位列第32名
5月23日,由中國房地產業協會、上海易居房地產研究院中國房地產測評中心聯合開展的“2019中國房地產上市公司測評成果發布會”在香港召開。建業地產(00832.HK)憑借穩健的發展態勢和強勁的綜合實力,榮獲“2019中國房地產上市公司綜合實力50強”榜單第32名,并蟬聯“2019中國房地產上市公司經營績效5強”第四位。
建業集團榮獲中國人才發展菁英獎“創新企業”殊榮
5月31日,中國人才發展菁英獎“創新企業”評選結果揭曉,建業集團憑借強大的品牌實力,優秀的文化基因及人才培養體系,從兩千家實力參評企業中脫穎而出獲此殊榮。
本獎項全國共計評選出20家企業,京東、海爾、綠城集團等多家知名企業上榜,建業集團為河南唯一一家獲獎單位,此獎項彰顯出集團近年來在打造學習型組織、完善的人才培養體系、承接戰略、促進績效方面取得的顯著成果。
老胡及中國企業家代表開啟西班牙足球之旅
西班牙時間5月31日,2018-2019賽季歐洲冠軍聯賽前夕,老胡同萬達集團董事長王健林、蘇寧集團董事長張近東等中國企業家代表開啟西班牙足球之旅。老胡一行先后探訪了西班牙皇家社會俱樂部、比利亞雷亞爾俱樂部、維戈塞爾塔俱樂部等世界頂尖足球俱樂部,就俱樂部發展管理、球場運營、足球青訓等議題進行交流學習。
建業集團“建業云”與河南聯通簽約啟動會成功舉行
6月4日上午,建業集團與河南聯通在河南聯通會議室成功舉行建業云簽約與啟動儀式。
建業云業務的簽署與啟動代表了建業集團與河南聯通戰略合作上邁出了堅實的一步,未來建業集團與河南聯通將圍繞5G商用化、物聯網、智慧社區等方面繼續開展合作,雙方本著互惠互利、優勢互補、長期合作的原則共同打造區域數字化轉型標桿。
深化合作,攜手共贏
——建業集團與昌建集團成功簽署戰略合作協議
6月20日下午,建業集團與昌建集團在建業總部港成功簽署戰略合作協議。根據協議內容,雙方將本著資源共享、合作共贏的原則,充分發揮各自優勢,就房地產領域開展全方位戰略合作。
建業集團與昌建集團此次成功達成戰略合作,標志著雙方全方面戰略合作伙伴關系的建立。今后,雙方將密切溝通交流、強化協議落實、優化合作項目、深化合作成果,實現雙方強強聯合、開啟合作共贏,進一步助推集團向新型生活方式服務商的戰略轉型與發展!
有這樣一位女作家,她一直致力于鄉土文學與鄉土中國關系的研究。她將“鄉土情結”寫成紀實文學《梁莊在中國》《出梁莊記》,并潛心創作長篇小說《梁光正的光》。她認為:“所謂村莊的整體面貌,就是一個個生動的、相互糾結的家庭故事,是一個個鮮活的生命。這是只有把血液融入這一地方,經過漫長歲月沉淀的人才有的感覺。每一個村莊都是一部歷史,每個家庭都是一個獨特的人生類型。”
她就是中國人民大學文學院教授,文學博士,我們的河南老鄉——梁鴻。
4月27日,知名作家梁鴻女士做客君鄰大院時光館,為大家帶來君鄰公開課第十五講:故鄉與家 我們的精神之源。
故鄉的精神給養是不可或缺的內在動力
梁老師的分享開始于一個簡單有趣的話題,為什么鄉村,甚至是破舊荒涼的平原能給她帶來創作的靈感與動力,能給不同的人帶來剪不斷的情感支撐?梁老師坦言,這一切都是因為故鄉的一切與我們息息相關。
世界之大,風景各異,美不勝收的自然奇觀當然可以令人驚嘆。但是仔細思考,這一切并沒有與我們的成長與記憶相關。而反觀故鄉的一草一木,一條小溪往往記錄了人們時間的故事。從兒時的玩耍,到少年維特的煩惱,愛恨糾纏賦予平凡的景色不同的意義。即使荒涼與寒冷常常相伴,卻也無法磨滅那些深埋其中的情感聯系。用梁老師的話說就是:“絲絲成長與此相關,這便是養分與動力,讓你有了認同感。”
都市異鄉人的“鄉愁”究竟是什么
那么既然故鄉帶給人的記憶并不總是美好,甚至梁老師坦言大多數時間,是你生活煩惱的來源,是你年少時想要逃離的地方,那么為何在成長的歲月中,我們總是對此念念不忘,一次次地想要回去?
她的回答帶著某種思辨——故鄉對于大多數人來說,不僅僅只是一個符號,更是深刻于血液之中的記憶。隨著成長,它漸漸演化成了兩條平行的路徑:一方面,它成了我們的動力,我們思考的源泉,另一方面,它伴隨著我們,衍化成了不同的形態。我們在新的城市構建自己的生活,我們知道大概率上我們回不去自己的故鄉。于是,故鄉在某種程度會融入我們新的生活之中。這兩者并不矛盾,是生活中的兩個端口,兩個重要的走向。
就像梁老師說的,她渴望在居住的北京有個小院子,種上蔬菜、花草,渴望擁有田園鄉村的生活,但這并不代表她要回家。我們一方面會渴望土地故鄉給予的踏實感,一方面也需要城市生活賦予的便利以及更多的機會。所以這樣來看,生活在城市中的人,對于故鄉的情感,已經移植了,它已經移植成你生活的一部分。而我們要做的只不過就是要找到內心的依托。
時過境遷 那個梁莊還好嗎
差不多十年前,梁鴻老師以一本《出梁莊記》技驚四座,展現了當代鄉村的世事變遷。十年過去了,工業文明對于農業文明的擠壓、沖撞過后,再次回到梁莊,不知道梁老師有哪些新的感受?
談到這個話題時,梁老師言語間帶著更多的人文關懷。其實,十年來,梁莊一直是她關注、參與的一個社會樣本,而面臨最多的就是死亡。講到此,本以為話題會變得沉重,沒想到梁老師又拿出了淡然的態度。她認為,在鄉村一個人的消亡,往往就是一場全村人關于生死哲學的教育。
在現代語境下,人們往往認為談論別人的生死是屬于家長里短,某種程度來說是對別人隱私的侵犯。但是,梁老師認為這其實帶著現代人的偏見。帶著某種儀式感的死亡教育,應該受到尊敬。這種千百年形成的、樸素的觀念,有其內在運行的邏輯。
另一個關于梁莊有趣的變化,在于村子中的年輕人。她舉例說:“有些年輕人已經離開了,去年回去時,有一個甚至跑到了非洲剛果去打工。但是很有意思,他們結婚還是會回到這個地方。當然,很有可能是因為爸媽送出去的財禮太多,需要收回成本,但是我認為更多的其實是關于故鄉認同感的再次認知。”
梁老師認為,理解這種幾千年的生活內部形成的習慣,研究它們到底包含著什么生活密碼、情感密碼,對城市人,特別是客居異鄉的城市人有重要的啟示作用。每一代人所面臨的任務不一樣,而我們恰好出生在一個晃動的時代,如何保持內心的平靜,將會成為一個生活與思考的重點。
傳統文化會“進化”嗎
面對城市的發展與人們需求的升級,傳統文化在某種程度上在逐漸淡出。人們好奇傳統文化在現今的發展語境下會不會再次進化,以一種新的形式展現在我們的面前。
梁老師坦言,對于固定下來的某種形態,無論精神模式,還是組織模式,會不會進化,會不會有某種開放性,她持樂觀態度。
國家非常關心鄉村,每一年的一號文件都在關注農村。在我國這個廣闊的文化社會中,應該允許多種不同形態的文化存在發展,同時達到某種平衡。傳統文化不需要進化,它應該平行地存在于城市文化的多樣性之中。
她舉出了碧山共同體的例子,藝術家全家搬到鄉村,開了咖啡館,開了書局,雖然沒有給農民帶來直接的經濟利益,但是卻擴大了鄉村形態的想象力。在未來,這樣試驗田的成功說不定能讓鄉村煥發新的活力。
兩個小時的分享,時間過得飛快,人們帶著思考來到君鄰公開課,收獲答案與啟示,重新出發,這大概就是君鄰公開課關于智匯的定義。
回顧這次分享,感受最多的是梁老師關于觀念的思辨性與包容性。比如,她關于新時代鄉愁的移植,正是符合我們君鄰大院的理念的體現。在生活便利的城市,如何擁有如故鄉一般鄰里無間的親密關系,如何在擁有田園理想的環境下,還能擁抱生活的舒適。這一切,君鄰大院都給出了答案。
歲月如歌,人生沒有標準答案,但是對于理想的追尋正是我們不懈努力的源泉。
梁鴻,河南鄧州人。文學博士,中國人民大學文學院教授。致力于中國現當代文學研究,鄉土文學與鄉土中國關系研究。著有文學代表作《出梁莊記》《梁莊在中國》《梁光正的光》等;曾獲第十一屆華語文學傳媒大獎“年度散文家”、首屆青年作家以及《南方人物周刊》2013年度“中國驕子青年領袖”等。
百年基業,文化為魂。《財富》雜志評出的全球500強企業均有優秀的文化,500強的評委也總結出企業成功的關鍵是文化。GE公司前任CEO韋爾奇認為,文化是永遠不能替代的競爭因素,企業靠人才和文化取勝。
建業自發軔之初便堅持戰略驅動和價值觀導向,文化自信是企業行穩致遠的重要支撐。融文化于心,賦事業于身。在初夏的五月,由建業集團品牌管理部聯合培訓管理部、人力資源部共同發起建業集團2019年企業文化學習月活動。作為系列活動的重點欄目——《百人講述企業文化》,引發16000名建業人同步學習,歷時6天線上投票,訪問量突破50萬。(以下為部分文章摘選)
念奴嬌·建業
改革春風,四十載,神州百花爭盛。乘勢而發,城鎮化,建業屢立奇功。根植中原,造福百姓,一諾千金重。追求卓越,未忘堅忍圖成。
永不妄稱第一,豈甘居第二?謙勵群英。篳路藍縷,新藍海,基因一脈相承。一帶一路,偉大復興夢,當為先鋒。及至而立,誓贏四方更頌。
當我們談房子時,我們在談什么?
深知房子牽動著每個人的神經,建業一直肩負著“讓河南人民都住上好房子”的理想與使命。27年來,建業扎根中原,區域深耕,縱深拓展。胡董說道:“我們做了不少事情,也付出了不少勞動與努力,一直在追求無瑕疵的產品和服務,但我們還沒有做到。”正是這種自省與責任,建業成為中國省域模式中“最堅定”的“少數派”,在混序的時代中穩步向前。
以平實鑄就偉大,用堅毅磨礪出輝煌。縱觀建業人的長征之路,沒有虛張聲勢,有的只是數十年如一日如老農般默默耕耘;沒有驕傲自滿,因為深知路遠水長,任重道遠,遂養成“深秋心態”。長征路上處處是無怨無悔的身影,老農的地也終于結出果實:建業所到之處飽含了河南人民對建業的信任、對自己美好生活的向往。當人們把建業與自身的幸福聯系起來,這何嘗不是對一個品牌最大的肯定?
城建崢嶸,大業煌煌
道家典籍《莊子·大宗師》中有一句:善妖善老,善始善終,意指凡事都要用好的態度去對待。而胡葆森先生在做公司戰略決策時則堅持了“慎始善終”的原則,謹慎對待開始,以做好的態度去對待結束。其中雖然有一字之差卻蘊含著人生的大智慧。省域化戰略和新藍海戰略的提出和堅持都印證了“慎始善終”這一原則的正確性和實用性。胡葆森先生堅持經世致用,知行合一的人生態度在這件事上得到了實際的展現。
胡葆森先生對中國傳統文化的思辨性看待和應用是建業企業文化體系搭建的來源,這也是建業的企業文化一直貼合歷史進程并不斷歷久彌新的原因所在。當企業文化具有一定的恒久性和發展性的時候,那么這個企業也就擁有了恒久性和發展性。
建業集團不知不覺間已經走過了27個年頭,這27年來,建業的多板塊發展吸引著無數人的目光。用宋玉的《高唐賦》中的一句話來說就是:“中阪遙望,玄木冬榮,煌煌熒熒,奪人目精。爛兮若列星,曾不可殫形。”而建業的未來依然充滿著無限的可能,除了要打造千億企業之外,還要做百年企業。我想每一位建業人都對未來充滿著信心,因為優秀的企業文化和胡葆森先生經世致用的人生態度是建業最大的底氣和依仗。
城建崢嶸,大業煌煌,這就是建業的未來!
以扎根向下心態,踐行企業社會責任
企業文化,是一個企業成長發展過程中不斷總結與積累的企業特色,白駒過隙之間,建業已櫛風沐雨走過二十七個歲月。河南,中華文明的重要發祥地,這片大氣厚重的沃土,培育了建業集團堅毅、厚重、大氣、執著的企業風格;每次的學習都能讓人更加了解這片熱土,敬畏這個企業。
27載根植中原,新藍海戰略轉型顯著,從“讓河南人民都住上好房子”到“讓河南人民都過上好生活”,從“因愛而+”的品牌主張到系列落地活動之“因愛而戰”“因愛而游”等,這個企業正在用自己的實際行動詮釋著“根植中原,造福百姓”的核心價值觀。
從花鄉鄢陵建業大食堂的十八地市小吃,到東北莊建業大集古鎮院內的傳統民俗雜技,從櫻桃溝足球小鎮里孩子們爽朗的笑聲,到北龍湖君鄰大院內會員們的熱烈討論,從艾米1895熒幕上的科幻世界,到建業橙園的實景展現,這個企業無時無刻不在用實際行動踐行著“省、市、縣、鎮、村”五級聯動的美好初心。一個省域化企業,生在河南,成長在河南,也正用自己的努力熱愛著河南。
中國的崛起有賴于東、中、西部的共同繁榮,河南的振興是時代發展的必然要求,河南的企業只有扎根這片土地,才能吸取其最有價值的部分,才會建功立業,對百姓及社會負起責任。扎根向下,再向下,唯有以深耕的心態對待這片土地,對待客戶,才能更好地做好企業,貢獻社會。
突破自我,順時創新
盡管房地產行業風起云涌,房地產企業競爭格局變化激烈,但是作為我們建業人終極追求的“根植中原,造福百姓”的核心價值觀絲毫未動。立足中原,扎根中原,追求卓越,堅忍圖成,用建業人頑強的生命力學會適應,然后生存壯大。
我們建業人時刻保持謙虛謹慎的作風,我們“追求卓越,堅忍圖成”,我們“永遠不妄稱第一,決不甘屈第二”;我們堅守這些激勵和鞭策我們建業人勇往向前的秘訣真經;我們“規范經營、陽光操作”;我們不畏艱險,刻苦前行;我們愿做百年老企;我們精雕細琢,迭代前行;我們順勢應變,改進自我,完善自我;我們奉獻社會,敢于擔當。
我們堅守 “文化自信,戰略自信,品牌自信,產品自信,服務自信”,我們以信立足,我們以信發展,我們以信贏得口碑,我們以信開拓市場。在堅守的過程中,我們揮灑過汗水,流淌過眼淚,投入過真情,發揮過才智,付出過犧牲,做出過奉獻。這個過程我們也收獲滿滿,但最重要的是我們贏得了老百姓的口碑。
時間可以見證歷史,歲月能夠沉淀品牌。時光如篩,笑到最后的只有那些堅持底線,時刻不忘來時路的人。能夠笑傲江湖的行者,都是那些順時順勢,因時而變,不拘俗套,敢于突破,敢于創新的人。
說到企業文化,對于目前“熙熙攘攘,皆為利往”的快節奏社會背景下,似乎越來越重要且核心了。吉姆·柯林斯在《基業長青》一書中寫道:“最持久、最成功的公司都具有一種基本特質,他們保持一種核心理念,能夠從繁瑣的經營做法和商業謀略中,分離出他們永恒不變的核心價值觀和經久不衰的使命,形成企業特有的‘光環’ 吸引著與之有共同理念的出色人才。”
建業作為一個發展日趨成熟的企業,我所體會到的企業文化是更加注重包容的,也是更加堅守的。包容在建業不只是從最初的地產,現已延伸至教育、物業、體育、文旅、商業等板塊,深入到社會的方方面面;堅守在從集團大方針戰略上來看,集團的“省域化發展戰略”“根植中原,造福百姓”從成立之初到現在,初心仍在,并且更加成熟。
優秀的企業文化不僅從宏觀戰略上吸引著企業員工,也從微觀上贏得員工的尊重和堅守。同時,封閉的文化會落后于時代的步伐,唯有開放性才能保證永久的青春和活力,企業文化需要有優秀的基因。
初夏的上午,陽光正好。君鄰大院時光館內的時光,仿佛因一組組照片的展呈,而更顯韻味悠長。
由《建業》月刊、建業君鄰會聯合策劃的“中原手機影像展第二季——大院與鄉愁”正在時光館進行影像展出,一幅幅承載著鄉土情結和赤子之心的手機攝影作品,正靜默無言地訴說著光陰的故事。
中原手機影像展第二季,邀請君鄰會、開封市攝影家協會藝術商業委員會中30位攝影達人,丟掉相機拿起手機,就“大院與鄉愁”這一主題進行創作。本次拍攝歷時20余天,輾轉多個城市,最終組委會從上千幅作品中甄選出百余幅進行展出,重現大院,再憶鄉愁。
百余作品定格中原印記 再現大院與鄉愁
本次拍攝,30位攝影達人深入河南多座地市,用手機攝影的方式,定格下了多處中原印記。
從汴梁古城的東京夢華,到尋常巷陌的家長里短,鄉愁,是深植于內心的故土情結。它們是大梁門上斑駁的歷史,是筒子樓里狹促的廊道,是供銷社里那包熟悉的小零食,是公園里那座承載了一代又一代孩子記憶的大象滑梯……
街頭的樹蔭下,兩位大爺斗棋正酣;理發店里,還是多年未漲的親民價。早餐店里來一塊熱氣騰騰的海棗糕,正碰上孩子們玩得起勁的皮球滾到腳下……
這些栩栩如生的畫面,呈現在時光館的一幅幅定格記憶里。流連影像之間,總能讓人想起那份溫熱的人情,拾回記憶深處的感動。
攝影漸成平民技藝 人人都能成為藝術家
影展在建業集團《建業》月刊主編、中原手機影像展策展人宋幸然先生的主持下拉開帷幕。
本次影展,是建業在人文藝術領域的一大發力之作。作為主辦方及策展人之一,宋幸然先生代表建業闡述了此次影展舉辦的意義。
數年來,作為“中原城市化進程和社會全面進步的推動者”,從為弘揚中原文化落地生根的電影小鎮、只有河南戲劇幻城、大集古鎮、足球小鎮等十余個文化小鎮,到花開十余城的建業綠色基地田園綜合體,以及標志著城市風尚藝術的建業·J18、花滿地酒店、鉑爾曼酒店……數百個建業的理想主義坐標閃爍在中原大地,并逐步走向全國。深耕厚土,初心不變。作為城市變化的見證者與親歷者,記錄與傳承傳統文化,理所應當成為建業的使命。
緊接著,華為河南市場部經理王若煜女士登臺致辭。近年來,華為持續加大科研投入,進行技術創新,希望能將民族品牌立于世界不敗之林。而就本次的攝影展主題“大院與鄉愁”而言,華為也希望能用數碼時代嶄新的工具和技術,來作為民族文化傳承的載體。希望手機這種普通的工具,都能在消費者的手上發揮出不普通的作用。
開封攝影家協會副主席余建老師、開封市青年攝影家協會副主席孟剛老師等藝術家,作為本季影像展的藝術指導,也分享了自己的觀點:攝影從一開始的“高山仰止”到“飛入尋常百姓家”,從一開始的膠片時代進入到數碼時代,越發成為一種大眾的、平民的藝術形式。隨著攝影技術和工具的不斷革新,隨著讀圖時代和5G時代的到來,借用像華為P30這樣的智能終端設備,人人都能成為藝術家,都有機會通過攝影的方式進行審美的自我表達。
參與本次手機影像展展出的,還有開封日報攝影記者史京京、青年攝影師袁洋、河南省藝術攝影學會理事張鄭民、《瓦力漫游鄭州》作者哪吒等一眾攝影大咖。他們將鏡頭伸向自己家鄉的角角落落,記錄城市和鄉村的時光變遷。習慣高樓大廈的都市人,記憶中的成長場景都在逐漸消退,特別是隨著流量時代的到來,人們的注意力被各種快餐文化占據,而關于自身成長的認知則鮮有人關心。攝影藝術家們希望大家都能用攝影的方式定格記憶,留住鄉愁,為時代留下文化的注腳。
作為君鄰會會員參展代表,昭元神話攝影藝術總監卞強先生則表示,愿意為會君鄰家人和攝影愛好者們帶來更多、更專業的技術培訓,使大家都能夠輕松拿起手機記錄我們身邊的美。
追憶鄉土文明 再現鄰里溫情
“中原手機影像展第二季——大院與鄉愁”將在君鄰大院時光館內進行為期一個月的展出。無論參與拍攝的攝影藝術家、愛好者,抑或來大院做客觀展的君鄰家人們,相信都能從中打撈出自己的“故鄉往事”。
日暮鄉關,我們身處現代化的大都市里,傳統的“鄉土中國”逐漸解體,“熟人社會”變成陌生人的世界。市場經濟的浪潮,不可避免地帶來原子化的個人主義。記憶里的故鄉漸離漸遠,模糊消逝的,不僅有那一方故土風貌,更有那一份至濃人情。可鄉愁仍是抹不去的記憶,深埋于我們的血液之中。
即便過去以血脈地緣為紐帶的鄉土中國和以大院為依托的熟人社會不復存在,我們仍舊渴望守望相助的鄰里關系。
建業君鄰會成立的初心,便是致力于重拾那份美好質樸的鄰里關系。
在君鄰會3年的實踐過程中,8277名君鄰會會員通過2400多場活動,孤島連成大陸,親如“心鄰”。我們深深發覺,當生命和鄉土結合在一起,就不懼怕時間的沖洗。我們只有一個回不去的故鄉,我們卻可以再造一個看得見的大院。
于是,君鄰大院應運而生。
在君鄰大院,鄰里不只是意味著回到過去彼此熟識、信任的溫暖美好的人際關系,更能將圈層相近、三觀趨同的人聚在一起。中國傳統鄉土文明在當代社區的復興重建,一場建業家人參與的社區營造實踐,將在這里開始。
循道追光 建業27載因愛而+
兩次中原手機影像展,均以“探尋中原理想生活范本”為內核。在華為P30系列全球發布之際,我們聯手全省招募君鄰會員、攝影達人與意見領袖,試用華為新產品,走訪建業大服務體系,探訪中原城市的人文藝術、時尚風物、鄉土文明,從上千幅作品中甄選百余幅,匯成獨具中原特色的文化注釋。
自2015年新藍海戰略轉型帷幕開啟以來,建業構建了地產、文旅、農業、物業、商業、教育、體育、酒店、科技、金融、旅游、君鄰會等十二大板塊,十二大板塊成果豐碩,且不斷豐盈。美好生活在建業的幸福全景已然呈現。以君鄰會、“建業+”、建業物業為代表的三級客戶服務平臺,形成閉環,提供完美的客戶體驗。?“建業資源端”與“用戶平臺端”實現全線鏈接與有效交互。
27載深耕河南,作為中西部區域持續領先的綜合服務商品牌,建業推動著中原經濟、文化、時尚、藝術、生活方式等的全面進步。
對文化與品牌的自信及堅守,建業持續領跑中原,并步伐鏗鏘地向著“偉大企業”邁進,這與華為30年堅持聚焦在主軌道,致力構建萬物互聯的智能世界,堅持不走捷徑,拒絕機會主義,踏踏實實,長期投入,厚積薄發,致力于成為消費者喜愛和信賴的、全球領先的智能終端品牌等文化與品牌理念不謀而合。這也是華為與建業未來跨界合作的重要基礎。
老胡多年前曾說,明日河南之于中國,必同于今日中國之于世界。我們的雙腳探在中原大地上,而我們的真意,則更是關于中國文化的浮沉和精神鄉愁的翕闔。
自動駕駛的寒冬似乎降臨。年初的拉斯維加斯CES到近期在上海的亞洲CES,智能網聯在汽車上的應用依然是大家關注的重點,但是對自動駕駛的展示已經顯示出明顯降溫。與此同時,曾經喊出豪言壯語的各大廠商,都在模糊自動駕駛汽車的上市時間,或者在已經確定的車型宣傳上,備注“特定的、受限的適用范圍”。
從喧囂到轉折
2016年開始的喧囂似乎依然清晰,Waymo、Uber的自動駕駛路測讓業內為之一振,也讓許多汽車企業倍感壓力。之后我們見證了Waymo和Uber向汽車企業采購幾千幾萬臺汽車用于無人駕駛車輛研發、改制和生產,也見證了通用汽車和福特汽車對自動駕駛的巨額投入,除此之外還有許多傳統車企和崛起的中國汽車企業的吆喝。在那個時候,2020年似乎成為一個新時代的開始,自動駕駛的元年將近,業內帶著復雜的情感,疑慮但充滿期待。
從2016年開始,自動駕駛的橫空出世也曾經帶給我們驚喜。但隨著時間的流逝,無人駕駛車輛的車禍、對于安全員的討論、企業之間對于“出走者”的訴訟……這漸漸讓嘆息多于驚喜。無人駕駛汽車又一次令人無可奈何地循著技術成熟度曲線,很快地度過“過高期望的峰值”,正在快速墜入“泡沫化的谷底”。
單車智能的缺陷
自動駕駛的興起與“人工智能”的蓬勃發展密不可分。人類駕駛汽車依據推演,傳感器、機器以及人工智能算法的結合,將完全超越人類駕駛的過程。紙面上的推演似乎一切完美無瑕,但正如前不久人工智能頂尖學者,斯坦福大學的李飛飛教授在與《人類簡史》《未來簡史》作者尤瓦爾·赫拉利對談中強調的,世界的存在不是兩個群體,真實的社會遠比這個復雜,除了算法之外,還有很多玩家和規則。在自動駕駛研究進入深水區的時候,傳感器、芯片以及數據的問題,正在使得“單車智能”越來越呈現出它的不完美。
1.多傳感器融合
作為外部路況探測的傳感器,其收集的信息將作為駕駛決策的輸入,是駕駛決策的重要保障。可以說,沒有完整的信息,就不可能支持決策系統做出正確、安全的駕駛決定。雖然眾多的傳感器在單一指標上可以超越人眼,但是融合的難題以及隨之而來的成本困境,成為自動駕駛演進過程中面臨的第一個嚴峻考驗。
2.芯片的性能
多傳感器的問題同時也埋下了下一個問題的隱患,那就是芯片的性能。如果我們打開現階段進行展示或者測試的自動駕駛汽車的后備廂,都會發現有一個很大的“計算平臺”。這正是自動駕駛車輛的大腦和決策機構。眾多傳感器向“計算平臺”輸入數據,“計算平臺”實時處理海量的數據,近年來專用計算平臺更多地走進人們的視野,包括谷歌投入應用的AI專用芯片TPU、國內頂尖創業公司地平線推出的BPU,特斯拉也在投入巨資進行自動駕駛芯片的研究。
3.成本與性能的平衡
在描述完多傳感器融合以及芯片性能的困局后,其背后的商業困局也自然呈現,這一切困難背后,都將是成本的巨大提高。成本的背后更為重要的是責任轉移。當自動駕駛的功能非常有限,而且實現還需要在特定條件下才能觸發,更加削弱了消費者買單的意愿。
4.數據、場景的本地性和通用性
正如老司機需要經歷時間和眾多路況才能練成“眼手腳”的協調配合,自動駕駛汽車的決策能力提升也需要建立在大量有效的路測數據基礎上的決策算法的提升。路徑是否可以拓展,依然存在疑問。目前開發的大多數自動駕駛汽車技術都是基于特定的地理位置,因此很難推廣到新城市,因為要在系統中計入新的規則和新的駕駛行為。無論美國和中國的自動駕駛企業都面臨現實的挑戰,如果更換一個城市進行測試,有很大部分需要重新開始。
(消息來源:FT中文網)